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荣 王倩
(作者单位:宿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泗州戏是安徽淮河两岸的一种传统戏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徽四大戏曲类型之一,超过200 年历史。它起源于北方的海州地区。猎户座洞穴,太平歌和其他民歌是当地农民即兴创作的。它传入泗州,吸收了当地人民的演唱艺术,形成了泗州戏,戏曲歌曲中的腔调有着北方戏曲的粗犷、南方戏曲的兴奋与温柔。
泗州戏是安徽四大优秀剧种之一,至今已有200 多年的历史,并在2006 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之后,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但其采取的保护与传承措施成效甚微。其传承和发展面临着诸多的问题,比如宣传力度弱、渠道单一,本身太过古板、不适合现代的审美需求,地方剧团自身缺乏造血功能导致市场萎缩、学校设置的泗州戏专业社会认可度低、保护传承上缺乏创新等等,这就对“非遗”语境下泗州戏的保护和传承问题提出了严肃的要求。[1]
泗州戏是皖北音乐的代表形式之一,深深根植于皖北平原的情感沃土,已经成为当地民众的生活模式和民俗体系的一部分。[2]它具有娱乐功能、社会教育功能和深层次的文化传承功能,对于其文化内涵的挖掘,有助于深入研究其地域文化和族群文化。
促进宿州地区及更多地区的人民对泗州戏文化发展有更深入的系统了解,积极投身于戏曲文化的创新。[3]此外,将泗州戏的保护传承和地方院校的大学文化建设相结合,发挥大学文化的文化引领和文化汇聚作用,实现对泗州戏的传承保护。
本项目致力于探索泗州戏的保护与传承发展状况、探讨其在皖北人民的生活环境中及在互联网新时代下的传承和创新发展模式、并建设以“泗县为核心,宿州为基地,淮河两岸为发展空间,并辐射四周”的发展格局,实现泗州戏的活态传承,完善皖北文化旅游体系,推动宿州文化强市和淮河文化生态经济走廊的建设。此外,通过戏曲振兴来创新皖北“扶贫脱贫”新模式,将“地方优秀戏曲文化资源”作为扶贫攻坚的重要手段,考察泗州戏的资源密集程度、市场条件、开发定位、产品设计等等的现实条件,寻求戏曲产业化开发途径,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助力泗洲戏的传承发展。
(一)调查时间
2021 年1 月15 日 ——2021 年4 月15 日
(二)调查计划
(三)调研方法
1.文献资料法
调研进度安排第一阶段 小组成员通过图书馆、网络等途径进行相关文献调查,整理泗州戏近年来发展状况和特色、政策扶持密度及相关扶持案例、与高校的互动活动,分析、整合资料,讨论并拟订项目具案。第二阶段 充分挖掘泗州戏的文化内涵,提炼精髓,拜访非遗传承人,探讨目前泗州戏的创新发展及与观众交流问题。第三阶段 实地考察淮河两岸的泗州戏发展实际,从多方面进行数据与实物的收集,并深入当地人民群众,采用问卷调查、访谈法等方式,了解传承现状。第四阶段 收集的资料和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分类与归纳整理,剖析泗州戏发展规律及探究其在新时代条件下的创新发展的可行模式。第五阶段 对调研结果进行转化,撰写调研报告。再次拜访指导教师,吸纳意见,修改完善调研报告。
小组成员通过图书馆和网络查阅泗州戏发展与保护研究的相关资料,有重点地摘抄、记录、整理泗州戏的文化价值、社会功能、传承现状、政策扶持、专业开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情况、创新发展模式等等,了解与分析前人经验,掌握泗州戏发展的基本事实,从而提出新课题、新研究方向,为小组开题报告做准备。
2.田野调查法
通过深入皖北地区调研,发现、记录、整理泗州戏的发展特色、文化特征、生存基础、传承现实、代表剧目和保护价值,遵循其原真性、吸引性、可持续性和因地制宜的原则,全面系统地考察淮河两岸的泗州戏文化发展实际,充分挖掘泗州戏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拜访非遗传承人、泗州戏博物馆,探讨目前泗州戏的创新发展及与观众交流的问题,将收集的一手资料和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分类与归纳整理,剖析泗州戏发展的规律及探究其在新时代条件下创新发展的可行模式。
