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微微
(天津师范大学,天津 300387)
目前,学界对黄麻起义的研究成果主要侧重在对部分革命将领所做的贡献、黄麻起义的时间考证、历史意义等方面,对黄麻起义发生的时局背景和发展历程的关注相对欠缺。黄麻起义发生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革命形势陡转直下、党面临生死存亡抉择之际。在各种社会力量交织的影响中,要对黄麻起义的来龙去脉进行分析,就必须从了解起义前后黄安(今红安县)、麻城(今麻城市)两县的聚体政治形势入手。
南昌起义打响第一枪后,党在八七会议上确立了土地革命的总方针。为积极响应党的部署,湖北省委相继举行了鄂南秋收起义与鄂北秋收起义,由于起义相继失败,湖北省委才把注意力转到鄂东地区。
大革命时期,北洋军阀控制下的湖北地区军阀连年混战,各种军费开支大部分直接转嫁到农民身上,农民生活不堪重负,而公债券、“大加一”、月月红等苛捐杂税也变本加厉。1924—1925年,鄂东各地持续干旱,在农民颗粒无收的情况下地主还照样逼租,导致无数农民走投无路,与豪绅地主之间频频引发租案、债案、人命案,鄂东农村地区贫苦农民同封建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也进一步尖锐和激化,到处酝酿着反抗情绪。
在董必武、陈潭秋的领导与支持下,鄂东各省农民协会纷纷成立,加强了对农民运动工作的发动和指导。1926年8月—10月,黄梅、黄冈、黄安分别成立农民协会,蕲春、蕲水、广济、罗田也都相继在1926年10月—1927年3月成立了各级农民协会组织。据不完全统计,短短几个月中,鄂东地区共有87个区、1534个乡建立了农民协会组织,会员达7 6000余人。在“擒贼先擒王”的斗争策略的指导下,农民协会在1926年打死豪绅地主首领吴惠存之后,又逮捕了李介人等12个大地主豪绅,燃起群众斗争的火焰。
1927年,黄安县的戴克敏、汪奠川、叶耐青,麻城县的刘文蔚、桂步蟾、龚正华等鄂东20多人发展成鄂东农民运动的骨干。他们把在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习得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先解决农民最直接、紧迫的粮食糊口问题,再改革教育,让学校成为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革命阵地,师生成为宣传革命的力量,最后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唱文明戏”的形式,教唱歌谣以启发民智,推动农民运动向纵深发展。
对群众至关重要的影响是一批共产党员和革命知识分子为农民做出了榜样。黄安、麻城两县一些出身于富裕家庭的共产党人在农民运动中坚决站在革命的立场上,加入对自身家庭的革命斗争中来。黄安县共产党员,后来在鄂豫皖苏区初期担任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参谋长的汪奠川,要求农协会员们动员他家的佃户不再向他的地主父亲交租;土地革命时期担任黄安县独立团团长、红四军十一师三十一团团长的赵赐吾,在农民运动兴起时宣布免除农民所欠的债务,并把租契约与债票付之一炬;王树声将军把他父亲的舅舅——大地主“麻城北乡一只虎”丁枕鱼亲手关进牢房:这些举动极大地打压了地主豪绅们的反动气焰。
在农民协会相继建立的同时,工人、妇女、商民、青年、儿童等群众团体组织也纷纷建立,开展了打菩萨、妇女剪发放足、减租减息、斗争土豪劣绅的群众革命运动,沉重打击了封建反动势力在农村的统治。随着斗争的深入,农民协会发展为拥有枪支武器的农民自卫队。1926年冬,七里、城区、仙居等7个区先后建立起农民武装组织,至1927年6月中旬,黄冈县农民协会成立了农民自卫军,下辖6个支队,开展农民武装斗争。1927年5月,麻城在农民武装的基础上挑选200余人,组成了麻城县农民敢死队;6月初,在农民敢死队的基础上组建了100余人的麻城农民自卫军。在打击“盖世大农协”(以黄冈地主王景仁为主建立的专门对抗农民运动的反动组织)和进攻黄安、麻城的红枪会的斗争实践中,农民武装经受了严峻考验,也得到了极大的锻炼,涌现出一批作战勇敢、有指挥能力的战斗骨干,为后来举行黄麻起义、创建工农革命军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董必武、萧楚女等人的先进思想的影响下,黄安、麻城的先进青年徐希烈、王秀松、戴季伦、蔡济璜、王宏文等人先后入党,他们出版刊物转载革命消息,成立青年协进会,积极宣传党的思想与主张。