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性:新课标理念下的应有视角
——核心问题提炼的新指向

2022-02-22 23:25王文英
河北教育(教学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整体核心测量

○王文英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22年版)》)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给数学教学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首次指出了核心素养具有整体性、一致性和阶段性的特点,这为核心问题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史宁中教授强调,数学教学应“整体设计、分步落实”,只有对各学段内容定位准确,分步落实才会有方向,才能凝聚成整体。

一、如何理解整体性

2001年新课改以来,小学数学课堂发生了很大变化,但问题依然存在——

问题一:目标定位片面。

很多教师认为,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教会学生数学知识,对数学学科育人的片面认识导致了教学中“三维目标”形同虚设。重知识技能,轻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让素养落地成为空谈,由此产生的“刷题”“题海战术”也使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三维目标”是教学目标的不同方面,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何偏颇都直接影响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

问题二:教材研究不够。

备课时,不少教师只顾眼前的教学内容,未能将不同学段的相关内容系统考虑、整体把握,从而导致教材研究的浅表化。这样,教师不能深入理解课程内容,教学时就无法抓住本质,也无法将散落的知识点串成线、连成网,形成知识结构,从而影响学生的整体认知。

问题三:课堂教学脱节。

对教材研究不深入,课堂教学就容易出现脱节现象。教学内容之间是相互关联、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螺旋上升的,如果教学时教师能有意地加以衔接,就有助于学生构建相对系统的知识结构。如学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很多学生在具体应用时频频出错,究其原因是教师未能将分数和除法自然衔接。分数是一种数,除法是一种运算,两者都与“平均分”有关,如果教师从“平均分”入手,就能自然将二者衔接。因此,教学必须关注衔接,衔接自然,就能促进知识系统的构建。

上述问题暴露了数学教学缺乏整体性。从哲学的角度讲,整体是若干对象(或单个客体的若干成分)按照一定的结构形式构成的有机统一体。《课标(2022年版)》提出整体性,意义深远。

1.素养培养具有整体性。

《课标(2022年版)》指出的“三会”素养目标是一个整体,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思维以及数学的语言是构成这一整体的三个方面。它们相辅相成,在不同的领域中各有侧重。就如计算教学是发展数学思维的重要内容,但同时也需要顾及数学眼光和数学语言的发展。“三会”相互促进,才可以整体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2.课程内容具有整体性。

《课标(2022年版)》指出:数学课程内容的一大特点就是整体性。这体现了内容的整合。如“数与代数”领域,将“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探索规律”“式与方程”“正比例、反比例”六个部分整合为“数与运算”和“数量关系”两个主题。强调整体也意味着关注本质。因为抓住本质就能厘清知识发生发展的脉络,脉络清晰,整体也就自然显现。如整数、分数和小数本质是一个整体,因为从数的发展来看,分数和小数是因测量得不到整数结果而产生;从数的组成看,是基于“计数单位”的构建。

3.教学设计需要整体性。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设计不能仅站在一节课的立场去思考,教师应站在内容整体的角度,透过各学段编排的内容,找到相关内容背后的发展线索和相互联系,并将各学段内容恰当地组织起来,进而形成适应学生理解和迁移的知识结构。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建立起合理的结构体系,促进对学习内容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如“统计与概率”领域,教师需要站在数据的收集、整理、表达与分析这一统计全过程的角度,去思考每部分内容的定位。

二、整体性视角下核心问题提炼的转变

整体性对数学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核心问题统领的研究也应与时俱进。核心问题统领的关键在于核心问题的提炼。从整体性的角度,核心问题提炼应关注三个转变:

1.视角的转变:从关注一节课转为着眼一类课。

长久以来,关于核心问题的提炼和实施都是针对一节课进行。这样的视角显然过于狭隘,不利于落实整体性的要求。为此,教师应转变视角,着力一类课的研究。一类课的研究,可以从同一领域开始。

首先,抓住课程内容的本质。抓住内容的本质就可以实现聚焦,将“厚”书读薄,精准提炼核心问题。如“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的“图形的测量”,其本质是用一个数表示测量的结果,需要经历“确定标准(单位)—单位累加—一个数表示”的过程。

其次,要厘清内容之间的关系。厘清关系就可以洞悉同一领域的发展脉络,了解相关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这里,既要了解它们一致性的内容,也要清楚它们之间的区别。仍以“图形的测量”为例,不同内容存在的相同点是:测量都需要确立标准(单位),测量都需要将单位累加。而不同点是:长度的测量应以“小线段”为标准,面积的测量以“小正方形”为标准……厘清了这些内容,核心问题的提炼就会更精准。

