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高质量作业新样态

2022-02-21 06:32涂玉霞
中国教师 2022年2期
关键词:双减

涂玉霞

【摘 要】国家“双减”政策的核心目标就是减负增效。传统的数学作业因为“思维含量低、机械练习多、反馈效果差”广受诟病。作业必须实现从“单一、重复、低效”到“好吃又有营养”的转型升级,教育工作者应该创造高质量作业“少而精、快而准、宽而厚”的新样态。

【关键词】“双减” 高质量作业 新样态

一个球迷看一辈子球赛,即使他懂得所有的规则和战术,如果没有实战训练,上了球场也是不会踢球,刻意练习才能让知识转化成关键能力与核心素养。同理可知,作业在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

然而,同样是布置作业,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方法产生的效果却千差万别。“双减”政策的出台,就是要求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在不影响学生健康和全面发展、不搞题海战术的前提下,让学生在学校就把该学的东西学好。可以说,“双减”是对中小学教师的一次大考验。

传统的数学作业因为“思维含量低、机械练习多、反馈效果差”而广受诟病。如何转型升级?我认为作业至少要有三种新样态:第一,少而精,紧扣数学本质;第二,快而准,激发学习动力;第三,宽而厚,提升核心素养。

一、“少而精”,新知反馈的三个要点

新知反馈就是学生对新学内容的即时反馈。高效课堂要求讲练结合,一般新授课师生交流大约占25分钟,练习巩固约占15分钟(视具体教学情况而定)。如何有效巩固?教师要把握三个要点。

1. 重难点

练习的优劣,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心中有本账”,帮助学生从“知识内隐”到“思维外显”,以灵活的方式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我们来看几组习题(见图1)。

我们可以发现,每组题目中的B题不再仅限于做题,而更多的是以说理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本质,突破重难点。

2. 易错点

最好的学习是从差错中学习。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华应龙老师认为,有化错,才有真正的学习。找到易错点,各个击破,学生才能从思维的“模糊混沌”到“豁然开朗”。

如分数除以整数的新知反馈,一般教师设计的练习如图2所示。

这个练习学生做起来会觉得很轻松,但思考性不足,所以价值不大。

我们换个设计(见图3)。

好的设计会让每道题都有自己的使命,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暴露学生的思维盲区,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图3中的第1题,以对比分析的方式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第2题,在具体的算式中体会特殊算法和一般算法的适应性。像÷16,学生常把分母除以除数,是最容易出现错误的题目。第3题,有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点,教师可通过辨析,区分分数表示的两种意义。第4题,是把抽象算式具象化,检测学生对分数除以整数算式的真正理解。学生容易出现常识性错误,教师要善于“容错、化错”。

3. 联结点

有效的反馈,可以帮助学生把零散的知识变成穩定的网状结构,实现学习的承前启后和左右关联。

以下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组练习题(见图4)。

这道题比较开放,没有固定答案。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原来学过的(每段长)×(段数)=(总长)、(每份数)×(份数)=(总数)等,其实都是求几个几的和。

这样,就把知识进行了同化,纳入原来已有的数学模型中,使新旧知识之间得到了联结。

高质量作业设计拒绝累加式、拼凑式的“拼盘”,而应秉承“大道至简”的理念,找准重难点、易错点、联结点,开展“掘井”式练习,从而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

二、“快而准”,作业辅导的四部曲

2021年9月中旬,我们围绕“高质量作业设计及评价”研究专题对20位教师进行了访谈,有3个突出的问题被老师们多次提及。

平均主义:统一布置的课堂作业,学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培优帮差在课堂中很难落实。

无关主义:教师辛辛苦苦批改的作业,学生却很少去关注,缺少自觉订正的习惯。

拖延主义:本应该二十几分钟就做完的作业,有些学生总是拖拖拉拉,在学校完不成,只好把作业带回家做。

如何破解难题?我们不妨以40分钟的作业辅导课为突破口,通过“回顾点拨—分级练习—走动批改—重点突破”四部曲,达到“学、练、改、评”一体化的目标,使作业符合“适中性、层次性、开放性”原则。

1. 回顾点拨:打好“预防针”

学生每次做作业之前,先进行5分钟的预热活动,把今天学习的内容,进行一个简单的整理复习,厘清易混淆的知识点。

2. 分级练习:做好“营养餐”

