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历史上的新南城及其形成原因探析

2022-02-23 10:08林声渊吴宏岐
城市学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南城城南城墙

林声渊,吴宏岐

(暨南大学 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广州 510632)

新南城①问题是广州城市发展史上的重要问题。广州建城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历史上曾数易其址,直至东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步骘重修番禺城,广州城址才最终确定下来,并一直沿用至今。[1]从建安二十二年步骘建城至民国七年(1918年)拆毁广州城墙的一千七百多年里,广州城不断扩建,特别是唐末五代以来,广州城的扩建速度远远超过前代。其中向南修筑新南城有两次:第一次为唐昭宗天祐三年(906年),由时任清海军节度使刘隐所筑;第二次为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由时任广州提督吴桂芳增筑。

目前,学界对于古代广州城的研究成果较丰富,如徐俊鸣《岭南历史地理论集》一书对广州城的兴起、建置情况、水陆变迁、商业贸易及城市人口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特别是对广州宋三城的研究具有开创性,对进一步研究南汉新南城及明代新南城具有一定借鉴作用。[2]曾昭璇的《广州历史地理》,详细介绍了广州附近的地形地貌、广州古今气候、水文地理以及民国之前广州城的历史地理,虽资料非常完备,但对南汉新南城及明代新南城的研究还不够深入。[3]此外,像陈代光的《广州城市发展史》、周霞的《广州城市形态演进》、陈泽泓的《广州古代史丛考》等论著在论述广州城市发展史时,对修筑南汉新南城、明代新南城的史实只进行了简要的叙述,并未进一步展开讨论。[4-6]总的来说,前人对古代广州城已进行了多方面探讨,但在系统利用历代文献资料考察广州两座新南城的城市形态、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尚缺乏专门性探讨,故本文拟结合历代文献资料,对南汉新南城和明代新南城的城市形态、形成过程进行考察,并重点分析影响两座新南城形成的因素,以期对相关问题研究有所推进。

一、南汉时期的广州新南城

(一)南汉时期广州新南城的修建

后梁贞明三年,即南汉乾亨元年(917年),清海军节度使刘岩乘中原之乱,自立为帝,定都广州,国号大越,次年改为汉,史称南汉。广州城改称兴王府城。

南汉新南城即兴王府城的外郭城,大致是由唐末时任清海节度的刘隐所开辟。《读史方舆纪要》载“广州城,今府城也。……建安二十二年,步骘迁州时筑,规制尚隘。唐广明间,为黄巢所焚。天祐间,清海节度刘隐更筑,凿平禺山以益之,史称壮丽。”[7]《南汉春秋》称:“天祐末,清海军节度使刘隐以南城尚隘,凿平禺山以益之,名新南城。”[8]道光《广东通志》亦载:“后汉建安十五年,步骘为交州刺史,廓番山之北为番禺城,后又迁州治于此,自是不改……唐广明间为黄巢所焚,天祐间清海节度刘隐更筑,凿平禺山以益之。”[9]梁廷枏《南汉书》更是记载了刘隐凿禺山的具体年代,曰:“三年,以广州城隘,凿禺山益之,名新南城,建双阙。”[10]不过,也有文献记载说新南城开辟于刘岩开凿番山、禺山。《南海百咏》载:“两山旧相联属,刘岩凿平之”。[11]《大明一统志》:“番山、禺山:在府城内东南,番山在南,禺山在北,相联属如长城,南汉刘岩凿平之,就番山积石为朝元洞”。[12]刘隐任清海军节度使时,刘岩为节度副使,新南城的修建工作当有所参与,甚至不排除是筑城工程主要负责人的可能性。这样一来各类史书记载南汉新南城为刘隐或者刘岩所筑就没有多大矛盾。[13]另外,凿平番禺二山在当时属于大型工程,亦不排除跨年份进行的可能。因此,新南城可能始筑于刘隐为节度使时期,成于刘岩继任节度使之时,这样史书所载南汉新南城由二人所筑亦说得通。

