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W”视角下亲子游戏的家庭指导策略

2022-02-21 00:46经承凤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婴幼儿亲子案例

经承凤

亲子游戏是家长与婴幼儿交往的重要途径。高质量的亲子游戏有利于婴幼儿认知、动作、个性等各方面的发展,能够让幼儿真切感受到父母的关注与爱,更容易与父母建立亲密关系。同时,亲子游戏也能让父母从中体验到喜悦与满足,进而增强父母照料的情感动力。[1]2019 年5月发布的《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修订)》在 0~3 岁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内容要点中明确指出,应“引导家长让儿童多看、多听、多运动、多抚触,带领儿童开展适当的运动、游戏,增强儿童体质”。亲子游戏过程中,家长对婴幼儿游戏行为的高水平回应是亲子游戏质量的重要保障。

但实际上,很多家长尚未完全了解游戏对于婴幼儿的发展价值,他们常常无法准确识别婴幼儿的游戏行为,甚至会忽略或是错误回应。为了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婴幼儿游戏行为和背后的价值,我们可采用“3W”原则进行指导。所谓“3W”,即What(是什么)、When(什么时候)和How(怎么办)。“What”是指弄清婴幼儿的行为是什么游戏、其价值是什么;“When”是指了解这类游戏行为一般在什么年龄阶段出现;“How”是指告诉家长应该怎样回应和支持婴幼儿的游戏行为。在传统的讲座式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中,家长往往只是被动接受信息,缺乏对问题的深度思考,因此相关知识和策略的迁移应用效果并不理想。相较之下,基于“3W”视角的早期家庭教育指导能够为家长提供科学的解决问题思路,让问题解决路径清晰化。“What”和“When”能够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问题、分析问题,“How”能够引导家长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清楚该如何回应婴幼儿的游戏行为,以及如何在家庭环境中创设支持性环境。在这一指导策略下,家长能够以此对照自己的教养行为是否适宜,进而适时调整、优化自己的教养策略。

亲子游戏案例:8 个月大的乐乐喜欢把手边够得到的东西都扔出去,妈妈捡起来,她再次扔出去,循环往复且乐此不疲。乐乐妈妈试着给乐乐新玩具,希望新鲜感能让玩具在乐乐手中停留的时间久一点,但乐乐还是更喜欢将玩具直接扔出去。经过一段时间,乐乐妈妈发现乐乐似乎很享受这一过程,她不禁产生了许多困惑:扔东西是乐乐的游戏行为吗?这一举动对乐乐的身心发展有什么价值吗?家长该如何回应这一行为?

案例中,乐乐妈妈有主动配合孩子游戏的意识,也会细致观察孩子的行为并分析原因,但她并不清楚乐乐当前活动 的性质,因此回应比较随意,且缺乏目的性。一般来说,在对婴幼儿游戏缺乏了解的情况下,家长很难有效回应婴幼儿的游戏行为,甚至可能会直接中断婴幼儿的游戏活动。如果乐乐妈妈将女儿扔东西的行为仅仅视为淘气、调皮的表现,因为担心乐乐把东西摔坏或是将家里搞得乱七八糟,试图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终止乐乐的游戏行为,甚至表现出不耐烦等情绪,这对乐乐来说无疑是一种伤害。相反,如果乐乐妈妈能够理解该阶段婴幼儿的发展特点,意识到乐乐行为背后的价值,知道成人应该如何回应与支持,就能更敏感地觉察到乐乐的游戏需要,更有热情地投入这场亲子游戏,并在之后更有意识地创设游戏环境,积极主动地发起适宜的亲子游戏。针对乐乐妈妈的困惑,以下将采用“3W”原则对案例进行详细分析并尝试提供应对策略。

1.“What”:指导家长学习和了解婴幼儿的游戏特点及价值

很多家长对于“儿童游戲”的内容与价值缺乏正确理解,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家长认为游戏只是婴幼儿玩乐的方式,除了让婴幼儿感受到快乐、轻松,并无其他价值;二是家长对婴幼儿游戏的行为表现认识较为片面,认为丢手绢、捉迷藏、棋类等规则性较为明显的游戏才是游戏,而婴幼儿扔球、吃饭时玩粥、玩水玩沙这些行为并不是游戏,甚至是应当被限制或约束的“淘气”表现。事实上,不同年龄段的婴幼儿具有不同的游戏方式,这些不同的游戏方式既是婴幼儿发展水平的反映,又起着促进和推动其发展的重要作用。上述案例中,乐乐的行为是练习性游戏的典型表现,这是0~1岁婴幼儿最为常见的游戏形式。皮亚杰指出这类游戏可以帮助婴幼儿练习某一动作技能,提高动作技能的熟练程度。