3.问卷调研法
在项目实施后期,小组成员通过QQ、微信、微博等渠道投放了关于泗州戏的保护与传承研究相关问题的民意访谈问卷,再一次了解民众对于泗州戏的熟知与喜爱程度、发展现状的认识、对泗州戏等戏曲种类的保护与开发、发展方向的思考与建议,并依托相关问卷软件进行数据的回收处理,采用定量分析的方式,科学精确地提炼整合资料有价值的部分,完成研究报告的撰写。
长期以来,经费问题一直是阻碍泗州戏改革开展的一道难题,其直接导致泗州戏缺乏改革动力,缺乏创新所需的经费。泗州戏要想有更大的知名度,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加大对泗州戏改革创新的经费投入。
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市场经济要求回报率高,青年人大多想从事易学易会且回报高的职业工种,而不愿意学习传统的泗州戏,这导致泗州戏的演出人才以中老年为主,后备人才储备不足,泗州戏的演员也大幅减少,这就导致泗州戏的观众减少,演出亏损,技艺濒临失传,生存出现危机,戏曲遗产面临失传。
从地方戏曲发展史上来看,创新始终是其发展成长的内在动力,无论是昆曲、豫剧亦或黄梅戏等各类戏曲,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也都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调整自己,以适应时代的变化,从而得以生存、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娱乐方式选择的多样化,农村的文化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地方戏曲生存环境变得恶劣。
剧目老化,新创剧目太少。近年来,由于演出人才的流失、观众数量的锐减、经济效益的降低导致泗州戏新创剧目偏少。泗州戏的表演形式陈旧、单一,受众面狭小,对现代人群缺乏吸引力。
1.探索泗州戏数字化保护与传承
利用数字化多媒体对泗州戏文化遗产相关的档案、音乐、照片、影像等进行编辑、转化为数字化格式,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和保护,也方便人们对泗州戏的阅读、检索与共享。同时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互助作用,如网络广告、博客、抖音、网络百科全书、微博、哔哩哔哩、社交网站等,全方位宣传推广泗洲戏。此外,通过数字化技术了解社会大众对戏曲艺术的新需求,灵活开发各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视觉形象、动漫形象、文化元素,通过版权授权、展览展示、联合开发、教育培训等方式,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实现泗州戏的产业化运作。如依托宿州博物馆向旅游市场开发有关纪念品,实现与时俱进地保护与传承。
2.探索“戏曲+现代音乐”的传承方式
加强泗州戏与现代音乐艺术审美的融合,运用“戏曲+现代音乐”的演绎模式,借用戏曲的唱腔和旋律,将泗洲戏的节奏规律与现代艺术律动多变的特点相协调,注重音色变化与对比的特点相协调,引荐和参照流行音乐的元素,对现有泗州戏的曲风、曲调、歌词进行改编、创新,把复杂的地方变简单,把曲调改得更动听,便于大众学唱和大范围流行和传播。比如在唱腔上加强泗洲戏润腔的夸张性手法,加强它与现代音乐审美的契合,使得泗州戏戏曲元素能够巧妙地融入到流行歌曲之中,向更多的观众传递泗州戏的内容和精神。
3.建立产官学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积极维护泗州戏文化遗产保护网站的运营,建立相关的研究机构,实现产业、政府、高校的良好互动,使泗州戏产业化发展、政府资金和政策的支持与相关高校的实践、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的融合,实现泗州戏文化的综合保护与传承。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泗州戏不仅仅要保护在舞台上,保护在演员身上,更应该保护在市场中,找准艺术和市场的交叉点。泗州戏的市场化道路要坚持双管齐下,运用市场和政府两种手段来增强剧种抵御风险的能力。
