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爽亮
(广西人民出版社 南宁 530028)
新闻摄影是以摄影技术为手段,以图片、文字为媒介,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1]。新闻摄影作品的水平和摄影师的构图、用光能力息息相关,要提高新闻摄影作品的水平,使新闻传播达到最佳效果,除了了解摄影构图、用光方面的基本知识,必须熟练掌握和运用构图、用光的基础知识。由此,本文从构图的概述、重要性、基本原则和摄影用光的种类、重要性及运用这一角度,结合一些经典的新闻摄影作品在构图、用光方面的成功经验,分析探究构图和用光在新闻摄影中的作用和意义,同时针对构图、用光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希望能推动更多成功的新闻摄影作品的诞生。
“构图”是个造型艺术用语,《辞海》中对构图的表述为:艺术家为了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美感效果,在一定的空间,安排和处理人、物的关系和位置,把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组成艺术的整体。新闻摄影作品的创作离不开构图,如同写文章离不开布局和章法,音乐的乐曲离不开编排一样,没有构图,画面就没有秩序和条理,杂乱无章,当然也就没有了形式美感,因此,新闻摄影作品只有以形式美的构图,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的画面,才能产生最佳的新闻传播效果,让新闻思想内容感染读者,引起读者的心理共鸣。新闻摄影构图概括起来有五个基本原则:
新闻摄影的主题内容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它的新闻价值和形象价值,都是通过突出主体来体现的。新闻摄影构图只有通过主体来紧扣主题思想,把场景中的主要对象,如新闻人物、事件冲突等核心提炼出来并加以重点表现,将另外一些起干扰作用的线条、形状、图案等进行弱化,最终获得一种主体突出、主题鲜明的画面布局和显示效果,作品才有吸引力、亲和力和说服力。例如,《沉思中的周恩来》(图1,意大利摄影记者焦尔乔·洛迪摄)的主题是通过突出周恩来总理冷峻和刚毅的面容来体现大国领导人的风范与气场,画面的主体是周恩来总理的面部和双手,茶杯、沙发等作为次要元素置于画面边缘呈弱化状态。相反地,作品突出的主体多了,视觉印象就会分散,找不到作品的主题。因此,构图要围绕主体人物来进行,让主体人物为主题服务,有什么样的主题内容,就应有什么样的构图形式,从而让主题内容与构图形式完美结合[2]。
图1
新闻传播的形象是否生动,是否具有感染力、吸引力、表现力和时效性,将直接影响到新闻摄影作品的可视性。可视性强、形象生动的新闻摄影作品给人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就强,而可视性弱、形象性呆板的新闻摄影作品则让人的视线淡出画面。新闻摄影和绘画作品一样,最重要的特点是依靠画面来塑造形象,不同的是摄影画面的形象是真实、客观、一次性以及不能加工。要提高新闻摄影的形象表现力,使画面的思想深刻,传播的效果和社会反响良好,让新闻图片形象生动起来,产生极具冲击力的效果,就需要在摄影手段的运用上下足功夫,调动一切造型手段,通过造型元素的合理组织,独具匠心的安排,加之精彩瞬间的抓拍。如《沉思中的周恩来》(图1)画面中的周恩来尽管是坐姿,但周恩来总理放在沙发扶手上的左手却极具表现力,特别是这只手的手指看起来仿佛是要情不自禁地轻轻敲击沙发,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使人觉得,它欲敲击的是一曲充满生命活力的春之歌;周恩来的左手同他那受过伤的右手形成强烈的对比,两者一并显示出文雅的气质和革命家的阅历及胸怀。
记录的信息是否完整是新闻摄影报道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新闻摄影是由画面形象和文字说明结合而成的,特别是没有通过多张系列的图片来反映人物、事件的来龙去脉,而是以单张图片来报道新闻信息时,更需要摄影师从整体上去把握新闻信息的完整,不能像艺术摄影那样考虑过多的色彩、影调、光影等因素;如《小平您好》(图2,王东摄)画面上一群笑容灿烂、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正在天安门广场上游行,中间是环绕着横幅标语“小平您好”,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无比热爱和崇高敬意,标题和画面所展示的内容相吻合,信息完整,新闻传播效果突出,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功。
