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燕
阅读,是个体探索和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对于学前儿童来说,亦是如此。绘本作为学前儿童阅读的首选资源,近年来受到广大家长与教师的关注,而绘本资源的有效选择与利用也已成为阅读引导者们新的研究点与探索点。笔者以本班幼儿即将开展的“定向运动”活动为契机,试运用绘本来促进大班幼儿理解和运用地图的能力,并对绘本资源的有效开发进行反思与总结。
大班幼儿已有一定的符号积累经验,且有一定的识图与观察能力,而空间方位认知正处于发展关键期。“定向运动”是我园每年的特色活动之一,因此幼儿对于地图的理解与运用已有一定的基础。笔者以本班40名幼儿为研究对象(其中20位女生,20位男生),采取随机访谈的形式,先让幼儿观察本次定向运动所用地图,说说自己的理解或疑惑,然后适时进行追问,旨在了解大班幼儿关于地图的已有经验。调查结果如下:
问题一:这是什么?
答案1:看路的地图、线路等(34人)
答案2:广告、迷宫等(6人)
问题二:这是用来干什么的?
答案1:找路的(31人)
答案2:做广告(5人)
答案3:不知道(4人)
问题三:你看懂了什么?
答案1:符号(12人)如五角星是起点,数字是游戏地点。
答案2:线路(8人)如用小手指在白线上先走,可以发现去哪儿,可以比较出距离。
答案3:色彩(6人)如深绿色是草地,蓝色的是湖。
答案4:其他(6人)如可以用导航来定位,看着风来辨别方向也不会迷路。
问题四:你有什么问题?
答案1:关于地图信息(4人)如图上有湖,路怎么从湖上面穿过去?
答案2:关于行进(7人)如要是正在修路,怎么绕过去?
(一)立足基础点
从以上调查可知,80%幼儿知道地图及其用途,并能通过地图上的符号、图形、色彩等进行解读,具有一定的符号解读与运用能力,例如穿过湖的“路”该换成“桥”。同时,能将地图表征物与真实事物间进行较为准确的对应联系,例如地图中“路”的宽窄与幼儿头脑中现实经验有所冲突,从而引发疑惑。另外,部分幼儿已具有初步的地图运用能力,想到用风向、导航、测量的方法来辅助地图信息与真实空间的有效链接。
(二)抓准发展点
幼儿对于地图,主要有三种关系的理解:第一,对真实空间中地点的认知;第二,对地图及地图类似物中地点的认知;第三,对真实空间及其表征物之间关系的认知。对于前两种关系,大班幼儿已基本理解,而第三种关系对幼儿的空间感知与视觉形象空间感具有很大挑战。大班幼儿正由具体形象思维向初步抽象思维转化,平面图形与立体画面的有机结合,是建立在大量的空间感知经验基础上的,这就要求幼儿积累大量的空间感知经验,在实践和观察中学会将现实画面与头脑图像建立联系。同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要求5—6岁的幼儿能辨别自己的左右,而空间方位具有相对性,尝试旋转角度,以自我为参照物辨别左右也是幼儿使用地图的一大难点。
(一)抽象与具体——符號的准确性
对于大班幼儿来说,地图的接触与使用经验较少,大多从电子媒介中有所了解。因此,教师首先选择趣味性较强、故事背景较为熟悉的绘本《母鸡萝丝去散步》,唤起幼儿已有的空间感知经验,激发幼儿探究地图的兴趣。
教师主要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关注母鸡散步的路线及农场内各个场景的位置,尝试运用“前、后、上、下、里、外、左、右”等方位词描述故事情景,并将活动延伸至阅读区——画一画母鸡散步的路线。从绘画作品中可以看出,大班幼儿基本能挑选适宜的简笔画图像及图形来表征故事画面中的象征物,且恰当的颜色、符号表征又进一步增加了与现实物的吻合性。但是,大部分作品中象征物的比例与现实不协调,整体美观不够。于是,教师鼓励幼儿将故事搬进其他区域,引导幼儿利用适宜的区域材料搭建农场,创编故事。
(二)整体与局部——空间的整体性
在益智区,幼儿用木棍、聪明棒设计出曲直结合的封闭式“迷宫”地图,逐步了解到地图的“边界”概念。同时,幼儿选用弹珠作为“母鸡”,并创造性地选择“拍屁股”和“吹”的方式帮助“母鸡”前进,增加游戏的趣味性。
在游戏后的分享交流中,幼儿围绕替代物的挑选、路线设计的方法与同伴展开讨论,例如大树需要用两个木棍棒那么粗、池塘边的小路要窄一点等,再次加深了幼儿对空间整体感与替代物比例关系的理解。但因缺乏较相似的替代物,游戏中的故事讲解不够完整与详细。
为了加深幼儿对现实中事物比例关系的理解,启发幼儿将观察到的现实画面与头脑图像建立联系,班级内举行制作“地图书”活动,画一画幼儿园的地图、家的地图、房间的地图、小区的地图等。同时,教师在阅读区投放绘本《ME ON THE MAP》,在读一读、看一看、画一画中加深幼儿对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认识,建立空间整体性。
(三)定点与旋转——方位的灵动性
在一次散步活动中,幼儿对照着自己设计的路线在操场上行走,但很快就“迷路”了,原来是地图上的路线不对,有点“左右”不分。方向本就具有相对性,为了让幼儿尝试以自我为参照物辨别左右的方法,教师从新颖的视角入手,借助绘本《我的地图书》中的“我的肚子地图”一页,引导幼儿画一画自己肚子的地图,并在餐前进行集体分享,在描述食物方位的同时创编故事。
幼儿的经验建构需要不断将新的经验同化到已有图示中,从而建立自身系统,这就需要来自外部不间断的、丰富的刺激。随着“猜猜躲在哪儿”“木偶走路”“迷宫赛车”等游戏的不断涌现,幼儿逐步建构起自身的空间认知感。
(责任编辑:郭凯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