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识历史 教学涵素养

2022-02-23 06:40李英群
学习与科普 2022年10期
关键词:王权学情议会

李英群

一、不期而遇的教学“挫败”

2020年秋季学期,我使用统编教材教授九上第六单元第17课《君主立宪制的英国》这一课,根据教材内容认真进行了学习主题的提炼:围绕“妥协中形成的民主政治”这一主题,根据教材内容按照事件发展的时序性,分别设计了三个子目:

1、历史的渊源:妥协中形成的政治传统——《大宪章》与议会制

2、夺权的革命:妥协中赢得的革命胜利——王权与议会

3、政体的创新:妥协中建立的民主新政——君主立宪制

我这样设计的出发点考虑英国政治传统的历史因素与君主立宪制的英国特色实际都是在政治斗争中“妥协”的产物,试图通过引导学生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度形成过程中“英国人为什么要妥协”?“英国人如何妥协”?这两个问题去推进学生的学习及对这一课内容的理解。

首先我通过英国谚语——“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和英国专制国王詹姆士一世“除上帝外,国王不对任何人负责。”的言论来导入新课。两句具有矛盾冲突的观点成功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与探究的兴趣,课堂效果不错。导入课题后,我直接给出文字论述来解读了“君主立宪制”这一概念。然后就按照预设的三个子目来开展课堂教学,学习的最后,我还通过一个表格让学生罗列革命前后英国在制度、社会性质、治理方式等方面的对比,由此考察学生在课堂学习后对英国民主政治的掌握情况。

通过课堂的检测和课后的反馈,我发现我这一节课的教学除了导入部分达到预期以外,核心内容的教学部分差强人意,未能达到我的理想。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呢?为此,我认真进行了课后的调查,学生们的问题与困惑普遍反映集中在:

1、对“君主立宪制”这一概念更多是看的文字解释,自己不太能够理解。

2、对于“妥协”这一词,普遍觉得这是一个贬义词。既然英国最终是通过了革命斗争的方式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为何可以理解为“妥协”?

3、不清楚英国民主政治传统中《大宪章》 “王权有限、王在法下”的原则和后来通过《权利法案》所确立的君主立宪制之间有什么区别?

4、13世纪《大宪章》的颁布和英国议会制度的确立是英国王权和封建贵族之间斗争的产物,为何到了17世纪却演变为封建专制王权与新兴资产阶级的矛盾?两者之间的矛盾为何会导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二、锲而不舍的教学“反思”

学生对这节课反馈的问题信息我不仅归类整理,而且把整理出来的意见逐一粘贴到我原有教案的各个对应部分,再来一一反思我整节课的设计。学生的反饋就如同一面镜子,把我原设计的硬伤赤裸裸地比照了出来——我忽略了教学最大的实际:学情!初中学生的学情!这节课虽然有精心进行主题提炼、教学取舍与策略选择,但最大的硬伤却是我的教学立意与学习主题提炼背离了初中学生的认知,没能在教学中运用合理的手段去突显本课学习的历史发展时空感,导致最后的教学效果就只能是不如人意了。

政治史教学是我们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两年多统编教材使用的实践中,我更深刻感受到政治史教学在我们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不小的挑战,主要原因有:

1、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政治文明与很多方面都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其中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任一点内容的论述就可以是“长篇大论”的了,但是教材编写囿于篇幅的要求,最后文本所呈现出来的内容往往是精简扼要,因此教材中有限的论述难以让学生完整了解完整的内容。

2、大多数中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有限的阅历导致其在政治方面的知识储备相对薄弱,甚至相当部分学生还无法理解诸如“经济决定政治,政治是社会经济的反映”等唯物史观的认知基础。相较于经济史、文化史、社会史而言,政治史学习也会相对枯燥些,而且在学习过程中,难免需要涉及到一些政治概念或政治色彩浓厚的术语,这对初中阶段的学情而言,难免有理解的障碍,也存在不少的认知困惑。

3、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有接触历史方面的知识,由于学习的渠道、信息来源不规范,有时候相当部分学生是带着混乱甚至错误的“迷思概念”走进我们历史学习的。从学习认知基础来看,学生们整体对世界史的认知相对要比中国史要更为薄弱些。

4、我在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只是片面追求了“学习主题”,而忽略了“时空观”等历史学科素养在授课过程中的渗透,没能够有效引导好学生课程学习的认知过程。

如何实现有效的政治史教学,也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学历史老师在现实的教情与学情基础上进行钻研与探索的角度。在课后的反思中,我又有了新的感悟和想法……

三、如期而至的教学“成长”

