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
关键词:关联主义理论;1+X 书证融通;数字化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2)36-0175-03
处于数字时代,信息获取的渠道变得多元化,面对快速更新的信息,人们拥有有效获取信息、整合、交流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变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人们重新看待教与学。如今的教学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相较于掌握知识本身,如何学习的能力更为重要。而针对知识半衰期的日益缩短,关联主义理论作为适应现代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全新教学理论被广泛提倡,它合理解释了现下复杂多变的学习现状,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
在“1 + X”认证制度中,1指的是文凭,X指的是若干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如何有效实现书证融通,成为中职学校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随着中国云计算技术的高速发展,中职计算机学科教师必须顺应当前新兴的主流技术,加强对云计算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构建,从而为学生未来升学和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石。本文将采用关联主义理论观点,围绕“1+X”书证融通,探索构建中职云计算课程教学资源的路径。
1 关联主义理论
加拿大学者乔治·西蒙斯在2004年提出关联主义理论,其标志性研究论文《关联主义:一种数字时代的学习理论》中,西蒙斯所指出的关联主义是对混沌、网络、复杂性,以及自组织等概念加以探索、总结而形成的新思想。这种适合大数据时代的新学习思想认为,学习就是增加新节点、形成有效知识连接、建立新知识网络的重要活动。而学习者要把知识学习和自己的知识体系相互整合,就必须在不同的节点之间或者系统内部构建起彼此的有效联系,所以这种节点的有效连接和知识网络系统的构建就变得尤为重要。
节点说的就是一种可以连接任意一个元素的集合,是建立在网络体系结构上的一个实体[1]。节点可能是数据、资讯、知识,又或者是思想、行为、个人和团体以及其他形式的信息源。而相对于大的网络来说,比其小的网络也可视为节点[2] 。节点既从属于它所处的网络,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即所有节点间一切形式的连接即为连接,这种连接有强有弱。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从信息源处获得学习所需的新节点,通过与已有节点建立连接,将其纳入学习网络中,并通过增强节点间的连接加快信息流动来支撑学习者的学习。而对于不需要的节点,则可清除连接删除节点,或弱化节点间的连接,以确保学习网络的不断优化。节点间连接的建立是学习网络构成的关键点。网络是由多个节点以及节点间的联系聚合而成的,网络的形成使信息更容易在节点间流动。关联主义的出发点是学习者个人,学习者的知识形成了个人的认知网络,而后这一认知网络又被编入不同的组织机构之中,同时组织机构的信息也回馈给个人,供学习者不断学习[3]。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新的知识会更新个体的认知网络,同时个体的认知网络也会对组织机构中的知识进行更新。组织机构由一系列的个体认知网络组成,而所有知识网络的形成都会帮助支持其他学习者的发展知识[4]。
关联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把碎片化信息按照“节点(需求)—连接(人际)—网络(生成)”为主线索,构建关联化的信息资源网络系统[5]。所以,采用关联主义理论观点,建设云计算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时应充分考虑资源的共享性、互动式和持续性,同时又要适应学习者开放、互动、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合理有效地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质量。
2“ 1+X”书证融通
“1+X”认证制度的试点工作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重点体现,集美工业学校作为云计算平台运维与开发方向的试点学校,主动探尋“1+X”书证融通途径,努力培养能够适合中小企业发展需求的综合型技术技能人才。“1+X”认证制度并不是证书的简单叠加,而是要求学生在顺利完成职业教育阶段学习任务并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还必须主动报考若干个与其专业岗位相关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提升专业水平,拓展就业能力。两种认证体系要实现交叉融通有机衔接,就必须把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相互衔接,把认证培训课程的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使其与课程教学内容相互衔接[6],而两种证书的学习成果则以学分形式体现并实现相互转换[7]。我们将力求在学历教育中使学生了解专业基础知识、掌握核心技能并提升道德规范,建立专业的知识体系,同时通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培训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养,拓展职业才能,实现“书证融通”。
3 云计算课程教学资源
云计算技术成为当前新兴的信息技术,云计算产业作为我国新兴产业,蕴藏着巨大的发展和创业机遇。云计算人才是中国新兴产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其人才缺口呈逐年递增趋势。尤其是云平台的开发及运维人才非常稀缺,这就为中职学校培养云计算技术人才提出迫切要求。
