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溯源 古为今用
——浅议新课程改革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之必要性

2022-02-23 05:55○刘
河北教育(德育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立德中华新课程

○刘 露

新课程改革体现了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呈现出的共同特点:重视调整培养目标,努力使新一代国民具有适应21 世纪社会、科技和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全面素质,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业目标。对我国而言,我们所培育的人才,既要具备时代所需的素质,又要有清晰的中华文明烙印。因此,新课程改革要顺利进行,就必须要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守正创新。

其一,立德树人的需要。

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使命,而中华传统文化对“立德”格外重视。可以说,厚德载物、立德立身、大德兴邦就是中华文明之魂。无论是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还是在实践活动中有机融入德育,中华传统文化都能提供丰富素材。比如,中华传统节日内涵丰富,德育元素众多,勤、孝、善、和、志等都蕴于其中。将德育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便于切入,又可找到强大的理论支撑,加深学生对德的理解,促进其在日常生活中践德。

其二,培育核心素养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强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如何理解素质教育?2016 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该研究成果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将中国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这六大素养之根脉其实都扎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如:责任担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学会学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实践创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国弈不废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惟进取也,故日新”……

将新课改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有利于加深师生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使其具体化、生活化,找到载体和抓手。

其三,学科教学的需要。

新课改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我国历代学者对通过学习获得技能、通过学习提高修养都格外重视,“读书破万卷,下笔犹如神”“腹有诗书气自华”“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以语文教学为例,教育部、国家语委推出“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倡导以多读、读经典来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此举非常必要,非常恰切。中华经典著作不仅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精要,而且是语言运用之典范,正如古人所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用足、用好、用活经典作品,无论对习得知识、技能,还是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有明心启智、事半功倍之效。

猜你喜欢
立德中华新课程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