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2-02-21 06:35杨其坤胡恒钊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2年1期
关键词:价值意蕴思想政治教育

杨其坤 胡恒钊

[摘 要]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在中华大地书写了华彩的新篇章,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惧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32字精神无不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坚忍不拔的顽强斗志,成为党长期以来的精神谱系。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须从知情意行四维入手,以认知教育为根基、情感融入为关键、意志培养为重点、实践融入为基石,不断将其与高校文化育人、课程理论育人、学术育人三大体系相融,培养出具有顽强品格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建党精神;价值意蕴;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2) 01-0008-05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继续赓续红色血脉、继续发扬伟大的光荣传统,把偉大的建党精神永远传承下去、发扬光大!”[1]建党精神是党在长期艰苦奋斗中创造出的,是党在长期的淬炼中逐步形成的,32字精神不仅集中体现出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宗旨、性质使命,也展现出从立党、兴党到强党的历史逻辑。阐述建党精神内涵、价值及其实施路径,成为当代思政教育者的新课题、新任务、新使命。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有三处提及“建党精神”,既将其作为我党革命斗争取得伟大胜利的精神力量,也将其定义为我党精神谱系的源头,更将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作为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重要武器。高校在开设思政理论课时,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不动摇,让建党精神始终引领着我们奋进的新时代。

一、建党精神的内涵意蕴

国无精神则不强,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想长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则必须振奋亿万国民其精神。唯有精神上立得正、站得稳,才能支撑起国家的宏大事业。建党精神作为党的精神来源,以求实、担当、拼搏、奉献的精神彰显出其深刻的内涵意蕴,深刻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真理,不辱使命、奋斗拼搏、舍己为人的大无畏气概,也正是党在百年成长中所形成的建党精神,带领着亿万万国民不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进军。

(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求实精神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就是要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以及共产主义理想。“真理”一词从广义上理解为客观事物在当前环境中的真实性。因此,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真理,并积极运用于社会生产和实践之中。

坚持真理,首先要坚持的是马克思主义真理。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开明宗义地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在于马克思主义行!”[1]的确,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永葆青春是因为当中国共产党遭受生灵涂炭、外敌入侵时矢志不渝地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克服了近代以来外敌入侵的重重压迫,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坚守理想,要始终以共产主义伟大理想为前进目标。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末发表的著述《共产党宣言》中,详细阐释了共产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指出共产主义思想与无产阶级思想的相互性。共产主义是我们党始终追求的目标,当前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还有很长的路程。但只要亿万万中国人民齐心协力,拼搏奋斗,锐意进取,我们就能不断地接近共产主义社会,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铸牢理想信念之魂,才能经受得住各种考验。”[2]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成功的原因在于:“因为我们有信念有理想有目标,有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有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目标。”[1]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浴血奋战,突破了仇敌一道又一道的关卡,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的战役,最终实现了革命的决定性成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国民经济实力得到了根本性好转;在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实行对外开放新政策,实施引进来走出去相互融合的措施,不断深化对外交流,打开国门进行互动合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书写了崭新篇章。中国共产党在百年来之所以取得如此引人瞩目的功绩,关键在于我们始终将马克思主义真理和共产主义理想作为实践的导向,坚持求实与求是辩证统一,始终将马克思主义信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作为一切实践的首要任务。

(二)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担当精神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精神之源。近代中国在180年的革命史中存在的两大基本矛盾体阻碍着国家发展的进程。于是,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把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作为自己的前进方向和目标。“在该目标完全实现之后,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则成为顺延性的奋斗目标,因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就自然地成为党的初心和使命。”[3]

践行初心,就要做到至始自终为人民谋幸福。正值2020年新年之际,堪称“防控难度最艰巨、感染区域最广泛”的新冠肺炎疫情以惊人的传播速度肆虐蔓延,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诸多威胁。然而中国在短短几周时间内就控制住了疫情蔓延,十天建成了面积超三万平方米的火神山、雷神山医院,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与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将疫情政治化相比,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理念,自始至终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形成了“舍生忘死、生命至上”等伟大抗疫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表明了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最大的优势,“展示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以初心赢民心,以生命践使命’的奋斗姿态”。[4]