案例中乐乐重复多次“扔”的动作正是练习性游戏机能性和重复性特征的表现,重复“扔”的游戏行为不仅可以帮助乐乐练习手部动作技能,还对乐乐的认知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在乐乐“扔东西”游戏中,乐乐有机会观察不同物品被“扔”后的不同结果,如一个球和一个玩偶被扔出去时的落地情形就截然不同,这能够帮助乐乐积累多种物品不同属性的感性经验,并初步建立起动作大小与物体位置变化两者间因果关系的感性认识。同时,乐乐与妈妈通过游戏开展言语或非言语的互动,在体验亲子游戏乐趣的同时,有助于促进其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

2.“When”:指导家长悉心观察婴幼儿的游戏发展情况

随着婴幼儿年龄的增长,其动作发展和认知水平日益提高,游戏也随之表现出不同的类型和特征。0~3岁婴幼儿游戏的主要类型有练习性游戏、结构游戏和象征性游戏三种。练习性游戏是指0~3岁婴幼儿以身体动作感知、探索物体与周围环境的活动形式,是婴幼儿游戏的最初形式,其特点是为了获得机能性快乐而反复进行。[2]练习性游戏在婴幼儿2岁前较为常见,尤以1岁前最多。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幼儿练习性游戏的比例会逐渐下降。2岁之后,婴幼儿可以按照成人所期望的社会化方式来对待物体,能够注意到物体的物理特性,初步了解物体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和使用方法。这一阶段婴幼儿的小肌肉动作和手眼协调能力也有了进一步发展,他们在无意识使用物体的过程中,往往偶然将物体结合起来组成某种形状。类似经验的积累,会促使婴幼儿从这种无意识的建构逐渐转变为目的性、计划性较强的结构性游戏。此外,随着婴幼儿表象的积累、想象力的萌发,他们开始逐渐从以敲打、摇晃、啃咬等动作图式构成的感觉运动游戏向模仿真实生活的象征性游戏转变,出现简单的模仿行为,比如用玩具杯子做出喝水的动作。

如果案例中的乐乐妈妈具备了婴幼儿发展水平及相应游戏类型的相关知识后,就会意识到乐乐现在8个月大,正处于感知运动阶段,练习性游戏是她这一年龄段的主要游戏形式,乐乐喜欢不停地“扔”就是为了练习刚刚学会但还不熟练的动作技巧,而重复这一动作就能带给她强烈的愉悦感,即“机能性快乐”。但是如果案例中描述的情况发生在乐乐2岁多的时候,家长就要多加注意,应结合2岁多幼儿所处的认知阶段和游戏类型对这一情况加以审视,从而给予更适宜的应对策略。

总之,家长了解婴幼儿游戏的大致发展阶段,能够提高其对婴幼儿游戏行为的敏感性,帮助他们更好地追随婴幼儿的游戏兴趣,享受亲子游戏的快乐。而观察婴幼儿游戏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婴幼儿的游戏阶段和游戏水平,根据婴幼儿不同游戏发展阶段和游戏需求为幼儿提供更科学、更适宜的支持活动。为了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婴幼儿游戏的发展阶段,应当鼓励和引导家长以学习者的身份去观察婴幼儿是如何认识环境、与环境互动的,指导家长学会识别、分析婴幼儿的游戏行为。

3.“How”:指导家长鼓励和支持婴幼儿的游戏活动

(1)指导家长为婴幼儿游戏提供丰富、适宜的环境刺激

首先,家长应学会通过设置安全的游戏空间来保障婴幼儿的游戏安全,而不是限制他们的活动。例如,处于爬行阶段的婴幼儿常常会爬来爬去,那么可供婴幼儿爬行的空间不能过小、过窄,且要避免出现尖锐的物品或插座。家长可利用枕头、毯子等柔软的物品设置难度不一的爬行区域,激发婴幼儿的游戏热情。

其次,婴幼儿的游戏通常都是在生活场景中展开的,家长在游戏材料的选取上,应尽可能生活化、自然化和多样化。[3]案例中乐乐爱“扔”东西,家长可以为其提供不易摔坏且形状、质地、重量不一的物品,如海洋球、纸团、乒乓球、橙子、树叶等,在地垫上与婴幼儿共同游戏。

最后,在游戏过程中,家长需要持续关注婴幼儿对于游戏材料以及其在游戏互动中的表现,有规律地为婴幼儿提供强度适宜的刺激,评估游戏材料是否适宜,把握更换时机,并根据婴幼儿的反应及时调整环境刺激的内容和方式。[4]

(2)指导家长在亲子游戏中与婴幼儿有效互动

首先,在与婴幼儿互动时,家长应避免不必要的打扰与约束。很多家长在面对婴幼儿的游戏行为时,会不自觉地过早、过多介入。例如,婴幼儿正拿着一块积木假装打电话时,家长却递给婴幼儿一个新的玩具。这种情况不仅会干扰婴幼儿的游戏进程,还会破坏婴幼儿的游戏专注力。案例中乐乐妈妈由于不理解乐乐“扔”的游戏行为内涵,所以当乐乐重复“扔”的動作时,妈妈通过给新玩具的方式转移乐乐的注意力,其实一定程度上干扰了乐乐的游戏活动。

