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送教上门”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基于山东省潍坊市部分县市区实地调研

2022-02-21 02:32刘毅宁
大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送教上门潍坊市残疾儿童

刘毅宁

(吉林大学,吉林长春 130012)

“送教上门”是中国现阶段保障重度残疾儿童学生受教育权的重要安置形式之一。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发展情况、特殊教育普及程度等方面各不相同,导致不同地区的特殊教育差异较大。为了切实了解并掌握我国送教上门工作现状,课题组聚焦山东省潍坊市,通过参加“扶贫送教”社会实践,采用实地调研、发放调查问卷、个案分析等方法,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和已有文献研究,对重度残疾儿童学生现状、“送教上门”工作情况及服务需求进行了深入了解,分析我国“送教上门”工作目前尚存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全市重度残疾儿童学生的基本状况及存在问题

据有关部门2019年的统计数字,山东省潍坊市现有残疾儿童学生2396人。其中重度残疾儿童学生受智力、家长重视程度等方面因素影响,现多由祖辈或母亲在家照料,学习能力和整体发展普遍较差,就业率低下。

(一)基本状况

1.重度残疾儿童学生受重视程度大幅度提升

潍坊市残疾学生义务教育入学率(包括特殊学校就读、随班就读、送教上门、缓学)已达98%。通过康复救助资金在定点机构集中康复训练的有1116名,其中,脑瘫儿童248人,智力障碍儿童330人,孤独症儿童221人,听力言语障碍儿童83人,“家庭+社区+机构”残疾儿童康复训练87人。从重点调研的昌乐县总体情况分析,课题组走访的26名2—6岁重度残疾儿童,均由父母或长辈在家照料或以住院的形式康复训练;6—14岁适龄残疾应入学儿童学生253名,其中不能正常就读的重度残疾儿童学生101名,占比40%,由昌乐县教育和体育局牵头、残联配合通过送教进家庭、进社区、进福利机构等形式对其分批进行送教上门服务并纳入学籍管理。

2.重度残疾儿童学生能力水平较低

本次调研采用目标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共走访58名重度残疾学生,发放调查问卷526份,实际回收526份,有效问卷458份,有效率87%。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综合分析和实地调研情况看,重度残疾儿童学生智力水平普遍较低,智力测验结果为重度或极重度,他们大部分伴有严重的脑瘫或重度自闭,有的伴有严重肢体残疾或情绪障碍,自我调节能力差,情绪不稳定,易冲动并伴有攻击行为,感知运动能力低下,沟通和交流能力远低于正常学生,与在特殊教育学校接受教育的学生相比,也有一定程度的滞后。大多数重度残疾儿童学生不具备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低下,整体能力水平普遍较差。

3.重度残疾人群就业率低下

政府和社会虽然给予了重度残疾人很多关注,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各级残联部门也积极协调,但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单位或个人出于招收残疾人风险高、工作效率低、需对其提供特殊照顾等方面的考虑,不愿意招收残疾人士作为他们的员工,重度残疾人群就业问题依然突出。截至2021年11月,潍坊市昌乐县2020—2021学年度义务教育期满的12名送教上门学生,皆尚未就业,依旧于家中生活,由父母照顾,发展程度较好的学生能帮父母干一些如扫地、烧水等简单的家务劳动。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残疾儿童学生家长心理与行为限制了学生发展

家庭是特殊儿童成长最重要的环境,家长对残疾儿童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走访调研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近九成的家长对孩子存有愧疚心理,过度溺爱和保护孩子。日常生活包办代替,从而抑制了孩子自理能力的建构,造成其自理能力低下、自立困难的状况;近五成的家长持有自卑心理,不愿对外界公开孩子的真实情况,多选择将孩子封闭在家,甚至长期将其锁在屋内,剥夺了残疾儿童学生与外界接触交流的机会,阻碍了其社会性的发展;多半家长持成长“无用论”观点,对孩子未来丧失希望,多采取置之不理的做法,由年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的祖辈承担孩子的日常照料任务。家长们种种不健康的心理与行为阻碍了学生的正常发展,致使其在感知运动、语言言语、生活自理、社会适应等方面能力低下。

