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晶
摘要: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化学教育教学逐步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这就要求对教学方法与策略进行适应性的改革与创新。针对这一情况,结合教学实践,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的科学方法和具体策略进行了系统分析。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化学;教学策略;策略分析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要改变落后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调整课堂教学结构、策略和制度,转变和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与状态,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知识、情感、能力的不断发展。为此,广大高中化学教师应树立科学的观念、创新的观念,积极推进教学策略的改革,建立一个比较稳定的教学模式,以更高质量、更高效地开展高中化学教学,为新课改深入发展贡献力量。
一、选取内容设问,启发学生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问题”的提出是激发学生思维、激发他们思考、促进学习、探索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说,化学教师需要对化学教材教科书展开全面、深入、细致的研读,从而使重点、难点、要领悟知识得到清楚的提炼,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启发、发散性、探索性问题,并适时提问,以揭示问题在学生中的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展开思考,学习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例如,在教授《氮的循环》时,本课的目标就是要让学生了解自然的循环和存在方式上课后,笔者先从教学内容入手,归纳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通过问题启发学生学习和思考,在提出问题后,学生们立即开始思考,深入研究教材内容。
二、开展讨论活动,活跃课堂气氛
合作探究教学不仅体现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往往显示出课堂教学氛围的生动活泼,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和進步。因此,高中化学教师有必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一是根据学生对课堂学习的认识,科学、合理地分组,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其中,其次,设置合理的任务或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分享观点和见解,达到思想碰撞、优势互补,积极营造课堂氛围,切实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例如,在教授《化学键与化学反应》课程时,笔者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将学生分为多组,每组五人,上课后,笔者带领学生再一次就这节课的内容进行学习,并布置了一些任务,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任务如下:什么是离子化合物?离子化合物是常见的物质?什么是共价化合物?提出问题后,笔者给每一组足够的时间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笔者还会在班级中巡回,从侧面引导学生。
三、安排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实验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学生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关键。为此,高中化学教师应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的落后观念,注重理论课程的知识内容,加强实验教学的重视,在化学探究性实验的教学中,给予学生充足的实验时间和操作机会,使学生全面体验实验过程,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并且逐步形成了科学的态度和工作能力。
例如,在教授《氧化剂和还原剂》时,本课程主要讲授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让学生通过实验学习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在课前,笔者准备好实验所需的道具和材料,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先引导学生预习课文,理解课堂实验内容,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内容,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精神,通过对学生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掌握实验数据的能力。
四、高中化学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自信心
高中化学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够建立起学习自信心,又能在建立起自身的学习自信心后,积极克服本人的思维障碍、学习障碍、模式障碍,又能让学生在试着消除繁多的障碍后,能建立起自身的学习自信心,还能让学生在克服了更多的障碍后,在学习化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继而让本人的未来发展道路和学习道路能够更加宽广,这对于学生的综合意义是不可估量的。教师理应成为一个有宏大理想的个体,能在帮助学生进步的同时,也能把自己的教学部署落实下去,由此学生才能获取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也能让学生在学习的世界中感悟智慧。
例如,在教授《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时,教师应该让学生在积极探索相关的问题时,能把不同金属化合物认认真真地加以学习,也能在分析了知识,理清了概念后,让本人的能力得到更大的突破和发展,又能让学生在试着化解相关的问题后,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面向更大的超越。
总之,在教学策略上的改革与创新是教师必须做出的必然选择,也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鉴于此,广大高中化学教师应该真正明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把握课程改革的发展变化趋势,明确目标和要求,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探索,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从整体上优化高中化学教学过程,将高中化学教学推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赵宗芳.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化学教学,2021(07):23-26+38.
[2]鄢桂珍.例谈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深度探究学习的实践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1(12):56-58.
[3]林思敏,张先廷,乔洪涛.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核心观念的建构[J].广东化工,2021,48(11):23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