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振兴,俞国红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 215400)
“双元制”职业教育是由企业和学校联合培养人才的先进职业教育模式。“双元制”职业教育的重点在于学校以及企业之间的共同培养,学生的身份不仅是学生,还是学徒,体现出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特点。基于双元制的弹性学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在高职社招生人才培养过程中,能更好地发挥“双元制”职业教育优势,能培养出更多“大国工匠”。
弹性学制主要是指基于学分制形成的新学制,面向高职社招生的“零存整取”的学分银行是实践学分制重要管理机制。灵活并全面实施学分银行制度能够较好地克服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僵化,实现因材施教。
“1+X”证书制度作为横跨企业与学校的一种机制,其主要目的在于打通一些解决人才供需问题的结构性矛盾,其中包括打通培养以及需求等。该制度中的“1”指的是学生的学历证书,表示学生个人的资历水平,也可作为其学业凭证,意义在于能够促学生于未来职业道路发展上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而“X”指的是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职业技术能力和等级的资质证明,主要的意义在于证明学生在工作领域方面拥有足够工作能力。对当前职业教育与生产实践发展不协调的问题,职业院校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且在通过各种途径尝试和企业进行合作。由于缺乏完善的机制,“校热企冷”的情况还是比较普遍的。“1+X”证书制度在充分考虑了企业与职业教育双方的利益以及需求的基础上,积极贯彻落实“三教”改革,有效地改变了传统教育体系的弊端,实现了学历教育体系和职业资格,实现了两者间有效融合与发展,满足了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能力的要求,进而实现了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技能标准的衔接。
目前的教育模式当中,教师以及学生仍旧是教育过程中的核心要素。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给学生做讲解,学生能够在其中汲取到一定量知识,其余形式的学习活动则能够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补充学习。实际上,教师的教育核心并非是教会学生如何运用知识,而是通过课堂的生动讲解对学生进行方向性引导,使得学生能够在知识的熏陶下不断获取经验,在发展智力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品德与人格。“学分银行”制度的中心部分就是教育学生,制度是以学分为基础来确定学生是否能够获取学位证,如此一来学生就被赋予了自由选择课程的权利,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由于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各有偏差,因此学生之间的知识储备存在着较大不同,从教育管理模式来说并不能一概而论,需要根据地域、学生、教师的差异性灵活管理,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更大程度地匹及成才标准。此外,还需要注重管理的民主性,允许学生提出抗辩申诉,通过建立规范的申诉处理程序和科学民主处理方法,获得相应的申诉处理结果。在学校教学管理体制不断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展现学校教学管理的柔性,采用“柔性管理”,所谓“柔性管理”就是刚柔结合。其核心是刚性,边界是柔性。管理制度的柔性是原则性与柔性的统一,严格性与松散性的协调。信用银行制度的基本精神恰恰是柔性管理的表现。信用体系建设旨在鼓励每位申请人进行学习,通过积累信用银行获得的信用。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其学习时间、课程安排以及学习过程均可以合理调整。当学生于学习存在困难时,可以适当延长时间;学有余力的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其他专业辅修或者安排更多课程,以期达到缩短学制的目的;若学生需要工学交替,可适当减少每学年的课程安排,通过学校分阶段,进而完成所得全部学分,这样既能够发挥出学习的主体性,又可以给学生的工学双层面赋予更大自由度,教学模式也更灵活,课程更具针对性。此外,学生在自由选课时也更容易融入学分银行系统,导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差异进行贯通性指导建议,如此既能培养学生个性又可以帮助学生更顺利掌握和学习专业课程。