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连接点”,做好语文范本教学

2022-02-21 06:03:17董香华张仁榜
新教师 2022年12期
关键词:引子范本连接点

董香华 张仁榜

笔者认为,范本教学就是把课文当“引子”教,实践以“一”推“类”、以“本”为“例”、以“文”引“文”、以“篇”带“本”的阅读教学,从而促进学生高效地积累语文素养,提升语言运用能力。下面,笔者围绕立足引子实施范本教学,找准“连接点”,实现高效课堂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以“一”推“类”,积累字词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拓展与应用。教学中不能只局限于就书教书,就字教字,要对重要的字词进行适当的拓展与延伸,要让学生感到学习字词是有趣的,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的乐趣,这样的教学才能事半功倍。有效积累字词、拓展语言的方法之一就是抓住重点字词,采用以“一”推“类”的方法,引导学生由一个词拓展到相关词语的赏析,促使学生在思维探索中习得方法,提升字词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如《司马光》一课中对“瓮”的理解,笔者出示两张图片,提问哪一张画的是瓮,哪一张画的是缸,怎么区别开来。学生通过看课文中注释,回答说口比肚大的为缸,口比肚小的为瓮。笔者接着介绍以北宋当时的工艺水平,无法烧制出足以容下一个小孩子的水缸,但可以烧制出瓮,且人掉进水里是慌忙划水,瓮的口小,水不容易溢出,因此需要救助。学生恍然大悟说,文言文里的用词是多么准确啊!随后,笔者提问为什么“瓮中捉鳖”容易。学生说,那是因为瓮口小肚大,内壁的曲线让动物不易爬出来。笔者再问“瓮声瓮气”为什么是发出低沉的声音。学生马上说那是因为瓮口小肚大,声音闷在里面不易传出,所以显得低沉。这样“1+X”的词语教学,即让学生理解了瓮这个字,又积累了瓮中捉鳖、瓮声瓮气等词。这样以“一”推“类”的教学,既积累了语言,又关注了积累语言的方法,提升了解读赏析字词的能力。

二、以“本”为“例”,促进表达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因此,在上课时,教师要善于从教材中找到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例子,让学生掌握学习例子的方法,并将其熟练地运用到类文阅读中。

笔者在教学《搭船的鸟》第四自然段时,结合课后题,先做了以下设计:同学们,读着读着,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顺势板书“冲、飞、逮、站、吞”等字。接着提问,这些都是表示动作的词,从这一系列的动词中感受到了什么,这些描写动作的词是否能调换位置。学生通过阅读和对一系列动词的品悟,感受到作者是通过细致的观察,才能准确生动地描写出翠鸟捕鱼时的动作敏捷,体会到用一系列动词表达的妙处与精彩。基于此,笔者出示随堂习题。

用心体会,将“插、抓、凿、吞、钩”填入括号里。

啄木鸟可是大名鼎鼎的除虫高手。它拥有一张凿子嘴、一条钩子舌和一对铁钩爪。只见它牢牢地()住樹干,用嘴()开坚硬的树皮,把舌头()进树皮,()出害虫,()入口中。啄木鸟吃虫百发百中,每日吃虫近千只呢!

以上教学,遵循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抓住了文本特色,提取文本的范本价值,从而将范本中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法让学生内化吸收,在相应的语言情境下得以活化应用。这样的范本语言习得后,就有了“脚手架”,学生再用类似的方法去反复训练,就能更顺畅、更生动地进行语言表达了。这样,学生的表达能力自然而然地就会有所提高,从而真正促进了学生学表达、乐表达、会表达,也真正实现了“以本为例,授之以渔”的教学目的。

三、以“文”引“文”,触类旁通

以“文”引“文”就是由单篇引向类似文章的阅读,即以引子范文为突破口,根据学段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结合单元语文要素和课后练习,选取适合这个学段的类文进行阅读实践,扩大学生阅读面,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引子范本所呈现的方法,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引向具有共性的课外文本阅读。

如在教学《司马光》这篇文言文后,笔者进行了总结:我们通过反复诵读,读出节奏,并借助注释、插图来读懂古文,这些都是学古文的好方法。接着让学生借助注释来学习下面这篇文言文。