担当使命,就要始终坚持为民族谋取复兴。一个民族是否是一个有担当的民族,关键在于这个民族的人民是否具有担当精神。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陷入了空前未有的水深火热之中,如何实现民族复兴,成为千千万万中国人民上下求索的目标。在国家危难之际,李大钊同志携笔从戎,以文报国。面对酷刑时,他宁死不屈,绝不出卖国家,始终心念国家,将个人利益抛在脑后,将国家利益放在第一。正是当年一位又一位像李大钊同志这样的先驱不负使命,勇于担当、敢于作为,敢于斗争,才能实现民族的复兴,人民的幸福。的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党自从成立时带领人民进行创造、拼搏、奋斗的伟大主题。在新时代下,每一位中华儿女都要担当时代使命和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两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奋勇拼搏。

(三)不惧牺牲、英勇斗争的拼搏精神

不惧牺牲、勇于斗争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拥有的鲜明品格,这种品格和精神在革命时期尤为突出。也正是由于当时中国人民骨子里所拥有“为有牺牲多壮志”的拼搏精神,“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迈气概,党才能领导人民取得民族的独立、国家的富强。

不惧牺牲,在革命战争年代表现为面对敌对势力迎难而上、冲锋向前的奉献姿态,表现为杀身成仁、舍生忘死的献身精神。1928年3月18日,因被叛徒出卖,中国共产党党员夏明翰在武汉不幸被仇敌逮捕,在面对严刑拷打之下,夏明翰宁死不屈,以民族大义为重,于3月20日押送刑场。在行刑之前,他大声喊出“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豪言壮志。在面对反动势力的压迫下,年仅28岁的夏明翰英勇就义,为了国家利益牺牲了个人利益,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充分体现出一位辩证唯物主义者对革命的丹心赤忱。

英勇斗争,是指为了民族事业,不避艰险,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大无畏气概。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想要获取属于自己的政权与利益,必须与资产阶级进行斗争,我们一贯强调阶级斗争,认为它是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5]在任何一个时代下,阶级斗争都是客观存在的。正是由于斗争的存在,才不断推动着历史的进步。根据历史发展的一般进程,封建主义发展到后期容易形成资本主义的萌芽,而资本主义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后,必然要求推翻封建主义制度。换言之,正是由于资产阶级不断实现变革,与封建主义做斗争,才使得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得以改善,促使了社会不断进步发展。而中国共产党勇于斗争的精神也始终表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既要有敢于斗争的意识,还要有遵循斗争的原则,提升斗争的本领,讲究斗争的策略”,[6]将斗争精神不断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四)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奉献精神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集中体现了每一名中国共产党员的根本政治立场和政治品格。在任何决策部署之前,首要的是必须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坚持人民的主体作用和地位,同广大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

“对党忠诚”是对每一位共产党员提出的最基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党忠诚,不是笼统的、有条件的,而是具体的、无条件的,必须体现到对党的信仰、组织、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忠诚上。”[7]首先,对党的信仰崇奉,就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方针,只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不断巩固、秉持、肯定,才能巩固“对党忠诚”的基础;其次,对党的组织崇奉,就要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四个自信”内容,增强组织纪律性,把各项任务贯彻落实好;最后,对党的方针政策的忠诚,就要始终统揽党的伟大事业,加强理论教育学习,全面贯彻党的路线政策。

“不负人民”表现在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一个把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放在最高位置的政党。2020年底,脱贫攻坚目标全部实现。在“十三五”时期,全国上下960多万人口的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全部圆满完成。这一个个数字背后,不仅体现了亿万中国人民同甘共苦摆脱贫困的决心,更彰显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理念。习近平指出:“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8]党一经成立就把“消除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确定为奋斗的终极目标,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要的位置。人民群众对于未来生活有何许的期待和要求,党的目标和任务就应怎样设定和规划,这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路径所在。“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归根到底体现了人民性与党性的统一,深刻展露出了中国共产党大公无私的为民情怀。在新时代下,每一位党员都要坚持对党忠诚的信念,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扎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造福于人民。

