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谦,林寿富,管河山
(1.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2.南华大学经济管理与法学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长期以来,传统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我国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并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桎梏[1]。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历史决议再次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坚持走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重要性,要求我们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积极探索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协调的高质量发展模式。然而,如何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兼顾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协同发展,如何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寻求最佳协调平衡点,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环境经济政策作为经济绿色发展的指挥棒和协调经济与环境保护的耦合剂,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具有润滑和维续的关键作用。作为响应市场经济制度的有力安排,环境经济政策有望成为攻克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方案。
我国最早关于环境经济政策的实施发轫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内一般沿用潘岳[2]发表的“谈谈环境经济政策”一文中“环境经济政策”的概念,并将其作为环境经济政策内涵界定的普适标准。自1982 年开启环境经济政策研究以来,大多数研究着重关注具体某一项或几项政策实践的进展和政策内容的探讨、政策体系框架的完善等。而关于近几十年来环境经济政策研究的综述并不多,就算有也仅停留在因经济发展和政策手段更新所引致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升级”研究上,忽略了对政策研究发展脉络的厘清和研究侧重点变迁的把握。从长远来看,这极不利于我国环境经济政策理论的深化和政策实践的优化。随着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纵深推进,分析国内相关研究的特点和趋势,对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和准确把握环境经济政策研究方向,指导环境保护实践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那么,我国环境经济政策研究是如何嬗变的?具体的政策研究脉络如何?环境经济政策研究的重点内容和方法有哪些?对以上问题的回答,有助于梳理以往环境经济政策研究并判断未来政策研究趋向,也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和把握我国环境经济政策的理论机制和治理逻辑[3]。
考虑到本文的研究主题是“中国环境经济政策”,故暂仅对环境经济政策相关国内文献进行综述。在知网使用“环境经济政策”进行了篇名模糊查询①,截至2021 年2 月5 日,其相关主题文章为889篇。梳理所有文献后,首先按照中英文类别进行分类,去除大量英文文献得中文文献330 篇②,接着对无关和重复文献进行清除和筛选,最终梳理出中文有效文献308 篇,其中剔除了专著书目推介、某单位学科介绍、标题与研究主题完全不相关的文献,如“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政策环境、经济环境与引资绩效”“节水型坐便器的环境经济效益分析及推广应用政策研究”等无效文献22 篇。总的来看,文献主要集中在政策内容分析(共计130篇,占总文献比重为42.21%)、政策现状与实践进展(83篇,占总比为26.95%)、政策效果评估(59篇,占总比为19.16%)、政策反思与改革优化(36篇,占总比为11.69%)四大主题,具体详见表1。
表1 研究主题分布情况
考虑到环境经济政策手段的不同,又以“环境+税收”“环境+收费”“环境+罚款”“环境+赔偿”“环境+财政”“环境+金融”以及“排污权”、“碳排放权”等主题词进行模糊查询,发现知网中其相关中英文主题文章共有49814篇。本文参考潘岳[2]和董战峰等[4]的观点,按照政策对象、内容和手段的区别,将环境经济政策分为环境权益交易政策、环境财税政策、环境行业和市场政策、环境资源价格政策、绿色贸易政策、绿色金融政策、生态补偿政策、综合性政策八大类。由表2可知关于环境权益交易政策、环境财税政策、综合性政策、环境行业和市场政策的研究居多,达到77.77%,占比分别为48.80%、9.92%、9.56%、9.49%。在具体的细分政策中,碳排放权的相关研究达40.14%,其次是绿色供应链和排污权研究,分别占9.50%和6.88%。由此可见,在环境经济政策研究中,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排污权交易、碳排放权交易、绿色供应链制度等方面,而这可能受数据的公开性和可获得性影响。
