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明海
《道德与法治》是初中教育课程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新修订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角度提出发展学生的目标要求,“责任意识”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众多学者研究认为,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学生开展责任意识培养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全面落实新课程标准的需要,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需要。但是,通过对初中生的调查研究可以发现,目前部分学生对责任认识不清、缺乏社会责任感的情况比较突出。针对此,教育工作者应抓住课程改革的机遇,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把握学科育人价值,合理设计教学策略,积极推进责任教育,切实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应将“主题学习与学生生活相结合”,实现综合性教学。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责任教育应该突出学生的整体发展,围绕“责任”这一主题整合课程内容,推动内容间的相互渗透,并在螺旋上升中落实整体育人目标。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八上第三单元《承担社会责任》突出了“社会责任”这一主题,并利用“责任与角色同在”“积极奉献社会”的章节内容由浅入深地阐述教学内容,为学生情感价值的树立与社会行为的塑造提供指导。开展单元主题整体教学,既能系统建构单元主题下的知识体系,实现教学内容全覆盖,又便于联通各章节内容,达成学科内容结构化。因此,教师要站在高处进行整体设计,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提炼单元主题,围绕主题串起各章节重点内容,促使学生由浅入深完成学习。
以“责任与角色同在”教学为例,可以从概念入手为学生设计如下问题:(1)什么是责任?责任来自哪里?学生结合生活经验,通过阅读教材可以认识到:责任是一个人分内应该做的事情,责任来自对他人的承诺、职业要求、道德规范、法律规定等。(2)角色和责任有什么关系?课上,启发学生以自己身为学生、子女等不用的角色为切入点,思考每一个角色所承担的不同责任,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在社会生活的舞台上,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随着环境的变化,每个人会不断变换自己的角色,而每一种角色都意味着承担相应的责任。(3)怎样正确认识责任?启发学生从不同的社会关系入手确定角色,进而根据角色再谈责任。如有学生认为:“身为学生我要对自己负责,以一个健全完整的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挖掘自己的潜能,实现自我价值。”也有学生认为:“身为社会公民,应该对他人负责,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共同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总结,从而让学生从多角度认识责任的含义。(4)如何做一个负责的人?这是一个“如何做”的问题,是对学生社会行为的指导。从理论到实践是学生认知提升的关键点,也是难点。教师结合不同情境引导学生学会判断哪些是负责任的行为,哪些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并从具体行为上对学生做出指导,让学生根据如下理论指导自身行为: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往往无法改变自己所处的角色位置,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对待应该做的事情的态度,只要我们把它们当作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担在肩头,不抱怨,不懈怠,全身心地投入,同样能够把事情做得很出色;在我们的周围,有许许多多履行社会责任却不计代价和回报的人,正因为他们敢于承担责任,敢于担当,我们的生活才更加安全,更加温暖,更加充满希望;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增强履行责任的能力,勇于承担责任,在激扬青春、开拓人生、奉献社会的进程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
上述系列问题将“责任与角色同在”这一课的内容串联起来,从认知到行为为学生提供了指导。在此基础上,教师对“积极奉献社会”这一课进行设计,延续学生上一节课的认知,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在完成了对上一节课内容的复习后,教师从“关爱他人”进行切入,并继续提问:(5)为什么说关爱他人是一种幸福?有了之前对责任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基本上能够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等角度来回答问题。教师适当点拨,让学生从“关爱他人也是关爱和善待自己”的角度理解“关爱他人是一种幸福”这一道理。(6)如何关爱他人?这也是一个关乎“怎么做”的问题。学生在日常生活有过关爱他人的经历,因此可以比较容易地举例说明。教师则适当延伸,并提醒学生注意:关爱他人要讲究策略,既要保护自己也要避免以爱之名伤害他人。(7)为什么要服务社会?服务社会是关爱他人的进一步延伸,是个人或者群体表达出的对社会的奉献。教师在教学讲解中应尊重人性,既要从服务社会对社会发展的意义进行阐述,也要从服务社会对个人发展的价值进行分析,避免陷入只谈奉献、不谈回报的误区,从而提高学生对服务社会的认同。(8)如何服务社会?这依然是一个关乎“怎么做”的问题,同时也是紧扣单元主题的问题。教师的指导尽量贴合学生,引导学生在力所能及范围内服务社会,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以及应该承担的责任,并以此指导自己的社会行为。
上述教学旨在根据章节内容之间的联系进行整体设计,突出主题立意,利用具备明显逻辑关系的问题促使学生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以及应承担的责任,进而落实责任教育目标。
