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的郑振铎学术研究综述

2022-02-23 14:27姚久燕
名家名作 2022年22期
关键词:郑振铎学术研究文学史

姚久燕

新世纪以来,学术研究成为郑振铎研究的热点和亮点,大致分为重审相关史料、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学术活动和学术研究结合的研究方式。陈福康仍是郑振铎研究的主力,而新兴学者李俊、顾音海、吴圣燮等人的研究同样值得关注。总体来看,目前郑振铎研究存在的问题包括:具有阐释力度和新意的文章较少,研究领域不全面,忽视了美术活动对郑振铎学术研究的影响等。在本文梳理的郑振铎研究中,不同研究者的关注点虽或有交叉,但各有偏重。具体内容如下:

一、郑振铎与文学研究

(一)郑振铎与中国文学研究

以《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和《中国俗文学史》为代表的“中国文学史研究”,是郑振铎倾注热情最高和成就最突出的学术研究领域。吴兴光认为,郑振铎在文学史写作中对“中国文学史分期问题”尤为关注。以《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为例,作者从文学史基本框架和文学史观的关键点切入,探讨了他“古代”“中世”和“近代”的文学史分期实践。针对《插图本中国文学史》问世之初引起“郑振铎解聘事件”的风波,作者结合“中国综合文学史”的体制困境进行讨论。他认为郑振铎以“情绪和美”为标准,通过文学演变史展示各个国家、民族的精神历程的书写模式是对文学史体制困境的回应,而这一模式遭到以吴世昌和胡适等学者的低评价,继而引起了一系列风波。

《西游记》版本研究的开创者是鲁迅、胡适和郑振铎,而郑振铎在《〈西游记〉的演化》中运用“诸本的来历”图表展示了明清《西游记》传承演变的关系,受到学界的普遍关注。吴圣燮从版本考证的角度对图表进行研究,发现了多处误断。在明版《西游记》传承演变图示中,作者指出杨闽斋本、唐僧本和李评本并非出自嘉隆年间吴承恩的《西游记》,故世本、杨闽斋本、唐僧本和李评本不存在并列关系。在清版《西游记》传承演变图示中,作者认为陈士斌的《西游真诠》有明版《西游记》和清版汪憺漪《西游证道书》两个底本;《新说西游记》则来源于明版本;《西游原旨》和《通易西游正旨》的真正底本是《西游真诠》。

明嘉靖间刊刻的《雍熙乐府》版本被郑振铎认为是最古的《西厢记》版本。陈旭耀对此提出不同意见,他认为明弘治岳刻本是《西厢记》现存最早的完整刊本,也是现存较早对杂剧分折的戏曲文本。其存在两种折:一套曲为一折和夹在正文的“注释”将一卷作为一“折”。而把《西厢记》分为五卷二十一折,可能是从弘治岳刻本开始的。此刻本分折的事实纠正了学界普遍认为杂剧文本发生在嘉靖之后的观点。作者指出“残页本”是其底本,弘治岳刻本与底本的不同点在于正文每页上半的绘图、参订编次和大字魁本等。弘治岳刻本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王实甫《西厢记》的原貌,由此可参照出万历之后所存的明刊本的一些内容为明人掺入。

(二)郑振铎与外国文学研究

民国时期,随着世界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中国出现了若干各具特色的世界文学选本,郑振铎的《文学大纲》和《世界文库》位列其中。张珂对比了张旭轮的《世界文学类选》和郑振铎的《世界文库》,认为两本书表现出编选者不同的编纂思路和世界文学观念。作者对照了书中的作品内容、体裁和译本等方面,认为《世界文学类选》虽在篇幅和规模方面不尽完备,但适应了当时国人放眼世界文学的时代需求。《世界文库》整体构建了世界文学的框架,收录了大量的中国文学作品,并与同时期的外国文学并列。其中,郑振铎将当时新兴的美国文学纳入世界文学体系中,肯定了其具有的文学成绩,体现出了一定的“现代意识”。