每门课程的学分获取都必须符合一定的制度要求,灵活的教学管理并不意味着学生是放任的,而是使学生有一定的自由度,遵循教学管理制度的同时尊重个体差异,承认社会差异;遵循把握市场主流、求同存异的原则、宽严相济的教学原则,建立一套个性化、柔性化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学分银行”制度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学分具有通兑性。学分类似于货币,具有通兑特性,正是基于此原理,学分银行制度才得以建立、实现。学生在完成入学报道后即可产生学分账户,账户能够记录储存学生的学分成绩,按照“零存整取”的原则进行记录,当学生完成某门学科后即可轻易查看到学分总和,甚至可以细致到各科分数,当取得学分满足所需兑换的资格或学位证书的要求时,方可取出。鉴于学校的资源优势,学生不仅能够就近选择本校课程进行学分学习,还可以选择更适合自己的相应高校课程,如需获得证书则需要按照一定的比例兑换有效学分,学生有了更广范围的选择,为不同层次教育之间交流、沟通奠定了基础,使学生得以自由发展。
“学分银行”学分制度是运用了专业学分制改革,本制度改变了传统专业课程与非传统专业课程两者之间的时间界限,极大缩短了专业必修课的学习时间,适当增加了专业选修课的时间,允许在校学生根据个人需求选择与自身专业发展相匹配的课程体系。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结构,使学生可以构建专业知识基础结构和专业能力结构。通过中国跨校联合选课考核制度,实现高校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为教育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学分银行”制度与普通银行的运行机制基本一致,具有完全类似于银行的存储、汇兑功能。从本质上分析,学分银行和普通银行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学分银行所“经营”的不是货币或货币资金,而是学分,也不具有银行的信贷功能,因此也不能够进行信用评估。
学分总数是学生通过完成一门课程可以获得的学分数,即某一学位或专业达到专业水平可能需要的某一学科的实际学分总数。信用能够准确反映所学知识的基本数量和质量,因此可以作为知识服务消费者和知识服务提供者之间,甚至学生和学校之间进行知识交流的货币。
存分机制的效应主要在于,弹性化的学习必成为国际教育发展趋势主流,高等教育改革目标是尊重和充分满足不同受教育者的不同个性化学习需求,促进高等教育民主的和谐健康发展以及长远发展,从而建立“学习信用卡”,为加快构建我国教育管理体系和推动学习型高等社会的不断形成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存分机制包括“学分银行”学分制度的二十多种元素,各个元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只有实现这些元素的协调配合,才能让学校的存分管理机制发挥主导作用。学生通过选课中心来确定课程体系,结合选课中心的指导来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以及决定课程的选修方式。在课程学习结束之后,通过统计课程的学习成绩学生可以获得相应的课程学分,学分银行会对学生的学分进行自动保存。当学生学分修满时就可以用学分兑换相应的证书,如果学分不够则不满足兑换证书的要求,存的学分也无法取出。
贷分机制实质上是信用管理模拟,揭示出的我国经济与政治社会问题意义颇为深刻:以这种现代金融信用手段重新塑造的诚信经营理念,是推动国家兴旺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笔宝贵财富。如此做法能够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但也会带来相应的压力,从而使两者实现并举之措。能够避免“一次考试定输赢”的痼疾,相比较更为传统的应试制度,贷分信用机制无疑是一次探索性的大胆突破。如果学生在某次考试中因主观或客观因素导致失利,则能够利用贷分的方式进行填补,无形的压力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在下一次考试中通过努力从而取得更高的学分。各大高校基于学分银行制度实行贷分机制,逐步推进信用制度的过程,也是贯彻国家素质教育制度精髓的有效路径。
在完善的“学分银行”学分招生管理制度中,学分的作用不仅仅是可以拿来用作学业积累,也可以用作融资借贷,更多的学分则可以用作升学或者转迁。因而,加快改革建立高等专业招生学分学习信息知识转换等级认证管理制度已经成为是大势所趋。
兑分机制的效应在于学分的顺利交换,使学生在校际中的“流动”成为可以,促进了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当信贷转移成为现实时,需要一个反映学生需求的信贷市场,而不是教育机构。信贷市场的兴起是资源流动的必然结果,也会对资源配置产生影响。在这一点上,更多分配给学生,而不是按在校教育服务机构人数进行分配,使教育经费总额在分配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更多、更有效的经费带动作用。学分的认定与本校招生资格互相支持,一定程度上说是从一个区域内的互相承认,再发展到现代全国甚至是现代全球高校互相通认的不断演化的过程,更是国内外高等教育以及经济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科学管理体制不断演化发展和相互影响的过程。