目前,各中职学校开设云计算课程的时间较短,师资配备、实训条件、教学资源等均较为缺乏。尤其是教学资源更多偏向于理论知识,学生缺乏动手实践,只懂理论不知实操,难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教学资源往往是各校自行创建、难以实现资源共享。处于数字时代,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移动终端设备被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改变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规律。相对于传统的教学资源,更应该注重基于信息化,适合在网络环境中使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指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在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可供学生自主学习的共享性资源。比如可利用多媒体技术把抽象、乏味的理论内容变成简单易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建立虚拟实训室,解决实训条件不足的短板等。同时,数字化教学资源作为共享型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教师工作量,提高其工作效率。
4 中职云计算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构建路径
积件资源是数字化教学资源构建阶段的重要成果,可以视为一种外部节点,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科学性和完整性的知识点[8]。以关联主义理论为基础,构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就必须对积件资源进行巩固和完善。而从架构上来说,主要包含积件库和积件平台的构建,以及学习网络系统的构建[9]。
4.1 完善积件资源,促进节点关联
南京五十五所组织编写的云计算开发与运维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初级),涉及互联网服务应用、云服务应用和云平台运维等三大工作岗位领域的九种工作任务和三十八项职业技能。以“1+X”书证融通为契机,把云计算平台运维与开发认证的初级课程体系融入中职云计算课程教学,将认证标准要求的实践单元转化为课程教学项目。对云计算有关岗位范畴的主要任务、技术能力要求予以分解,把认证课程中的案例内容引入课堂教学,逐步转化为可供学生实践的典型工作任务,从而构筑真实的教学情景。深化产教融合,进一步细化工作岗位需求,共同创设企业真实岗位工作环境,联合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同制作导学案、教学课件、实训指导书、作业习题库、取证试题库、在线测评、虚拟仿真系统、微课视频等教学资源,以确保所构建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高效共享和聚合。
如在《Linux操作系统管理与应用》课程微课资源制作过程中,我們结合职业技能初级标准中“能独立安装、配置和管理操作系统”的考核点,以Linux Cen⁃tOS操作系统为例,制作配置过程微课视频和课件资源,包括BIOS 设置、磁盘RAID 配置等。又如,在《OpenStack 部署与管理》课程的虚拟仿真模块资源的建设中,我们通过引入“1+X”初级私有云模块的实践案例,如云平台部署、云平台组件的运维等,并按照难易梯度设置了对应的虚拟仿真项目,以重点训练学生的实际运维能力与实操技能。另外,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中还可包括情景型教学资源,包括企业真实环境视频、场景模拟动画、行业企业专家点评视频等,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培养其学习主动性。
4.2 开发教学平台,搭建学习网络
“1+X”认证机构拥有考证实施组织和企业的双重身份,且对行业产业和技术的发展趋势更为熟悉,所以在以往与区域行业、企业合作的基础上,我们也要拓展与认证机构的合作,共同研发高品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注重教学平台实用性、交互性、全面性和可扩展性。
平台以形式各异的课程教学资源为基础,为师生打造良好的教与学互动虚拟环境。教师通过平台信息检索,获取与教学相关的资源,依据“1+X”的知识考核点进行重组,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教师也可将自己的导学案、微课视频、课件资料等教学素材提交至平台,在平台上设置作业、探讨议题、在线测评等,通过网络在线教学,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在线答疑讨论,从而实现交流互助。借助平台的数据分析,教师还可以追踪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进度,从而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绩做出判断。同时学生还能够随时随地登录平台,查询自身近期的学习状况、作业及测试评价等,根据自身需求自主学习。
4.3 师生共享共建,提升资源应用
在资源利用过程中学生可以自己创造资源,比如学习心得体会或解题的思路方法等,均可拍摄为图片或视频上传平台,浏览过的部分课外优秀视频、课件或练习材料等也可提交。在满足知识需要的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学生提交的数据来评估其知识点掌握情况,进而研究个体间的差距。在使用过程中,师生均可将平台上的资源通过链接分享给其他需要的人,这样节点之间即可通过师生的人际关系网实现资源的分享链接,在体现“师生共享共建”原则的同时,提高资源使用率,为教与学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
另外,师生通过平台建立网络学习社区,利用社群关系共同探寻所需要的知识资源,进而建立共同体式的节点。而不同的共同体式节点间,则能够利用分享资源链接、社群间交互等手段,来形成数字化教学资源链接网络。
5 结语
采用关联主义理论观点,构建中职云计算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利用聚合共享实现教学资源的有效使用,为学生创造了更为便捷的网络教学环境,高效提升学生的主动学习水平。而“1+X”书证融通则保证了教学资源的建设能够对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注重学生职业素养、运维思想和实操能力的培养,为升学和就业奠定基础。总体来说,中职云计算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深化校企合作,通过师生的使用、反馈和提供进一步完善和补充,而如何使数字化教学资源完全发挥其作用,还有待展开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