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玉娇,刘秋越,曹亚雨,刘惠蓉,曹海霞,闵丽华
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四川 610072
国际疼痛学会(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IASP)2020年对疼痛定义进行了修订[1],即“疼痛指一种与实际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情感体验,或与此相似的经历”。全美保健机构评审联合委员会(The Joint Committee American Health Organization,JCAHO)将疼痛定义为第五生命体征[2]。病人中的疼痛症状普遍存在,约63.08%的住院病人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3],急性疼痛不仅改变病人的舒适度,还会导致病人对疾病产生灾难化认知,病人配合治疗的依从性降低,慢性疼痛同时还伴有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给家庭、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4-5],进一步会导致病人住院时间延长,影响病人的恢复;原卫生部于“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版)”中将“疼痛治疗管理与持续改进”纳入评审标准[6],近10年国内疼痛护理领域研究不断发展,了解疼痛护理的研究热点及研究趋势,有助于医务人员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缓解病人疼痛,改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本研究基于CiteSpace软件探讨近10年疼痛护理的研究热点及前沿方向,以期为临床护理人员进行疼痛管理实践和研究提供参考。
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核心期刊及学位论文库作为数据来源。在CNKI核心期刊中,检索条件以“主题=疼痛AND主题=护理OR(题名=疼痛OR题名=护理) OR(title=疼痛ortitle=护理)OR(v_subject=疼痛OR v_subject=护理)AND年 Between(2010,2020)AND核心期刊=YORCSSC期刊=YOR CSCD刊=Y(模糊匹配)”获得文献1 396篇;在CNKI学位论文库中以“主题=疼痛AND主题=护理OR(题名=疼痛OR题名=护理)AND年Between(2010,2020)(模糊匹配)”获得文献880篇,共计文献2 276篇。
纳入标准:①与疼痛护理相关的文献;②语言限定为中文;③时间限定:2010年1月1日—2020年9月30日。排除标准:①重复发表的文献;②征文通知、广告、新闻报道等非学术类文献、会议论文、专利成果等文献。
用CNKI自带的可视化分析功能对文献进行梳理,将文献题录以 Refworks格式导出,用CiteSpace(Version 5.8.R3)进行可视化分析。数据分析之前用CiteSpace对所查文献进行去重,去重后剩余2 261篇。根据研究内容设置参数,时间跨度为2010年—2020年,时间切片为1年,节点类型为作者、机构和关键词,年被引频次最高阈值为30,剪切方式为Pathfinder法。①聚类分析:把相近的主题词进行聚类,反映该研究领域各个研究主题的组成情况[7]。②研究热点分析:关键词共现分析中圆圈的大小表示关键词被文献引用的频次,圆圈越大表明被引用次数越高[8];关键词中心性越高,表明关键词的影响力越大,围绕该关键词的研究越多。③研究发展脉络分析:关键词时间区域分析可在时间维度上展现该研究领域的发展脉络;突现词指文献中骤增的关键术语,可以将某段时间内频次变化率高的词从大量的主题词中探测出来[9]。
2010年—2020年,护理核心杂志及学位论文中关于疼痛护理相关文献2 261篇,护理领域对疼痛的关注在2010年前已出现,2010年—2013年发文量较平稳;2013年—2017年发文量波动较大。2013年最高达247篇,2017年最低,仅112篇。从2018年—2019年,发文量迅猛增加,2020年由于数据检索截至9月30日,文献有124篇。近10年国内疼痛护理领域发文量波动较大,对于疼痛护理研究方向的探索极为重要。详见图1。
图1 2010年—2020年国内疼痛护理文献发文量分布
作者合作图谱有4 890个节点,8 229条连线,网络密度0.000 7,作者间合作较少。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童莺歌(8篇),其次为叶志弘(6篇),发文量居前10位的作者见表1。合作密切的作者有童莺歌-刘敏君-叶志弘-刘冬华,作者合作图谱见图2。
表1 2010年—2020年国内疼痛护理发文量居前10位的作者
图2 2010年—2020年国内疼痛护理作者合作图谱
机构合作图谱得到1 296个节点,0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机构之间暂无合作,详见图3,发文量居前10位的机构见表2。
图3 2010年—2020年国内疼痛护理研究机构合作图谱
