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茂章 倪宏竹
民俗体育文化功能探析
高茂章 倪宏竹
(河南科技大学 体育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3)
通过运用归纳演绎法、比较研究法对民俗体育文化功能进行分类,得出民俗体育文化功能主要分为:满足人的身心需要和情感需求、促进人际交流与社会和谐、促进全民健身计划的质量提升等三大类,并在此基础上对民俗体育文化功能进行研究,其目的是进一步对民俗体育进行传承、保护。
民俗体育;文化功能;分类;特点
民俗体育文化,是指某一个民族或几个民族以口头或行为传承的一种体育文化模式,是具有浓厚地域民族文化色彩的民俗体育文化,它体现着该区域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和文化结构,它将本区域或本民族的许多历史传统、经济生活、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民族心理素质等融入民俗体育活动之中,因此民俗体育是一种“活态”文化。通过对民俗体育文化特性和功能作一些探究,有利于民俗体育文化的创新、传承和保护。
与竞技体育相对比,民俗体育参与者不需要有很强的运动技能和高超技艺(少数项目除外),在参与过程中也不需要深入的思考。由于这些活动娱乐性、普及性强,在参与过程中,人们的情感可以得到抒发,心情喜悦;身体对抗激烈的摔跤等体育活动,则能靠其激烈、热闹的场面吸引很多观众,观看者虽不能参与到其中,但是随着场上表演者的激烈竞争和其特有的趣味性,能使观看者在紧张的比赛中享受愉悦的心情。
现今,一些民俗体育活动也是人们在闲暇之余自娱自乐、强身健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在传统节日期间各民族举行的赛马、舞龙、划龙舟以及射箭等活动,它们不仅是增强当地民俗节日娱乐氛围的体育活动,也是各民族人民乐观和智慧的生活态度的表现。在无拘无束的娱乐气氛中放飞自我、放飞心灵的自由,可以达到缓解紧张的生活压力的目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需要传统节日能够带来更多的娱乐因素。在此背景下,民俗体育活动已成各民族人民在娱乐活动中不可或缺重要内容[1]。
主要表现在民俗体育活动具有大众参与率高、活动规则简单明了、趣味性强等特点,可以起到调节生活节奏的作用。平时,一部分人在工作、学习之余,除了在家看电视、玩电脑、喝茶聊天、打牌等活动外,很少有别的娱乐活动。随着传统节日越来越向“娱人”转变,民俗体育的“娱人”特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在这些充满趣味性的民俗体育活动中,人们可以暂时放下紧张的工作,可以尽情享受民俗体育带来的乐趣。无论是参与者或观看体育活动的观众,在民俗节日气氛的渲染下,抛开世俗的禁忌与束缚,尽情的释放平时的压抑情绪[2]。
在传统社会里,人们的生活圈子非常的狭小和单一,人们的交际圈基本上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随着人们追求美好生活欲望的提升,过度追求经济收入和生活条件改善使人们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这就造成了人们交往的表面化和肤浅化,人际关系变得淡薄,交往的目的也变得简单而单一,除了谈业务、礼节性的应酬,就只剩在公共场合碰面时打声招呼,寒暄几句。而民俗体育活动的开展,则可以促进人们线下交往的频率和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民俗体育活动具有很强的社会性、群众性,它使人们在一定风俗、道德的约束下娱乐,丰富了人们之间沟通交流的路径。在当今社会,民俗体育活动在不同阶层群体中开展,是连接人们交往的桥梁。由于大部分民俗体育活动的举行是在特定的民俗节日中,它以其独特的娱乐、健身等特性,将人们从不同的地方吸引而至,让人们在轻松、愉快的参与和观看民俗体育活动中切磋技艺、传承文化、交流情感,消除因地域差异和民族文化差异带来的隔阂,为促进人与人的和谐发展提供契机。
我国有56个民族,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都形成了各自民族独有的风俗习惯。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人们过着氏族部落群居生活,故人们在捕获巨兽、喜获丰收之后便会举行欢庆仪式。在此期间,自然会举行一系列的娱乐活动,这些活动便会加强人与人、族与族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久而久之,这类具有喜庆意义和体现民族文化的活动日,便演化成固定的民俗节日,定期举行。传统节日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方式之一[1]。
少数民族受封建专制统治压迫和欺辱的事实在历史上是不可否认的,我国北方是少数民族较多的区域之一,也曾发生过民族纷争,有的少数民族甚至被驱赶或者被迫躲避于深山老林中,为了自保,这些民族或族群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种排外的心理。随着国家民族政策的完善和指引,社会治安稳定发展,各民族开始出现杂居、混居现象,人们之间的交往不再局限于本民族内,民族间的交流日益增多,民俗体育文化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节庆活动,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积淀延续,传统节日的情结早已打下深深的烙印,在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功能[3]。