(二)南汉时期广州新南城的四至、形态及规模

南汉新南城的四至可以从其城门以及宋子城城墙位置大致推断出来,从当前所见的文献来看,南汉时期的城门仅鱼藻门有所记载。《南汉春秋》:“会城南有安澜门,南汉时名鱼藻门。”[14]《南汉书》亦载:“大宝末(966—971年),有稻田自海上浮至,上鱼藻门外,众方聚观。”[15]这稻田即葑田。可见,鱼藻门当时就在江边不远处,故鱼藻门当是南汉兴王府城新南城的正南门。关于鱼藻门的位置,曾昭璇考证认为:“建于江边,在今大南路、文明路一线”。[3]259

此外刘岩曾在兴王府城旧城的南城墙(南汉新南城的北城墙)建双阙。入宋以后双阙又被改成双门。《大德南海志》载:“双门,榜清海军。元符间,柯经略述建,规模视广右尤壮。”[16]屈大均《广东新语》也称:“广州有崇楼四:在南者曰拱北,故唐之清海楼也。其地本番、禺二山之交,刘岩凿平之,叠石建双阙其上。宋经略某(指柯述)改双阙为双门,民居其下,今号曰双门底云”。[17]这里双门底的位置应是旧城的南城门(即新南城北门)所在。现今仍有双门底地名,在今广州北京路步行街千年古楼遗址,当为南汉双阙所在位置。

以上为南汉新南城南、北城门位置。由于南汉新南城规制尚隘,南北宽度不足一里,并无东西城门设置之需,且历代史料也未见有关南汉新南城东西城门的记载,因而无法利用城门来推测其东西城垣位置。但南汉兴王府城在北宋扩建宋三城时被改为子城,宋代在建子城时利用了南汉时期的城墙,大致可以根据宋代子城的城墙位置来推测南汉兴王府城的东西城垣情况。而宋子城东西城墙位置,又可以根据其东西城门位置大体推测出来,陈大震《大德南海志》载:“行春门,子城之东门。”[16]据曾昭璇考证,此门“位于今长塘街北口,即清明月桥(宋致喜桥处)。文溪一水阻隔东西交通,故建桥当为在通途之上。今中山四路当为入城大路所在,故纪念古人牌坊特多。惠爱街直而较宽,也是广州主要大街之一。这段濠池如按由海到行春门计算也正好和今天测得由江岸到文溪桥长度一致。说明行春门应在今中山四路上。”[3]280其说理有据,可从。故南汉新南城东城墙应位于今中山四路以南,长塘街一线。宋子城之西门,旧名朝天。[16]引曾昭璇所述:“解放后有朝天门石额在中山五路掘出。正好说明在中山五路处是西门所在。这门和行春门正好成一直线。亦为清代清风桥所在,即为入城大道所必经。街南即为西湖亦一证明。按《永乐大典》广州府境之图中,亦可见惠爱街为一直街,位置也正好在城的中部。”[3]280此说亦可从。故其西城墙应位于今中山五路以南,西湖药洲遗址以东大、小马站路一线。

综上,南汉新南城的四至为:南至大南路、文明路一线,北至北京路步行街千年古楼遗址,东至长塘街,西至大、小马站路一线。南汉新南城规模较小,大致呈不规则梯形(参见图 1),面积约0.28平方千米。

图1 南汉广州城形态示意

(三)南汉时期广州新南城的形成原因

1.政治因素

兴王府城基本仿造唐长安城修建,“以广州为兴王府,分南海地置咸宁、常康二县,以拟长安”。[18]刘岩分置咸宁、常康二县,与广州同治,则其规模与长安相当,有窥视中原之意。[18]312刘岩自己也常对北方的来客说:“家本咸秦,耻为蛮夷主,其改南海为常康、咸宁者,盖以拟长安也。”[19]此外,《新五代史》载:“四年春,置选部,贡举,放进士、明经十余人,如唐故事,岁以为常”。[20]说明其统治制度大部分也是由唐王朝借鉴而来。“唐长安确立起来了皇城制度,皇城是给百官办公的地区,便于划分城市功能区域,有效统治,服务于百姓的市场就不能建于这里了。”[21]而刘氏加筑新南城也正是为了将原番禺城改为皇城,用于百官办公,中央最高的行政机构与事务机关大多设在这里。“东市、西市位于长安皇城外南部,在外城的东、西部,唐长安城在总体上呈现坐北朝南布局。”[21]南汉仿唐长安的布局扩建城市,外郭城坊市布列大街左右,称“左街”和“右街”,如“仿唐上京之制,置左右街使”,[22]苏章曾“充左右街使”。[23]这也证明了南汉统治者是把兴王府城当作帝都来建设。所以首要的就是向南扩展城池,形成坐北朝南的格局,以此充分体现兴王府城的帝都性质。

