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黎黎 吴桂堂
牙颌畸形是个体颌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先天性因素或后天性因素影响,或受两者联合影响所致的颌骨体积、形态,以及上下颌骨之间及其与颅面其他骨骼之间的关系异常和随之伴发的牙颌关系及口颌系统功能异常,外观表现为颌面形态异常。临床上常根据牙颌畸形患者个人牙齿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口腔正畸治疗。在口腔正畸治疗中,托槽与附件定位、粘接是矫正成功的关键因素[1]。以往临床上常用传统的直接粘接法进行固定,采用光固化粘接系统将粘合剂与托槽直接固定在牙面上,虽然有一定效果,但操作时间过长,可能会出现脱落的情况,存在局限性[2]。有研究者采用改良式间接粘接法,将托槽与附件安置于工作模型上,利用该模型间接合于牙面,此方法不仅操作简便,还不易出现脱落的问题[3]。本研究比较改良式间接粘接法与直接粘接法在口腔正畸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对象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徐州市口腔医院收治的口腔正畸患者患者180例,患者均符合《口腔医师临床指南》[4]中口腔正畸诊断标准。其中90例患者采用改良式间接粘接法将托槽固定在牙面上,为观察组;另90例患者采用直接粘接法将托槽固定在牙面上,为对照组。观察组男43例,女47例;年龄 12~17(15.17±1.74)岁。对照组男 44 例,女 46 例;年龄 12~18(15.75±1.46)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改良式间接粘接法:制作模型,清理模型中悬突及气泡的缝隙,标出定位参考线,采用光固化粘接系统粘接托槽,然后制作转移托盘,将模型放入水中浸泡20 min去除转移托盘,于托槽背板进行二次光固化,同时吹干酒精棉球备用。牙面清洗、干燥、软化过程同对照组,在牙面上涂上一层薄薄的快速粘接剂,同时涂抹在托槽基底部,于患者口中找准位置,并用指腹按压3~5 min,粘接剂固化停止,同时清理内外托盘,并清除牙面残留的粘接剂。对照组患者采用直接粘接法:以清水清洁牙面,使用气枪干燥牙面水分;采用酸蚀剂软化牙面,时间15 s,参照托槽定位表确定腐蚀的位置,以清水冲洗牙面,然后气枪干燥,将底胶涂在牙面上,托槽底部涂上粘接剂,准确定位托槽,将剩余的粘接剂处理干净,将托槽粘接、固化。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患者正畸治疗5个月后的效果。采用X线头影测量片观察患者牙齿变化,测量上下中切牙倾角差(即上下中切牙的切端向唇侧倾斜角度)、上中切牙凸距差(即上中切牙切缘至AP连线垂直距离)与磨牙位移。(2)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oral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OHRQOL)评分。OHRQOL评分包括功能受限、生理疼痛、心理阻碍、残障4个项目,各项目总分56分,分值越高表示健康情况越好。(3)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如口腔不适、口腔感染、软组织水肿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软件统计。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上下中切牙倾角差、上中切牙凸距差及磨牙位移比较 观察组患者上下中切牙倾角差、上中切牙凸距差均小于对照组(均P<0.05),磨牙位移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上下中切牙倾角差、上中切牙凸距差及磨牙位移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OHRQOL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功能受限、生理疼痛、心理障碍、残障等OHRQO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OHRQOL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远小于对照组患者的12.22%(P<0.05),见表 3。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例(%)]
口腔正畸是指通过有效的矫正系统,帮助患者修正牙齿,调整齿间排列不齐、形态异常的现象,达到平衡口颌系统、改善面部形象的目的。口腔正畸治疗过程中,矫正器系统均需要将托槽粘接于牙齿的正确位置上,对于直丝弓矫正治疗系统来说,托槽的准确定位与粘接效果会直接影响最终矫正效果。
在正畸治疗中,由于视野角度的原因,医师对于前牙区的操作较为准确,而后牙区相对直视困难,很难准确地将托槽定位粘接于正确的牙面位置[5]。托槽定位偏差可造成矫正后牙冠、牙根倾斜,食物嵌塞等问题,需要在正畸过程中通过重新粘接或调整弓丝解决,会延长治疗时间以及增加成本[6]。直接粘接法常由于粘接不准确,造成患者后牙边缘嵴不连续;且采用硬质硅橡胶外层托盘,可能会出现操作误差大的问题,从而延长治疗时间,影响治疗效果[7-8]。改良式间接粘接法是利用一个工作模型,将其与托槽及附件粘接,并进行移动转移,最终将托槽粘接于牙齿的正确位置上,优点在于能够准确定位牙齿,效果优良。此法操作简便,且大部分工作能够在操作室完成,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医师的工作效率,可降低口腔感染和组织水肿发生率[9]。与直接粘接法的硬质硅橡胶外层托盘相比,间接粘接法利用压膜片替代,能够节约模型制作时间,还能降低手工操作误差率,合理分配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但是此法的成本较高,患者的治疗费用也会相应增加[10-11]。
本研究对口腔正畸患者分别采用直接粘接法与改良式间接粘接法,对比发现,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上下中切牙倾角差、上中切牙凸距差小于对照组,磨牙位移大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试验组患者功能受限、生理疼痛、心理障碍、残障等OHRQO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这表明与直接粘接法相比,采用改良式间接粘接法患者的上下中切牙倾角差、上中切牙凸距差、磨牙位移及OHRQOL更优,表示矫治效果更好。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远小于对照组患者的12.22%。分析原因,观察组先进行模型制作,在定位准确后再进行粘合,对位准确,患者不适感显著降低,同时对于周围软组织的拉扯和挤压减少,软组织水肿发生风险降低;另一方面,在进行二次固化时进行严格消毒,减少了口腔感染的发生。由于口腔正畸效果较为明显,治疗后患者牙齿形态显著改变,咀嚼功能恢复,面部形象改善,使患者自信心显著增强,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与直接粘接法相比,改良式间接粘接法用于口腔正畸患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改善口腔健康状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