另外,陈婧认为郑振铎在《文学大纲》中将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一并讨论的编写方法,体现了他宏大的叙事观念,在比较文学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文学大纲》同样存在问题,如中国文学占比过多造成“东方中心主义”偏向;编者基本沿用西方文学的传统观念;文学史实偏向常识普及,缺乏深入具体研究等。

(三)郑振铎与儿童文学研究

1922年1月,由郑振铎创刊的《儿童世界》在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其中的“图画故事”成了一种新的儿童文学文体。以黄可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图画故事是郑振铎的“自编自绘”,张梅对此提出质疑,她认为“图画故事”的绘图者可能是以许敦谷为代表的商务印书馆的美术工作者,或挪用外国书刊的图像资源。作者分析了商务印书馆刊物的分工情况,并认为郑振铎主编《儿童世界》期间,以许敦谷为代表的图画股和以万籁鸣为代表的广告股等专业美术工作者,均参与了刊物封面和插图设计。作者又考察了郑振铎的研究史料,并未发现其绘制的图画。综上来看,郑振铎“自编自绘”的可能性极小。通过对比中西刊物,作者发现《熊夫人幼稚园》和《报纸之旅行》等图画故事,是郑振铎直接或改动后挪用国外书刊的作品,未在刊物中标明创作者信息。

二、郑振铎与美术研究

黄乔生考察了郑振铎和鲁迅合作编印的《北平笺谱》和翻刻《十竹斋笺谱》的书信,主要包括:一是二人编印《北平笺谱》的全过程。鲁迅在笺纸的择选和鉴定上,给郑振铎提供了许多中肯的意见。他们将笺谱分为“仿古”“无名氏罗汉”和“请人作画笺”三类,既让读者明晰笺纸的历史进程,又符合鲁迅对笺纸的传承演变要求。二是《十竹斋笺谱》的复刻。为维护原藏书人的利益,二人将王隅卿和王孝慈定为复刻笺谱的编辑,并探讨了笺谱的补编和定制散页等问题。三是两本笺谱的批评意见。由于周作人与鲁迅在文艺观念方面的差异,周作人批评了笺谱的内容择选和图样质量,并认为日本浮世绘在内容、画功和质量方面远超两本笺谱,鲁迅对此在不同场合给予了回应。

与其他学者的研究不同,顾音海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即从插图与文学研究、插图版本与藏书研究、插图本与文化传播研究角度,论述了《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插图的意义。作者认为,插图既能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古人的生活状态和审美特点,又能让读者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而清晰地看到整个中国文学史的概况。郑振铎根据文学史的内容,对比大量的插图版本择选插图,不但促进了古籍文献的收藏和保护,而且有利于将叙史与版画版本相结合,发掘多元的学术研究价值。插图本的运用,既适应了读图时代的社会需求,又是一种新知的传播手段。

三、郑振铎与古籍整理研究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李俊考察了郑振铎的藏书活动与文学研究的关系。通过分析郑振铎学术研究的理论渊源、文献基础、研究方法和学术价值,勾勒藏书活动介入其学术研究领域带来的研究材料、方法和成果方面的变化,并与鲁迅、胡适等学者比较,还原他在学术研究转型时期的地位。在文学史研究上,郑振铎的藏书不仅成为他讲史侧重文学现象和文体流派的理论支撑,而且助他开启了文学史整体研究、话语模式和历史分期理论等书写模式。在小说戏曲研究上,他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研究古籍版本,创新了社会分析法,深入阐述了小说戏曲的思想和时代背景。在变文、宝卷和诸宫调等民间文学上,郑振铎将变文资料作为一种文体正式写入中国文学史。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对郑振铎的某些观点存疑,希望后来学者给予考证。

石璐洁对比了《郑振铎残藏本红楼梦》(简称“郑藏本”)与庚辰、舒序、蒙府、戚序、俄藏、杨藏和甲辰本,发现郑藏本并非原创,其中掺杂了后人的修改。郑藏本的“独异性”体现于小红的故事。首先,作者认为庚辰等版本存在姓名歧义问题,是创作者全文修订“红玉”为“小红”时出现的疏漏。而郑藏本均以“小红”为名,并加入了小红“自报家门”的情节,经人修改痕迹明显。其次,在俄藏本和杨藏本结尾处存在小红身世、年龄歧义问题和不完整的叙述,郑藏本并未呈现此方面的介绍。最后,在小红遗梦寻帕的描写中,庚辰本表现了其成熟老练的负面情绪,而郑藏本则以中性词描述小红。作者认为郑藏本会出现上述变化,是因创作者有意“洁化”的结果。