2021年秋季学期,我接手新一届九年级,获得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检测自己反思成果的机会。针对上一届学生所反馈的问题和困惑,我在新一届的教学中,继续保留“主题学习”的模式,但却根据学生的学情和教学内容的实际,进行了大胆的修改,甚至是推倒重建。围绕课标的指向,反复揣摩了《君主立宪制的英国》这一课的内容,我把此课教学立意主题调整为“议会与王权的斗争”,并运用“时间+事件发展”这一时空观教学手段,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加工,使得课程教学设计更切实符合初中学生的直观认知,为此我把此课整合为三个子目:

1、13世纪议会与王权斗争——传统篇·从《大宪章》到议会制

2、17世纪议会与王权斗争——革命篇·从“国王的议会”到“议会的国王”

3、1689年议会与王权斗争——成果篇·从《权利法案》看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在导入部分,我特意选择了一则关于英国的时政新闻,并顺势向学生提出思考问题:“你认为在当今的英国,议会、女王和首相中,谁的权力大?” ——由于新闻描述的情形与大多数学生固有的认知形成“冲突”,所以这一导入还是成功地引起了学生的学习探究欲望。

既然使用“议会与王权斗争”这一主题线索,所以在进行授课时,我就充分挖掘这一主题与课程内容之间的关联性,认真思考该如何借助教材现有的内容有的放矢地推进课程学习。进入课程学习后,我先通过图表组合的展示,引导学生了解1215年英国《大宪章》和13世纪末确立议会制度的有关内容,进而让学生知道英国“议会与王权斗争”的历史渊源。

掌握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这一课学习的一个重点内容,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因为课文的篇幅有限,教材里面并没有直接叙述过去代表封建贵族的议会是如何发展演变为代表“资产阶级”的议会。为了帮助学生突破这一理解的难点,我在教学设计中,特意补充了一张“新航路开辟”示意图,引导学生回顾前面课程所学,从1500年前后发生的新航路与随之的早期殖民掠夺,让学生了解到在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的英国发展的轨迹,通过唯物史观的渗透和时空观教学的借助让学生更好理解在17世纪革命爆发前,议会与王权的斗争发生了哪些实质性的变化,议会中的议员代表如何演变为资产阶级或支持资产阶级的力量。

在革命过程的学习中,我主要采取了根据时间轴填写重大事件要点的方式来简化处理,并利用描述大事件的时间轴更形象地凸显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长期性和曲折性,学生通过眼观、耳听、口述及动笔,多管齐下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接着我就通过“看图说话”环节,按照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分别列举革命过程中出现的几位英国国王及其与议会斗争中的表现,让学生直观感受图片所反映的英国历史发展轨迹:知道了英国从革命前国王决定议会到革命后议会决定国王的巨大反差和深刻转变,从而为学生去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所产生的历史影响做好铺垫。(如下图所示)

教学设计调整后,在实施教学中,我不再急于直接给出文字解读来告诉学生什么是“君主立宪制”的概念,而是等学生了解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之后,通过让学生解读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部分条款,引导其一步步了解《权利法案》是如何通过法律来限制王权,并适时向学生阐明,《权利法案》中对王权的限制与《大宪章》的“王权有限”不同,已经不让王权有任何实行“专制”的机会了,讲解到这里的時候,我会补充了一幅漫画,生动地展示了自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以来,英国君主如何成为“国家象征,统而不治”的直观形象,在让学生一目了然的同时,也更好理解历史时空变化后的英国王权与《大宪章》约束下的英国王权的差异性。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依据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并紧紧围绕“议会与王权斗争”主线,无论是在章节过渡还是进行补充史料教学中,我都认真结合主题,依据每个时空阶段的不同历史情境进行有选择性针对性地筛选,从而使本课的教学立意更鲜明,主题体现更明晰,也使整个课堂授课连贯、有序而高效。基于时空线索提升学科素养的教学设计,符合初中学生的学情和认知基础,因而在课堂实践中真正达成了“深入浅出”的教学效果,不管是在课堂教学实践的即时检测,还是授课后的考试反馈中,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概念的理解等方面都比上一届学生取得更好的效果。

通过同一节课程内容,不同教学设计下的教学实践对比,自己与自己的“同课异构”让我更深刻感受到“教无定法贵得法”的宝贵,于我而言在教学上的钻研与探究永远是学无止境的。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需要面对的挑战还很多,成长的道路也很长,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一定要坚持实践出真知、反思出实效的钻研道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猜你喜欢
王权学情议会
习作教学,依“规定”还是据“学情”?
基于学情调研的鲁迅单元教学研究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英国议会休会改变历史进程
如果历史是一群喵
学情分析有效服务教学的实践探究
英议会就是否“硬脱欧”投票表决
浅议英联邦诸王国的主权沿革
真实或想象
从中世纪欧洲文明到近现代西方权力制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