人类的文明史是从远古时代人类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开始的。在远古时期,由于生产力极其低下,单独的个体很难在危机四伏的生活环境中生存,为了维持生命的繁衍,人们群居在一起,以抵御外界的各种威胁,因此他们具有很强的归属意识。民俗体育项目的诞生都源自于人们的生活、生产之中,在人类发展的历程中,民俗体育文化又反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通过参与民俗体育活动,能够培养人们的归属感。诸如拔河、打陀螺、踢毽子、抛绣球等这些项目活动,就是主要以同族、同村、同部落为单位[2]。参与者为了集体的荣誉而互相竞争,在项目竞技的过程中,团队的配合、协作意识和能力将决定比赛的胜负。除了参赛者外,观看者也被活动的氛围所感染,随着全神贯注的观看,不知不觉被吸引到了团队之中,成为该团队的一员。有的团体性强的民俗体育项目,因其规模宏大、场面热闹,参加的人员众多,无论是参与者还是观看者,都能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协同配合,感受到民俗文化体育文化熏陶熏陶,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民俗体育文化历史悠久,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它在长期的历史传承与演变中,随同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它与人们的生产劳动、生活方式、地域环境、民俗习惯等息息相关。作为一种民俗文化,民俗体育已经根植于人们生活之中,因此,因地制宜的开展民俗体育活动对促进全民健身计划的质量提升具有雄厚的潜在优势。
传统民俗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使得广大群众对于传统民俗节日有着极大的热情和心灵的期盼。因此,在这一特定时间和氛围里开展的活动,很容易被人们所接受。民俗体育作为传统节日中最为活跃的活动内容之一,深受广大人们的喜爱。因为,它们几乎都是本地区独有的特色的体育项目,与该区域人们的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易于被当地人们接受、适应。如河洛地区流传的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挠阁、放风筝、跳绳、赛马、射箭、爬杆、下象棋、斗蟋蟀、拔河,打弹弓、陀螺、河洛大鼓、排鼓、宋氏通背拳、心意六合拳、八极拳、南无拳、苌家拳,东关双龙、十六挂转、二鬼摔跤、东蔡庄高抬故事、皂角树抬阁、三官庙挠阁、高装、背装、老鹰捉小鸡、独角兽、易筋经导引术等,这些喜闻乐见的民俗体育项目几乎都是起源于人们的生活、生产之中,并根植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地域性的自身需要和民俗习惯。由此可见,相对于一般的体育健身项目,民俗体育项目具有更深厚的群众基础,具有很高的地域接受度和地缘性优势。
一般来说,经济基础是影响全民健身活动推广、普及的重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民俗体育活动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与劳动相兼,受场地的限制较小,都能就地取材,随时随地的开展与之相适应的民俗体育活动。如赛马项目,无需专门的赛马场,器具也只需要马和马鞍。踩高跷、跳竹竿、顶杆等项目,所需的器材也都是人们日常生活或劳动用具。一些诸如棋类的活动就更为简便,棋盘就只需要一小块平地或石墩,棋子可以用树叶、树枝、小石子等物代替。因此,无论是场地建设或器材需求,民俗体育活动在成本上具有其它竞技体育无法比拟的优势。民俗体育活动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和建设成本低的优势充分显示出来,可以弥补全民健身活动中体育设施匮乏的缺陷。
在广大的农村,大部分人认为劳动就已经是体育锻炼了,从而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薄弱,频次低。然而由于民俗体育最大的优势在于它诞生于民间,并传播于民俗之中,它的传承依附于民俗节日之中。作为一种民俗事象,民俗节日是一个民族生活文化的映射,对该地域的乡民有很大的吸引力。人们对于传统民俗节日中的民俗体育活动颇感兴趣,因为大部分民俗体育项目都是根据各地域的自然资源、气候条件、生产和生活特点而产生的,它与该地域民众的生活方式、观念、信仰合拍,所以,其独特的表演性和观赏性容易引起本地民众的共鸣,人们能够无意识的参与其中。
从19世纪后期,西方竞技体育逐步在我国传播。现如今,无论是大街小巷,还是城市乡镇,西方竞技体育占据着群众体育的主流位置。有些西方竞技体育对抗性比较激烈,对人的身体条件要求较高,很容易在竞技中受伤。再者,大多数竞技体育的相关专项技术要求较高,大部分人在短时间内不容易掌握。所以,在大众全民健身方面,仅有西方竞技体育显然是不够的,它不能满足群众健身的需求。与之对比,民俗体育更接地气、老少皆宜、通俗易懂,它是人们在劳动之余举行的一些愉悦身心的体育活动,场地、器械和规则都比较简单,比赛竞技的对抗激烈程度也因人而异,更注重随意性。由此可见,从民俗体育诞生的本质来说,它不会对参与者造成很大的运动伤害。当然,民俗体育也有对抗性,即竞争性,但是这种竞争性不等同于西方竞技体育的竞技性,西方竞技体育的竞争性表现在对自己和对手的超越,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种超越极限的运动。而民俗体育的竞争性主要表现在人们在运动中,通过与对手对抗来达到娱乐、健身的目的,使人们在娱人、娱己的民俗活动中,满足健身的需求和情感愿望的抒发。
