论阿城《棋王》中的世俗书写

2022-02-23 14:27邬晓湘
名家名作 2022年22期
关键词:棋王阿城世俗

邬晓湘

一、英雄的世俗

阿城曾说:“从世俗小说的样貌来说,比如《棋王》里有‘英雄传奇’‘现实演义’,‘言情’因为较隐晦,评家们对世俗不熟悉,所以至今还没解读出来,大概总要二三十年吧。不少人的评论里都提到《棋王》里的‘吃’,几乎叫他们看出“世俗”平实本义,只是被自己用惯的大话引开了。”可以看出,阿城所塑造的王一生身上有草莽英雄的影子,在那个精神和物质都相当匮乏的年代,他的出现可谓是一个传奇,人们没法想象一个贫苦出身的青年是如何向天下人学习,最后在象棋中造就了“天下是你的”这番造诣的。徐克和蔡康永都曾评价过王一生像侠客一般,其个人经历和行为都更有浪漫色彩。高超的棋艺使得他在特殊的时代洪流中拥有了个人的精神天地,在棋盘的光影中忘却现实世界物质的匮乏和生活的尴尬。而这样一个充满了传奇色彩的人物,阿城在描写他时却并没有将他典型化、符号化。在象棋的世界里,王一生是一个气贯阴阳、遣龙治水的英雄;而在世俗的平凡生活中,他则是一个不修边幅、邋里邋遢、对“吃”极度上心的俗人。阿城在小说中并没有将王一生世俗化的身份去掉,而是反向建构了一个存在于世俗生活中的草根“英雄”,他有着常人的欲念和窘迫,有着对亲情和友情的依恋,有着“先吃后棋”的世俗生存哲学,是一个“去圣化”的现代世俗英雄。

在《棋王》中,王一生的出场是非常奇特的,当几乎所有知青都和家人在靠近站台的窗户上依依惜别,“我”也因为无父无母而心头烦闷时,王一生坐在“我”的斜对面,瞄了“我”一眼,眼睛突然放光,问我:“下棋吗?”当“我”问及他没人送吗,他直接答道:“我他妈要谁送?去的是有饭吃的地方,闹得这么哭哭啼啼的。来,你先走。”后来“我”从他与同学的对话中得知,即使有妹妹来送站,王一生也没有露面。这开篇的寥寥数语,便将一个与众不同、冷漠木讷的“棋呆子”王一生展现在读者面前。而随着“我”与王一生关系的逐渐熟络,我对王一生的身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他母亲曾是妓女,后来颠沛流离,嫁给了继父,在他初中时便早亡了,临死前将自己亲自磨好的棋子送给了他。据王一生所说 :“我们家多困难,我没哭过,哭管什么呢?可看着这副没字儿的棋,我绷不住了。”生活的重担使得王一生在苦痛面前有着极强的克制力,他压制着“无用”的情感宣泄,觉得哭哭啼啼也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但是却不是真的没有情感。这副母亲亲手磨制的无字棋成了他最珍视的宝贝,当九局车轮战即将开始时,王一生嘱咐我:“书包你拿着,不管怎么样,书包不能丢。书包里有……”王一生看了看我,“我妈的无字棋”。待九局车轮战结束,王一生体力已经耗尽,意识都有些模糊,“我”给他看了看棋子,他猛然“哇”的一声吐出一些黏液,呜呜地说:“妈,儿今天……妈——”这时的王一生,与开篇出场时面对亲人离别不动声色的“棋呆子”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反差,他不再是一个痴迷于棋局的六根清净的冷漠之人,而是一个心怀柔情、感念母亲的有情有义之人。

以往的很多小说在塑造英雄时,常常会将感情视为阻碍人成为“英雄”的绊脚石,认为英雄应该断情绝爱,突破世俗情感对自身发展的桎梏。然而阿城在刻画王一生这个民间“英雄”时,毫不避讳人物的个性情感,甚至是让人物的感情在情节发展中得到自由的流露。可以这么说,世俗的情感描绘使得阿城笔下的王一生更加真实生动,他不是完美的、与普通人有距离的“神化”了的英雄,而是鲜活的、有血有肉的、融入了尘世之中的“世俗”的英雄。