2.经济因素

新南城的修筑除了出于政治上的考量,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秦汉以降,广州就是南方商业、手工业发达的大都会,“番禺,亦一都会也,珠玑、犀、玳瑁、果、布之凑”。[24]隋唐时,“南海、交趾,各一都会也,并所处近海,多犀、象、玳瑁、珠玑,奇异珍玮,故商贾至者,多取富焉”。[25]南汉时期,由于岭南远离中原,政局稳定,商业繁荣更是超过了前代,“广聚南海珠玑,西通黔蜀,得其珍玩,穷奢极侈,娱僭一方”。[26]高祖时,“犀、象、珠、玉、翠、玳、果、布之富,甲于天下”。[27]刘岩称帝后,也常接见内地商客以示其富,“岭北商贾至南海者,多召之,使升宫殿,示以珠玉之富”。[20]后来,宋神宗在评论广州的财政收入对于国家财政的重要性时,也指出“东南利国之大”,而南汉由于“笼海商得术”,故“内足自富,外足抗中国”。[28]

在新南城没有修筑之前,原广州城南门外一带已经形成繁盛的码头商业区。杜甫《送重表侄王砅评事使南海》曰:“番禺亲贤领,筹运神功操。大夫出卢宋,宝贝休脂膏。洞主降接武,海胡舶千艘。”[29]“舶千艘”说明当时广州码头船舶之盛况。《新唐书·玉锷传》也言:“诸蕃舶至……日十余艘,载皆犀、象、珠玑,与商贾杂出于境。”[30]故年入广州贸易者当有数千艘,此江边码头贸易繁盛之另一证明。而市舶司的设立与广阳馆的建立,当与码头商业之繁盛息息相关。城市经济的发展又会吸引大量人口在城门外积聚,大宝年间,“有稻田自海中浮来,泊鱼藻门外,民聚观之”。[31]方信孺《南海百咏》载:“越楼:楼在阛阓中,轮囷为一郡之壮观,昔名共乐楼。程师孟有诗:真珠市擁碧扶阑,十万人家着眼看,独恨登临最高处,举头犹不见长安”。[11]5真珠市虽是北宋时的市场,但从程师孟的诗来看,估计南汉时已略具规模,且已有相当多的人居住在城南。因此,南汉筑新南城后,“仿唐上京之制,置左右街使”,[22]想必也是为了适应南城的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需求。

3.自然地理环境因素

自然地理环境是城市形成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古代许多城市的兴修及扩建往往会受到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广州城自古以来就是因水而成、有水而兴、以水繁荣的城市,南汉时期广州新南城的修筑也是以珠江北岸的不断南移为前提,体现了广州城依水而建的特点。

南汉广州城是在唐广州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来的,而唐广州城延用的是东汉末年步骘重建的番禺城。步骘建城时,东西北三面为文溪所绕,南城墙再往南百余米约今乐善里一线,即为当时的珠江北岸,四面环水,交通便利。但到了唐朝末年,州城南面的珠江北岸已经淤到约今仰忠街一线,自南城墙至江岸约有五百米长的冲积滩地。[32]州城远离珠江,使得水城广州的水路优势难以发挥,既不利于商业贸易,也不利于都城的发展。同时,在州城南面留下较大的滞留空间,州城防御难度也会大大增加。因此新南城的修筑除了受到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影响,自然环境的变化也是影响州城拓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明代的广州新南城