再次,要判断不同内容在知识体系中的位置。有的内容属于“种子课”,有的内容学生有基础,所处知识体系中的位置不同,核心问题的内容指向也可能不同。如首次接触测量,可以针对度量的数学本质,以“用什么表示测量结果”作为核心问题。当学生有了“标准”意识,就可以把“用什么作为单位去测量、如何测量”作为核心问题。等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测量经验之后,可以用“要知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根据已有的经验准备怎么办”作为核心问题。

2.内容指向的转变:从关注知识转为着眼素养。

从知识层面去提炼核心问题无疑能让学生清楚地知道知识是什么。如“认识方程”,如果将“怎样的式子是方程”作为核心问题,学生对“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必会熟记于心。但这一问题缺乏思考价值,对方程本质的理解作用不大,因此,从素养培养的角度,这个问题不适合作为核心问题。笔者用生活中存在的相等关系引入,通过提问“能用数学的式子把这些相等关系表示出来吗”,让学生经历将相等关系抽象成等式的过程,他们发现有的等式是由已知数构成,有的还含有未知数,这时再揭示方程的意义。两者相比,后者更利于数学素养的培养。因此,将后一个问题作为核心问题更合适。总之,指向素养的核心问题,要针对“为什么”而提问。当然,还可以针对数学思想方法、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等提炼核心问题。

3.思维方式的转变:从各自为阵转为螺旋上升。

布鲁纳强调教学要注重基本观念的运用,认为一门课程在它的教学过程中,应反复回到这些基本观念,以这些观念为基础,直至学生掌握了与这些观念相适应的一整套体系为止。这段话为提炼核心问题的思路提供了借鉴。一直以来,我们总是认为不同内容的核心问题应该不同。但整体性背景下,不同内容的核心问题有可能相同。如“图形的认识”,无论是平面图形还是立体图形,最为重要的是图形特征的掌握,都可以用“它们是否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因此把它们称为××”作为核心问题。

在思考哪个问题作为核心问题时,我们的思维方式应发生变化,需要根据课程内容进行判断和选择,可以选择同一个核心问题,也可以是在之前核心问题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

三、整体性视角下核心问题提炼的注意点

1.整体性视角应拓宽。

同样谈整体,整体所指的范围不尽相同,为更准确地提炼核心问题,视角应拓宽。可以从一节课走向一个单元。即在提炼核心问题时,可以从单元整体的角度去思考和分析,然后根据每节课在单元中所处的位置,选择相应的核心问题。如“认识面积”,这一单元的内容为:认识面积(包括“什么是面积”以及“由面的大小比较引出小正方形作标准”)——常见的面积单位(认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以及平方米)——长(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常用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经梳理,不难发现“大小”是这一单元的重点,可以围绕它再根据不同内容确定核心问题。如:将“面的大小即面积,要知道究竟多大,怎么办”作为“认识面积”这节课的核心问题;“常见的面积单位”用“测量不同的面,标准不同,那么生活中常见的测量大小的标准有哪些,分别有多大”作为核心问题;“长(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用“怎样表示长(正)方形的面积的大小”作为核心问题;“常用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以“不同面积单位之间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为核心问题。显然,这样的核心问题提炼,让整体性得以凸显。

在此基础上,再由一个单元走向一个领域,甚至实现跨领域。如“图形的测量”与“数的认识”分属不同领域,但其本质都是先确定标准,再单位累加。因此,两个主题内容的核心问题可保持一致。

2.各学段内容定位应准确。

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各个部分间需要建立联系,形成结构。整体性视角下提炼核心问题,首先要对各个部分的内容准确定位。如“认识分数”,教材分三段编排:三(上)“分数的初步认识”、三(下)“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几)”和五(下)“分数的意义”,三个内容都指向分数的认识,但各有侧重。三(上)的内容侧重分数产生的条件“怎样分”;三(下)的内容侧重“把谁分”的讨论;五(下)的内容则是重在对“把谁分”进行抽象。

同时,要建立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各部分的内容各有侧重,但相互间有密切关系,提炼核心问题要把关系梳理清楚,找出相同和不同之处。如上例中,三个内容的相同之处是都强调平均分,都关注“把谁平均分”;不同之处是“把谁分”的指向不同。

猜你喜欢
整体核心测量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把握四个“三” 测量变简单
歌曲写作的整体构思及创新路径分析
关注整体化繁为简
滑动摩擦力的测量和计算
滑动摩擦力的测量与计算
设而不求整体代换
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