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李白《行路难》言说古诗词的古今之境

2022-02-23 06:41彭孝干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2年1期
关键词:行路难诗境李白

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古诗词学习结合起来,可以进一步深化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要素的认识,也可以对古诗词的学习形成新的理解。由于需要面对应试等客观需要,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古诗词的学习常常是重“形”而轻“意”,也就是说在古诗词的学习中,往往更为侧重的是对古诗词内容的记忆,这样可以应付默写等考试任务,但是对于诗意的理解却显得比较淡薄,尽管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常常有对“诗意”的强调,但是却没有真正的落实。即使在有些课堂上对诗意有所强调,但是这种情境之下,对诗意的理解往往是抽象的、间接的,学生很难真正走入诗境。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在教学古诗词的时候,如何引导学生享受诗意、走入诗境呢?笔者这里以《行路难》为例,来谈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行路难”是一支产生于汉代、流行于南北朝的歌调,经历了由乐府挽歌、民间歌谣而演变为说唱曲的发展过程。[1]在这一演变过程中,逐步为历代文人雅士所接纳。公元742年,李白入朝为官,官拜翰林供奉,但是在其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却没有为朝廷所重用,相反却收到一些谗臣的排挤与诋毁,最终被“赐金放还”。在出长安的时候,李白的好友前来送行,这个时候的李白满心愤慨,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站在教师教学的角度,需要思考如何引导学生走入诗境,这应当是一个将古诗之描写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然后在此基础上基于对古诗内容进行思考与想象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发挥引导者、解读者的作用。

一、古诗词的时代魅力

毫无疑问,李白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有“诗仙”之誉,又因为其一生好酒,因此又有“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赞赏,并获得了“谪仙”的称号。作为浪漫主义的诗人,在其浪漫的背后,其实往往有着许多人生的不如意甚至是辛酸。作为一个诗人,其最佳的倾吐途径就是诗。上面提及的李白接近两年的仕途不顺,使其借助于《行路难》来一吐心声,于是《行路难》就可以成为解读古诗的一个重要载体。

众所周知,《行路难》是古乐府中的经典曲目之一,实际上对于该曲目的研究,通常多局限于歌辞的文学性方面。古诗尤其是乐府诗,在古代都是可以歌唱的,因此在音乐方面其实也有丰富的研究价值,但从实际的研究情况来看,音乐视角下的研究往往又没有与文学研究联系起来,因此客观上显得有些不全面。今天解读《行路难》,可以在探究曲调的由来与流变的同时,研究其在唐代的传唱情况,并探讨了此曲对唐代文人诗歌创作的影响。而研究的结论之一就是,《行路难》在唐代文人心目中已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内涵,近乎于一个“母题”。也正因为如此,在李白選择《行路难》来一吐心声的时候,也就有了更多的价值。

作为面向初中学生的解读,在看《行路难》的时候,既需要尊重其历史意义,也需要思考其现代意义。比如说需要直面的一个问题就是:将李白的《行路难》选入初中语文课本,其教育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如果直接从内容角度看,《行路难》中的内容与初中学生的认知之间存在着不小的距离,李白所处的时代以及他自己的境遇,对于当下的初中学生来说也很难形成切身体会。那么为什么还要学习这一古诗呢?主要就是因为其文学价值以及能够体现出来的时代意义。应当说文学价值是一目了然的(下文继续深入探讨,此处不再赘述),而且时代意义往往容易为后来解读者所忽视。笔者以为,将《行路难》呈现在初中学生面前,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将李白所处的时代以及其人生境遇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这一文本,知晓当时的社会现状,并且结合当下的清明政治,从而感悟到时代的发展与进步。

比如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一句,在李白的诗中,就是对未来的期许,而在当下,已经成为诸多初中学生用以自勉、并且可以期待的生活现实。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要有这样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拉近历史与时代的距离,从而让学生在解读古诗的时候,能够入诗境,体诗意。