在1923年夏,黄梅县成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紧接着黄安县的党组织在武汉中学成立,1924年初开始建党活动。1924年前后,麻城党工作组成立。1924年6月,陈潭秋在陈策楼建立了鄂东地区第一个县级党组织——黄冈支部。此后,鄂东地区的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1924年8月,中共黄梅党小组成立。1925年夏,中共黄麻特别支部委员会成立。到1927年春,黄安、麻城共建立了4个党支部。1925年冬,罗麻特支成立。1926年8月中旬,中共罗田支部成立。1926年9月初,中共蕲春特别支部成立。1926年冬,中共蕲水支部成立。鄂东地区在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军阀的革命运动影响下,总结工人运动实践的经验教训,各县纷纷成立了县级党组织,党员发展到1300多人。
“七一五”政变宁汉合流后,国民党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在大革命时期,在共产党领导农民运动最为活跃的鄂东地区,黄安、麻城两地的人民遭到反动势力的疯狂报复。在严酷的斗争形势下,在“继续革命,发展革命”的号召下,经受了大革命洪流锻炼的鄂东地区党组织勇敢地站在了斗争的最前列。
黄安坚持革命的曹学楷、戴克敏、吴焕先、戴季英等人和麻城的蔡济璜、王树声、徐子清、徐其虚等人在战斗中成为成了新的领导核心。麻城县、黄安县党组织分别在1927年7月下旬和1927年8月初成立了防务委员会,紧紧抓住枪杆子不放,为举行起义准备了极其宝贵的武装力量。
自9月26日起,短短一星期内黄安、麻城共发生大大小小三四十起农民起义,统称“九月暴动”,黄麻起义的序幕就此揭开。广大农民群众在中共黄安、麻城县委领导下,紧锣密鼓地为配合两湖秋收起义,发动黄、麻秋收起义做筹备工作,中共湖北省委也派符向一、吴光浩、刘镇一、王志仁等干部筹建中共黄麻特委和鄂东革命委员会。
与黄麻特委和农民自卫队在积极准备更大规模的起义相对应,黄麻两县流窜在外的土豪劣绅祈求“搬救兵”以镇压革命运动,不过事与愿违,汪精卫、唐生智集团正在与蒋介石、李宗仁集团互相厮杀,无力顾暇,除撤换原黄安县长李墨林并由极端反动分子贺守忠代替外,无一兵一卒增援黄安,这也造成了有利起义的客观形势。
农民武装进入七里坪后,黄麻特委召开黄、麻两县党团活动分子会议,成立了由潘忠汝任总指挥、吴光浩任副总指挥的中共黄麻特委和鄂东革命委员会,为发动黄麻起义形成集中统一领导。几天后,七里、紫云两区起义部队2万人集结于七里坪,计划在13日晚10点举行黄麻起义,口令为“暴动,夺取黄安城”。
“黄麻起义最大的特点,是没有任何正规军队参加,参加者都是农民,叫作‘揭竿而起’。”1927年11月13日,夺取黄安县城的起义正式打响,在潘忠汝、吴光浩等人的领导下,农民武装浩浩荡荡地向黄安县城进发。
吴光浩和刘镇一分别为攻城行动总指挥和副总指挥,吴光浩率领77名佩戴短刀、短枪的精锐义勇队员打头阵。义勇队员临危不惧,攀梯而上,紫云区义勇队员吴立行奋勇当先,第一个攀上城头,但刚攀上城头便不幸被敌人击中胸部,当场壮烈牺牲。吴先恩、吴世安等数十名义勇队前仆后继,很快攻占城头,“土地革命的旗帜第一次插上了古老的黄安城楼”,宣告了黄麻起义的胜利。占领县城后,农民自卫军协同城内工人纠察队,在大街小巷站岗放哨,维持秩序,对市民秋毫无犯,城内秩序井然。
经过认真筹备,11月18日,鄂豫皖边区第一个县级革命政权——黄安县农民政府在黄安县城南门外校场岗成立,曹学楷为主席。黄安县农民政府成立后,以黄、麻两县农民自卫军为主体,组成了由潘忠汝任总指挥的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
黄麻人民揭竿而起夺取黄麻起义胜利鼓舞了黄麻人民,却让武汉等地的国民党军队极为震动,遂引来反动势力的疯狂反扑。由于“黄麻特委和鄂东军负责人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力量,产生了麻痹轻敌的思想”,没有意识到在起义胜利后应该及时把党的领导组织和武装力量转移到农村,以应付优势敌人的反扑和开展游击战争,导致黄安城保卫战斗打的异常激烈。
总指挥潘忠汝为了能够杀出一条血路,在六进七出掩护战友时不幸壮烈牺牲,副总指挥刘光烈和黄安县委书记王志仁也在守卫南北门的战斗中英勇牺牲,刚解放的黄安县城复陷敌手。国民党军队侵占黄安后马上践踏麻城,侵入七里、紫云、乘马、顺河等地,敌人用活埋、刀砍、火烧等野蛮手段大肆屠杀革命干部与革命群众。蔡济璜、刘文蔚、刘象明、秦绍勤、张南一等革命干部均先后遇难,仅在麻城敌人就一次性屠杀400余名群众,黄安北乡数千余名贫苦农民也未能幸免于难。