表2 不同类型的环境经济政策
通过对环境经济政策的308篇中文文献进行整理,可看出文献年度分布情况(如图1 所示),再结合国内外环境经济政策背景,总体上可将环境经济政策研究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以2007 年原国家环保总局全面启动环境经济政策制定和实施工作为分界点,将2006 年及以前定为第一阶段;以2018年3 月13 日我国生态环境部的成立为第二个分界点,再考虑到研究成果的时滞,将2007 年到2018年之前定为第二阶段;2018年以后为第三阶段。
图1 文献年度发表情况
从1972年6月参加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开始,中国的环境政策开始同国际环境政策紧密接轨,中国积极参与了众多国际会议,并以负责任大国形象签订了一系列环境公约或协定,如《京都议定书》《巴黎气候变化协定》等,向世界宣示了中国保护环境的决心[7]。1983年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将“环境保护”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我国开始从国家政策层面关注环境问题,逐渐意识到“不解决环境问题将生活在幸福的坟墓之中”。
最早关于环境经济政策的国内研究可追溯到由王炎庠[8]发表在《环境管理》上的“介绍国外几项环境经济政策”一文,他首次对西方主流环境经济政策进行了介绍和分析。之后开始陆续有文章发表,但2007 年之前每年发表的环境经济政策研究文章最多不超过9篇且前期发文零散分布。本阶段发文量为48 篇,占发文总量的15.58%。从所发表文章的具体内容来看,本阶段研究主要停留在介绍性研究(如环境经济政策会议介绍和会议内容解读等方面)、政策实践现状描述等层面,研究主题比较初级和分散,相关政策研究聚焦于微观领域,且主要集中在少数地区和具体产业的环境政策研究层面;从发文期刊层次上看,文章主要发表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C刊,4篇)、《环境经济》(3篇)、《生态经济》(北大核心期刊,3 篇)和《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 篇)等期刊上,文章发表的期刊等级和影响力还有待提高,这也从侧面说明本时段学界对“环境保护”“环境经济”等主题不是十分重视,理论研究较少。
2007 年,中国环保部门提出了践行环境经济政策的路线图,环境经济手段作为行政管制的辅助,在节能减排、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促进经济转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9]。特别是在2008年环境保护部升格为国务院组成部门后,国家层面、省级地区环境经济政策出台尤为密集。2017 年10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含“污染防治”的三大攻坚战,将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017 年年底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全国启动;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在试点地区基本建立,试点工作基本完成[10]。2018 年 1 月 1 日,《环境保护税法》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分别正式实施和在全国试行[11]。2018 年 3 月 1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写入《宪法》。成立生态环境部,肩负国家整体环境保护工作和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大攻坚任务,这也标志着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和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中国的环境经济政策主动性、引领性和使用频次明显增强,我国积极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贡献者和引领者[12]。在环境经济政策研究方面,从2007年伊始,每年环境经济政策研究的文章都超过11 篇(仅2016年有9篇),去除无效文献后,比前一阶段有显著增加,共计发文219 篇,占总比为71.10%,平均发文量是原来的近五倍。这一阶段环境经济政策研究的范围明显扩大,研究深度也明显提高,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如下领域:政策体系研究(34篇,占本阶段发文量总比14.98%,下同)、政策实施现状分析(28篇,12.33%)、环境经济政策影响和作用探讨(22 篇,9.69%)、政策内容分析(18篇,7.93%)、环境经济政策评估及建议(17 篇,7.49%)等。从发文期刊层次上看,文章主要发表在《环境经济》(在本领域影响力较大,多次刊发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官方文章或领域内重要人物专访)《环境保护》《中国环境管理》等期刊上,详见表3。文章发表的期刊范围和影响力有较大提高,本时段学界开始聚焦于“环境经济”等主题,本领域涌现了大量的质性研究成果。且经过十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在此阶段基本建立。
