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强 周鹏程 潘媛媛 梁天嵩 郑颖娟 杨道科
患者女性,59 岁。2018年8月因右眼肿胀8 天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MRI 示:双侧筛窦、蝶窦、前颅底占位,大小约23 mm×29 mm×13 mm(图1)。
2018年9月行鼻内镜下颅底肿物切除,免疫组织化学示:NUT(+),见图2。病理诊断为NUT 中线癌(NUT midline carcinoma,NMC)。患者术后出现恶心呕吐、头痛,双眼视力下降至失明,术后1.5 个月复查MRI示:肿瘤大小约35 mm×45 mm×42 mm(图3)。PETCT 示:双侧内直肌及双侧视神经受压,筛窦、蝶窦骨质受侵(图4)。经多学科会诊后行调强放疗(69.96 Gy 2.12 Gy/F/33 F)同步顺铂、替莫唑胺(75 mg/m²)、深部热疗3 次/周(42℃,40 min)。患者放疗11 次后肿瘤明显缩小,大小约25 mm×29 mm×26 mm(图5),但因脑脊液鼻漏及Ⅲ度放射性口腔黏膜反应,放疗被终止,替莫唑胺增加用量(200 mg/m2连服5 d,28 d 为1 个周期)。随访评估发现病情持续进展,肿瘤大小约50 mm×36 mm×40 mm(图6),且出现左眼部肿胀及头痛、恶心呕吐,加用阿帕替尼(0.25 g/d)1 个周期后病灶明显缩小,大小约33 mm×32 mm×35 mm(图7)。继续治疗2 个月后病情出现进展,改用多西他赛100 mg d1+雷替曲塞4 mg d1+顺铂30 mg d1~3,联合安罗替尼(12 mg/d)治疗2 个周期后,病情控制不佳。更换为吉西他滨1.0 mg d1、d8+奥沙利铂150 mg d1,联合安罗替尼治疗2 个周期,期间行声动力治疗后肿胀感减轻(通过眼球进行超声定位,声动力治疗仪0.75 W、频度50%、30 min,输入声敏药物血卟啉32 h 后开始治疗,连续3 d),病情基本稳定。加用尼妥珠单抗继续化疗1 个周期后患者出现腰痛、无坐位平衡,T10 以下感觉减弱,MRI 示胸1-骶1 椎管内转移。患者放弃治疗出院,2 个月后死亡。患者自出现症状至发生远处转移15 个月,至死亡17 个月。
小结NMC 以15 号染色体上的NUT 基因重排为主要特征,是一种罕见的致死性恶性肿瘤,具有高度侵袭性[1]。NMC 预后极差,中位生存期仅6.7 个月[2],头颈部NMC 患者中位生存期为9.7 个月[3]。手术、放疗、化疗是常用手段,但研究显示仅手术和放疗与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及总生存期的改善相关[2-4]。另外BET 和HDAC 靶向抑制剂已在部分患者中初步证明其疗效,有望改变NMC 治疗现状[5-6]。本例患者术后复发较快,放疗后及初次接受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声动力治疗后病情获得一定程度缓解,但始终未能长期稳定,最终出现远处转移并很快死亡。热疗在肿瘤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例尝试首次将热疗应用于治疗NMC,其疗效暂无法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