为了尊重学生差异,教师调配“营养套餐”。教师设计的练习由A题(基础)+B题(综合)+C题(拓展)组成。达标组学生完成“A题+B题”,达优组学生完成“B题+C题”,教师规定完成作业的时间大约为20分钟。分组不是指座位上的显性分组,而是指隐性分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愿申报。A题、C题都是一道题,这样保证所有学生的练习题量都差不多,但因为难易有区别,可以满足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需要(见图5)。

3. 走动批改:当好“巡逻兵”

传统的面批面改是:教师坐着,学生做完作业排队,轮流让教师改。这种方法虽然也可以及时反馈作业情况,但是浪费了不少学生的时间,因为他们要等着教师一个一个地改完。另外,教师必须要等一部分学生做完了才能改,辅导学困生的时间减少。改进的办法是采取走动批改的方式,即学生在做作业的时候,教师拿着红笔,走到第一组第一个学生面前改作业,他做多少题就改多少,然后轮流往后面改。当教师从第一组走到第四组时,一半学生的作业已经做完。这种批改的方式有两个好处:第一,可以及时了解每个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碰到个别错误,教师可以当面给学生讲一讲。如果是共性问题,就留着集中评讲。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为学困生投入的时间最多。第二,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好的写作业习惯。凡是有不讲究格式、字迹潦草等现象的,教师在巡视批改的时候指出来,保证了学生作业的质量。

4. 重点突破:扫除“拦路虎”

改完一圈后,教师对“哪些题目最容易做错,哪些题目在理解上存在偏差”就非常清楚了。教师迅速在黑板上出一些类似的题目(一般都是换数字、换名称,防止学生直接抄答案),让所有学生放下笔,集中精力扫除这些“拦路虎”(即使没在自己做的题目范围之内,也要求他们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把错误纠正过来,避免有些学生继续犯同样的错误。

找出突出问题、典型错误,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分析,节约了教师一个个单独讲解的时间,能大幅度提高作业辅导效率。

讲完后,让学生继续改错题。教师再深入学生中间去改作业。作业改好了的当时就收上来。如果有些学生还有错题,教师就可以挑选作业全对的学生当“小老师”,帮助他们分析错误原因。等到下课铃声响起来时,学生的作业几乎都改完了,堂堂清、日日清就这样落到了实处。

经过实践,我们发现有了这样的“营养套餐”,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分级练习,落实培优帮差,给了每位学生梯级进步的机会。

三、“宽而厚”,课后延展的五种策略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教师普遍感到困惑的是:还能不能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布置怎样的家庭作业?

作业要在与生活的连接中激发学生探索欲,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致性、连续性、稳定性、开放性与可塑性的能力与品格。作业是课程和教学的自然延伸,能够促进学生在更高层面上的“再实现”。所以,我们认为,可进行适当的课后延展,让学生在“研数学、学方法”的过程中,拓宽视野,增厚涵养,完善人格。我们可以搭建五大平台。

1. 數学实践园

教师鼓励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制作数学学具,开展生活微课题研究,进行数学小实验,感受数学的现实价值,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沉浸式活动、合作型探究,对于学生而言,是体验最深的学习方式(见图6)。

2. 自主编试卷

每个单元结束后,让学生编写一份本单元的测试卷,要求基础题占60%,综合题占30%,拓展题占10%,给出标准答案。试卷采用不同方式展示:第一,同桌交换做,交换改;第二,教师设计练习题的时候,选用其中的题目(发命题奖);第三,优秀试卷在班级作品展区进行展示。

找题是一种全面收集及内化的过程。变被动做题为主动出题,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3. 学习接力日记

全班学生轮流在学习接力日记本上写自己的学习巧方法、解题好思路或阅读新感悟(每天一名学生写)(见图7)。

4. 数学故事会

教师鼓励学生多阅读数学课外读物,要求每位学生每月学讲一个数学故事。教师定期通过电脑点击幸运星的方式,选出幸运学生讲数学故事。讲故事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口才。

5. 小老师开讲

班上开设“小老师开讲”栏目, 每周确定一名学生讲课,每次15分钟左右。要求学生在家认真备课,并在家长面前试讲。转变角色,对授课的学生来说是一种挑战,其他学生也会觉得新鲜有趣,听课效果出乎意料地好。

这三种新样态,是希望作业能够从“随意”到“严谨”,从“做题”到“活动”,从“判断”到“增值”,从而实现作业的升级,真正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作者单位: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责任编辑:赵继莹

猜你喜欢
双减
“双减”之下,教育投资急转弯
“双减”政策下,“宇宙补课中心”海淀黄庄“人去楼空”
落实“双减”需多方协力
落实“双减”工作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 深入推进“双减”工作
“双减”重构义务教育格局
“双减”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