表3 第二阶段有效文献发表期刊层次和发文量统计
2019 年10 月,中央明确提出“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进一步完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建设、推进政策改革和创新擘画了宏伟蓝图。2021年1月1日起,水土保持补偿费、地方水库移民扶持基金、排污权出让收入等划转至税务部门征收;同年3 月1 日起,生态环境部正式实施《排污许可管理条例》,成为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本阶段我国环境经济政策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跃升,力争将“绿色”作为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合作的鲜明底色。因统计年份仅两年,发文量仅33 篇,占总发文量为10.71%。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政策评估研究(含官方发布的全国性的政策效果评估报告或如沪、赣等区域性的政策整体绩效水平评估,共6 篇);二是环境经济政策的影响分析,如对环境保护、温室气体减排和“双高”产品退市等方面的研究(5 篇);三是关于如何实现环境经济政策体系构建与完善的探讨等(5篇)。本阶段发文更加注重政策体系完备性考量和环境经济政策实施的具体行业效果评估等方面。文章来源主要集中在《环境经济》和《中国环境管理》(各5 篇)以及《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 篇)等期刊上。另发现,关于“环境经济政策”主题研究的论文绝大多数以理论探讨、规范性研究为主,实证研究极少,且近两年的研究成果数量呈下滑趋势。在有数据支撑的研究中,也以环保部环境规划院课题组等官方课题组研究成果偏多,描述性统计研究为主,这可能与我国环境经济政策相关公开数据不足大有关联。
当前,环境经济政策研究的主题集中分布在政策内容分析、政策实践进展、政策评估和优化研究等四个方面。
仔细梳理文献发现,围绕环境经济政策内容的研究主要分布在政策分类、政策体系构建和框架探讨、对具体政策的内容分析、政策的演进过程与逻辑推理、对以往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综述及比较、介绍性研究(政策解读会议、公报会议推广)、政策实施的年度报告等方面。下文主要对政策分类和政策体系作简要介绍。
1.政策分类。环境经济政策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分类倾向。总的来看,政策分类标准主要有按政策工具不同、按经济学理论依据不同、控制对象不同、政策类型不同、执行部门不同而划分的几种方式。当前,按政策类型不同分类已成为主流分类方法。
早期的学界倾向于直接按政策工具的差异进行划分。在二十世纪的研究中(国内相关研究起步较晚,政策分类以借鉴国外为主),1994 年OECD 在《环境经济手段应用指南》中曾将环境经济政策分为环境收费或税收、许可证制度和押金-退款制度三种。1996年,OECD进一步将环境经济政策确定为收费、补贴、押金-退款制度、市场创建、执行鼓励金手段五种类型。1998 年,世界银行环境局的哈密尔顿将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环境政策的手段分解为利用市场、创建市场、行政手段、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四大模块15小类的矩阵。
进入21 世纪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和环境经济政策体系的完善,国内研究开始根据控制对象、政策类型和经济学理论依据的不同进行分类。如根据控制对象的不同,分为控制污染的政策、用于环境基础设施的政策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等;根据政策类型不同,分为市场创建手段、环境税费政策、金融和资本市场手段、财政激励手段以及财政转移支付手段等;根据经济学理论依据的不同,又分为“科斯手段”和“庇古手段”[2]。
随着实践情况的不断变化,许多学者基于我国具体国情,结合环境经济政策类型的多样性和执行部门的不同,又采取了不同的分类标准。李克国[13]认为环境经济政策体系由环境资源核算政策、财政政策、信贷政策、生态补偿政策和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等组成。李斌[14]根据执行部门的不同将我国环境经济政策划分为由环保部门执行、由产业部门执行和由综合管理部门执行的政策。基于政策类型的多样性,董战峰等[11]将其分为环境财政政策、环境税费政策、环境资源定价政策、绿色金融政策等九种类型。戴洁[15]则分为财政奖补、价格收费(税)、生态补偿、排污权交易、绿色金融、损害赔偿、综合领域等七种类型。