光/生①七岁,凛然②/如/成人,闻③讲/《左氏春秋》,爱④之,退⑤/为⑥家人讲,即⑦/了其大指⑧。自是⑨/手不释⑩书,至11/不知/饥渴寒暑。

①[生]长,长到。②[凛然]严肃庄重的样子。③[闻]听。④[爱]喜欢。⑤[退]回去。⑥[为]给。⑦[即]就。⑧[了其大指]了解它的大意。⑨[自是]从此。⑩[释]放下。11[至]甚至。

学生是这样进行反馈的:司马光7岁时,就像成年人一样严肃庄重,听人讲《左氏春秋》中的故事,他非常喜欢,听后就懂得大概意思,并把它讲述给家里人听。从此,他对《左氏春秋》这本书就爱不释手,甚至废寝忘食。可以看出,学生经过课文的学习,已经懂得借助注释来讲述故事。这样通过同质文本的阅读与实践,学生学会了触类旁通,活化了听说读写的实践能力。

四、以“篇”带“本”,推广阅读

以“篇”带“本”就是由某著作的选篇引向整本书,乃至一类书的阅读。教师要立足教材,也要破解教材,获取选篇的“信息痕迹”。如选篇的作者信息、教材文章的“阅读链接”等。教师应凭借这些“痕迹”,弄清教材入选文章的特有“身份”,也许是这个作者的代表作,也许是某类型故事的典型代表,从而更好地设计由该选篇带出整本书阅读的策略。

如在教学《蜘蛛开店》一课时,笔者在课中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的方法,指导学生读故事、讲故事,激发学生阅读童话故事的兴趣。课堂结束时,学生们意犹未尽,笔者适时为他们拓展课后延伸阅读:《小蝌蚪吞了一块天》这本书,除了《蜘蛛开店》,还有《长颈鹿的围巾》《红墨水、蓝墨水》……大家课后试着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来读读这本书的其他文章吧。这样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由选篇引向整本书的语文阅读实践,使选篇的阅读变得更有价值,是为阅读整本书“打前锋”,让学生更愿意亲近整本书的阅读,实现了课内外阅读的有机融合。

又如在教学《搭船的鸟》一课后,笔者以教材为引子,出示陈益清的文章《翠鸟》,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作者通过观察翠鸟的外形写出翠鸟哪些部分的特点?用了哪些动词写出翠鸟捕鱼的特点呢?学生通过比较、赏析阅读,体会作者是如何通过细致的观察,准确的表达,写出了翠鸟捕鱼的特点。课后,笔者再链接本单元的两篇习作例文,推荐学生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这样以一篇带多篇,以一篇带一类,甚至是一本书的阅读,让学生在书海中遨游,加深他们对不同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的理解,享受阅读的乐趣,提高阅读的深度和广度。

总之,“双减”背景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应找准字词、文本的“连接点”,立足引子,做好范本教学,教会学生“读什么”“怎么读”,启迪学生由此及彼迁移学习,由课堂延伸拓展到课外,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福建省霞浦县第四小学 责任编辑:王振辉)

猜你喜欢
引子范本连接点
基于A3航摄仪的小基高比影像连接点精提取技术研究
巧借“引子” 活用“换元”——一道解析几何题复习案例研究
挖掘文本特色 构建引子课文阅读教学模式
“引子”教材观:聚焦语文要素与课文范本的阅读教学模式——以部编版教材为例
高速公路养护管理智能化之吉林范本
中国公路(2017年11期)2017-07-31 17:56:31
10《百骏图》:清廷洋高官的中西绘画大融合范本
艺术品鉴(2017年11期)2017-04-23 05:17:14
1《洛神赋图》:爱情范本,古典绘画的瑰宝
艺术品鉴(2017年11期)2017-04-23 05:17:08
基于弹性厚粘胶层的结构性连接点响应建模和预测
汽车文摘(2016年6期)2016-12-07 00:23:38
《我的少女时代》:一个小清新文化的典型范本
视听(2016年2期)2016-08-21 07:50:58
一类导函数流行题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