情境是课堂学习的重要载体。责任教育不能只依靠长篇大论的讲解,还应该强调对学生情感的调动和引导,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责任的含义,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基于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要把教学情境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创设实实在在的富有价值引领的情境,将知识融入学生感性生活,让学生在感性生活现象中深入思考责任与现实生活的关联,在真实情境中引发真实思考,内化知识,规范行为。
例如,在“我对谁负责 谁对我负责”这一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中,通过学情分析认识到这一时期学生经过生活环境的熏陶已经对责任形成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对很多关乎责任的问题缺乏辨析的能力,考虑问题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容易忽略他人的感受,同时对自己不同角色承担相应责任更多的是感性认识,没有形成理性认知,甚至在责任面前经常出现逃避的现象。针对此,从现实生活出发整合教学内容,并采取情境教学的方式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其中,在“我的角色 我的责任”这一环节,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段某班级大扫除的画面(有的学生敷衍了事,导致卫生检查不到位,最终小组被扣分)。针对这一情境,提出问题: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说一说这个分扣得该不该?学生对此现象给出了比较明确的态度:没有尽到自己的值日责任就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针对学生的回答,相机切入:你觉得什么是责任呢?为更好地回答这一问题,笔者依然结合班级生活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启发,让学生认识到“责任是一个人分内应该做的事情”。同时,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的机会,结合上述案例说一说责任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学生踊跃交流、积极回答:有的学生说:“责任来自对他人的承诺,比如你对老师或者卫生组长承诺了要负责这一区域的卫生,就应该做好。”有的学生说:“责任来自角色的要求。在班级大扫除中你是扮演着某一区域卫生的负责人,就应该做好自己的工作。”有的学生说:“责任来自自己内心的道德规范,在班级生活中要有诚信,要有担当。”还有的学生认为:“责任来自规则,在班级卫生管理中规则要求每个人应该干什么就应该按规矩办事,这样才能保证班级环境的整洁干净。”在听完上述学生表达观点后,笔者对学生的回答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进行归纳总结:责任来自对他人的承诺、职业要求、道德规范、法律规定等。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炼出了“责任”这一关键词,并在互动讨论中形成了理性思考,丰富了认识。
再如,在“做负责任的人”一课教学中,依据学生校园生活创设故事情境。首先,以“我要竞选班干部”为主题,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从而通过学生的表演活跃氛围,引导学生对“如何做一个负责任的人”深入思考。其次,针对“在故事中名为‘小龙’的同学要竞选班长,并在演讲稿中对自己应负的责任进行了思考和假设。”情境内容,提出问题:小龙选择的责任是什么?学生根据日常学习生活基本上可以说明班长的责任,如对本班的工作全面负责,指导、监督各班委的工作,当好班主任的助手,发放各种通知等。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角色与责任的关系,并继续提问:如果承担这个责任,会对小龙有什么帮助?学生积极发表意见,并认为小龙在这一过程中能锻炼自己做处理复杂事务的能力,提高自己在待人接物方面的能力,还可以赢得自尊和自信,获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等。在学生历数当班长的“好处”时,笔者则从另一个方面发问:如果竞选成功,小龙可能会付出什么?这一问题更加现实,让学生结合上一问题从正反两个方面认识承担责任的结果。学生通过思考进行回答,有的认为如果竞选成功,可能要比其他同学承担更多的班级工作;有的学生认为可能会占用学习时间,影响学习精力,造成自己成绩的下降;还有人认为可能会面对同学的不理解和指责……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笔者通过总结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承担责任既有代价也有回报”这一道理。最后,笔者再次提问: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哪种选择不需要付出代价?学生通过讨论对“承担责任”进行了辩证思考,也形成了更加理性的认知,教师趁机引导学生要学会对承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进行正确评估,同时在做出选择后要义无反顾地担起责任,绝不能反复无常、敷衍推脱。
在上述教学实践中,笔者立足生活实际构建的教学情境体现了责任的具体含义,也拓展了学生的生活内涵,促使学生走入与周围生活紧密相连的情境中,从中学习知识,树立价值观念。当然,在责任教学指导中,教师应重视真实情境的构建,破解教学表面化、浅层化的问题,让学生在贴近现实的、有教育意义的情境中认识责任,进而生成核心素养。
合作学习是现代课堂构建中不可或缺的学习方式之一。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根据责任教育要求引导学生展开小组内互相交流、共同参与、互相带动等活动,不仅能促进学生主动思考、自由表达,还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深化对责任的思考,更能够让学生身体力行地践行对他人、对集体的责任。
例如,在“做负责任的人”的教学实践中,为了引导学生探究“如何对待非自愿选择的责任?”这一问题,笔者将上述竞选班干部的情境进行延伸,并利用课件展示事件:班里要选班长,老师同学一致认为小李是最佳人选,所以小李被推举为班长。小李却感到很为难,因为他担心耗费时间和精力,影响学习,担心精力、能力有限,无法担起班长的职责。基于这一情境教师组织学生合作互动,交流观点,并说一说假如你是小李,你会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
各组学生通过讨论后进行意见汇总,并分享观点。如,组1:我们认为虽然不是自愿选择的责任,但仍然应该自觉承担。因为,既然被信任,那就用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鼓励自己,去除畏难情绪,以积极的态度承担责任,这才是负责任的表现。组2:合理规划时间,提高学习、工作效率,争取学习和工作的兼顾与平衡。组3: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对待这种非自愿选择的责任,把它当作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担在肩头,不抱怨、不懈怠,全身心投入,同样会把事情做得出色。