2.政策体系。近年来学术界关于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建设的探讨从未止步,政策体系建设日趋完善。学者们着重讨论了环境经济政策体系框架的内容、政策体系完善的障碍性因素等。另外,具体污染物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构建也是研究热点之一。
最早也最具代表性的关于政策体系的探讨是由王金南等[16]发表在《中国环境科学》的《市场机制下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初探》一文,文章提出了市场机制下我国环境经济政策体系框架,为我国基本经济手段的运用和后续研究进行了理论铺垫。之后在肯定经济政策作为环保历史性转变的支撑作用的基础上,又从搭建体系框架、完善环境公共财政和环境税制度、区域生态补偿政策试点、行业和地区排污交易、资本市场绿色化进程六方面详细研讨了新时期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17]。
随着政策实践的深入,部分学者在借鉴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对政策体系建立完善的障碍性因素进一步解析,从立法高度、环境管理体制、国外经验借鉴、多层次政策体系构建和加大环境经济政策的力度等层面为健全我国环境经济体系提出了众多对策建议。如张振文等[18]提出要从环境保护费改税试点、资源价格政策、生态补偿工作机制、绿色金融政策、法制化建设六方面完善陕西环境经济政策体系。此外,也有部分学者从水源污染、大气污染、城市垃圾等具体污染物层面对环境经济政策体系的构建做了详细探讨。如王建明[19]发现垃圾污染具有面源污染、责任难界定等特征,提出要设计独特化、具体化、精细化的经济手段来建构城市垃圾管制的一体化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张志麒等[20]通过模拟中国不同类型城市的发展情景,给出了针对工业大气污染治理的环境经济政策组合方案。
政策实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环境经济政策实施的现状介绍和选择策略、具体行业和部门政策实践及进展情况、政策实践的国别比较等方面。一般而言,大部分学者习惯先基于区域内现有政策实践进展,着重对其实施现状、特点和不足进行详细描述,最终得出政策实践的对策建议或完善方向。
首先,部分文献基于国家大政方针或时代背景,从不同角度对环境经济政策的现状和选择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如基于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型经济等背景来探讨环境经济政策的实施策略。王之励[21]基于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分析了当前政策实践中存在环保投资力度不够、环境经济资源转移支付欠科学、环保企业相关政策缺乏激励性等问题,并从环保预算、环保转移支付和财政激励机制等角度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观念下我国环境经济政策选择的策略。
其次,涉及具体行业和部门的环境经济政策实践情况的探讨也颇为丰富。如机动车排放污染防治、废铅蓄电池铅回收业、旅游资源保护、林草和农业发展的环境经济政策分析和研究。王建明[22]认为垃圾按量收费是管制垃圾最直接的环境经济政策,并从垃圾定价、宣传教育等角度提出了完善垃圾按量收费政策在中国的应用思路。郑芳等[23]通过总结当前旅游经济业态中的环境经济手段应用情况及研究现状,期待从环境经济政策入手寻求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两者间共生的可能性。
另外,部分学者对环境经济政策成功实践的国家进行了中外对比研究(如欧盟、日本等),重点介绍了政策实施的成功经验和教训。李永东等[24]、李凡[25]等谈及了日本的环境经济政策及对我国的借鉴作用,认为政策体系和执行保障体系的完美结合是日本环境与经济双向优化发展的主因,并从环境治理立法执法手段、发挥财税作用、借助社会公众力量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完善思路。
政策评估的研究主要是对环境经济政策产生的作用、影响和效应进行评估,文献主要集中在宏观环境经济政策年度评估、省域环境经济政策效果分析,以及环境经济政策对不同产业部门的影响分析等方面。
1.宏观环境经济政策的年度评估。自2011 年始,环保部环境规划院课题组陆续发布了五年计划期内的环境经济政策建设规划中期评估成果,且自2013 年开始,每年都会发布国家环境经济政策进展评估年报。此类文献大大丰富了环境经济政策的研究,在相关公开数据不足、获取难度大的情况下,为本领域研究提供了大量有益素材,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国家层面日益重视该政策在协调经济和环境关系上的关键功能。如璩爱玉等[26]采用逻辑框架法对《“十三五”全国环境保护法规和环境经济政策建设规划》的绿色信贷、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环境信用建设等28 项任务的中期实施进展逐一进行了评价。
