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伟宏
读书的作用和意義自不待言。
然而,现实中,除了教育的应试性、阅读的功利化等因素影响学校读书教育的推进外,更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自身不读书的问题。
教育是什么?钱理群说,教育就是爱读书的校长和爱读书的老师,带着孩子们一起读书。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其实并不简单。教师喜欢读书固然正好,但如果教师不喜欢读书呢?我认为,作为教师,读书不仅仅是个人喜好的问题,更是一种教育责任和使命。
严育洪在《做实干加巧干的教师》中自述了这样一则事例:我记起以前在小学当班主任、自学考大专的那段时间,课余就在教室里抓紧“啃”读《现代文学作品选》等中文课程……有一次,一人提议、众人附和着,要我读些作品给他们听,孩子们那专注的神情与我攻读的认真相映成趣。后来,我为了减少“牵挂”,就与他们商量能否到图书室自己借阅由我推荐的一些名著,他们欣然同意。从此,教师里少了喧闹声,多了读书声,游离在外的几个顽皮的孩子也不好意思再折腾了,慢慢地随着“大流”,融入了书的“海洋”。
退一步来说,作为教师,即使真不喜欢、不热爱读书,也要做好读书的“样子”。身教重于言教,更何况学生天生具有向师性。统编语文教材的主编温儒敏强调:“语文老师要当‘读书种子’,新教材要求学生读的书,老师必须自己先读,这不仅是一种理想,同时也是教师们面临的很实际、很紧迫的职业要求,是当下课程改革的形势所迫。”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也指出,“读书习惯是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核心”。所以,读书不是教师喜不喜欢的问题,而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其实,读书不仅仅是语文教师的事,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应切实行动起来。进入21世纪以来,很多知识分子对当下国民不喜欢读书的现象痛心疾首,但又认为,自身的些许努力实属微不足道。其实,首先得改变这种认识,减少抱怨。这不由得让人想起英国一位主教的墓志铭:
少年时,我意气风发,踌躇满志,曾梦想改变世界。但当年事渐长,阅历增多,发现自己无力改变世界。于是,我缩小了范围,决定先改变我的国家,可这个目标还是太大了。接着我步入了中年,无奈之余,我将试图改变的对象锁定在最亲密的家人身上。但天不遂人愿,他们个个还是维持原样。当我垂垂老矣之时,终于顿悟,我应该先改变自己,用以身作则的方式影响家人。若我能先当家人的榜样,也许下一步就能改善我的国家,再以后,我甚至可能改造整个世界。
不错,自己先改变了,身边的一些人就可能会跟着改变;身边的一些人改变了,很多人才可能会跟着改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先改变自己,就可能改变世界。今天的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广大教师是打造这支队伍的逐梦人,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民族前途。由此来看,教师更应义无反顾地担当起读书的责任和使命!
(作者单位:长治市潞城区史回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