杨印民、林世田则将国家图书馆郑振铎旧藏两部《芥子园画传》初集,与日本藏淘湘旧藏本和上海图书馆顾炳旧藏本进行比较,发现这两部旧藏为清康熙十八年李渔刻套印本的翻刻本。通过对比三个版本的文字刻写的正确性,行书运笔的规范性,句读、绘画技巧和套色等方面,作者发现郑旧藏本存在多处文字变形、画面粗乱和套色遗漏等现象。作者又对比了页码、印章和纸张等方面,发现郑本有明显的页码标记错误等问题,作者由此断定其翻刻时间为雍正、乾隆时期。

四、郑振铎与考古研究

1957年9月至12月,郑振铎在列宁格勒东方研究所进行查阅、抄录俄藏敦煌文献和参观博物馆等活动,这些活动记录均被他记录在日记和书信中。刘进宝、王睿颖对此进行整理,认为这些书信是俄藏敦煌文献未公布之前,中国学者所能见到的最详尽的资料。1957年11月10日,在致夏鼐的信中讲到在前往列宁格勒讲学时,发现了东方研究所藏有中国敦煌文献和文物。11月16至18日,在致徐森玉、唐弢书信中,一方面记录了他发现的《维摩诘变文》《刘知远诸宫调》《四美人图》和梵志诗等敦煌新文献。另一方面包括他参观的东宫博物馆所藏的敦煌壁画和雕塑、黑水城的西夏文和汉文经卷、新疆的壁画和雕像等中国文物。这些书信不仅影响了中国敦煌的研究,更对郑振铎的“变文”和诸宫调等学术研究产生深刻影响。

除了上述书信和日记外,刘波补充了1957年郑振铎致赵万里有关敦煌的两封书信。5月7日,郑振铎在致赵万里的信中,重点介绍了他对敦煌莫高窟人物造像艺术的喜爱,他将敦煌壁画摹本和莫高窟原作对比后,意识到保护原作的重要性,并制定了详细的保护措施。11月18日,郑振铎在苏联考察敦煌文献时给赵万里写信,信中详细记录了他见到的15件敦煌文献和俄国学者孟列夫等人对敦煌文献的整理概况。这封信是中国学者最早向国内介绍俄国学者整理文献情况的中文史料。

五、结语

新世纪以来的郑振铎学术研究方式大致分为三点:一是重审郑振铎研究史料,确保史料来源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也可从中发现新意。如吴圣燮、石璐洁、陈旭耀等学者。二是跨学科研究方法的介入,如社会学和美术学等其他学科加入,拓宽了郑振铎研究的思路。如顾音海、黄若泽等学者。三是将学术活动与其学术研究对应,探讨郑振铎在学术转型期的地位。如李俊等学者。

其研究问题包括:一是对研究文章的阐释力度不够深入,多数论文仅停留在宏观层面的资料整合、研究方法介绍,并未具体深入探索。如郑振铎与美术研究中,学者多停留在资料整合论述方面,并未深入探讨郑振铎的精神特质和观念。二是研究不全面,过于侧重某一领域而造成失衡现象。如学界侧重郑振铎与文学研究、古籍整理研究,而郑振铎与美术研究、考古研究的文章相对较少。三是忽视了郑振铎的美术活动与学术研究的结合。美术活动贯穿了郑振铎的整个学术研究,并为其学术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图像理论支撑,使郑振铎的治学特点与同时代学者的治学风格得以区分。

猜你喜欢
郑振铎学术研究文学史
郑振铎的铮铮铁骨
郑振铎炒股
当代诗词怎样才能写入文学史
作品选评是写好文学史的前提——谈20世纪诗词写入文学史问题
郑振铎虚心接受批评
现代视域中文学史著对《红楼梦》经典化的推进(1900—1949)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