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苏苏
聚焦立德树人进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能够为学生的人生发展和性格培育制定“统一”的标准,也让道德与法治课程有了新的教学方向和途径,能够促进教师对道德与法治课程进行升级与改造。因此,小学教师要重视道德与法治课程,在课程中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和性格品质,促使学生在知识的吸收与实践中,逐渐成长为一个高质量、高素质人才。同时,教师要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进行德育知识的渗透,并采取更多样化、丰富化的教学模式、措施,对课堂教学形式进行有效的“升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标准和方向,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良好德育意识、观念、行为等多方面的“发育”。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提高学生文化素质,推动学生优秀品质与良好意识观念形成的重要课程,而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进行德育,能够更有效、更真实地提高学生对国家发展历程与社会发展进程的认知与了解,启发学生在国家历史的学习中,领悟到德育的精髓,促使学生能够“接触”、感知先辈对国家所付出的心血,明白新时代新青年所肩负的重任,促进学生对自我进行完善、提升,推动学生自觉形成良好的品质。同时,也能够通过德育,提高学生的政治敏感度和政治站位,促进学生爱国情怀与爱国主义的良好形成,促使学生对国家历史、文化进行深入的探究和了解,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革命信念与革命理想,促进学生伟大强国梦的形成与发展,推动学生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不断努力、向上的拼搏精神的良好形成。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注重学生在学业成绩上的进步与发展,更注重学生在道德、行为与意识观念上的良好形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能够为学生的人生发展和性格培育制定“统一”的标准,也让道德与法治课程有了新的教学方向和途径,能够促进教师对道德与法治课程进行创新和改进,而德育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一个重点教育“方向”,不仅能够培育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启发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能够促使学生深入学习科学、法治、文化等业务知识,激发学生在德育中领悟到我国优秀的品质和精神,提高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帮助学生建立起自我底线,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社会良好公民,也能够促使学生在德育中加深对我国历史的认知与了解,培养学生向先辈学习的优秀行为,促进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对自我进行提升与完善,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启发学生良好品质的“发育”和成长。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具有许多红色“元素”,教师以课程教材为基础,向学生拓展更多的德育知识,能够让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到我国的发展历史与传统文化,也能够促使学生在课程中感知到先辈为国家所付出的心血与汗水,让学生在了解先辈舍弃小我、成全大我、忠贞报国、以自己的生命换取国家的未来的过程中,明白自己身上所担负的责任与重担,促使学生不断对自我进行反思和提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多方面能力的共同发展与进步,也能够激发学生对国家的保护欲望,推动学生学习先辈、传承先辈精神,明白自己与国家之间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关系。由此可见,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德育进行提取和拓展,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先辈的崇拜感,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先辈精神、向先辈靠拢,也能够在国家历史的学习和拓展中,逐渐加深学生对国家的情感,促进学生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心,也促使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良好形成与发展。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促进学生良好意识观念形成、培养学生优秀道德品质的重要必修课,更是向学生传输国家发展政策、制度等各项方针政策的重要“工具”,而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进行德育,不仅能够向学生普及我国发展历程中所经历的艰难险阻,加强学生对国家、先辈的认识与了解,促进学生爱国情怀与文化底蕴的有效提高,也能够让学生在感知国家发展的历程中,逐渐提高对国家的保护欲望,促进学生不断提升自我,积极、主动地对自我能力进行激发和完善,以增强自我能力,增加自身技能发展,树立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的决心和拼搏的意志。同时,在课程中进行德育,也能够启发学生在课程中自觉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和习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推动学生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逐渐树立起伟大的理想。由此可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德育对学生的学习生涯与人生发展具有重要的教育、发展意义,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知识中的红色“元素”和德育“精华”,以更多样、丰富的教学措施,加强学生对红色历史文化的认知,促进学生在国家历史、传统文化的学习过程中,学习先辈的红色品质,领悟到珍贵的文化精神,激发学生的拼搏意识,帮助学生在课程中树立起坚定的革命理想与伟大梦想。
小学时期是学生学习生涯、人生发展中的重要时期,德育教学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开展德育,能够促进学生传承德育,这是提升学生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引领校园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必然要求。相关调查和研究指出,小学教师在开展德育教学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德育教学方式仍被沿用至今,小学的教师在长期的“僵尸化”的教学过程中形成了德育教学方式“惯有的流程”,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已被“固定化”,导致德育方式较为单一,加之德育理论内容较多,不比专业技术科目,需要学生大脑“山路十八弯”。也正是教师在进行德育教学过程中的单一性,导致学生对德育的内容和知识兴趣不高,参与度不够,理论知识的枯燥更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堂感到“反感”和“排斥”。因此,教师进行德育教学方式的“僵尸化”、单一性是导致学生对德育感触不深、认识不足的直接原因,也是影响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与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良好形成的重要原因。
