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路径实证调查与反思

2022-02-20 13:09陈卓
大学·课外阅读 2022年1期
关键词:创造性转化文化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得以落实的有效路径。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可度普遍较高,但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承状况不太理想,大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动力有待进一步增强。本研究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中华传统文化的德育路径:让教育回归道德本质,推进德育的文化叙事;融合创新,将中华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借助网络新媒体平台,深挖中华传统文化的德育功能。研究结果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德育的校园环境不断优化,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更加深入,爱国热情、社会责任感明显增强。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认同;创造性转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673-7164(2022)03-0056-04

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重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高等学校肩负着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大学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力军,对大学生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推动高校德育工作,是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得以落实的有效路径。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立德树人”的作用分析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丰富内容资源。

中华传统文化历经社会历史长河的不断否定之否定,其中具有时代价值的优秀成分传承至今,如“仁、义、礼、智、信”的个人修身文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社会交往文化、“天下大同”“和谐万邦”的和谐文化以及“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等思想内容[2],经过不断继承性地发展和创造性地转化,就可以适应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德育要求,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促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取得“以文化人”的成效。因此,高校需要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以其独特的价值理念启迪大学生的思想,以其道德观念和生存智慧去滋养大学生的心灵,促进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提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获得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是教育对象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因实实在在地收获体验而产生的持续的正向的主观感受。”[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诸如厚德载物、仁者爱人、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价值观念,“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信念,治不忘乱、居安思危的思维方式等。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通过选取中华传统文化之中的精髓,进行现代化的阐发和讲解,引导大学生不断进行反思,传递为人处世的道德规范,帮助大学生形成明确的道德认知和行为规范,激发大学生奋发有为、和谐友爱的道德情感,为其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塑造他们的理想人格。与此同时,也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思维方式融入校园各项文化活动中,使大学生在浓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氛围中增强心理、思想和行为上的获得感,逐步形成道德自觉。

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几千年以来,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的基本精神[4]持续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具有普遍的和永恒的价值。这种基本精神和文化基因一方面是历代普遍性价值的积累和凝聚,另一方面又蕴含于各个历史时代的价值观当中,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完善。在当代,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必要对中华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促进当代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与确立。

二、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现状分析

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思想的自主性、独立性比较强。所面对的是一个全球化过程中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大变革时代。从文化认同视角调查分析当代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状况,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不断提升文化自信,而且也有助于当代大学生现对自我文化身份的认同。

本次问卷共调查了包括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咸阳师范学院等七所陕西高校的730名大学生,对他们进行了《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调查》的问卷调查,回收697份,有效问卷682份,有效率为97.8%。在参与调查的学生中,男生的比例是42.7%,女生57.3%,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学生的比例分别是28%、28.9%、32.8%和10.3%。问卷主要从大学生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和基本认知”“情感认可”和“价值认可”等三个方面展开。

(一)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可度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方面,表示“认同,感到自豪”的学生比例为68.6%,认为“倾向于传统文化,但不排斥西方文化”学生比例是29.2%;关于“被中华传统文化当中哪些方面的内容吸引”的问题回答上,比例由高到低的答案依次是“民族精神”(72.6%)、“礼节礼仪”(62.5%)、“传统民俗”(59.5%)、“传统道德”(58.9%)、“古典文学”(56.2%)、“书法国画”(56%)、“衣冠服饰”(54.7%)、“文物古迹”(54.3%)、“诸子百家”(54.3%)、“音律乐器”(52.3%)、“戏曲艺术”(40.8%)和“政治法律”(24.6%);关于“中华传统文化对当下中国社会的作用”,88%的大学生认为有很大的促进作用,10%的大学生认为有很小的促进作用,只有不到1%的学生认为其作用可有可无。这表明当代的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无论从基本认知、态度、情感还是价值方面认可度都普遍比较高。

(二)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发展和传承状况

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内容了解不够系统和深入。76.7%的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文化“比较了解”,15.5%的大学生“基本不了解”,8%的大学生表示“非常不了解”。对于传统文化之中的四大名著的阅读情况,29.5%的大学生“多次阅读过”,64.0%的大学生只读过其中一两部,还有6.0%的大学生“基本没看过”。

调查显示,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承状况有待加强。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传承情况,有31.7%的大学生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能够很好地传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62.6%的大学生则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承“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三)大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动力

就中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方面而言,从传承的动力来源上可分为内部的和外部的动力。外在的文化传承动力是指在国家政治、整体意识形态层面作用下,整个社会大环境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推动作用。通过调查,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动力主要来自外部。46.8%的大学生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传承动力是“当前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这个外部动力,而其余大学生则将其归为“完善自身的需要”(27.4%)和“出于爱好”的内在动力(24.8%)。

