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东地区早中稻-大球盖菇轮作技术与效益分析

2022-02-22 12:52卢华平丁凤菊涂军明蔡正军张中南彭红兵夏贤格段小丽陈展鹏
湖北农业科学 2022年24期
关键词:鄂东盖菇大球

杨 俊,卢华平,陈 喜,丁凤菊,涂军明,蔡正军,陈 杰,张中南,彭红兵,夏贤格,杨 利,段小丽,陈展鹏

(1.黄冈市农业科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2.黄冈市农业综合执法大队,湖北 黄冈 438000;3.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武汉 430064)

大球盖菇(StrophariarugosoannulataFarlow.)又名酒红球盖菇、皱环球盖菇、裴氏球盖菇等,隶属于真菌门担子菌亚门伞菌目球盖菇科球盖菇属,其色泽艳丽,鲜菇肉嫩盖滑柄脆,干菇味香浓,可与香菇媲美[1,2]。大球盖菇不仅营养丰富,富含糖类、蛋白质、矿物质、氨基酸和维生素,还含有甾醇、黄酮、酚类、凝集素等生物活性成分,具有一定的保健和药用价值[3,4],是许多欧美国家人工栽培的食用菌之一,也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向发展中国家推荐栽培的食用菌之一,市场前景与应用空间广阔[5,6]。大球盖菇菌丝抗逆性强,栽培方式简单,其能够高效利用秸秆资源,且空闲稻田栽培大球盖菇经济效益好,菌渣还田生态效益显著[7,8]。

鄂东地区作为湖北省水稻主产区,仅黄冈市水稻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33.33万hm2左右,位居全省第二位[9],据2020年春播面积统计,水稻为26.8万hm2[10](早稻3.33万hm2、中稻23.47万hm2)。因此,为了充分开发冬闲田,减少秸秆焚烧污染,黄冈市农业科学院从2018年开始,针对鄂东地区自然资源禀赋,经过3年多的探索与试验示范,总结出一套较成熟的早中稻-大球盖菇轮作技术,对其做经济效益分析的同时也思考该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意见与建议。

1 栽培技术要点

1.1 场地选择

选择生态环境良好、地势相对平坦、排灌水方便、靠近水源、通风且远离污染源的区域,生产环境应符合无公害农产品 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NY/T 5010—2016的规定[11]。

1.2 茬口安排

前茬早中稻:按照长江中下游地区种植管理。早稻在3月底播种,7月中下旬收获;中稻4月初至5月底播种,9月下旬收获。

接茬大球盖菇:为了保证出菇质量与经济效益,尽量10月前安排播种[12]。高海拔地区(鄂东大别山区)早稻收获后,9月中上旬开始播种;丘陵平原地带(鄂州、黄石及黄冈部分地区等)中稻收获后,9月下旬开始播种。

1.3 水稻栽培

参照常规早中稻栽培方法,根据当地栽培实际选用优质品种。早稻品种参考中早39、两优152、冈早籼11号等,中稻品种参考兆优5431、荃优259、福稻99等。大球盖菇菌渣有效还田后,有机质、磷、钾等主要养分显著增加[13,14],适当减少10%~20%的复合肥施用量,生长期根据长势追加尿素等。为了保证菌丝健康生长和农产品安全,在水稻收割前1个月应用生态调控技术、性信息素诱杀技术、杀虫灯诱杀成虫技术等绿色防控技术或结合科学用药技术,减少大球盖菇对农药的富集。

1.4 轮作准备

1.4.1 田间处理 水稻收获后及时将田间塑料等废弃物清理干净,按照每公顷土壤施用生石灰用量为225~375 kg进行深耕消杀,耕作深度25~30 cm,旋耕2~3次。

1.4.2 畦床处理 播种前在田块四周挖深排水沟,沟宽30~40 cm,深20~30 cm。沿南北方向挖畦床和畦沟,畦床宽80~100 cm,且平整,畦沟宽40~60 cm,深20~25 cm。