二、徜徉古诗词的意境

李白的诗往往是在写实的基础上加上丰富的想象去写意,正因为如此,所以才有人说李白的诗当中存在着诸多的虚拟景象。研读表明,绝大多数情况下虚拟景象较多的诗歌,易于浮滑滞塞;而李白作为造诣极深的诗人,其巧妙地运用了和谐性和直觉性的诗学方法,使《行路难》其一真气充溢,气势飞动,浑然天成。这种意境无论是对于教师来说,还是对于学生来说,都需要在累积的基础上去感悟。

比如说,诗中“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这样的一句,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句,但是其中却有四个动作:停;投;拔;顾。停的是杯,投的是箸,拔的是剑,顾的是目(文中未直写,但可以推断)。对于这样一段描写,切记不能分解,而应当构建一个整体意向,也就是说这里需要基于这两句话的描写去设想出一个真实的情形,这里不妨引导学生去进行构思停杯、投箸、拔剑、四顾的动作——应当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策略,而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来如此解读古诗,也是一个重要的思路。

可以想象的是,当将这些动作连贯在一起的时候,就能体会到李白当时的具体行为,而且这种行为是发生在“不能食”的心理状态之下,于是李白心中那种“心茫然”的心境也就能充分体现出来。无独有偶的是,其后面的一句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从整首诗的角度来看这一句紧接上一句,这里重点描写的是“冰塞川”和“雪满山”,“冰塞川”和“雪满山”是什么意思呢?川为冰所塞,山为雪所满,那整个山川自然是无路的,既无路自然也就给行路带来了巨大的困难,行路难自然也就在所难免了。

当然这两句并非只是在写实,而且是在写意。要知道此时李白所感受到的并非真实的行路之难,而是仕途上的行路之难。当然在面向学生进行解读的时候,对此的理解范围可以扩充一些,毕竟要让初中学生感知到的并非仕途之难,而是行走任何一条路都有可能会遇到困难与挑战。这样一个解读过程,实际上是在诗的原意理解基础上进行引申的过程:对于李白来说,仕途上的冰与雪是权臣的构陷;而对于学生来说,人生征途上的冰与雪则可能是更多。至于这些因素是什么,教师不必一一向学生阐明,而应当让学生去感悟。如何感悟呢?首先就需要让学生走入诗境,比如说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作者,当自己在遇到作者那些挫折的时候,内心会有怎样的想法?又应当通过怎样的方法去突破面前的障碍?……

应当说只有通过这些问题的驱动,才能让学生在面对古诗的时候不再囿于文字表面,而是能够透过文字去构建对诗的解读。这种解读是能够真正走入诗境的,而所追求的解除结果,则应当是:虽“冰塞川”敢不挡“渡黄河”之“欲”,虽“雪满山”也必定要“登太行”……

三、穿越古今诗意时空

李白所处的唐代,是诗歌发展的繁荣期,其间众体兼备,成就非凡。作为其中的杰出代表,李白在《行路难》这首诗当中所构建出来的意境是能够穿越古今的,是能够跨越时空的。

诗中有“拔剑四顾”这一细节描写,这里完全有必要去深入解读“拔剑四顾”这个词,这是因为这个词的背后所隐藏的含义是非常丰富的。如果李白真的因为仕途受挫而灰心丧气,那么其实就不可能有“拔剑”之举,因此在这里“拔剑”实际上意味着李白并没有就此沉沦,心里依然是有追求的。尽管在拔剑的时候,难免“四顾心茫然”,但是反过来想,在“四顾心茫然”的情况下,依然“拔剑”,其所表征的,不正是作者内心的火焰不灭吗?在解读到这一层含义的时候,再让学生穿越时空,就可以同时感受到古今的诗意。