(一)明代广州新南城的修筑

明代广州新南城是相对于明代广州旧城而言的新城。明初将宋三城合为一城,同时向东、北两向扩展城区,而南面城墙依然沿用原旧城城墙(今大德路至文明路一线)。南城墙以南地域,在宋代已经形成繁华的城南商业区,并建有东西雁翅城和羊马墙保护。入明之后,城南商业区较之前代则更加繁荣,“且城以外,民廛稠聚,海舶鳞奏,富商异货,咸萃于斯。”[33]嘉靖年间吴桂芳在《议筑广东省会外城疏》中说得更为详细:“广东省城正南、归德等门外,壕畔、高第、卖麻等街,商民绸缪,财货积聚,乃两广所恃以为利府,奸究垂涎以为奇货之地……广东省城,为十郡根本之地,而城南郭外,正诸商贸易之区,生民之凑集如云,财货之积聚满市,真一省丰阜之最,两广通利之源也。”[34]城南商业区繁华至此,只有东西雁翅城和羊马墙保护显然是不够的,加之明代倭寇之祸横行,屡犯广东沿海。正统年间又有黄萧养起义冲击了明朝统治阶级政权,故有建新城之议。而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的拓林兵变更是让城南商业区居民大受其害,“今拓林叛兵,操戈乘舰,深入我境,攻剽劫掠无宁日。虐焰熏天,僵尸蔽海,贞魂烈魄,冲激风霆。”[35]此事件之后,明朝统治者更是明白了必须在城南筑城郭以卫居民。因此,于“嘉靖乙丑(1565年)二月初吉”展筑新南城,并于“丙寅(1566年)正月既望而讫”,[35]422前后足足修筑一年时间。新城筑成,广州城乃演化为北倚越秀山,南抵珠江边,东至正东门,西达正西门的内城外郭、北高南低的古城形制,广州古代城市格局和规模至此也基本定型。

(二)明代广州新南城的四至、形态及规模

关于明代新南城的四至,我们也可以从其城门位置试做一推测。初建成的新城城门在《广东新筑子城记》有载:“署门三,南、东以(疑为“与”字误写)西各一门,上楼橹咸具,又署小门五。”[35]422可知新城共有城门八座,东、南、西三面各有正门一座,另外还有偏门五座。康熙《南海县志》对明新南城城门的记载则更为清楚:“为门八,曰永安,曰小南,曰永清(南门),曰五仙(五羊门),曰靖海,曰油栏,曰竹栏,曰太平,是为新城。”[36]其中太平门和永安门分别位于新南城东西两侧城墙,其余六门皆位于新南城的南城墙。“东门:又称小东门,有永安桥跨东濠而过,故亦名永安门。在今越秀南路与丽水坊、清水濠交界处。西门:曰太平门,门外有太平桥跨濠(约在今人民南路,东为状元坊)。南门:为通直街入城大道,清改名永清门,地(点)当(在)今北京路与泰康路、万福路交界处。五羊门:清顺治八年(1651年)改五仙门。在五羊驿街(今驿前街北),驿临珠江,附近有水母湾、木排头、沙洲巷等地名,为沿江码头区。永兴门:俗称“小南门”“便门”,在南门东。靖海门:门外临江,为水运中心,在今靖海路北端。油栏门:清代易名牛栏门,在今海珠南路与一德路交汇处,明时曾是商业区,区内油料成行成市,因以名门。竹栏门:在今天成路南口,门外为安澜街,清代又名安澜门。”[4]115另据曾昭璇考证:“新城一段,只于永清门外有涨沙,即今太平沙一带。计由永清门到永兴门一带,为1563年后新涨之地,才使建新城时不包括太平沙在内。”[3]57

综上,明代新南城的四至为:东至越秀南路,西至人民南路,北至大德路、大南路、文明路一线,南至一德路、泰康路、万福路一线。其形态大致呈左宽右窄的不规则保龄球瓶形(图 2),其面积数倍于南汉新南城,约为0.95平方千米。