弹性学制是“学分银行”制度中的重要内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对自己的情况和今后的工作进行评估后,可在短时间内完成所需学分,在学分银行兑现相应的毕业证书;如果有合适的职业值得尝试,可以把自己在信用银行获得的学分存起来,然后在想继续学习时激活银行原来的学分。零存整取机制是目前最广泛也是最有效的“学分银行”存分整取机制。“零存整取”泛指将在校学生每一年学完一门专业课的学分进行累积储存,待学生达到一定专业知识层次或参加培训的一定学分后,就会颁发给学生相应的专业证书或培训结业证书。“零存整取”有利于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要实现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本科人才的“双型”目标,既要建立专业标准与专业标准的联动发展机制,又要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信用银行是实施“管评分离”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保证学生评价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是一个棘手的问题。除了对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事实材料进行公示、审核、监督等方法外,还可以借鉴评价单元的概念和范式。
“1+X”证书制度下,构建高职社招生“零存整取”的学分银行弹性管理机制,总体要贯彻落实三项改革内容:一是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进而有条不紊地对学习成果进行认定、积累和转换;二是稳步发展“学分银行”建设。通过对现有的学习成果来进行测评的方式确定学历教育的学分;三是推进弹性学制,学分“零存整取”,给予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空间和学习空间,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以及实际情况来合理调整学习时间,逐步完成学业,满足其多样化需求。
将高校的学习活动成果与非高校(例如企业、行业协会、社区、技能竞赛、职业资格认定等)的学习活动成果共同整合纳入学分银行认证框架,促进不同的学习活动成果在银行系统内的合理化与转换,有利于贯彻落实“1+X”证书认证制度的总体要求,对逐步提高高职社招生的学习活动积极性和高校的办学管理水平,不断完善“双元制”人才培养体系也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学分银行成立的本意是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分教育之间共同搭建专业人才共同成长的“立交桥”,促进高职社招生在学分银行的人才框架管理体系中积极提升自己职业能力,完成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获取高校文凭,突破职业发展的瓶颈和天花板。
按照双元制培养模式,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和计划,工学结合,以学校培养为主。在企业学习期间,学校安排指导教师,全程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企业和学校共同考核,将在企业学习成果和学校学习成果都纳入学分认证体系,认证后存入学分银行。
社区教育课程是我国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高等教育的有效性和补充。高职社招收的学生绝大部分是非全日制在校生,在一定条件下社区学习部分不需要做特定实验和实训的课程,完成考核后,可以认定学分,存入“学分银行”,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1+X”证书制度背景下高职社招生“零存整取”的分银行弹性管理机制的成功投入推行,意味着以在校课程学习为理论基础、以全日制在校同专业学生组成的班级为管理主体相结合的定量模型管理将有机会被转变为以单个学生为管理主体的变量模型管理。高等学校需要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针对学生提供个性化培养方案,完善学分认证体系,提供尽可能多的优质课程供学生选课,做到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育的学分认证,校企融合,职社互通,甚至与职业资格认定和职业技能竞赛相互融通。
推进弹性学制,建立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银行”制度。探索以学分转换和学历补充为核心的职业教育机制。按照“可比照认定”原则,探索建立职业资格等级与教育学历相衔接的机制,推动落实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支持职业院校通过多种形式,创新“大专+高级工”“本科+技师(预备技师)”“专业硕士+高级技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历证书体系与职业资格证书体系的有机衔接,促进高职社招生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