二、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追求

思政教育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需要不断牢固知情意行四方面的作用,以培养学生认知教育为出发点,增强情感融入、培养品德意志,最终通过实践锤炼政治品格。

(一)以认知教育为根基,培养意志品质

认知是人作为主体对客观世界和外界事物进行信息整合、加工的过程。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之时,主体常指施教者,客体常指受教者。受教者通过习得,将所汲取的知识进行不断内化,从而对于特定事物进行全方位的认识和把控。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同时,首先要对学生的认知层面进行培养,把握学生正确的价值导向。而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作为伟大建党精神也正是要求高校在开展德育过程中必须积极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鲜明的政治品格。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快速演进,青少年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渠道愈发广泛,诸多网络中大肆宣扬的负面评论和价值观念不仅污浊了网络环境,而且还误导着青年群体,影响其正确的价值观念。许多西方的社交媒体更是恶意栽赃陷害发展中国家,发表不当言论,制造紧张氛围。对于此类现象,国家应当在加强对外网监管的同时正确引导青年学生群体的价值导向,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使祖国的建设者们矢志不渝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导向、以共产主义为目标的信念,做到坚持客观真理、坚守理想目标。同时,高校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设置上,也要以培养学生的认知深度为导向,以认知教育为基础,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出具有强烈意志品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以情感渗透为关键,增强担当意识

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程要做到以情感渗透为关键,增强高校大学生的担当意识和责任感,从情感层面强化使命担当。“情”字在广义上体现的是一种感情、一种情绪。高校教师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同时,一方面要从学生的情感态势入手,把控学生内心的情绪起伏,适时适度地对大学生群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在课程实践过程中,教师还应从情感渗透入手,通过组织观看红色电影,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其深刻理解“不忘初心、担当使命”的内涵意蕴。另一方面,从情感渗透着手强化担当精神还要做到勇担当、善作为。勇于担当强调个体自觉地把对国家、民族、人民的责任扛在双肩之上,勇于承担属于青年人肩上的责任,为国家做实事、为群众办实事。“善于作为”强调所开展的实践活动不囿于成规,不拘泥于铁律,作为青年一代的大学生群体要善于创造、勇于创新,练就出具有强烈担当意识的真本领。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就要从情感上滋养初心不忘的深厚情感,坚守担当使命的初心情怀。革命先驱李大钊在面对人民蒙难、国家危亡之时,率先以科学理论为方针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他通过宣讲、演说等方式从情感渗透出发,抓住人民群众的共情点,鼓动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他所做的一切,不仅揭示了其个人的革命经历,也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的时代缩影。正是有数以万计像李大钊同志这样的革命先驅,中国革命才能取得决定性胜利。的确,“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和初心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这是亘古不变的定律。以情感渗透为路径强化担当本领,不断培养出具有高度责任感、使命感的时代新人。

