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菲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艺术学院)
垃圾分类是将生活垃圾按照规则进行分类保存的必要环保工作,可以带来较高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在垃圾分类进程中,从公民分类意愿的产生,到正确完成分类,都有视觉设计的参与。通过研究视觉设计对公民垃圾分类工作的引导作用,从而推出垃圾分类视觉设计新方案,是本文的主要写作目的。
1.国外设计作品分析
德国是最早进行垃圾分类的国家,通过对其早期垃圾分类工作的调研,我们可以发现德国主要是运用鲜明的色彩系统来引导群众进行分类工作。垃圾分类点由数个色彩鲜明的常规型垃圾桶组成,不同的颜色代表着不同的垃圾类别,这样一来,受众在数米之外就可以辨别出手里的垃圾应该扔到哪里。因此,德国还被大众称作是“彩虹回收之国”。此外,简洁的几何形回收标志和线条硬朗的写实设计图案也是其惯用的元素。在垃圾分类说明书中,设计师采用摄影位图来编排,这样一来类别的划分更加直观易辨。综上所述,德国的垃圾分类设计风格严谨、明快,这种鲜明的特征与德国的现代主义设计以及其民族文化有着很大的关系。
日本的设计师则习惯将垃圾分类中的设计做地萌感十足。其中,字体的风格或是胖胖圆圆、大小不一的手写体,或是圆角无衬线的黑体,阅读起来就像是一个小学生在奶声奶气地向你介绍垃圾分类的规则,纵使那些条框再怎么纷繁复杂,都让人不禁耐着性子看下去。插图部分也都是高明度低饱和的简笔画风格,偶尔还会蹦出几个卡通人物,与德国直观、冷漠的设计相比,日本的垃圾分类设计更像是漫画和小人书,透着一种亲和感和号召力,更有生活与市井气息。
2.国内设计作品分析
我国早期的垃圾类别只有可回收与不可回收两种,所以垃圾桶通常由两个投放口组成,其中,最常见木色的暖色调和金属色的冷色灰两种色彩。导视图由箭头和无衬线字体组成。
3.效果评估
图1 德国21 世纪前的案例
图2 日本21 世纪前的案例
图3 中国21 世纪前的案例
在德国,鲜明的色彩系统是其垃圾分类设计的一大特色。从色彩心理学的角度讲,明确的颜色是对人的一种刺激,所以色彩在社会活动中往往带有约定俗成的意味,更像是一种符号。德国通过对不同的垃圾类别进行赋色,减少图标和文字的编排面积,用大体量的颜色去传递信息,这是一种跨越于图形和文字之上的表现手法。德国的垃圾分类工作已经进行了百年有余,这种通过颜色来减轻分类难度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在日本,“萌文化”的发展势头一直很迅猛,“激萌”的设计随处可见。从日本的传统审美和思想来看,“萌文化”是与其理念价值大相径庭的。茶道带来禅意,宗教带来深厚的礼仪观念,“工匠精神”带来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萌文化”与上述理念相比,无疑更加轻松、亲民。所以,“萌文化”就是面向大众群体而产生,它与群众阶级的联系十分密切。在垃圾分类工作中,圆润的字体和可爱的图标就是枯燥中的强心剂,它在迎合大众审美的同时推动了工作的进行。
对于我国而言,由于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推进地较晚,所以其中涉及到的设计较为简单,对工作的推动作用微乎其微。
1.国外设计作品分析
经过现代化审美的磨练,二十一世纪后的德国和日本都完成了垃圾分类设计的迭代。有趣的是,两个国家像是约好了似的开始借鉴彼此的长处——德国的设计变得更有人情味,日本的设计开始透着理性。德国的设计师为了缓解垃圾分类的乏味,开始设计简约的线条图标,这种图标较日本的“萌”系图标更加写实。日本则开始用圆角的无衬线体代替手写字体,卡通人物也鲜有出现了,更多的是直观的手绘图标配以文案来说明垃圾分类的规则。