图2
尽管摄影师通过研究摄影构图的形式和规律,掌握一定的构图方法和技巧,如明暗对比、主体与陪衬、黄金分割比例等,并将之运用于摄影创作中,能让新闻作品获得较为理想的艺术效果,但“法无定法”,摄影师不应陷入各式各样的条条框框中,学会灵活运用规则,跳出新闻同质的束缚,让新闻作品的表现力产生差异,给读者以不同的视觉享受和与众不同的情感体验[3]。正如法国著名新闻摄影记者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所说:“不要根据公式和教条来拍照,现实生活往往比我们头脑中所想象的要丰富得多[4]。”因此,别具匠心的构图是摄影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是新闻摄影构图的生命力。为此,摄影师在拍摄过程中,要通过摄影的最佳视点来寻找、改变、调整,从构图的形式美、视角的最佳选择、光线的方向利用,不拘一格,突破常规,让新颖的构图吸引读者的眼球,从而使完美的构图形式准确而又深刻地表达思想,更好、更快地传递新闻信息。例如,《士兵与市民》(图3,英国著名摄影家唐·麦库宁摄)的构图极为大胆,突破了构图的常规,将一名士兵的靴子作为前景,以靴子为中心,可以看到远方一位女士走过来,通过这个与众不同的前景,反映了在战争的磨难下人们的生活状况,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图3
简洁的画面使人看上去一目了然,简练明确,主题内容集中,易为读者接受,因此,简洁的画面是摄影和绘画艺术所追求的表现效果。在处理画面的简洁上,摄影与绘画是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其中最重要的区别为摄影是减法的艺术,通过减法来使画面变得简洁明快,主体更加明确,视觉接受的“负荷量”也得到减轻;而绘画是加法的艺术,经过深思熟虑后从容不迫地描绘或增加图形元素来抒发画家的情感和思想运动轨迹;摄影面对的是大千世界,不断地从包罗万象的世界中删繁就简地创作,在表现方法和处理手段上做到言简意赅——含蓄,通过含蓄的画面寓以深刻的社会内容,让读者从中感受到作品所隐含的深意,启迪读者的想象力。如《乌干达干旱的恶果》(图4,英国摄影家迈克·威尔斯摄)画面极为简洁,拍摄了一个对比十分强烈的镜头——丰润的大白手和枯瘦、干瘪的小黑手,通过简洁的明暗对比,生动形象地讲述了乌干达地区的干旱对当地农民极大的伤害,照片深刻地把握了这场灾难的实质,成功地引起了世界人民的关注,成为用简洁营造画面视觉最佳效果的典范。
图4
当然,简洁不等于简单,它是经过摄影师思考后创新得出的设计和思路的延伸,通过尽量少的元素,运用光影、线条、形态等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来达成简而不空,单纯中有变化,从简单里看到丰富,从而达到丰富主题内容的目的。简单是手法和形式单薄,而且内容空洞、肤浅,缺乏力度。
光分为自然光、人工光源两大类,这两类的光线又分为室外自然光线和室内自然光线、室内人工光线。不同种类的光,发出的光线强弱、色彩等视觉效果迥异。摄影师只有了解和熟悉不同种类的光的特征和光呈现的各种状态,摸透光的变化规律,通过灵活巧妙地运用光,让被摄物产生诸如形状、质感、色彩、体积等各种不同的视觉效果,才能让光线成为摄影造型元素的有力手段。
自然光具有多变性、随机性,不受人的控制等特点,因此,如何利用自然光来拍出效果好的新闻作品,对摄影师是个极大的考验。自然光中主要是以阳光最为常见的,特别是在户外拍摄时,伴随着日出和日落,光线发生着强弱的变化,其造型效果也随着时间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自然光的强度和方向等方面。摄影师可以通过去适应或者寻找物体加以遮挡等办法来改变自然光条件,拍出真实自然具有表现力的作品。例如《沉思中的周恩来》(图1)采用了会议室的现场自然光——透过人民大会堂窗户的阳光,此时上午的光线较为清晰、明亮,摄影师经过不断调整视角,选取最佳的拍摄位置来拍摄,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人工光的特点是光的色彩随着不同的光源,在不同的物体上呈现出不同的色调。与自然光相比,人工光源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在阴天、室内等缺少或没有自然光的地方,人工光就起到了填补的作用,特别是在拍摄新闻人物时,可以根据人物的个性特点来对光源进行调节和布置,让光线的强弱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例如利用人工光的特点和优势,有着“摄影界的伦勃朗”之称的加拿大著名摄影师尤素福·卡什拍摄了许多独特个性的作品,其拍摄的《愤怒的丘吉尔》成为后来者学习的范本。在拍摄《愤怒的丘吉尔》时,尤素福·卡什利用低调的光线营造了一股沉闷的气氛,以凝重的背景来突出脸部的戏剧化,使得丘吉尔犹如一头怒吼的雄狮,成为摄影史上最具经典的肖像佳作之一。