(三)以意志培养为重点,激发拼搏干劲

中国共产党的先驱者们在卓绝艰苦的革命斗争中形成了一系列的精神系谱,构筑起了伟大建党精神。其中,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则深刻揭示出了中国共产党作风优良的特征,体现出党的强大精神特质。高校在开展思政课教学的同时,要以意志熏陶为重点,时刻告诫学生要培养斗争意识、激发干劲、闯劲。纵观党的百年历史征程,从抗日斗争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从改革开放到社会主义现代化所进行的各项试验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发扬奋斗拼搏、不畏牺牲的斗争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正是先驱者们拥有强烈的意志品质,才能拥有革命事业的伟大成就。黄继光烈士在朝鲜上甘岭的战斗中,用胸膛拼命堵住前方扫射的机枪后壮烈牺牲,邱少云烈士在抗美援朝作战中,为了掩护我方部队,任凭敌人投放的流弹燃烧全身,咬紧牙关严守组织纪律,以超乎常人的忍耐力和意志力忍受著剧痛,直至以身殉国。一个个发人深省的斗争故事无不体现出意志品质的强大力量。在革命年代,英勇斗争表现出的是一种为国献身的意志品质,表现出的是革命者舍生忘死、为国捐躯的大无畏气概;而在和平年代,英勇斗争表现出的是对国家事业贡献的力量,表现出的是为国家建设付出的辛劳。青年大学生群体也应时刻强化自我意志培养,激发拼搏干劲,加强思想淬炼、实践锻炼、意志磨炼,战胜人生路上的艰难险阻,在未来的斗争中时刻保持必胜的意志,在新时代下展现出青年一代的顽强品格。

(四)以实践融入为基石,锤炼政治品格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备真理性的唯一准则,要求在实践中做到对党忠诚的决心,在实践中践行不负人民的使命。一方面,对党忠诚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和时代下都不应当成为笼统的标语,而要成为实践的行动。革命战争年代,方志敏先烈拒绝了国民党的俸禄,实现了“奋斗到死、努力到死、拼命到死”的铮铮誓言,最终在江西的玉山县被敌人俘虏,秘密杀害于南昌市,他用实践和鲜血践行了对党忠诚的理念;和平年代,黄文秀、张桂梅等一批优秀的共产党员同样用具体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党忠诚的决心;脱贫攻坚时期,有的扶贫干部倒在了扶贫路上,他们用年轻的生命书写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大爱,用实际行动表明了自己对中国共产党的忠诚、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忠诚、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另一方面,不负人民的建党精神要求在实践中做到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走群众路线。“我们党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艰险和磨难,但任何困难都没有压垮我们,任何敌人都没能打倒我们,靠的就是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9]正是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依靠9500多万党员的共同努力,中国共产党才能在水深火热之中焕发出绚丽的光芒,才能领导14亿中国人民克服前进路上的荆棘。因此,高校要以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为基础,强化大学生群体的政治品格与担当,通过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等方式,使青年大学生贯彻对党忠诚的决心、践行不负人民的使命。

三、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探索

将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须从文化育人、课程理论育人、实践育人三大体系着手,让建党精神贯穿于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使高校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能见闻习染、耳濡目染地对其有深刻的了解,让建党精神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内心。

(一)将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文化育人体系

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时,要不断加强文化育人的作用。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体系,要牢牢把握文化育人的渗透性、指向性和感染性,将伟大建党精神贯通融汇校园建设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和专业教学文化中。首先,将建党精神融入校园建设文化。校园建设文化指的是一种通过物化方式所呈现出的文化样态,其实施的载体主要包括校园雕塑、黑板报、宣传栏等。因此,高校要充分利用好这些硬件设施使建党精神更加形象化、实质化、具体化,让大学生群体在校园中能见闻习染、深受熏陶。其次,将建党精神融于校园精神文化中。校园精神文化指的是一种深邃的、无形的文化样态,它蕴藏在校风、班风、学风之中,时时刻刻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思想。高校教师能否循循善诱进行教学,专业班级能否形成团结互助的班级氛围,各级学院能否按时完成组织工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精神文化的熏陶和培养。因此,将建党精神融入“三风”的建设过程中,不仅要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而且还要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定期开展党史演讲、党史学习教育、“七一讲话”主题团日教育等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弘扬和宣传建党精神。最后,将建党精神融入专业教学文化中。专业教学文化是指在特定的学科领域内共同秉持践行的观念、价值、行为习惯和理论形态等。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前,要深入剖析建党精神的内涵和实质,向学生积极灌输正确的价值理念,将建党精神与专业知识有效结合,将学科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有效结合。因此,将建党精神融入专业教学文化之中,在提升大学生群体对专业知识的认知、增强对专业态度执着的同时,增强青年大学生群体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的历史担当。

