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艳红
【摘要】通过项目式教研改变集备模式,提高备课质量;通过“双师课堂”实践,在备课流程、课堂教学流程上进行优化,教师在“双师课堂”模式优化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形成有效的教学策略。项目式教研备课促进教师全员参与,教师将一个学习过程分成不同模块,设计出最优流程,然后用媒体将这些模块呈现给学习者,通过个人学习、小组交流、合作讨论、教师释疑、归纳整理等环节,达到“教”与“学”的目标,对所有的“教”与“学”中的组成要素进行合理选择和优化组合,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打造高品质的数学课堂,进而推广到集团校和民办学校中去,从而整体提高区域教学质量。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项目式教研;双师课堂;流程优化
课程改革的深化是依靠课堂教学来实现的。因此,课堂教学是关键。课堂教学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理念、新技术,标志着我国教育信息化1.0时代的开启。广大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拥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实施科学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即实现“双师课堂”的信息化融合。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指出,通过改变教师教学方式,同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教师在课堂上融合传统与现代技术手段,改变课堂的授课方式,从而提高课堂质量。
一、优化“双师课堂”的项目式教研备课流程
“双师”结构下的备课模式主要采用“项目式教研”的方式进行备课,主要包含以下内容:1.备课组发布主题,明确目标导向;2.主备人单元知识与教学资源整合;3.群内头脑风暴,组员谏言;4.根据主题对资源进行二次集备及二次的编制与整合;5.集体研修,并搭建高阶学习路径;6.个性化备课,根据本班学情对资源和课堂设计进行再创造。
项目式教研是以科组为单位,以项目主题为内容进行的研备过程,把一个主题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看,围绕主题进行教学设计与资源筛选,把收集到的碎片化微课资源有目的地进行整合,使分散变为系统,形成数学课程体系。这样的集备模式能使新、老教师互相学习,老教师起传、帮、带的作用,新教师或年轻教师在老教师的带领下少走弯路,从而集聚了科组全体教师的集体智慧,形成教育合力,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保证充分的教学资源。在形成对丰富微课资源的甄别和筛查能力上,更好地把握微课资源在课堂上促进学生高阶学习的时机。新老教师可以习得数字化资源的制作方法,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让课堂转变为具有分析、思辨、创新的高效课堂。同时,也提高了大量中学转教小学、其他学科转教数学、薄弱民办学校教师的课堂授课效能。
二、优化再造“双师课堂”的教学流程
“双师课堂”的教学流程包括“研·做-导·教-探·练-测·评”四个环节。具体内容如下:
(一)研·做
研读教材,编制教学资源。“双师课堂”首先要组织学校内名师团队进行教研,编制数字教学资源课程。课程力求以学习者为中心,开展基于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引领,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真实发生。配合课程开发,需要编制配套的预习学案、课后检测等资源。一节微课设置原则上不超于10分钟,设计高阶思维课堂。教师在设计前找准师生互动点,预设难点、疑点、知识的生成点,制订课堂流程,写出教学方案,做好课堂答疑、课后辅导的准备。
项目组钟贞教师在教学二年级《找规律》一课时,在线下,教师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资源片段,对学生进行课程主题的发布。魔术表演是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活动,教师根据这一特点,植入课程资源,整合出两个魔术片段。一是有规律地变出各类物品,通过暂停-播放,学生能轻而易举地猜出下一个物品是什么;二是无规律地变出各类物品,学生不能猜出下一个物品是什么,通过两个魔术的对比,教师适时地发布“找规律”这一学习主题。
(二)导·教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高阶学习。创设情景引出学习课题,植入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点的学习,提炼方法,形成数学思想,发展高阶思维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指导点拨疑难问题,搭建思考桥梁形成思维模式。
项目组文美瑛教师在“双师”教学中,合理运用视频进行五年级的数学例题教学。教师根据实际适时地切换暂停键,对学生进行指导点拨。特别在几何图形的教学中,视频的实验演示不仅解决了器材资源不足,或教具粗糙对探究结果的影响等问题,如,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计算等,视频的动态呈现还可以解决学生想象力有限的问题,如,将圆柱转化成长方体的体积、圆的面积转化为长方形面积等,可以通过视频的动态演示,对图形进行无限分割,用极限思想使转化结果更逼近目标,这些都是教师在现实教学中难以进行操作的。
(三)探·练
自主和合作探究相结合。在这一过程中,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生在此过程中成为“小教师”,把个人的理解和算理进行讲解,逐步形成数学高阶思维。练习是课堂中实践验证的过程,学生根据自己观看微课资源中习得的知识,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分小组对练习进行讨论,从而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验证猜想,最后成功解决问题。
(四)测·评
课程完成后,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知识点、方法技能、实践应用的堂测,及时批阅及反馈。分析学生作业完成的情况,写出教学反思,通过反馈修改下节课的教学计划,为下节课教学服务。“双师课堂 ”评价主要是记录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展示学生的学习过程,并形成创新实践的结果,学生也不再过多依赖教师的监督评价,而是更加自觉地进行自我反馈评价。
三、“双师课堂”下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新知识所需的衔接点,以围绕新知识提出问题为内容制作微课或者提取已有的教学资源,可以提前让学生观看视频资源中教师的讲解,帮助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带着疑问进入课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学习过程更加主动和积极。比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百分数(二)时,例5的教学内容是购物中的折扣问题,如何创设生活场景让学生来学习呢?教师进行了这样的设计:在前置导入中,讓学生观看广州市电视课堂中梁教师的购物小视频,让学生在梁教师的购物视频中初步感知生活中的折扣;再从梁教师课后小结中提出的超市购物,将体现合理消费的视频放在新授课中,引起学生的思考与辩论:这样的购物是否合理。这样的场景设计,使抽象的数理辨析形象化,通过视频里教师提出的情景问题,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合理消费的道理。我们选择合适的且有思考性的视频,通过提取已有视频进行剪辑,存放与共享在系统中,方便教师实用。
教育信息化的变革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创新融合,实现“双师课堂”的流程优化能够利用数字资源教学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进行讲解;项目式的教研备课方式是双师课堂的基础,能提高集备的质量和深度,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改变。我们通过改变备课方式和课堂结构从而提高课堂质效、优化课堂流程,聚焦到小学数学课堂讲解和流程优化的问题上,力图用最短的时间、最优的教学手段,让教学效果最佳化,并将此流程推广到集团校和民办学校,从而帮助薄弱学校提升学业质量水平。
[本文系2020年度广州市规划课题“薄弱城乡学校小学数学双师课堂流程优化的研究”(课题编号:202012694);2020年度广州教育政策课题“集团化办学体制下项目式教研的策略研究”(课题编号:ZCYJ20021);2021年度广东省中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课题“供给侧理念下民办学校小学数学‘四式’教研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GDJY-2021-M007)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刘静博. “双师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8.
[2]水藏玺,吴平新,刘志坚.流程优化与再造[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
[3]凌建青.高阶思维目标引领下的数学教学实践[N].江苏教育报,2019-07-12.
[4]徐志龙.科学教学流程优化策略初探[J].小学教学参考,2018(8).
[5]钟志贤.促进学习者高阶思维发展的教学设计假设[J].电化教育研究,2004(12):21-28.
[6]李代钦.重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流程——以《克拉默法则》为例[J].记录·教育,2018(12).
[7]黄钧露.中小学双师模式下师生互动行为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8.
[8]侯贵梅.智慧教育形态下,微课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应用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9(12):113-114.
[9]皮连生,杨心德,吴红耘.学与教的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邵健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