二、主题的世俗

阿城论述世俗时曾写道:“世俗既无悲观,亦无乐观,它其实是无观的自在。” 在阿城看来,世俗无所谓悲喜,它更像是一种与人的生存有着紧密联系的思维状态。《棋王》中与生存密切相关的话题便是“吃”,“吃”可以说是小说中贯穿始终的主题元素。中国自古以来便有“民以食为天”的俗语,“吃”是人类得以生存的重要活动,在人类社会有着普遍的世俗共识,是世俗生活的重要表现形式。阿城在小说里通过对王一生和其他人“吃”的动作的描写以及相关人物对“吃”的探讨,表现了以“吃”为代表的世俗生存主题,使得《棋王》在讲述一段传奇的同时也包含了厚重的人间烟火气。

世俗讲究实用,而“吃”最实用的功能便是果腹,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非常必要的环节。汪曾祺说《棋王》代表了“阿城对生活的极其现实的态度”,并把小说中的两次“吃”的细致描写概括为“吃的需求”和“吃的快乐”。王一生对“吃”的虔诚是不言而喻的,他几乎将“吃”看作是生存的第一要义,即使是面对喜欢的象棋,也会说出“先吃后棋”的理论,用他自己的话说:“一天不吃饭,棋路都乱。”在王一生看来,“吃”是生活的根本,是生命中最实在的东西。“我”在火车上观察王一生吃饭时,用了“惨无人道”这个词来形容,“他拿到饭后,马上就开始吃,吃得很快,喉结一缩一缩的,脸上绷满了筋。……有时你会可怜那些饭被他吃得一个渣儿都不剩”。在火车上的王一生,对“吃”的认识还只是将它看作是一项维持生存的任务,他对于“吃”没有除了填饱肚子之外的其他要求,色香味都不在乎,认为看中色香味是“馋”的体现,这时的他还只停留在“吃的需求”中。而到了众人吃蛇肉的情节,王一生通过参与有感情的烹饪、品尝蛇肉,而对“吃”有了更深的体会,他不再是听别人纸上谈兵地说美食,而是和大家一起,成为美食制作的见证者和品尝者。面对这样的山珍,他也会控制不住自己对美食的好奇心:我嗖地一下将碗端出来,吹吹手指,说:“开始准备胃液吧!”王一生也挤过来看,问:“整着怎么吃?”我说:“蛇肉碰不得铁,碰铁就腥,所以不切,用筷子撕着蘸料吃。”我又将切好的茄块儿放进锅里蒸。亲自体验完这一过程后,王一生在“吃”上的实践精彩了不少,这也使他“先吃后棋”的理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深化,他至少不会再简简单单地认为“吃”只是一种维持生存的手段,他会意识到“吃”是某种条件下在果腹之余能带给人愉悦的行为,这也就是汪曾祺所说的“吃得快乐”。

不得不说阿城是描写美食的行家,即使是通过简单的对话来形容“燕窝”“蛇肉”“麦乳精”等食物的滋味,也能入木三分,让读者有未吃已知味的感觉。“吃”作为人在世俗社会中赖以生存的物质活动,在《棋王》里已经变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世俗主题符号。透过众生“吃”相,阿城表现了在物质十分匮乏的年代,人们仍旧能通过食物来扛过命运日复一日对他们的挑战,仍然能在乡野山田中用有限的食材制作出“饕餮盛宴”。“吃”不单单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享受,更是人们作为“俗人”感受世俗社会美好滋味的重要媒介。

