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宝强
【摘要】初中名著整本书阅读的策略,可既把握整体脉络,又注重文本细读;须掌握丰富的教学内容、方法、视角等,复习时注重变化,减少学生的审美疲劳;可把名著里的形象、情节联系起来进行讲解,互为补充、拓展,这也是突破学生思维限制的方法,是语文课堂保有旺盛的“生命力”,以及深受学生欢迎的因素,相信这样的名著导读课堂一定能熠熠生辉。
【关键词】初中;名著;整本书;阅读;策略
1941年,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对“读整本的书”作了专门论述,他明确提出“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的主张。“读整本书”是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从制定之初,就把“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作为阅读教学建议明确地提出来。那么,如何提升学生对初中名著整本书阅读的有效性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来探究。
一、既把握整体脉络,又注重文本细读
笔者自从参加“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策略”的课题研究,感觉能够更加深入地钻研文本了,之前对名著的把握是比较浅层的,更多是对整体结构的把握,理清名著的故事情节。但经过这几年的深入研究探讨,笔者更注重文本细读,更注重对细节的把握,更注重品读名著的语言,透过字词句去揣摩人物的心理、性格等。这样在教学上更能够深入浅出,做到难文浅教,或长文短教,既把握整体脉络,又有文本品读,使课堂更加充满魅力。
比如,教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可先整体把握小说情节脉络,设置“保尔是如何走上革命道路的?”“概括保尔四次死里逃生和三段恋情的情节”等问题,然后可以从中穿插他“勇救朱赫来”“在医院做手术时医生的日记”“想自杀却想到要为革命事业奋斗终身”“创作文学作品重新投入革命战斗”等片段,进行片段阅读、文本分析,并抓住“人的一生应这样度过”“冲出铁环”等语句进行品读……这样对保尔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既整体把握,又具体可感。讲“保尔在医院做手术时医生、护士的日记”时,可穿插考点——以医生、护士的视角来侧面衬托保尔钢铁般的坚强意志,从而深化对名著艺术特色的理解。
又如,教师在讲《骆驼祥子》一课,首先设置了概括祥子的“三起三落”这一环节,让学生整体把握人物的主要人生经历,也把握整本书的主要情节。然后在“一落”的情节中穿插祥子丢车时的心理描写,让学生以第一人称“我”来朗读这一片段,并体会当时祥子复杂的内心世界。接下来,让学生自由探究祥子“三起三落”前后有什么變化,从而归纳总结祥子的性格特点。其中,教师又穿插了描写祥子的三个精彩片段,这三个片段都含有“蹭”字,然后学生来品味这三个“蹭”在不同的文段中有何不同涵义,分别表现了祥子怎样的性格特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祥子之变。接着,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祥子堕落的原因。教师提示可以从个人、社会、生活环境等入手进行分析,然后让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归纳总结后,穿插孙侦探敲诈祥子钱的片段,让学生模仿孙侦探和祥子进行表演,生动地体现了孙侦探的蛮横无耻、连哄带骗、软硬兼施以及祥子的软弱无奈、撕心裂肺,进而深刻体会到祥子堕落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的黑暗。另外也勾连老马的哭诉、四合院的破败景象……从而水到渠成地得出作品的主题——作者对黑暗社会的批判,以及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
这样既有宏观的整体把握,又有微观的字词品读、朗读表演等,课堂形式多样,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对每本名著都能从宏观上把握,微观上品读,那么,笔者相信这样的语文名著导读课堂一定能熠熠生辉。