在敌人的疯狂反扑面前,黄麻共产党人和黄麻人民表现了英勇无畏的无产阶级革命气概。革命烈士秦绍勤、张南一、蔡济璜等人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用视死如归、敢于牺牲的精神昭示了对党的忠诚不渝。
敌人对黄麻地区进行野蛮屠杀,但也扑灭不了已经熊熊燃烧起来的革命烈火。黄麻中共湖北省委汲取黄安保卫战血的教训,强调尽快在黄安、麻城及河南商城一带发动农民起义,造成割据局面。按照12月下旬木城寨会议的部署,突围而出的鄂东军余部,由吴光浩和鄂东军党代表戴克敏等率领,携53支长短枪,集合72人,转移到黄陂木兰山开展游击战争,仅有少数人坚持在黄、麻地区坚持战斗。
工农革命军鄂东军转战木兰山是鄂东党组织对该地区政治、军事、地里诸方面条件认真分析判断后做出的正确选择,是鄂东党组织和革命武装把工作重点由城镇转向农村的重要转变,是开展游击战争探索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新起点。
在政治上,木兰山地区党组织还在坚持地下斗争,群众革命觉悟高;在军事上,驻扎该地区的国民党军队已调走他处,地方反动武装力量薄弱,是敌人统治的空隙。另外,木兰山山顶有3座庙宇可供部队落脚,周围有千余户群众可待发动,并且该地还是吴光浩的家乡,有一些社会关系可以利用。
1928年1月1日,根据湖北省委指示,鄂东军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军,下辖3个队,每队20余人,军长吴光浩。第七军人数虽少,却是黄麻地区宝贵的革命火种。为在木兰山迅速站住脚,吴光浩率部队向黄冈转移,以地为床、稻草为被,风餐露宿,昼夜急行军百余里,与黄冈县组建的工农革命军第六军胜利会合。曹学楷、徐朋人等人组建为工农革命军第八军,留在木兰山地区继续进行斗争。3月初,第七军返回与第八军会合,第八军番号撤销回归第七军建制,第七军发展为拥有80余支长短枪、130余人的游击部队。合并后的第七军分别由戴克敏、徐其虚、王树声等人率领,活跃在以木兰山为中心方圆百里之广的地区内,频频出击打击反动势力。通过这次有计划、有组织地把立足点放在农村,向农村进军的积极尝试,革命队伍不仅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也扩大了革命影响,成为鄂东党组织和地方武装在坚持长期农村武装斗争的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
1928年4月下旬,第七军陆续分批返回黄麻地区,群众纷纷向第七军控诉反动派的罪行。在第七军的带领下,当地的人民群众开展了如火如荼的“二次暴动”。革命斗争的再次兴起,又引来桂系军阀的“清剿”,与敌周旋期间,部队的给养、弹药、兵源补充越来越困难,革命队伍因而萌发了建立根据地的思想。
辗转游击的第七军发现位于大别山腹地的河南光山县南部柴山保一带是国民党桂系军阀与冯玉祥军阀的结合处,敌人鞭长莫及,统治力量薄弱,且山势险要,是建立立足点的理想地点。
为了能在柴山保站住脚跟,党和第七军进入柴山保后,坚持军事进攻与群众路线两手抓,在打击敌人的同时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运动,扩大团结面,减少革命阻力。1929年春,正值蒋、桂军阀混战之际,经过两个月的斗争工作,黄安、麻城、光山三县的革命斗争取得硕硕战果,进一步扩大了边界割据区域。至此,纵横百余里、管辖人口20余万的第一块革命根据地——柴山保武装割据区域初步创建。党和人民军队开始以柴山保为立足点,以坚韧不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逐渐由点到面,奠定了日后整个大别山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
徐向前在《历史的回顾》一书中这样回忆黄麻起义前后的历程:“在蒋汪合流,白色恐怖极端严重的情况下,一群革命知识分子和土生土长的当地领导人,在八七会议之后,发动群众揭竿而起,拿下黄安城。”在起义队伍遭敌人极端镇压下依然紧握枪杆坚持上山开展游击战争,这些人不断积小胜为大胜,逐步发展壮大了自己。在黄麻起义星星之火的点燃下,大别山地区坚持革命斗争28年红旗不倒,在中国共产党革命史中书写了永不褪色的红色故事,铸就了气壮山河的大别山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