古诗意体现在:李白号称谪仙,在作《行路难》的时候,虽然没有斗酒诗百篇的豪情壮志,但是内心却依然充满希望。“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一句就是作者内心的真实写照,其知晓自己必定会有“闲来垂钓”的闲情逸致,但是内心又期待着“乘舟梦日边”,这里的垂钓是有比喻的:历史上的姜尚在九十多岁的时候还在溪边垂钓,最终得遇文王,遂成平生之志。因此作者自己所预想到的“垂钓”,实际上也有着这样的期待;同样,乘舟梦日也是有比喻的:伊尹就曾梦见自己乘着小舟绕日月而过,最终为商汤所重用,青史留名。作者用这样的比喻,正体现了内心的一种意愿,这种意愿借助于诗句体现出来,也就成了诗的一种意境。

今诗意体现在:引导学生读诗,需要让学生鉴古知今。李白是一位诗人,也是一位文人,我国古代的文人最强调“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总是期待自己能够建功立业,期待自己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这一点李白与其他文人并无区别!事实上,文人的这种内在的情感一直延续至今,被称之为文脉、文人的风骨。在学生认识到李白内心的这种情感之后,就需要引申到学生自己身上,要让学生知晓自己每日的努力学习,既有着维系生活的需要,更有着为国尽力的需要。应当说在古诗解读的语境之下给学生渗透这样的认识,没有苍白抽象之感,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同理,“行路難,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既体现着诗人的感慨,同时也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李白有“行路难”这样的体会,学生又何尝没有呢?学生的行路之难,多是体现在学习当中(也少有体现在生活当中);李白有“多歧路,今安在”之问,学生其实也是有的,面对学习又或者生活中的“难路”,学生在追问“今安在”的时候,也应当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应当说学生的这种认识,也是诗歌解读的目标之一。

四、横亘古今诗词意境

一首经典的古诗,总能够以其意境横亘古今,《行路难》当然也不例外。将其选入初中语文教材,其实也是为了让学生领略这种横亘古今的诗词意境。谈到这一点又必须回顾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以及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要素。古诗词的教学要想让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要素落地,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引导学生领略古诗词的表面含义,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走入古诗词的意境。事实证明,通过这样的努力确实可以拓展古诗词教学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有效的探究拓展古诗词内涵,从而达到提高语言感知能力、审美情趣,进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

《行路难》一诗既反映出作者李白在试图收缩之后的郁闷心情,同时又展现出一种异于常人的气势与格局。从篇幅上来看,这首诗一共只有14句,不过82个字,在七言歌行当中只能算是篇幅比较短小的。但是从内容上来看,《行路难》所表现出来的诗人内心的感情激荡,又能够准确的折射出诗人内心的情感起伏,尤其是诗人期盼得到国家的重用的心理。这种心理体现在全诗当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一笔无疑是最后一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是诗人的期待,也是所有愿意为国出力的人的期待。由此可以看出,《行路难》所表现出来的修齐治平文化(直接或间接体现),就是借助于诗之文字以及意境体现出来的,解读此诗,就需要领略这种横亘古今的诗境。

总而言之,对古诗词的教学,既需要读,也需要悟,只有如此才能读古诗词,享古今境。

参考文献:

[1]王小盾.《行路难》与魏晋南北朝的说唱艺术[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9-13.

[2]向回.《行路难》演唱方式流变及其对后世文人创作的影响[J].乐府学,2006(1):248-263+337.

[3]钱叶春.虚拟景象中的和谐性与直觉性——兼论李白《行路难》(其一)[J].名作欣赏,2010(4):13-15.

[4]周乾隆.论唐代的《行路难》[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3(4):74-77.

[5]杨敏.以李白《行路难》教学为例谈古诗词教学拓展[J].课外语文:下,2017(7):47-47.

[本文系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基础教育研究专项)“美育视角下的初中古诗词教学研究”;项目编号:JSZJ20044(福建教育学院资助)的成果之一。]

彭孝干,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行路难诗境李白
佘景峰
诗境
两手
朋友
以学定教,让诗歌教学“得言、得意、得法”
倒下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