在时代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今天,社会和国家需要大量的人才,人才的缺失致使学校和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培养。在人才供不应求的发展压力下,思想道德和政治素养的相关教学对学生来说更像是一堂必须完成的任务和“工作流程”,加剧了学生的学业压力。同样的,教师在进行德育的教学过程中只会将德育相关的知识“一股脑”地“传送”给学生,思维以及内容的局限性,使教师时常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反思、改进和创新德育教学课程,导致学生无法对德育产生共鸣,对国家发展的相关事迹、社会进步的历程兴趣不高。因此,教师对学生德育教学方式和内容的局限性、教师思维的局限、没有及时对自我进行“开发”与革新,是导致学生参与度不高、积极性不强的间接原因,这也影响了学生良好思维习惯与学习行为的“发育”与发展,对学生的性格品质形成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人才的培养是当下社会发展、国家进步的重要任务,更是强国之梦的决定性因素,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作为新课程标准改革下的重要科目,教师要在其中挖掘、发掘、观察、剖析,提取更多的红色元素,并以此作为基础,向学生拓展更多有关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人才培育的知识类型与进程,让学生能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真切感受到我国发展历史的艰辛与伟大,强化学生对国家的爱戴与尊重,树立学生伟大的革命理想,积极推动学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但在当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局限于教材内容,没有在教材中对德育进行拓展,没有更加深入地引导学生对国家历史、传统文化、优秀品质等方面进行挖掘与分析,没有引导学生对课程知识进行思考,学生只是单纯地对知识进行听、看,没有对知识进行认知、理解和分析,这样的教学模式只会让学生对德育“草草而过”,无法激发起学生良好的、伟大的强国之梦,更无法促动学生的拼搏精神。由此可见,教师没有在教材中进行德育的拓展,便无法以更多生动、灵活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精神的传授,无法强化学生的爱国之心,更无法培养学生为国家奋斗终身的拼搏精神。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课程对学生的人生发展和道德意识、性格观念等多方面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更是影响着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是关系到社会人才平均素质水平的重要课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深刻领悟到课程教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钻研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中所存在的漏洞与不足之处。而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开展过多的德育知识实践活动,致使学生对课程知识没有过多的参与兴趣,也没能很好地发挥课堂的作用。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清晰地感知道德与法治教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程度的重要方式,教师没能在课程教学中充分结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程知识的吸收过程中,是教学体系中最大的“漏洞”。因此,教师势必要反思自身的教学态度与模式,以实践为基础,理论知识为“辅助”,加深、加强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吸收德育知识的主动性,启发学生在课程中吸收知识、运用知识,完善自身不良道德行为,促进学生良好素质、品性的形成。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要高举、更要举好德育的“旗帜”,对“如何开展德育”“如何改进和创新德育”进行适时的思考、分析和谈论,为做好德育的传播打下坚固的“地基”。因此,在科技水平、网络技术发达的今天,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组织学生对德育进行思考与分析,向学生开展德育,创设有效的红色情境,加强学生对祖国发展历史的认知与了解,也可以适时地开展德育小剧场,让学生将红色故事进行演绎,提高红色故事的真实度,能够促使学生在角色代入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先辈所“遗留”下来的革命精神与理想,传承革命先辈的良好品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
德育是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对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教师要遵循“学生是课堂的主导群体”的教育观念,更要遵循“立德树人”的教育模式,将课堂“舞台”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拥有更多的表达机会,实现课堂的双向交流,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中,要基于立德树人的要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教师在进行《我们是公民》《我们的国家机构》《爱护地球 共同责任》的课程教学时,可以向学生介绍“一国两制”的治国方针,也可以为学生普及一些自然灾害的相关知识,结合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强化学生“祖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的底线和原则,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同时,可以让学生思考如何通过自己的行为保护环境、爱护地球、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等话题,并与其他学生进行分享。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树立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保护地球的观念,也能够激发学生对地球、对国家的“保护欲”,强化学生的人文底蕴,启发学生的爱国热心,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了解我国的历史和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