1.5 大球盖菇栽培管理

1.5.1 品种选择 食用菌菌种应优先选择适应本地生长、抗逆性强、抗病虫害、高产优质、商品性好的品种。但目前市面大球盖菇品种较少,黄冈市农业科学院经过3年多的对比试验,st0128与大球盖菇1号表现相对抗性强、耐高温,适合在鄂东地区与早中稻轮作。

1.5.2 栽培料制作

1)配方选择。栽培料每平方米用量15 kg。以水稻秸秆为主,可搭配谷壳、玉米芯、木屑及其他农作物废弃物等。所有原料应符合食用菌栽培基质质量安全要求NY/T 1935—2010的规定[15]。

根据鄂东地区县域作物资源,可参考以下配方进行配置。配方1:稻草98%,生石灰2%;配方2:稻草78%,谷壳20%,生石灰2%;配方3:稻草68%,玉米芯30%,生石灰2%;配方4:稻草58%,玉米芯30%,谷壳10%,生石灰2%;配方5:稻草48%,谷壳20%,其他作物秸秆20%,木屑10%,生石灰2%。

2)建堆发酵。发酵完好与否直接决定出菇时间与产量,发酵不完全出菇时间长,影响产品价格;发酵时间过长消耗营养,产量减少。将作物秸秆切割至3~5 cm的长度(水稻、麦草等柔性秸秆可免切割),玉米芯、木屑等粉碎至直径1~2 cm的小段,与其他料混合均匀,谷壳需提前预湿2 d,且湿透,栽培料含水量达到70%左右。混合均匀的栽培料堆成梯形,高不宜超过一人高。料温控制在55~65℃,每3~5 d进行一次淋湿、翻堆,谷壳、木屑、花生壳等需建堆发酵21~30 d,其他栽培料发酵10~15 d,且无氨臭及料酸味即可。

1.5.3 铺料播种 每平方米对应干料14~16 kg,平铺在畦床上,铺料呈鱼脊状,中央高度20~30 cm。采取层播加穴播方式,菌块掰成鸽子蛋大小均匀塞入料床,宜采取“3+2”模式进行播种,即从下到上分层进行,栽培料+菌种+栽培料+菌种+栽培料,推荐菌种用量为0.5~0.6 kg/m2。

1.5.4 覆土 采取微耕机或者人工起沟的方式对标记好的畦沟处进行开沟,畦沟深12~15 cm,用表面疏松、细软的土对畦床栽培料进行覆盖,要求土壤pH 6.0~7.0,持水量36%~37%,覆土层厚度3~5 cm。为了促使菌丝生长快、出菇早、产量高、质量好,从而提高经济效益,菌丝长满2/3时优先选择林地土+草炭土或适当添加谷壳等进行覆土[16,17]。土层上方覆盖3~5 cm干稻草保湿。

1.5.5 搭建菇棚 搭建宽80~100 cm,高60~80 cm小拱棚,拱棚上铺一层透明农用塑料薄膜,中间铺一条滴灌带。畦沟整理平整,用畦沟多余的碎土压塑料膜。

1.5.6 发菌管理 料温控制在18~28℃。低于15℃时,覆膜保温;高于30℃时,揭膜通风,或在料床打散热孔。栽培料含水量保持在65%~75%,播种后15 d不向畦床浇大水,如覆土层干燥发白,使用滴灌带增湿,保证土层湿润、水不渗入料内即可。菌丝爬上土层时,去掉上面覆盖的干稻草,加大白天通风量,使畦面菌丝倒伏,菌丝形成菌束、扭结形成白色原基,7~10 d发育成菇蕾。

2 大球盖菇出菇管理

2.1 温度管理

棚内温度应控制在12~25℃。低于10℃时,减少喷水或增加一层塑料薄膜进行升温;温度高于28℃时,采取通风、喷水、加盖遮阳网等措施降温。

2.2 湿度管理

保持棚内湿度在80%~90%,出现白色菇蕾时,每天早晚向菇床喷水,保持覆土层湿润即可。喷水应注意少量多次、晴多阴少,雨天不喷原则,保持土壤潮湿,菌料湿润。

2.3 通风管理

当子实体大量发生的时候,加大通风量,每天通风3~4 h,如气温较低,选择相对高温时通风。

2.4 光照管理

使用遮阳网进行遮光,遮光率为75%~90%。

2.5 采收与储存

2.5.1 采收 当菌盖外膜刚破裂、菌盖内卷不开伞时进行采收。食指、中指和无名指紧贴菇柄,大拇指紧贴背面,轻轻左右旋转松动后拔起,遵循采大留小原则。第一潮菇采收后,就近用土填补平整,补足水分。全生育期可采收3~4潮菇。