2. 国内设计作品分析
我国的垃圾类别标志大部分采用箭头元素来构成,同时沙漏形代表厨余垃圾,三角形代表可回收,X 形代表有害,附有朝外箭头装饰的三角形代表其他垃圾。通过观察可以得知,受众人群在解码的过程中容易感到困惑:将厨余垃圾符号化于沙漏,和将X 形符号化于有害,容易引起解读障碍。以我国权威媒体发布的垃圾分类指南为例,设计师也习惯使用手绘图标来进行编排,但图标的绘制没有采用同一规格的图形和线条去制作,缺少视觉统一性,也缺少一定的时尚美观度与形式感。
图4 中国21 世纪后的案例
3.效果评估
德国的垃圾分类工作已经进行了百年有余,不少媒体都称德国是垃圾分类工作做得最成功的国家之一。日本也因为其严苛的分类要求而著名,工作成效同样很可观。
2021 年4 月28 日, 在垃圾分类工作正式实施一周年之际,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组织召开了《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给出了居民知晓率、参与率和准确投放率的数据,分别为98%、90%与85%。其中,居民知晓率值最高,说明垃圾分类的宣传工作做得很到位。而参与率和准确投放率较低,说明垃圾分类工作进程需要进一步推动进行。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也提到,如何帮助居民正确分类和提供便利条件是接下来垃圾分类工作推动中的重点问题。
针对这个问题,我国各地的城管委也采取过相应的措施,比如赋予垃圾桶人工智能的特色和奖励制度,但是由于运营成本的问题,工作成就并不明显。通过前面比较中西方的垃圾分类中的设计与进程,我们不难发现视觉设计与工作成效的联系是不可分割的。在这里,笔者试想通过优化北京市垃圾分类的类别图标和宣传手册,来推动垃圾分类工作进程,加强群众的分类意愿,减少错投情况的发生。
首先,笔者用箭头的形状和方向来表示不同垃圾的回收处理方式。可回收物采用圆环和顺时针方向箭头的结合来设计,表示可回收物会再次回收利用,用绿色代表。有害垃圾因为其特殊性将不能回收利用,所以笔者将有害垃圾的标志设计成一个闭合的圆环,以表示有害垃圾的不可回收性,用红色代表。其他垃圾因为其类别特殊性,目前市面上会采用填埋或焚烧的方式来进行处理,故其他垃圾的箭头朝外,用蓝色代表。市面上对厨余垃圾的处理方式主要分为资源化和非资源化两类。资源化处理主要包括转换为饲料与肥料,故厨余垃圾的箭头朝内,用橙色代表。
图5 设计展示1
宣传手册首先采用了展开宽380MM,高210MM,折叠后宽95mm,高210MM 的尺寸进行设计,篇幅大小适宜,类似口袋本,便于阅读和传送,印刷成本较低。整套设计采用绿色作为主色调,配以圆角图标和柔和的线条,整体呈现出一种有机的效果,符合垃圾分类工作的调性。垃圾类别的图标设计采用单色,线条简洁,在减轻阅读负担的同时,避免了不同文化背景、年龄的受众人群阅读困难的情况发生。
图6 设计展示2
宣传手册内首先对四种垃圾类别进行介绍,再用信息可视化的展现方式说明了垃圾分类之后的回收利用去向,从而调动群众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其次,宣传手册展示了各国的垃圾分类工作状况。由于我国垃圾分类工作开始的时间较晚,笔者通过信息可视化的展示方式,让受众人群对我国与他国之间的分类工作情况有一个对比,更便于推动垃圾分类工作的进程。
优秀的视觉设计不仅可以给人带来美的感受,还可以给人带来意愿的驱使、心灵的感化和思想的启发。优化垃圾分类中的视觉设计,既可以增强受众的主动性,推动垃圾分类工作,还可以美化环境,提高人民审美素养,增强城市文化自信。笃力推进分类工作,共建美好生态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