图2 明代广州城形态示意

(三)明代广州新南城的形成原因

1.军事因素

宋代时,广州南城墙以南区域已经形成商业街市,故在东西两面筑有雁翅城保护。“雁翅城:嘉定三年(1210年),经略陈中书岘以州城之南为一阛阓,无所捍蔽,创筑。东城长九十丈,为门一;西城长五十丈,敌楼共三十三间。”[16]52随着珠江北岸不断南移,明代广州城南地域较之宋代又有所扩大,也更加繁荣,但这个繁华的城南商业街区在明嘉靖之前一直都只有东西雁翅城保护、沿江江岸处于无城墙保护的状态,而明代也并非天下太平。正统十四年(1449年),黄萧养起义,“广贼黄萧养劫乡民叛众十余万围攻广州”,[37]对城南地域造成极大的破坏。当时的状元坊“牌坊祠宇,前明具在,后因黄萧养之乱,焚毁无存。”[38]故有筑城之议,“且城以外,民廛稠聚,海舶鳞奏,富商异货,咸萃于斯,群贼每窥伺垂涎。……而群情汹汹,内外戒严,外城不可不筑,斯其明验也”。[33]嘉靖年间,倭寇猖獗,屡犯广东沿海,“矧连年倭奴入犯惠潮”,[34]甚至进扰广州,“明嘉靖中,倭寇广州”。[39]随后发生的拓林兵变更是严重破坏了城南商业区,“居民尽走入城,壅塞小市街,践死无算。”[38]506柘林兵变之后,时任广东提督吴桂芳曾登上镇海楼,望向被严重破坏的城南商业区,感叹道:“濒海一带,无垣壁可恃。思患预防,城守为重,外城不可不筑”。[33]因此,在内忧外患之下,官府终于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筑新城,以固守御。新南城筑成后,的确也起到了很好的防御作用。郭青螺在《播平善后事宜疏》称:“臣游淮扬,官吴越、淮安、扬州、广州、余姚。俱隐倭乱之后,增筑外城,倭无所掠,遂不敢近。”[40]北抵越秀、南临珠江的二重城也使得广州城更加坚固。

2.经济因素

影响广州城市发展的经济因素包括交通区位、人口增长和商品经济繁荣等多方面。马正林在其《中国城市历史地理》中提到:“城市是一个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城址选择必须考虑水陆交通条件,即交通方便。城市不是一个孤立的点,而是涉及一个广大的面,交通方便就必然成为城市兴起、发展的支柱和杠杆。”[41]而我国古代的交通方式是“南舟北车”,水路运输具有运量大、效率高、费用低等特点,因此水运在古代南方城市发展中起到支柱作用。广州新南城毗邻珠江,城内玉带濠与城外东西二濠连通直达于江,水运条件便利,方便了城内居民与外界的联系和交流。优越的地理条件,正是明代广州新南城人口得以增长、经济得以繁荣的重要因素。

明代旧城南城墙以南区域在宋代时已有居民,《龙山乡志》载明张升《卧云张公彦墓表》称:“张之先家曲江,唐相九龄之裔。至宋,有子颐者以事迁广城高第街”。[38]492高第街在玉带濠南岸,是宋代广州繁华的城外商业街区之一。入明之后,此区域人口更为繁盛,屈大均《广东新语》有载:明中叶大儒陈献章初应聘来广州,“车由城南至藩台,观者数千万人,图其貌者以百数十计”。[42]“数千万人”自然是个虚数,但可以想象当年人山人海的景象。城市人口的增加,为城市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促进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动力;另一方面,城市经济的发展又反过来吸引大量的人口在城门外交通便利的地区积聚,促进了城外街区的成长。[43]吴桂芳的《议筑广东省会外城疏》提到:“广东省城正南、归德等门外,壕畔、高第、卖麻等街,商民绸缪,财货积聚,……城南郭外,正诸商贸易之区,生民之凑集如云,财货之积聚满市,真一省丰阜之最。”[34]另外,从明末清初屈大均对新南城濠畔街的记载,我们亦能窥见明代濠畔街的商贸盛况:“广州濠水,自东、西水关而入,逶迤城南,迳归德门外。背城旧有平康十里,南临濠水,朱楼画榭,连属不断,皆优伶小唱所居,女旦美者,鳞次而家,其地名西角楼。隔岸有百货之肆,五都之市,天下商贾聚焉。屋后多有飞桥跨水,可达曲中,宴客者皆以此为奢丽地。有为《濠畔行》者曰:‘花舫朝昏争一门,朝争花出暮花入。背城何处不朱楼,渡水几家无画楫。五月水嬉乘早潮,龙舟凤舸飞相及。素馨银串手中灯,孔雀金铺头上笠。风吹一任翠裙开,雨至不愁油壁湿。’是地名濠畔街,当盛平时,香珠犀象如山,花鸟如海。番夷辐辏,日费数千万金。饮食之盛,歌舞之多,过于秦淮数倍。今皆不可问矣。噫嘻!”[17]475当年广州城南区域富庶至此,已经远远不是宋元时期的雁翅小城所能比拟。因此,在综合考量之下,时任广东提督吴桂芳“创筑自西南角楼,以及五羊驿,绕环至东南角楼新城。”[44]