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不仅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更是为了实现德育目标。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教学中,要结合立德树人的相关要求,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度,让课程知识能够深入、“扎根”进学生的大脑之中。教师在进行《我们的公共生活》《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的课程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利用发达的信息网络技术,根据教程内容制作PPT,在网上寻找一些关于传统美德的故事,例如在课件中插入公共场所乱丢垃圾、破坏公物的案例,让学生进行“是非评判”,让学生将课程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意识到爱护公物是一种遵纪守法的表现。同时,可以让学生对一些类似的“案例”进行分析和表达。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增加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度,也能够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同时,通过发达的网络技术,让学生在充满科技的现代教育中感受到科技的力量,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兴趣,培养学生实践热情,促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
小学生正处于爱玩的年龄阶段,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性格特性和心理变化,结合立德树人的相关内容,对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课程设计。教师可以在课程中创建道德与法治小剧场,让学生将课程内容进行演绎。例如,教师在进行《主动拒绝烟酒与毒品》的课程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对课程主题进行剧本编制和剧情演绎,突出道德与法治内容,让学生在剧本编写、演绎过程中加深法治观念。同时,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促进学生的文明思想、文明行为,培养学生诚信观念,启发学生自觉遵纪守法、“修身养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法治理念。除此之外,通过创设道德与法治小剧场,能够让学生在剧情演绎的过程中懂得分辨是非,提高学生的批判质疑能力,主动、积极发现、观察、分析和研究烟酒与毒品对人体的危害,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教师要重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德育的有效结合,让红色精神能够深深地扎根在学生的心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促进学生爱国之心的良好形成,启发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拼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为国家、社会的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富有爱国力量和爱国热情的青少年。教师在进行《我们的国土 我们的家园》的课程教学中,可以利用发达的网络信息技术,对开国大典的场景以图片、视频或者动画的方式进行展示,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情境,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开国大典的磅礴和壮观,也能够促使学生自觉地对祖国发展过程进行了解和拓展。同时,通过情境再现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祖国建立的不容易,启发学生拥立祖国、保护祖国的爱国情怀的形成。除此之外,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进行德育,为学生创设有效的红色意境,能够增强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推动学生自觉、深入地去了解我们国家的发展历程与美好家园建设过程中的艰难险阻,能够更好地“锻造”学生的意志,提高学生对先辈、祖国领导者、人民军队的憧憬和尊敬,启发学生学习军队精神,有助于学生自觉培养艰苦奋斗、拼搏向上的革命精神,促进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教师作为学生在班级中的最佳“引导者”和“指南针”,要“发散”好自身的职能“魅力”,以更加多样、丰富的德育管理、培育模式,促发学生良好综合素质的“发育”。教师要优化思维,结合道德与法治知识,在班级中开设道德与法治的“文化角”,增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出镜率”,促使学生在日常的“接触”与逐步的“摸索”中,增强自身的道德素质、法律常识等多方面的认知与理解。例如,教师可以以《少年的担当》作为“文化角”的主题,带动学生对相关的新闻、资料、知识、历史等进行搜集与分享,组织学生在“文化角”中进行课题的深入交流,促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与语言的组织,进行主题的阐述与自我分享,并将相关的资料粘贴在文化角中,让其他同学可以时时欣赏与“借鉴”。通过开设道德与法治“文化角”,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道德法治“知识库”,拓展学生在多方面知识的认知宽度与广度,促使学生在主题中感受到新时代新青年身上所担负的重任,促发学生良好责任担当意识的“发育”与发展,也能够推动学生在班级“文化角”的开设中,逐步形成良好的分享欲和求知欲,帮助学生“搭建”起良好的德育“大楼”,促使学生多方面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有效“成长”。
小学学生情绪起伏波动大,叛逆心理较“强大”。在立德树人的视域下,教师将德育作为班级管理工作中的“重任”,能够正确指引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在学生心理遇到“问题”时,能够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解开学生的内心疑惑,及时矫正学生的不良人生观与学习态度、情绪,保障学生的心理全面、健康、稳定地发展。同时,教师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进行德育工作,能够让德育知识更加具有“立体”度和“透明”度,促使学生在课程中真实地感受到德育的“存在”,强化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帮助学生创建属于自己的自信“大楼”,让班级中充满乐观、温暖、和谐的气息与氛围。教师可以将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某一个课程作为德育工作的“拓展”,如以《网络新世界》作为主题,开展演讲活动,启发学生在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学习、剖析和阐述自我理解、分享自我感受的过程中,逐渐掌握良好的网络安全意识,促发学生良好网络素质、科技创新意识观念的有效“发育”。除此之外,也能够透过演讲比赛,“锻造”学生良好的语言组织、语言表达和临场应变能力,还能够促使学生在课程中“萌发”出良好的竞争意识,推动学生综合素质、良好品质、性情、行为等多方面的“成长”。由此可见,结合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学习进行小学教师德育工作的开展,能够使班级管理更具有规范性与多样性,促使学生能够从中学会约束自己、提升自己,为学生搭建出一个和谐、愉悦、温馨的学习“小屋”,也能够让学生在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吸收与掌握中逐渐形成良好的德育意识与德育行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的共同进步、发展。
学校和小学教师要明白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学生人生发展和品质养成的重要性,通过多方面、多角度的德育,让学生在“贴近”道德与法治的过程中,明白生而为人的责任,启发学生在德育中不断地规范自我、提升自我,激发学生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启发学生“搭建”起良好的人生观,鼓励学生为国家、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