二、掌握丰富的教学内容、方法、视角
这些年,笔者参加课题研究,听了一些关于名著的公开课,以及教学的需要,发现教师备一篇名著的教学内容需要备多方面的内容,为什么呢?因为初三的复习是多轮的,比如,第一学期要调研考可以先复习,第二学期又有三轮复习,其中的专题复习和冲刺复习都需讲到同一篇名著。那么,教师如果总是重复讲同一内容或同一方法,学生会审美疲劳,成绩好的学生会觉得学不到新知识。所以,教师要在讲同一篇名著时有所变化,才能循序渐进,并且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基于这一想法,笔者在听课中虚心学习各位教师的教学内容、方法、角度等,便于讲名著时能给学生不一样的视角。下面谈谈笔者的听课心得。
1.可以从整体上感知整本《西游记》的相关情节,比如,“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三次离开取经团队”“二仙收人事”……也可以设置“说说你最喜欢的情节”的问题,让学生畅所欲言。
2.可以结合考点来讲《西游记》。比如,从“情节概述”“人物形象”“艺术特色”“情感体验”等,按考点把教学内容分为几个版块来分析,并要求学生识记其中的重要内容,会更加贴近考纲要求。
3.假如学得比较累了,可以来点有趣的创意教学。比如,之前网上有一个有趣的针对女性的调查问卷,就是“唐僧师徒四人当中,你最想嫁给谁?为什么?”其实,当女生在说理由的时候,就已经把唐僧师徒的性格、优缺点、经历包含在其中了,也使学生有兴趣地回忆所知道的文学片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这也是分析人物形象的一个有创意的教学点子。
4.也可以针对某一个人物进行集中、深入地探讨,比如,专门用一节课来研读孙悟空的形象。可以从孙悟空的出生、多个称呼的来历、神性人性和兽性相结合、作者赋予他的深刻意义等进行分析;也可以设置一些具有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充分探讨。比如,“孙悟空可以一个筋斗云把师父背到西天取经,为何还要辛辛苦苦地行走十万八千里呢?”或者“孙悟空在大闹天宫时所向无敌,为何在取经路上经常连一个普通的妖怪都打不过呢?”抑或“孙悟空三次离开取经团队,对他自己有何影响?”这样使学生对某个人物的了解会比较深入、全面。
5.也可以先布置学生看名著,然后把疑问写出来,课堂上与教师、同学分享交流探讨,这样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心思去收集整理。
6.可以让学生写写读后感,或者写小作文“我最喜欢的西游人物”,让学生写出所悟所感,也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然后师生分享习作。这也会是一堂别样的作文课。
7.也可讲练结合,进行集中的专题训练、讲解。
笔者相信,教师掌握了丰富的教学内容、方法、视角等,就能在教学过程中使课堂丰富有趣,不断地以新点子刺激学生,使学生对语文课保持长久的兴趣。当然,这也是语文教师拥有个人魅力的方法之一。
三、把名著里的形象、情节联系起来讲解
这几年来,笔者感到自己对名著有了更深、更多的认识,对名著教学有了更多的方法,对指导学生阅读名著也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当然,对于个人的文学修养也有很大的帮助。
比如《朝花夕拾》,因为鲁迅先生经常运用反讽暗讽的手法,经常发表议论,又由于年代距离我们较远,(下转第20版)(上接第19版)所以有时读来觉得晦涩难懂。当然,课本选文比较有趣易懂,如,《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这些是充满温情的,而《无常》《猫狗鼠》就比较难懂了。
随着读书的深入,阅历的增长,听课的收获,与同事的交流探究,以及师生的教学相长,笔者发现自己越来越能理解鲁迅的思想,也越佩服鲁迅的深邃透彻。
少年读不懂鲁迅,现在发现,鲁迅写的不单单是他那个时代的某个人、某件事,他所写的是每一位中国人——包括以前的、现在的、以后的中国人的劣根性;而他弃医从文,是为了唤醒麻木民众的灵魂,引起疗救的作用,他戳中中国人的脊梁骨,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是为了民族的复兴!这是何其深邃,何其透彻,何其伟大呀!