表2 2010年—2020年国内疼痛护理发文量居前10位的研究机构
2.4.1 高频关键词与聚类分析
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得到551个节点,1 894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125,聚类Q值=0.9911,S值=0.994 5,显示聚类合理。
关键词聚类分析形成17个聚类:护理、疼痛、生活质量、心理护理、疼痛评分、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康复护理等。出现频次排名居前36位的关键词见表3,其中居前3位的分别是“护理”频次416次、“疼痛”频次339次、“生活质量”频次138次。2010年—2020年国内疼痛护理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详见图4。
表3 2010年—2020年国内疼痛护理出现频次居前36位的关键词
图4 2010年—2020年国内疼痛护理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2.4.2 突现词(burst)
突现词指在较短时间内使用频次较高的关键词,可预测该领域研究发展趋势,近10年国内疼痛护理领域的突现词、 突现强度(strength) 、突变开始( begin)和结束年份(end)见图5,研究主题演变见图6。2010年—2013年对病人的护理干预、心理护理、舒适度和护理体会等方面的研究较为关注,研究对象有分娩病人、骨折病人,2014年—2016年对肿瘤病人、老年病人、压疮、带状疱疹、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人等不同研究对象的疼痛关注较多,2016年开始延续护理、奥马哈系统、加速康复外科、临床护理路径、德尔菲法、病人的睡眠、肿胀等成为新的研究关注点。
图5 2010年—2020年国内疼痛护理突现词知识图谱
图6 2010年—2020年国内疼痛护理研究主题演变图谱
近10年国内疼痛护理领域的研究总体呈上升趋势,发文量波动较大,选题中应注意选择具有前沿性的研究主题。疼痛护理领域的核心作者群尚未建立,按普莱斯定律[10]发文数量(计算公式:nmax为发文量最多作者的论文篇数)为1.71,故核心作者最小发文量应为2篇。疼痛护理领域的核心作者有185人,发文量共414篇,占总发文量的18.31%,表明核心作者群在发文篇数总量上还远不足。发文量排名位于前10位的机构主要是三级甲等医院或者医学院的护理学院等,机构之间暂无合作,今后应加强疼痛护理领域的多中心合作,提高该领域研究的关注度。
国内疼痛护理的研究对象多集中于儿童、中老年病人、骨科病人、肿瘤病人中[11-14],干预的方法研究热点多集中于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应用[15-16]、疼痛管理、循证护理实践等[17-19],研究的时间段主要为围术期、延续护理或临终关怀等[20-22],研究方法以干预性研究为主,其次为对病人某一领域的疼痛现状调查或者对护士某一领域疼痛评估能力的调查类研究,采用系统评价或循证护理构建疼痛管理最佳证据的研究也逐渐兴起[23-24];但对病人的疼痛管理干预主体护士为主导,构建以医生、麻醉师、护士等组建的多学科团队管理模式仍值得后续研究去探讨。
突现词的变化趋势揭示了疼痛护理研究主题的演变(见图6)。在2010年—2013年,对病人的护理干预、心理护理、舒适度和护理体会等方面的研究较为关注,研究对象有分娩病人、骨折病人,2014年—2016年,对肿瘤病人、老年病人、压疮、带状疱疹、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人等不同研究对象的疼痛关注较多。目前,前沿研究主题为延续护理、奥马哈系统、加速康复外科、临床护理路径、循证护理等,也是未来疼痛护理领域研究的发展趋势。对住院病人的疼痛管理研究较多,其中采用新的研究方法或者新的临床护理路径能缓解病人疼痛的实际状况,如加速康复外科对疼痛影响、基于循证最佳证据的疼痛管理实践;延续护理中采用奥马哈系统对出院病人疼痛进行管理。未来研究应充分考虑如何应用这些新的理念和研究方式对病人实施疼痛管理。今后的研究还应注重多学科加强合作,成立多学科协作疼痛管理团队;根据病人病情特点和实际需求,制订规范化、系统化的疼痛护理临床路径;同时应建立疼痛护理管理质量控制标准,加强疼痛护理效果评价和质量监管,促进疼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疼痛管理在护理中的应用能减少病人的疼痛体验,促进病人恢复。本研究运用CiteSpace软件对CNKI中2010年—2020年疼痛护理领域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探讨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趋势。研究文献来源于CNKI的核心期刊和学位论文中,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但也存在未覆盖国内研究者在外文期刊发表的有关我国疼痛护理的研究文献。未来可与国外疼痛护理领域的研究进行比较,为我国疼痛护理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