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倩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中职物联网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且探讨了建立“岗课赛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当下所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了详明的阐述。
关键词:岗课赛证;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意义
在全球第三次信息化革命浪潮中,物联网技术的来袭,为我国的技术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和新的机遇。为迎接信息化技术革命,国务院于2013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地将物联网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工业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并加大扶持政策,物联网作为韬略性新兴产业顺应时代发展需要被不断推进,处于物联网技术应用市场前沿地带的广东省于2012年在省内部分职业院校中开设物联网技术专业(方向),肩负物联网产业输送中级技术人的重任,中职物联网专业迫切需要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支撑。
二、建立“岗课赛证”融通的中职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岗,就是工作岗位;课,就是课程体系;证,就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赛,就是职业技能大赛。为此,针对中职物联网专业“岗课赛证”的融通,即在开设物联网专业课程的基础上,根据专业细分的实际状况,做到将特定岗位工作过程中所具备的最为基本的知识、技能、素质科学地分解到教学大纲中,同步把全国各大职业院校技能竞赛所涉及的竞赛内容落实到平时的教学中,高要求地争取将每一个考核点编入理论课程和技能实训内容中,并且针对学生学习的状态和兴趣,不断完善授课内容、调整授课手段和考核方法以及通过教师和学生的课堂互动,在学生掌握专业常识和竞赛技巧的底子上,建设多门全体学生自动进修专业知识、奋力提升操作能力的科目。实现以岗位为途径、以证书为目标、以岗位为导向的学生培养氛围,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课程体系是融通的核心与载体,通过内外结合、典型引领、高端带动、外部牵引,激励更多青年学生走上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三、职院校岗课赛证教学模式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一些地方和职业学校积极地探索和大胆实践中,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岗课赛证融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实践探索,如:来自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地“课证融通”模式;来自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地“赛教融合”模式等等经典的案例,具有推广价值。随着“岗课赛证”融通概念在职业学校被提及,部分学校在实施过程也逐步显现出该模式所存在的问题,如:
(一)教学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就学生培养而言,大多数院校,在教学观念方面还有待改变,过去大多都是以就业为导向,普遍都认同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就业,为此多数学校纷纷砍了语数外等公共课,为学习专业课让步,并且只注重学生技能方面的训练,以达到学生就业后能在短期内快速上手,实现企业的即時需求。但由此耽搁的文化素质培养和职业素质的提升,对学生今后长远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但是,这几年为了强化技能,实现竞赛争优,各个学校纷纷使大力,花高价去提升硬件水平,着力调整课程设置,一切向竞赛看齐,而不考虑实际市场和岗位需求,只是一味追求竞赛成绩,如此一来,并没有真正做到学习内容的融合,也没有达到人才培养的整体提升要求,这种教学的传统理念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二)课程教学模式不完善
针对具体的教学过程,目前绝大多数中职院校的课程教学模式都是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形式单一,且部分教学内容枯燥,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得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严重降低,缺乏对学习的激情。另外,由于中职院校升学压力的缺乏,大部分考核也仅仅局限于书面理论的考核之中,实践能力的考核考核少之又少;部分教师对待上课态度随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导致实践技能没有学精。技能证书与课程内容脱节,如授课使用学习软件但是考证使用的确是另一款软件,造成学生学习内容混乱,东一下西一下反而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三)教师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就目前的中职教育教学师资而言,虽然教师引进都具有高学历,但其中的部分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对接到学校工作岗位上,虽然在课程的理论教学上能够很好任教,但是企业的实践教学能力严重缺乏,这对于社会上企业具体岗位的技能要求和实际应用需求也缺乏认识与较好的了解。由于自身对岗位不了解,无法适应岗位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模式;除此之外,如果教师参加的技能竞赛较少,不了解相关技能竞赛要求、评分等细节,那么也无法在平时的课程中融合技能竞赛促进学生的进步。
四、结语
探索“岗课赛证”融合教学体系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教育部对物联网人才培养的基本需求,更好地培养专业人才。中职院校当前的重点任务是不断完善“岗课赛证合一”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最终打造出一批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文武,曾春,李婷.“校企互嵌”人才培养模式下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7(007):537.
[2]张春红.“岗课证赛”四维融合的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