在讲《猫狗鼠》时,讲到猫抓到老鼠后,不立即吃掉老鼠,而要放了又抓,抓了又放,反复玩弄,等到猫玩腻了,才终于吃掉老鼠。如果直接按讲义,分析这是鲁迅在讽刺麻木、残酷无情的“看客”等,那么学生可能会一时无法理解。这时,笔者勾连了《孔乙己》的故事情节,酒店的酒客们每逢看到孔乙己,就要故意挑起话题,逗弄孔乙己,刺激孔乙己,甚至直接戳中孔乙己的内心最痛处,为的只是让孔乙己尴尬、难堪,让孔乙己成为他们在无聊的生活中的笑料,把他们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中。那么,他们又何尝不是那只“猫”呢?把孔乙己这只“老鼠”“抓了又放,放了又抓”,而孔乙己在这个“人吃人”的社会里,精神世界逐渐瓦解直至崩塌,走向人不人鬼不鬼的末路。
相较于这样冷酷麻木的人类社会,鲁迅笔下的“无常”就显得很有人情味了,为了不让失去儿子的母亲悲伤过度,竟然让逝去的孩子还阳半刻,“无常”也因此被阎罗王严惩了四十大棒。
把鲁迅笔下这些形象联系起来讲解,是突破学生思维限制的方法,也使得课堂不会生硬,而是多了灵动,多了教师、学生与作者之间精神交流……這是语文课堂葆有旺盛的“生命力”,以及深受学生欢迎的因素之一。
四、结合信息技术是有效的助读手段
结合信息技术,不仅是顺应时代的潮流,也确实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倍感兴趣的环节,使课堂形式丰富,摇曳生姿。比如,讲《三顾茅庐》,课堂聚焦在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但第一、二次拜访是情节的铺垫,怎么既简单又高效地处理呢?教师可穿插背景知识的讲解,也可播放第一、二次拜访诸葛亮的短视频,让学生知悉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徐庶的母亲生病为由,把刘备的谋士——徐庶骗去曹营,徐庶离去前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司马徽也推荐说:“卧龙、凤雏,二人得其一可安天下。”于是,刘备开始寻访诸葛亮。“一顾茅庐”,带着礼物和从人;“二顾茅庐”是冒着大雪去的;“三顾茅庐”前刘备先令人占卜选择良辰吉日,并吃素三天……然后再引导到第三次拜访诸葛亮当天的具体情节感知上。
讲课之初,也可播放《三国演义》电视剧的主题曲,这首歌气势磅礴,恢弘壮阔,视频片段里也截取了很多波澜壮阔、壮烈勇猛的战争场面,迅速创设了一个浓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故事中,有十分强烈的代入感。这样无形之中已为提高整堂课的有效性作下了很好的铺垫。
在讲到诸葛亮出场所吟的诗句——“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感受诸葛亮那种自信豪迈、悠闲自得的语气,可结合粤教翔云平台里的数字教材,播放数字教材里的短音频。听了名家的范读后,笔者再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朗读,进而品读“足”字的意蕴,以及诸葛亮淡泊名利的形象。
讲“隆中对”片段是难点,因为里面不仅有纷繁的天下形势,还有很多文言字词,所以笔者在分析前先播放一段“隆中对”的短视频。这个视频截取自1994年版《三国演义》电视剧,里面的很多台词与原著非常贴切,观赏这个视频相当于品读了一遍音视频朗读。这样以后,笔者再让学生进行连线,并说说为什么时就能够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了,如,“对曹操”——“此诚不可与争锋”“对孙权”——“可为援而不可图也”“对荆州”——“此用武之地”。学生在连线过程中,穿插对文言字词的品析,如,“对曹操”为何连“此诚不可与争锋”呢?因为他“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意思是拥兵百万,要挟天子来号令诸侯,实力强大,所以确实不能够跟他针锋相对。“对荆州”为何要连“此用武之地”呢?因为它“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四通八达,“利尽南海”的意思是“一直到海边的利益、物资都能得到”,所以物产丰富,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部分笔者利用PPT里自定义动画的添加效果,插入有关分析句段的文本框,使用文本框进入和文本框退出的功能,这样就能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PPT页面浓缩在同一个PPT页面。这样一来,上课的过程更流畅,节奏也更紧凑。因为有了音视频,学生上课更加投入,也更加高效了。
五、结语
《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小学生名著阅读有了明确的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把语文教学延伸到古今中外著名作家的作品中来,提升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的有效性,使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效地统一起来,有利于使学生养成更为多样化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我们对初中名著整本书阅读策略的研究是没有终点的,探究越广,挖掘越深,受益越多的将是学生。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倪岗.中学整本书阅读课程实施策略[M].商务印书馆,2018.
责任编辑 罗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