2.5.2 入库 采收后鲜品及时按照大球盖菇大小与品相进行挑选、分级,置于冷库打冷,冷库温度保持在0~4℃,湿度保持在70%~80%,2 d内及时鲜销。

2.5.3 盐渍加工 采收鲜品及时清洗,使用5%的食盐水煮制8~12 min进行杀青,捞出,放入冷水或流水中迅速冷却。配制30%~40%食盐水溶液,将冷却的大球盖菇盛入洁净的大缸内,注入盐水至淹没菇体并压实,表面撒盐护色防腐。腌制10~12 d,转1次缸,重新注盐水,压盖、表面撒盐。

2.5.4 烘干贮存 采收后,清洗大球盖菇菇体泥土、栽培料等杂质,对菌柄直径3 cm以上子实体进行切片烘干,小于3 cm直接烘干。初始阶段35~45℃维持3~4 h;中期阶段每小时升温2~3℃达到50℃,3~4 h;终期阶段维持温度50~55℃,3~4 h,直至含水量降到10%。烘干后按照色泽、厚度、切片完整度进行分级、封装,置于干燥、阴凉、通风的环境进行贮存。

2.6 菇床清理

大球盖菇出菇结束,回收竹弓、塑料膜、滴灌带、遮阳网等材料,并尽量保持完好,为下一轮栽培继续提供材料。菇田残余栽培料和菌渣全部翻耕还田作为天然有机肥,增强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结构与耕性[18],为接茬水稻种植提供营养成分。

3 大球盖菇病虫草害防控

土地旋耕后暴晒7~10 d,撒生石灰消杀或喷洒广谱高效低毒杀虫杀菌剂,清除田间杂草、秸秆等。栽培料尽量选择新鲜、干燥,且经过暴晒和堆料添加生石灰水消杀。出菇期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棚外挂灭虫灯,棚内挂黄板、诱虫剂等。农药使用应符合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NY/T 393—2020的规定[19]。

4 效益分析

4.1 经济效益

销售收入:按照黄冈市、鄂州市、黄石市等市2018—2021年连续3年年平均产量计算,大球盖菇鲜菇年平均产量为33 750 kg/hm2(含损耗20%),其中鲜销70%,干制30%,鲜菇统货收购价6元/kg,干制40元/kg(每10 kg鲜菇烘制1 kg干菇)。水稻平均产量7 500 kg/hm2,水稻收购平均价2.5元/kg。每公顷周年总收入201 000元。成本支出:地租12 000元/hm2,菌种16 500元/hm2,栽培料45 000元/hm2,各类材料(小拱棚竹拱、塑料膜、遮阳网、滴灌带、肥料等)25 500元/hm2,人工30 000元/hm2,其他5000元/hm2,共计134 000元/hm2。纯收入:67 000元/hm2。

4.2 社会效益

据2021年数据统计,鄂东地区现有早中稻种植面积33.41万hm2,玉米4.20万hm2,花生3.87万hm2,果树2.00万hm2,利用农作物秸秆与枯枝作为原料发展大球盖菇,既环保又高效,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大球盖菇处于点片发展阶段,没有形成规模,尤其早中稻-大球盖菇轮作模式一方面能够保证粮食安全,守住耕地红线,另一方面可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而且下脚料还是优质有机肥料,变废为宝,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和肥力,改善了土壤结构,有利于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实现农业良好循环,提高农民收益[20]。