三、艺术特色的世俗

《棋王》原是阿城在知青时期,在一次吃涮火锅的时候随口给大家讲的一个故事,后来写成故事供同学私下传阅,1984年作为一篇中篇小说公开发表时,引起了读者和文艺界广泛的追捧和讨论。无论是当年私下传阅的小故事,还是后来一炮而红的小说,《棋王》都显示出了被大众和专业人士广为认可的态势,这是因为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抓住了两拨人的共同点,也就是鲜明的“世俗”特色。不同于引进国外的文艺理论来指导个人的文学创作,阿城在《棋王》中较多运用了中国传统的世俗小说表现手法,使得作品有着大众较为熟悉的传统小说艺术特色,带有世俗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作品中的第一人称叙事,在阿城看来,世俗需要以个人本位去用心感受,这种传统的叙事角度对于世俗书写是必要的。王德威教授在《世俗的技艺》中用一句话准确地概括出了阿城的创作特色——“冷眼旁观,却又事事用心”。“我”是整个故事的观察者,是整部小说的叙事人,既能从外部客观地描述故事的动态和走向,又能在紧要关节处适时地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我”描绘着王一生的一举一动,见证了他从一个平凡的“棋痴”到九局车轮大战走向辉煌最后又回归到凡人的全部历程。“我”与王一生之间不是简单的讲述者与被讲述者的关系,而是随着故事的发展逐渐彼此依赖、互相成长。“我”透过王一生的不凡经历,最终感悟出了伟大的理想离不开衣食的依托,但是一味地只追求衣食,和飞禽走兽没什么区别,不过是生理上的反应,终究不像个人。王一生凭借象棋实现了自己的个人价值,“我”也在这一场鏖战中看到了平凡人在俗世中熠熠生辉的那种平实的希望。读者并不知道王一生经过九局车轮战的洗礼内心会产生什么样的思考,但是随着“我”与他的平稳酣睡,我们参透了“先吃后棋”的世俗生活的本质,消除了物质与精神不相协调的焦虑,于烟火漫卷的俗世中体会到了身为俗人的质朴和快乐。

灵肉二重性是中国传统小说中经常出现的艺术特色,特别是在神魔志怪小说中尤为常见,如在脍炙人口的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就是灵肉二重性的代表,一方面,他斩妖除魔、正直干脆;另一方面,他却因为丑陋的外表屡屡遭人排斥和误会。阿城在《棋王》中也着重表现了这种精神和肉体的矛盾关系,有学者认为这是一种对角色的反讽,而笔者认为这是为了展示“表里不一”本身就是一种常见的世俗现象,它是纷繁复杂的世俗图景中的一部分。在惯性思维中,人们总是想当然地认为一个人的外表应该和灵魂是等同一致的,比如英雄必须高大伟岸,邪恶之人必定长相丑陋,而现实情况则是人无完人。美丑并存、善恶交织是人类世俗社会中无法摆脱的存在状态,灵肉的二重性是世俗范畴中必要的生存常态。如在作品中,王一生棋艺高超,在与脚卵对弈之后甚至被对方误认为是高干子弟,但是真实的王一生出身寒门、食不果腹、灰头土脸。作者用了很多笔墨去描写王一生的样貌和吃相上的邋遢,他是如何黑瘦、裤腿空荡荡仿佛没屁股,如何不修边幅,如何吃相难看等,大谈棋道的王一生与这简陋的肉身不和谐地组织起来,构成世俗的真实状态,隐喻着肉体与灵魂的矛盾正是人本质的存在状态。

四、结语

阿城卸掉了五四以来人们对小说的误解——干预社会,将叙事的矛头对准了世俗的平实生活,返归到世俗社会的喧哗与真实中去,在人间烟火中感受生存和生活的真谛。《棋王》架起了清雅和俗世之间的桥梁,将习以为常的世俗快乐展现在了读者面前,带有浓郁的世俗风采。本文从英雄的世俗、主题的世俗、艺术特色的世俗三个方面阐述了阿城《棋王》中的世俗书写。作为一部脍炙人口的小说,《棋王》值得挖掘的东西还有许多,由于篇幅和研究能力有限,笔者只写了这三点,其他内容还有待以后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棋王阿城世俗
超级棋王
戏子多秋
不愿向世俗投降
剩饭
世俗的力量
一厘米的秘密
“锥子式育儿”,“虎爸”奇招打造少年棋王
一厘米的秘密
棋王
世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