面对各组学生的不同回答,笔者追问:如果不承担责任会怎么样呢?学生通过小组互动列举出各种后果,如可能辜负老师、同学的信任,没有更合适的同学当班长的话,可能会影响班集体发展等。针对学生的集思广益,笔者利用课件展示小李的选择并给出理由:小李最终决定承担起班长的职责,他的工作做得有声有色,虽然耗费了很多精力,甚至牺牲部分学习时间,但各方面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并获得老师和同学的认可。
课上,笔者继续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汇总观点、交流展示。其中,有的小组认为身为集体中的一员应该自觉承担责任;有的小组认为既然改变不了非自愿选择的现状就要改变态度,主动担责;有的小组还认为全心投入工作能够为自己打开新的大门,让责任转化为成长的动力……针对各组学生的回答,笔者进行总结归纳,并引导学生从现实层面认识“做负责任的人”的含义。
教学实践证明,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引领学生思考、感悟和体会,使学生学会面对承担责任道路上的挫折,体会即使并非自己选择,应该做的事情也要积极面对,不计代价与回报,无怨无悔。合作学习的形式,增进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使每个学生都有了交流的机会,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唤醒学生交流、表达的欲望。同时,通过分工协作、轮流发言、互相交流等活动也促使学生之间相互带动,让愿意动脑思考的学生主动思考,思路不正确的学生及时纠正想法,最终在思维碰撞中深入理解责任的含义。当然,在合作学习指导中,教师也可以根据学习方式的特点进行启发,让学生在团队中践行责任,这也是实现责任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
责任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是培养有责任、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而检验一个人是否有责任、有担当,并不能只看他“说了什么”,还要看他“做了什么”。为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核心素养目标,结合责任教育要求,为学生创造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切身体验中增进对责任的理解,引导学生在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实践。这样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服务社会”内容的教学中,笔者以情景教学促进学生体验。通过大屏幕展示如下情景:(1)放学路上,走在你前面的人边走边吃零食,并随手扔下食物包装袋。(2)公交车上,你看见有人没有零钱投车票,而你正好有零钱或者有公交卡。(3)上学路上,你发现有一个没有井盖的下水道。(4)在你所住的小区里,住着一对无儿无女的老人。(5)有陌生人向你问路。
上述情景,学生在生活中几乎都亲身经历过,有着切实的体验。呈现情景后,笔者提问:假如遇到上述情景,你会怎么做?有学生表达道:面对情景(1)会把食物包装袋捡起来,扔进垃圾箱里;面对情景(2)可能会替别人投车票,这取决于当时自己是否有零钱;面对情景(3)可能会和家长交流,让家长拨打相关的热线电话,寻找解决办法;面对情景(4)可能会在老人出门散步时陪他聊聊天;面对情景(5),如果知道路会尽量帮他指路。
听完学生的回答后,笔者对其给予了充分肯定,并从“服务社会”的高度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努力成为社会的一分子。经过情景教学实践,学生也表达了自己的转变,如有的学生说,在之前遇到这些情景时一般都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但是今后希望能够主动服务社会,哪怕是拨打了一个电话、随手捡起了身边的垃圾、友好劝止了他人的不文明行为等小事,都是对社会秩序的维护,是对他人的关爱,这样才能让整个社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笔者认为,责任教育不仅要在“第一课堂”上展开,还应拓展到第二课堂中来。在“服务社会”的教学指导中,笔者还依托学校社团引导学生参加志愿活动,在相关人员的指导下,深入社会各个领域展开工作,用自己的行动践行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思想。例如,有的学生志愿者在相关人员的带领下来到高铁车站和汽车站,在安检入口维持秩序,引导乘客尤其是老年乘客查对车次,在检票口协助检票员查验车票,在候车室帮助旅客搬运大件行李,等。这些学生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每一位旅客,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自我价值,也在他人的感谢中获得了喜悦和欣慰。此外,还有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参加了当地的志愿服务队。通过社会调查发现:现在共享单车已经成为部分市民出行的重要选择,但是部分市民在使用完共享单车后不能有序摆放,导致单车乱摆放的问题十分重要。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形象,还会阻塞道路,给人们造成困扰。针对此,志愿队组织了“整理共享单车,倡导绿色出行,我们在行动”志愿者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志愿者来到公园、地铁站旁、住宅小区等区域,将共享单车扶正,摆放到指定区域,进行文明宣传。此处活动,不仅通过整理共享单车达到改善市容、倡导文明骑车、停车的目的,同时对学生也是一种锻炼,引导其从小事做起,成为城市文明建设的参与者和实践者。
综上所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责任教育是落实核心素养目标的必然要求。教育工作者应根据教材内容优化教学设计,为学生阐述责任的含义,并引导学生自主理解社会责任,形成内心真实的感悟,产生情感共鸣,并主动践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当然,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渗透以及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应加强对责任教育的研究,不断创新实践,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