其次,家长在与婴幼儿进行游戏互动时,应合理使用不同游戏指导技巧。通常来说,在亲子游戏活动中,家长可以通过语言、材料和自身游戏行为三种媒介来激发、支持和推进婴幼儿的游戏进程。以语言为媒介时,家长需注意与婴幼儿温和、平等地交流,不能以家长的权威直接压制,最好使用描述、提问、评价或建议等方式与婴幼儿言语互动,如“宝宝,你把三块积木叠起来了”“这个球扔得更远”“试一试红色的按钮”等。此外,家长的注视、微笑、点头、鼓掌、摇头、摆手等非言语行为也是重要的亲子互动方式,是对婴幼儿行为的重要反馈,对其行为起着鼓励或抑制、肯定或否定的作用。材料作为亲子游戏环境的重要组成,能够定向激发婴幼儿的游戏行为,发挥隐性指导的功能。当婴幼儿的游戏兴趣下降或游戏行为停滞时,家长可提供一些新的材料,维持和再次激发婴幼儿的游戏兴趣,也可以结合婴幼儿的发展水平和游戏兴趣调整游戏材料,有目的地引导婴幼儿游戏的推进方向。案例中,乐乐妈妈可以为乐乐提供软硬、轻重、弹性不同的物品,引导乐乐感知物品的不同属性以及“扔”引发的不同结果,这样既能满足乐乐的游戏需要,又能增大游戏的教育价值。在亲子游戏活动中,家长还可以选择以自身游戏行为为媒介来引导婴幼儿的游戏活动,具体来说有两种介入方式。第一种介入方式是家长通过模仿对其游戏进程施加影响。进一步来说就是当观察到婴幼儿游戏遇到困难或停滞时,家长可以在旁边玩同样的游戏,为婴幼儿提供解决问题的行为范式。第二种介入方式是家长以游戏者的身份直接加入游戏,与婴幼儿开展亲子共同游戏。这种互动模式可以很大程度上弥补婴幼儿知识经验少、独立性较差的不足,增加婴幼儿游戏的兴趣,又能帮助家长进一步了解婴幼儿的想法,共享亲子游戏乐趣,进而增进亲子关系。

最后,家长在与婴幼儿进行游戏互动时,应进一步拓宽游戏的玩法和内容。游戏不仅反映出婴幼儿的发展水平,也是婴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途径。早期亲子游戏是一种“互动的反馈系统”,家长与婴幼儿进行的游戏应基于婴幼儿自身的游戏兴趣及游戏能力。[5]但婴幼儿由于其认知水平和游戏经验的局限,游戏行为往往容易单一、重复,这时家长就可以在尊重婴幼儿游戏意愿的基础上,提供有效的新范式,帮助婴幼儿延伸游戏兴趣。案例中的乐乐反复“扔”球,家长除了提供不同物品给乐乐扔,还可以让乐乐在不同的地面玩“扔”球游戏,如在光滑的地面上球会滚得较远,在地毯上球会滚不远,还可以引导乐乐从不同高度、用不同的方式“扔”球,可以手臂举起来扔出去,也可以把球放在书本上,然后抖动书本让球“扔”出去等。

“3W”模式下的家庭指导活动围绕亲子游戏案例设置问题,通过层层追问来深入问题核心,循序渐进地引导家长学习相关知识。同时,问题导向的活动形式使得家长一直处于主动思考和积极探索的状态,强调和凸显了家长的主体地位。因此,“3W”模式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不仅有助于家长理解婴幼儿游戏的内涵和发展阶段,掌握亲子游戏的互动方法,进而提高亲子游戏的质量,还有助于家长形成科学的儿童游戏观,对其儿童教养知识体系的构建和自主学习能力提升也具有一定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田腾.0~3岁婴幼儿游戏及其有效性指导[D].山东师范大学,2014.

[3]郑淇淇.我国0~3岁婴幼儿游戏的特点[J].教师教育学报,2020.

[4]苏云晶.0~3岁婴幼儿游戏活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

[5]刘晓晔,刘馨.家庭环境中婴儿早期游戏的发生与家长支持[J].学前教育研究,2015.

猜你喜欢
婴幼儿亲子案例
无创吸痰法在婴幼儿呼吸道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样板案例
家政服务员应如何发现并应对婴幼儿异常情况
NSE 9A-Module 4-Unit 2案例设计
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管理模式研究
图解婴幼儿窒息紧急处理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
难以一致的统计结果
亲子脸
亲子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