3.自然地理环境因素

明代广州新南城的修筑,与南汉新南城一样,都与珠江北岸的南淤有很大关系。上文已述,珠江江岸在唐末五代时期已经淤积到了仰忠街一线,故刘氏能在唐广州城南加筑新南城,直抵江边。入宋以后,珠江北岸继续南移,因为玉带濠是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开凿的,可推测宋时广州城南门外已积了不少沙,才有开内濠护城的要求。南宋时,珠江北岸又往南推进了数百米,各个沙洲相连成陆,还形成了繁荣的商业街区,故需雁翅城以护之,“雁翅城:嘉定三年(1210年),经略陈中书岘以州城之南为一阛阓,无所捍蔽,创筑。东城长九十丈,为门一;西城长五十丈,敌楼共三十三间。”[16]52之后随着江岸继续南淤,开庆元年(1259年)经略谢子强又在雁翅城下植水栅直至江边,“开庆元年,经略谢子强大修城壁,城外筑羊马墙,高六尺,雁翅城下植以水栅,翼而至海。”[33]605元明以后,珠江北岸淤积速度加快,嘉靖末年江岸已淤至十三行路以北一线,[45]故明代新南城得以拓展至此。

三、结论

广州历史上的两座新南城,从其形成原因来看也不尽相同。南汉新南城的修筑最主要还是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拟长安城所建,具有帝都性质。明代新南城的修筑最主要考量的是军事因素,明中叶以后,内忧外患加剧,屡屡波及广州城南区域,为了更好地保护城南区域免遭兵燹之灾,官府决定增筑新南城以严防御。

城市经济的发展,会促进人口的增加、建筑物的密集,然而城墙内的土地面积是有限的,这种人地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要寻求突破口,往往以在城门外交通便利的地方形成新的商业居民区的方式来适应经济发展,这些溢出城外的街区依附城市而存在,分担城市的部分经济功能,是城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43]263南汉新南城与明代新南城原为海边滩涂之地,后人们不断迁移至此,逐渐形成了繁华的港口商业街区,故需加以筑城保护。因此,经济的发展也是促使南汉新南城与明代新南城修筑的重要因素。

远古时期的珠江原为一条大河,后来由于珠江两岸不断淤积,逐渐形成今天的广州地貌。因此,珠江北岸的南移是南汉新南城与明代新南城形成的重要前提。南汉兴王府城旧城原为东汉末年的步骘城,步骘修城时,南城墙距江边不过百来米,而到唐末珠江北岸已经距离南城墙四五百米远,因此刘氏兄弟得以凿番禺二山以筑新城。明代新南城则是在宋代雁翅城的基础上加筑而成。宋初广州城的南城墙临近江岸,但珠江北岸经过数百年的南淤之后,南城墙以南区域已经形成一片较大的江滩地,同时形成了小规模的商业街市,故南宋时又筑有东西雁翅城以护之。此后,城南江滩地不断扩大,人口亦不断积聚于此,明中叶时已经形成相当规模的商业区,因此需筑城加以保护。这就充分说明,尽管区域经济的发展与人口的大量聚集促进了南汉新南城与明代新南城的形成,但自然环境的变迁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区的扩展方向,是历史上广州两座不同时期的新南城得以形成的重要前提。

注释:

① 本文所论述的新南城即后来新修的位于旧城之南,且具有完整形态的外城。宋代雁翅城及清代鸡翼城也是后来新修的位于旧城之南的外城,但由于二者只有东、北、西三面城墙,缺乏完整形态,故不在本文讨论之范围。

猜你喜欢
南城城南城墙
居家抗疫作品东莞市南城中心小学才艺专辑
再读《城南旧事》
城南二首(其一)
城南花已开,人间皆可爱
南城秋意
城南旧事
女真人修筑的城墙
残破的城墙
650岁的南京城墙申遗进行中
怪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