5 问题与建议

5.1 早中稻-大球盖菇轮作存在的问题

5.1.1 生产成本高,市场风险大 大球盖菇栽培相对于水稻或其他油菜、小麦等作物投入成本大,对于没有食用菌栽培经验的农民而言难以承受,尤其是受农村人口老龄化加剧和新冠疫情双重影响,农业用工成本与生产资料价格居高不下,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同时,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大球盖菇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栽培规模、市场销售量逐渐增长,成为很多地方政府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优势项目,随着市场准入门槛降低,缺少健全的市场体系,大众对于大球盖菇商品的认知度不高等诸多问题暴露,产业发展受到很大阻碍。

5.1.2 技术难度大,品质没保障 虽然目前主流观念认为大球盖菇作为一种草腐菌,栽培技术简便易行,其抗病性强,抗杂能力突出,适应性广,能在4~30℃范围内出菇,但是鄂东地区的多年实践经验表明,大面积早中稻-大球盖菇轮作生产要谨慎。作为新兴食用菌,大球盖菇大田生产时低温长势缓慢,产量跟不上,出现长柄、空心和开伞等次级菇徒增现象,雨天菇脚泥泞影响外观等问题对没有食用菌栽培经验的水稻从业者是一种全新的挑战,再加上基础设施跟不上、职业农民和专业技术人才的缺乏等诸多因素,虽然大田生产大球盖菇能够成功出菇,但是管理技术不到位、等级内菇占比率不高、市场认可度低,间接阻碍了产业的发展。

5.1.3 储存周期短,缺少加工链 首先,大球盖菇作为中高温型品种,其鲜菇的保鲜难度相较于香菇、平菇和木耳等难度要大;其次,大球盖菇自身偏草腐菌一类菇,鲜菇含水量高,菇体嫩滑,菌肉组织结构疏松,更易发生失水、析水、侵染病菌和变质腐烂等问题,因此,在集中上市期,鲜销市场疲乏的情况下,加工链条缺失导致深加工产品开发滞后,制约了产业进一步发展。

5.2 建议

5.2.1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地方政府和农业、科技部门牵头成立鄂东大球盖菇产业研究院,对全区食用菌生产情况进行全面督查,及时发现并解决困难和问题,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辅以对应的农业保险,不仅在项目立项、土地征用、税收等方面给予倾斜,还在资金上给予扶持。对于种植户给予每人每公顷4 500~7 500元的补贴,对发展规模大的、科技种菇带头人给予物质奖励,通过各种奖励扶持政策,促进早中稻-大球盖菇产业的健康发展。

5.2.2 整合多方优势资源 政府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和金融对公益性扶持力度,以实际行动支持鄂东大球盖菇产业研究院专业人才队伍的壮大,实现人才联合培养、技术联合攻关、成果转化共享等机制,保证上游的高质量输入与下游的高效率产出。每年拨付研究院固定的项目经费,形成人才资源参股、责任分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紧密共同体。以黄冈农业科学院食用菌团队为例,2018—2021年在湖北省生态循环农业创新体系(编号:2018skjcx01)和黄冈市级科技计划重点项目大球盖菇-水稻双增双减轮作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编号:ZDZH2021000036)支持下,率先设计了大球盖菇的切片装置,目前已获得专利授权[21],联合相关农机企业正在进行商品化生产。

5.2.3 区域品牌的创建 政府和新闻媒体高度重视,通过能人回乡创业项目推介会、商旅文体康融合发展推进会、地标优品产地体验等,引进龙头企业,打造产业发展集群,囊括菌种研发、样板打造、技术培训、电商物流、烹饪以及产品开发等全产业链,以地方文化美食节为契机,加大对大球盖菇的宣传力度,提高人们对其营养价值的认识,效仿潜江市小龙虾和随州香菇的案例,辅以烹饪研究和产品开发等,打造鄂东大球盖菇区域品牌,进而促进产业的快速发展。

猜你喜欢
鄂东盖菇大球
鄂东南北山
桑枝栽培大球盖菇试验示范取得成功
鄂东地区一次系统性暴雨成因分析及数值检验
明朝耿氏家族与湖北黄安地区的文教发展
桑枝秸秆培养大球盖菇栽培种配方的筛选
大球泥瓷艺
鄂东谣(三首)
湖南大球泥瓷艺有限公司
利用黄花秸秆及空闲地栽培大球盖菇技术
大球盖菇无公害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