另外,泗州戏发展到今天仍然只是在皖北地区的集镇与乡村流行,主要观众仍是农村的中老年人。但泗州戏要得到进一步发展和繁荣,必须大力培养和吸引不同阶层的观众,紧紧围绕特定的受众群体,采取多种形式,多渠道吸引观众、适应观众、培育观众。要结合艺术实践、艺术课堂、艺术与社会文化活动、艺术与旅游开发等途径,适应不同阶层的审美趣味,赢得更大的市场。[5]
坚持“地域为特色”、“纵深式与横向式挖掘”的思维模式,重点深入当地将泗州戏中最具代表性非遗的文化基因如图形符号、文化元素、意识形态等,植入产品创新之中,挖掘其中的民间故事、历史故事、爱情故事,神话寓言等并融入现代流行元素作为创新的题材,创新更多新颖的戏曲形式和内容,并开发有关泗洲戏的文创产品,如开发与泗州戏品牌相关的音像制品、杂志刊物、生产出售戏曲工艺品、纪念品,开发戏曲典故和有关人物的旅游景点,从多方面延伸其品牌价值。在此基础之上,推广线下与线上经营相结合的形式,对外营销泗州戏文创产品。如线下对准市场需求,探索多样化、大众喜闻乐见的产品形式;线上通过开展自己的运营账号、开设旗舰店、借助短视频的东风等等打破地域局限,开拓文创产品的市场。
以“泗县为核心,宿州为基地,淮河两岸为发展空间”而划定泗州戏生态保护区域,将泗州戏文化遗产与皖北地区文化旅游风光相结合,让深厚的泗州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丰富文旅资源,实现泗州戏价值再创造,使之成为“活文化”。
黄翔鹏在《论中国传统音乐的保存和发展》一文中说道:“真正要讲传统音乐的保存,就必须讲活的传承关系。资料、乐谱的作用对于提供音乐的有关信息而言是极为有限的,通过口传心授、活的演奏,才能真正的保存。”因此,我们要加强对民间传承人的保护,保护他们在传统音乐文化生态根基上的原生性沿袭传承,通过各种传承途径和手段使其能够延续发展。当然,物色当地年轻人和孩子作为传承人也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要采取一些激励措施来带动年轻人和孩子,比如:给予年轻人和孩子在参加活动后一定的报酬或者获奖机会等等。
戏曲发展离不开民众应当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中心,推动戏曲文化的传播。戏曲的传承也需要传播媒介和传播渠道的创新,二十一世纪,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传播方式,使中国戏曲传播的环境开始转变。从传统的广播电视,到现在的5G 移动技术,而随着信息选择与新媒体的“私人化”、“个性化”,让大众对文化产品的选择越来越个性化、私密化,互动性也不断增加。中国戏曲要赢得市场和生存空间,需要适应新媒体的传播特性让群众传播最大化,创新发展途径。戏曲院团与相关行业可以增设新媒体部门,同时建立戏曲艺术网站,开发书籍戏曲客户端,充分整合媒介形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传播能力,让戏曲艺术在大数据时代获得新的发展途径,从而更好地散发戏曲的魅力。[6]
针对目前戏曲剧团存在的困难,国家给予的扶持政策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及时提高戏曲编创与演职队伍的工资福利待遇,使他们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戏曲创新与发展的工作中去。二是制定措施,为戏曲艺术继续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使各剧种在竞争中推陈出新、百花齐放。
本报告通过深入皖北地区调研,发现、记录、整理泗州戏的发展特色、文化特征、生存基础、传承现实、代表剧目和保护价值,遵循其原真性、吸引性、可持续性和因地制宜的原则,探究适合泗州戏活态传承模式和创新发展的思路。希望实现泗州戏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探究泗州戏非遗旅游开发的可行性,建设以“泗县为核心,宿州为基地,淮河两岸为发展空间,并辐射四周”的发展格局,完善皖北文化旅游体系,推动宿州文化强市和淮河文化生态经济走廊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