2.残疾学生家庭处于消极状态,尚未建立起专业、系统的家庭教育康复模式

通过对问卷调查中“在孩子教育方面有何困难”这一问题的回收数据分析发现,残疾儿童居家教育中半数以上的家长缺乏系统的教育方法,不能准确评估孩子的基本学习能力,不知该从何处教、该教给孩子什么内容,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弱化。部分学生幼年时通过政府资助、住院医疗等方式进行康复训练,家长为此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随着年龄增长,超龄后政府资助停止,家庭无力承担数额较大的康复费用,家长大多选择停止医疗康复训练。后续的居家康复中,受器材、训练时间、专业知识与方法贫乏等因素影响,家庭康复训练水平低下。残疾儿童家庭至少有一人要全天照顾陪伴残疾孩子,家庭劳动力减少,整体收入偏低,加上巨额的康复治疗费用,致使残疾儿童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缺乏相应的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为其受监护的残疾孩子提供直接或间接的学业支持。

3.残疾人相关的法规政策尚不完善

我国目前发展残疾人事业的工作机制日益完善,《残疾人教育条例》《残疾人就业条例》等一系列配套法规先后出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制定残疾人保障法实施办法等,但残疾人权益保障与福利等相关的法规政策、经费保障、设施保障、专业保障等多种支持保障要素尚处于完善之中,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残疾人事业发展、残疾人权益维护等方面的主体责任不够明确,缺少对残疾儿童家庭服务需求及残疾人发展教育需求的关注。

二、送教上门工作的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

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的全面推进,让无法到学校就读的6—14岁重度残疾儿童学生受教育权得到保障,送教工作飞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

(一)基本情况

1.送教上门覆盖面逐步扩大

《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明确指出,“组织开展送教上门。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安排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教育资源,为确定不能到校就读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提供送教上门或远程教育等服务,并将其纳入学籍管理。”2017年1月,《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中提出,“对不能到校就读、需要专人护理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采取送教进社区、进儿童福利院、进家庭的方式实施教育。以区、县为单位完善送教上门制度,为残疾学生提供规范、有效的送教服务。”潍坊市自2015年全面启动送教上门工作,教育对象为适龄未入学的7—15岁智力残疾、肢体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精神残疾、视力残疾和多重残疾儿童,送教学校类型包括普通学校和特教学校,采取送教进家庭、社区、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儿童福利院等形式。2021年9月,潍坊市由各县市区特教学校负责送教上门的残疾儿童学生累计415名。

2.残疾学生家庭负担有所减轻

稳定增长的国家财政投入改善了残疾儿童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各级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的投入使用,为残疾人提供服务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免除了残疾儿童学生家长的后顾之忧。国家精准扶贫政策支持背景下,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资源涌入残疾贫困家庭,对残疾孩子施以医疗救助、教育指导等,提高残疾儿童学生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极大地减轻了残疾学生家庭的负担。

3.送教教师队伍不断扩大

潍坊市送教上门教师选择有充足爱心和耐心、心理素质过硬、教学能力较高、身体素质好、对送教上门工作有意向的教师担任,从最初的由特教学校骨干教师担任扩展到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教师,通过调班调课,利用周末、节假日等形式集中送教。特教教师和随班就读教师具备丰富的学科教学经验和特殊教育专业背景,熟悉残疾儿童心理及行为特点,能较好地开展送教上门服务。当地民政部门积极联合医疗卫生、康复治疗师、社会工作者或志愿者参与送教。

4.送教上门质量不断提升

潍坊各县市成立特殊教育资源指导中心,对区域内送教上门工作提供巡回指导和支持服务;遵循家庭自愿、定期入户、免费教育的原则,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对辖区内适龄未入学残疾儿童少年进行排查、巡防,确定送教对象并纳入学籍管理;由担任送教上门工作的教师对残疾儿童少年进行评估,制定教育及康复方案;依据残疾儿童学生多样化教育需求,制定个性化教育教学方案,从残疾儿童学生生存发展最迫切的需要出发,根据学生实际提供多元化教育课程。

(二)存在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送教上门普及范围相对狭窄

虽然送教上门教育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多数残疾儿童学生受教育的需求,但并没有满足所有残疾儿童学生的教育需求。截至2021年9月,潍坊市各县市区对送教上门学生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仅停留在义务教育阶段,缺乏早期教育与后续培养,学前、高中和高等特殊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学龄前期、义务教育期满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的教育仍处于空白期。送教上门不仅仅是特殊教育安置形式的补充,更应是特殊教育服务的延伸与拓展;不仅仅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教学,更要对其进行对未来生活有帮助的职业训练和规划指导;送教上门的服务对象应着眼于所有有教育需求的个体,不仅包括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还要涵盖学前特殊教育以及高中、大学教育和成人教育阶段。