在新闻摄影用光中,摄影师只有在综合各种有利因素的基础上选择最佳的用光方式,如顺光、侧光、逆光等,加上准确地判断现场光的特点,才能使新闻作品收获满意的拍摄效果。随着摄影用光设备越来越便捷,功能越来越强大,光的使用使新闻摄影如虎添翼。
1.把顺光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顺光是新闻摄影中最为常用的一种用光方式,也是画面取得比较好的效果的方式之一。顺光的优势是影调柔和,能很好地体现主体固有的色彩效果,当拍摄时,光线的照射方向与所拍摄的方向一致,并将被摄物的主体面照亮时就是顺光的拍摄手法。顺光的拍摄较为容易掌握,一般情况下在曝光准确时就可以取得不错的效果,适宜拍摄具有明快、素雅等特点的高调画面,对真实地还原被摄体的色彩和形状有着很强的表现力,同时也可用来突出一些表面光滑的物体的细腻、光洁之质感。
2.合理利用侧光的效果
侧光是指相机镜头指向与光线照射方向形成90度夹角的光线,光线下被摄体的一半在光线照射下,另一半处于阴影中,正面拍摄人物时会形成明显的阴阳脸,具有强烈的明暗对比效果,同时在丰富层次的情况下细节呈现较为清晰明朗,显现的自然效果比较好,适合拍摄一些讲究美感的形体,对表面粗糙、凹凸不平的物体的质感,也有着很好的表现力,因此塑造体积感的用光方式大多是利用侧光来实现的。在运用侧光拍摄时,要特别注意控制好受光面与阴影面的明暗反差量,对于无法控制的阴影,应尽可能使用辅助光来增加阴暗面的层次,达到减弱明暗对比的目的。
3.不可忽视的逆光
逆光是指从被摄物背对镜头的方向照射过来的光线,是摄影师最难把握的光线,因而往往被忽视。其实利用逆光呈现出特有的剪影,可以达到简化被摄物的色彩和细节,具有提炼画面突出被摄物形态的效果。
面对突发事件,摄影师拍出的照片极易出现构图、用光混乱的情况。因此,摄影师到达现场后必须马上作出预判,分秒必争地走位、取景、抓拍,机会一旦错过就没有了。预判也就是构思,通过构思来选择什么样的构图和用光是新闻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为此摄影师平时要养成强烈的构图、用光意识,否则不管主题内容多好,毫无章法,视觉效果不佳,最终难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随着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图片处理的技术十分发达,为了构图或光影的需要通过PS来添加或删除图中的元素,使得最终呈现的照片与原始图片相去甚远,极易造成极其恶劣的新闻图片造假事件。比如曾在全国引起很大轰动的“周老虎”事件,即陕西农民周正龙拍摄到了野生华南虎的虚假照片事件;广受关注,获得CCTV《影响2006》年度新闻图片铜奖,最后因画面造假而被取消的《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等。因此新闻工作很重要的一个原则是讲究真实客观,新闻照片内容的真实性是不能触碰的底线。
新闻摄影作品画面杂乱,缺少主次关系和层次感,甚至有些轻浮、夸大,使得读者在欣赏作品时找不到所要表达的主题内容。解决画面缺少主体的问题,可通过充分利用夸大主体、虚实、质感的对比等手段来实现。
灵活运用光影能使画面在立体感、空间感、人物的质感等方面取得出人意料的好效果,然而有些摄影师把光影当成时尚,不考虑主题的要求或是否有益,几乎到了“好照片无不用光影”的程度。光影是既能美化画面也能糟蹋画面的一把双刃剑,过度或滥用会使得画面上的元素拥挤杂乱,显得俗气,同时也会让读者产生喘息感,甚至厌烦。因此,应优化并合理利用光影,才能使画面带来舒适惬意。
综上所述,构图和用光是新闻摄影创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构图的形式美可极大地增强新闻摄影作品的艺术表现力,用光让被摄物产生富有魅力的视觉效果,有力地塑造了新闻形象,使作品获得最佳的视觉冲击力和形象感染力。笔者结合一些经典摄影作品在构图、用光方面的成功经验,分析探究构图和用光在新闻摄影中的作用和意义,有助于摄影师熟悉和掌握构图、用光的方法和技巧,更好、更快地提升新闻摄影作品水平,以一幅幅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来推动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