民俗体育的适应性优势主要表现在民族性、地域性和普遍性三个方面。
3.5.1民族性
各民族之间由于经济基础、宗教信仰、生活地域环境、教育程度、价值观和道德观的不同,形成了独有的、特色的一些民俗体育项目,它们一定程度上映射了本民族的生活、生产方式及宗教信仰等[4]。如满族的珍珠球、壮族的抛绣球、仫佬族的大象拔河等,这些活动是各民族体育文化的体现,它是在该民族的民族习惯和道德规范下,用于娱乐、健身的重要内容。
3.5.2 地域性
我国幅员辽阔,有着不同的地域环境和气候区域,这些不同的地域环境和气候差异,造就了与该地域特征相符的民俗体育项目。如生活在崇山峻岭和江河湖海的人们,由于他们主要过着渔猎生活,所以在该地域诞生了以猎狩、采集、捕鱼、采珍珠等生产劳动相关的民俗体育项目;生活在高原的人们,爬山、使用牦牛、骑马是当地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高原登山、赛马、赛牦牛就成了该地域开展比较普遍的民俗体育活动。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各民族之间的交际不断加强,在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同民族的文化在族际间的交流中互相渗透,吸收其他优秀的文化来丰富、发展本民族民俗体育活动,使许多民俗体育项目突破了民族和地域的局限,出现多元一体的特色活动(即某一项目是多个民族共有的)。
3.5.3 普遍性
民俗体育的普遍性主要体现在它适合各类人群的广泛参与,适应社会各阶层的需要。不同性别的人在选择体育活动上会有不同的偏向。总体来说,男性性格比较坚强、勇猛,所以他们的体育项目主要体现崇尚力量与惊险,故如石锁、大象拔河、顶杆、骑射、武术(刀、剑、枪、棍等拳术)等体育项目深受男性喜爱;而女性生性温和,性格内敛,手巧体柔,她们的体育项目则主要追求平和细腻,如打太极拳、跳方格、踢毽子、放风筝、下棋、跳绳等体育项目。也有适宜男女共同参与的民俗体育项目,如抛绣球、甩糠包等。不同年龄段也有与之相适应的民俗体育项目,如跳花绳、踢毽子、打陀螺等体育项目适合好动但力量不足的少年儿童;中青年人的体育项目对规则、形式要求比较严,注重竞技对抗性,所以抢花炮、扭扁担、摔跤、射箭等强调力量和技巧类的体育项目适宜在他们中间开展;适宜老年人的体育项目有斗鸟、下棋、打太极拳、放风筝等,他们主要是以陶冶性情为目的。生活在都市的成功人士,他们身体力量欠佳,不需要太强的对抗且注重体现技巧和智慧特点的项目,所以诸如棋类、牌类、高尔夫受此类人群欢迎。
现今,民俗体育的发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一些民俗体育活动项目已经消失了,还有一些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体育也面临着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状况[5]。
民俗体育文化功能对于民俗体育而言至关重要,它将直接影响到民俗体育的传承、创新与发展。要想全面掌握民俗体育文化的功能是很困难的,民俗体育文化功能的分类是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的,会出现不同的功能分类。适应当今社会的的主流发展、契合人民生活价值观的理念、适应时代的变化而进行研究,这样才能更为准确的掌握民俗体育文化的功能。
再通过深化公众认识、聚焦社会关注、推动政策完善和实践等方式有力推进区域民俗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日益发展的文化生活提供充足的动力。
[1]李谋涛,等.祁门傩舞的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基于全民健身视角[J].体育科技,2016,37(5):100-102.
[2]刘朝猛.民俗体育的社会功能:广西武鸣“三月三”歌圩的田野调查[J].体育科技,2013,34(2):8-10.
[3]郭传燕.乡村节庆体育的社会功能分析[J].体育科学研究,2010,14(2):20-24.
[4]钟国祥.渝东南地区民俗体育文化传承困局与出路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1,11(11):188-190.
[5]董顺波.河洛民俗体育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9(3):88-91.
On the Function of Folk Sports Culture
GAO Maozhang, etal.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partment of P.E, Luoyang 471003, Henan, China)
2019年度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重大项目(项目编号:2019-YJZD-009)。
高茂章(1963—),硕士,教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