2.送教教师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潍坊市特教学校教师大多来自普通教育系统,存在专业性不强、专业背景单一等不足。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学生多为轻度或中度残疾,身心发展等方面与送教学生存在较大差异。从特教学校(班)走进送教学生家中,教学内容多以学科教学和生活适应训练为主,在具体内容方面与重度残疾儿童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相差较大,加之缺乏经验和相关教材指导,教师们所拥有的专业知识远远不能满足送教学生的教育需求;送教教师缺乏适用于特殊儿童康复训练的相关技能,无法对其提供专业的康复训练和医疗服务。

3.联合送教模式尚未成熟

送教学生的主要照料者受年龄、文化程度、重视程度等因素影响,教育参与度较低,未能对送教教师讲授的课程或培养的良好行为加以强化训练,严重影响了学生进步;医教结合、康教结合送教次数有限;社区、福利机构更多的是对残疾学生及其家庭进行经济和生活方面的救助;教育、家庭、社区、医疗等部门虽有联系但并不紧密,没有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化。潍坊市尚未形成由教育家、医生、语言、心理等方面专家组成的专业送教服务团队,未能对重度残疾儿童学生进行科学评估的同时为其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目标和个别化教育训练计划。

4.送教上门工作相关政策及配套制度仍处于健全完善中

完善的残疾儿童少年教育保障制度、规范的管理考核制度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基石。潍坊市送教上门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从制度层面明确承担送教上门工作的责任主体及相应的岗位编制;未制定出统一的业务流程及实施办法;送教上门工作相关政策中对于非政府主体的责权分配和具体参与方式并未给出具体规定。

三、推进送教上门工作的对策建议

《第一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的组织实施让中国特殊教育得到发展,但依然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在中西部农村地区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普及水平仍然偏低,学前、高中和高等特殊教育发展整体相对滞后;教师数量不足、待遇偏低、专业水平有待提高等。《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将“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规模显著扩大,特殊教育学校、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的运行保障能力全面增强”作为工作总目标,将“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增强特殊教育保障能力、提高特殊教育质量”作为重点任务。本研究通过参与送教实践、实地调研、与家长交流和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对接受送教上门服务的学生进行评估,了解潍坊市送教上门工作现状及需求,在总结分析中得出对送教上门工作的启示。

(一)扩大送教工作覆盖面,关注重残儿童早期教育与毕业后续教育

对确诊重残儿童早干预、早教育,抓住1—6岁教育康复关键期,通过“通园”形式的幼儿园等场所,对其进行早期教育、养护与训练,减轻残疾幼儿家庭日常照料、教育及康复训练等方面的困难;毕业残疾学生的后续发展依然值得关注,对于因程度过重无法到职业学校就读的残疾学生,送教上门不仅“送科学知识”还要“送职业规划指导”,依据学生职业能力,提供实习就业机会。与社区合作,为其创造有利条件,促使残疾学生自主参与社区文化生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鼓励学生到福利工厂就业,通过劳动获得报酬,提高社会生活能力。

(二)加强送教教师队伍建设,构建专业化送教人员体系

高水平的送教队伍、送教上门服务人员的专业程度对提高送教上门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建立完善的特教教师资格证制度,提升广大特教教师的专业素养与专业能力;加强特教教师培训工作,丰富培训形式与内容,采用短期培训班、骨干教师培训、教师继续教育开设特殊教育必修课等方式,加强特殊教育相关知识与技能培训,进一步提高送教教师专业素质。

(三)多方力量联合,构建全员化送教上门支持体系

送教上门工作不仅需要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指导,更需要非政府主体之间的协作,加强科研组织、医疗部门以及基层社区在送教上门工作中的作用,通过民政、社区等多种资源的介入,转变家长消极无助的思想状态,指导家长建立起专业、系统的家庭康复训练理念,提升居家教育中家长康复训练能力;社会保障、医疗等相关部门与特殊教育加强联系合作,整合多领域的专业人士,共同为送教上门工作提供良好教育环境与技术支持。

猜你喜欢
送教上门潍坊市残疾儿童
如何与残疾儿童做活动
试论残障儿童送教上门的实践与探索
残疾儿童招生入学要“全覆盖、零拒绝”
潍坊市“互联网+制造业”的制约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
融合教育架构下“送教上门”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山东省潍坊市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重度残障儿童少年送教上门工作的研究
潍坊市中小微物流企业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潍坊全市会展统计培训会议召开
河南:实施“一人一案”确保适龄残疾儿童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