2.省域环境经济政策的效果分析。学界针对不同地区的环境经济政策绩效进行了详细评估,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如吕军等[27]介绍了湖北省环境经济政策的实施状况,建立了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模糊评判法对湖北省农村工业化进程中环境政策效果进行了评价。杨得前等[28]从协调性、完整性、成果性三个维度对江西省环境经济政策整体绩效水平进行评估后发现:非均衡地采取各类环境经济手段导致政策绩效差异十分显著。
3.环境经济政策对不同产业部门的影响分析。在环保、贸易或企业绩效的经济效益分析上,基本都肯定了环境经济政策的正向激励作用,如论环境经济政策对环境保护或贸易的推动作用研究,硫税政策、出口退税政策的环境经济效益分析。吴易明[29]提出一国环境经济政策的实施会影响到其比较优势及专业化生产,进而影响到其贸易模式、贸易条件等领域,最终影响贸易量。毛显强等[30]遵循链式反应评价方法的逻辑,建立了由经贸政策到经济行为再到环境影响的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量化评估了“降低和取消污染性行业产品出口退税”这一绿色贸易措施对环境经济产生的影响。赵梦雪等[31]通过构建环境CGE 模型,从产业结构优化、政府支出和能源对外依存度等方面对政府征收硫税带来的经济、环境影响进行了量化评估。
关于环境经济政策优化的研究,学者们主要从政策优化思路、政策改革方案、政策创新探索、政策完善的对策建议、政策启示和展望等方面进行探讨,还有一些学者着重讨论了实施环境经济政策的必然性、具体政策实施的要求等。
首先,环境经济政策的优化思路和改革设想。有文献立足于国家发展大背景、包容性增长等视角对新时期政策改革路线和优化提出了新设想。例如,杨朝飞[32]提出在当时极具前瞻性的“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完善价格和收费政策、深化绿色贸易政策”等创新环境经济政策的具体措施,并描绘了工作总体设想。杨得前等[28]认为在政策设计和实施过程中须加强环保部门和相关经济部门的沟通协调,建立综合规制、经济与公众手段的多元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绿色债券、资源使用市场等政策制度化进程,完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建设路线图。
其次,环境经济政策的创新探索。有学者探讨了“十三五”时期我国环境经济政策创新发展思路、方向与任务,以及关于环境经济政策创新进入深水区后,政策再创新问题。曾凡银[33]认为我国环境经济政策创新属于人为的、非市场化的变迁过程,通过借鉴发达国家经验,从污染物排放的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机制创新、政策创新三维度提出了有效缓解污染问题的创新渠道。李志青等[34]为提升安徽省环境经济政策整体绩效,从注重可持续性、严格产业准入政策、加强政策完整性和可执行性上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方案。
最后,现有环境经济政策的缺陷和不足。学者们反思了当前政策的实践情况和特点,提出了相应的政策选择策略、政策完善建议以及未来展望。如赵梦雪等[31]发现征收硫税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但单一硫税政策的减排效果不佳,因此建议分阶段适度增加硫税征收税率,实行硫税冲抵居民所得税等税收返还政策来减少硫税负面影响,组合使用经济、行政等手段来治理大气污染。
环境经济政策研究的方法主要有文献分析法(文献含政府公文等)、实地调研访谈、内容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值得注意的是,不少文献在写作过程中综合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
陈佳[35]基于长期对环境经济政策进展的观察和政策文件的解读,通过文献分析和调查研究发现:浙江省已初步形成环境经济政策体系的基本框架,但面临法律支撑不足、配套政策不够等问题;董战峰[36]结合政策文件深入解读了当前政策实践的突出问题,提出夯实环境保护综合名录、环境信用评价体系、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的政策机制来助力绿色发展;张立等[3]基于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环境治理的主要政策文本和以往研究,归纳出中国环境经济政策的演进过程,又从庇古手段和科斯手段两视角分析了政策的治理逻辑和作用机理。
董战峰等综合使用了实地调研法、专家咨询法、政策文件解析法、时间序列法等研究了我国2006—2012 年环境经济政策文献的数量变化、部门分布特征、时空变异特征[37]。戴洁等全面调研了“三省一市”(沪、苏、浙、皖)2011—2017 年环境经济政策出台情况[15],并开展了评估分析。郝春旭等基于大量实地调研访谈和相关政策文件解析,从定性层面评估了国家和地方环境经济政策实践最新进展,对政策进行了现状总结和实施效果讨论,最终形成了政策的年度评估结论[6]。此外,还有学者综合运用多学科方法对政策的影响因素和环境退化成本展开了分析,如李军霞、蒋洪强等。