(二)将建党精神融入高校课程理论育人体系

高校在开展课程理论教学过程时,应当将建党精神融会贯通于其中,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的同时又有效地把握建党精神的内涵与价值。高校课程理论体系主要包含了公共课程、实践课程和专业课程三大类型。首先,将建党精神融入公共课程教学中。公共课程在广义角度上指的是教育部统一规定开设的理论政治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路径,因此要求授课教师在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革故鼎新、推陈出新,创造高效的教学成果。同时,在开展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的公共课程之时,教师应当在深化思想政治理论研究上下苦功,做到启发学生的思想、调动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认知。其次,将建党精神融入实践课程教学中。实践课程教学旨在通过户外授课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讨论中,这种新型的教学形式有效践行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理论一经群众掌握,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10]通过实践课程教学,一方面使学生能够高效地掌握基本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动实践的发展,指导实践的践行,让建党精神在新时代发挥出闪耀的光芒,指导新时代青年为祖国建设不懈努力。最后,将建党精神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之中。专业课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时不应只教授专业领域的相关内容,还应当将建党精神合理地融汇于课堂教学之中,灌输于学生意识之中。因此,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课教学过程不能仅涉及学科专业性话题,还应当从多维度向学生灌输建党精神相关内涵。因此,这不仅要求教师在授课前期主动学习建党精神,还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能把建党精神的实质讲得清、道得明。建党精神与高校课程理论体系的融入不是简单机械地将二者强行整合,而是要将建党精神投射到启发式、体验式教学情境中,使高校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时加强品行修养,提高政治觉悟能力。

(三)将建党精神融入高校学术育人体系

学术育人要求在开展育人工作时要做到规范化、专业化、体系化。高校教师在开展学术育人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其中。首先,坚持真理的求实精神要求在处理学术工作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学术交流是提升高校师生科研能力的关键因素,然而近年出现的学术不端现象也屡见不鲜,学术上耍“小聪明”,投机取巧的行为必然会给学术界的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因此,高校教师在开展学术教学育人的过程中应当秉持坚持真理的求实精神。其次,践行初心的担当精神要求在处理学术工作时要坚持勇于担当的原则。践行初心告诫高校学生在开展学术任务时要牢记初心。科研成果的实现并非一朝一夕,在实践过程中必定不会一帆风顺,当遭遇披荆斩棘之时,不妨思考一番如何奋斗。同时在科研过程出现失误之时应当勇于承担责任,敢于作为,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在每次实践历练中得以成长。最后,英勇斗争的拼搏和不负人民的奉献精神要求在处理学术工作时既要有为学术敢拼的执着又要有时刻为科研事业献身小我的决心。英勇斗争的拼搏精神不仅指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的顽强斗志。在和平年代,它更多指的是中国人血液中所流淌的那份执着和不屈。在学术及科研的漫漫征途中,坎坷在所难免,高校大学生应深入学习建党精神、贯彻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在学术上开辟一片新天地。

四、结語

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靠的是亿万人民顽强拼搏的精神与斗志,精神的力量是强大的、无穷的。伟大建党精神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引领着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砥砺前行,更加彰显出党的领导是根本的保证,精神的力量具有强大的指引。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要努力将建党精神不断发扬传承,使青年一代充分汲取建党精神的内在养分,让建党精神的光芒熠熠生辉、让建党精神的价值代代相传。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2).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0.

[3]蒲清平,范海群,等.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特征、时代价值与弘扬路径[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5):1-11.

[4]李书磊.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N].人民日报,2021-07-02(9).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62.

[6]董振华.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与时代价值[J].红旗文稿,2021(14):16-20+1.

[7]新中国70年大事记1949.10.1-2019.10.1(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759.

[8]习近平.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篇(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70.

[9]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21-03-02(1).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责任编辑: 张宏玉)

猜你喜欢
价值意蕴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意蕴
社交媒体时代大学生先进典型培育的价值意蕴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模式建构
当前我国民歌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价值意蕴析论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