内容分析法主要有解读式内容分析法、实验式内容分析法、计算机辅助内容分析法三种。其中,实验式内容分析法对于环境经济政策的研究较为契合。李志青等运用内容分析法及层次分析法从五个维度对上海市近年的环境经济政策的整体绩效展开评估分析[34],主要通过确定不同的政策关键词,收集、整理不同分类的上海市环境经济政策,并对其进行详实的内容分析和解读。
除上述方法之外,在政策评估研究中,学者们使用了较为丰富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定性分析方法的思路是:参考以往研究的政策分类方法,按照政策侧重点的差异先将现有政策分为几个大类;然后,通过内容分析法或文献分析法从现有政策的实施进展(如政策文件发布数量、政策保障措施、政策体系的构建等)、存在的主要障碍和问题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最后,提出政策优化的对策建议。如环保部环境规划院课题组发布的环境经济政策年报就是采用这种方法。也有部分学者按照公共政策评估的基本原则或评价标准对现有政策进行文本内容分析后,依据计分标准对号入座对每项政策测评打分,但这种方法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主观性和随意性,出现诸如近因效应等现象,使得评估结果存在主观性偏差[38-39],评估结果及价值仍有待观察。
政策评估中,定量分析方法使用相对较少,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一套规范化、标准化的评估体系,也没有形成相应的评估机制[15],许多数据无法获得,使得定量方法无法有效使用。此外,环境经济政策涉及面广,实施的政策名目繁多,且政策开展的进度不一,导致现有研究中对总体政策的实证研究数量极少。但针对某项具体政策的研究,譬如排污权交易、碳排放权交易、绿色信贷、低碳试点政策等的实证研究较为丰富,采用的定量政策评估方法也比较成熟,主要有双重差分法、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数据包络分析法、断点回归法和合成控制法等。另外,也有研究将工具变量法、倾向匹配法等作为环境经济政策的评估方法。
回顾过去十多年,中国环境经济政策研究取得了极大发展,为现有研究提供了有益参考,也为未来研究指明了方向,但以下几个方面仍需完善:首先,以往研究大多关注宏观层面,对中微观层面的探讨不足。大多数文献习惯于从制度、机制、法律体系等宏观层面来对政策的制定、运行中的不足和实施的效果作出评价分析,却较少关注行业、企业及公众个人等中微观层面对政策的接受程度和效果评价;其次,当前政策数据相对比较匮乏,实证研究较少。大部分文献关注政策的实践进展、具体政策内容等,仅有少数几篇对某一具体省域的描述统计分析,实证研究支撑明显不足。另外,基于数据分析的政策定量研究也较少,且政策评估方法也有待进一步拓展。最后,研究深度不够,研究质量有待提高。已有文献对于公共政策最为重要的系统设计、可行性分析、政策功能的发挥情况以及后续政策的优化调整等内容探讨还不够深入,且高层次期刊发表的论文不多(期刊层次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论文的质量),综合影响力有限。
展望未来,环境经济政策作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中举足轻重的一环,未来研究亟需深化拓展。例如,在研究对象的探讨上,应重点考虑将中微观层面的政策接受程度和效果反馈视为该政策执行过程评价中的重要步骤,毕竟最终的政策执行还是要落到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微观层面;其次,我国环境经济政策的数据难以获得,公开相关数据库,放开使用权限是该领域实证研究日渐丰富的基本前提。另外,考虑到政策评估研究作为本领域的关键组成部分,其评估方法在设计、测试、应用上还存在很大的优化空间。因此,设置一套规范化标准化的评估体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评估机制势在必行。
环境经济政策是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法制化进程加快以及环境管理要求的提高而逐步推进的一项长期任务[40]。“十四五”时期,环境经济政策的发展创新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为伟大思想指引,着眼于构建“两山”转化和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长效机制,大力发挥政策全链条作用,通过环境经济政策改革为“双循环”背景下的经济转型注入新动能。在2030 年碳达峰和2060 年实现碳中和的远景目标指引下,重点发挥环境市场经济手段的决定性作用,通过构建“产权明晰、市场健全、财税激励、费价合理、公平补偿、资本绿色”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41],不断加强我国环境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建设,以期早日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宏远目标。
注释
①如果进行主题词查询,包含查询词的单个字或词都将统计为查询结果,导致众多无关论文被列入,因此放弃主题词查询方法,而采用篇名查询方法。
②考虑到环境经济政策研究的广泛性和论文的可获得性,此数据未包含中国学者发表在外文期刊上的相关研究和国外学者对中国环境经济政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