学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主要承担者和实施者。从调查结果所反映的总体状况来看,非常有必要构建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环境——物质文化环境、制度文化环境和精神文化共同编织成的文化环境,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特定文化的影响。这样不仅有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也可以持续地促进和巩固高校的德育实施效果。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思考

根据以上的调查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从以下路径进行:

(一)让教育回归道德本质,推进德育的文化叙事

高校首先要充分发挥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以文化叙事方式将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让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潜移默化中实现道德境界的升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所以推进德育的文化叙事,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中华传统文化素养。其次,改变传统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宣讲式的道德教育模式,自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精神融入学校的各项日常工作和师生的实践活动之中,充分发挥高校育人效能,形成多方参与的全员育人格局,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念和精神渗透到教学、科研、管理、后勤服务、党团组织等工作和生活实践环节之中,使德育生活化和情境化。在师生的互动交往实践中,大学生亲身体验并且实际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所蕴含的价值理念和基本精神,使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道德思想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注重融合创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融通

新时代条件下,大学生的主体意识、竞争意识、自我意识明显,知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需要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和创新,因此对作为德育重要内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需要不断地进行鉴别、选择、批判和整合。结合我国新时代的发展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高校需要发挥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合力,共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继承性发展和创造性的转化。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总引领,从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情操、礼仪制度等方面充分发掘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行批判性继承与时代创新。例如发挥张载哲学中“民胞物与”思想,可以启发大学生增强环保意识,培养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的态度;探讨新时代条件下运用“慎独”“自省”的道德修养方法可以升华大学生严于律己的自律意识;发挥《论语》中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可以培养大学生刚健有为、积极进取的精神;《道德经》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失其所者久”的精神,可以培养大学生的自我革新、自我修为的良好品格。

(三)借助网络新媒体平台,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功能

此次调查发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受途径问题,59.5%的大学生认为是“网络新媒体”,16.2%、11.7%和11.3%比例的大学生分别认为是“电影电视”“课堂讲授”“家庭影响”。这表明对大学生而言,网络新媒体是传统文化传播途径最高效的方式。因此,高校的宣传部门应充分利用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的网络新媒体,搭建专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学习平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并且需要加强线上和线下全校师生的信息交流和情感互动。要积极构建同社会大环境、家庭教育环境相协同的德育环境,大力弘扬新时代条件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主流文化价值观,形成文化德育的浓厚社会氛围。

四、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效果

一是运用网络新媒体手段,实施全员育人和全过程育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环境不断优化。自2012年以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作用,注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要求任课教师自觉将中华传统文化的名人典故、名言警句、学派思想等融入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尤其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之中,通过道德知识的讲授、道德情感的传递和对传统与当今社会道德现象的理性剖析,极大地提升了大学生的道德辨别能力和道德素养。学校应重视发挥校园文化和各种学生社团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定期举办大学生文化艺术节,邀请名家来校讲座古代艺术文化、以“我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举办大学生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活动,并通过官微、抖音等等媒体平台,以观看和互动答题等形式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2020年上半年,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学校宣传部门网上开设了“战疫小课堂”系列微课,通过浏览微课,大学生普遍认为这种举措很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培养了自己的爱国情怀,并且增强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二是将中华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初步尝试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继承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结合我国新时代的发展特点,学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总引领,从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情操、礼仪制度等方面发掘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行批判性继承与时代创新,使在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和实践养成均得到明显提升。

三是学校组织校外实践活动,将大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和实践中的道德领悟结合起来。学校充分利用学校周边的丰富传统优秀文化资源,组织学生到宝鸡眉县横渠镇的张载祠参观学习,让学生亲身体会张载为了实现“耕者有其田”之目的而推行的“井田制”,汲取政治智慧,提升道德境界;参观了解张载运用 “知礼成性、变化气质”的德治思想,治理基层社会的历史典故。去武功镇的后稷祠参观了解“农神”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的生存智慧和为民奉献精神等等。通过一系列的实地走访参观,学生增长了见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将课堂所学与历史、现实结合起来,提升了思想境界,启迪了人生智慧,陶冶了道德情操。

参考文献:

[1]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12月7日至8日在北京召开[EB/OL]. (2016-12-08). http://www.gov.cn/xinwen/2016-12/08/co ntent_5145253.htm1.

[2] 王家荣. 从中华传统文化演进的四大特征看文化自信[J]. 探索,2017(02):169-174.

[3] 黄冬霞,吴满意. 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内涵、构成和形成机理[J]. 思想教育教育研究,2017(06):30-32.

[4] 张岱年.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1辑[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96-102.

[5]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全文)[EB/OL]. (2014-05-05). http://edu.people.com.cn/n/2014/0505/c1053-24973 276.html.

(荐稿人:張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陈华康)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编号:SG H18H016);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年自主科研项目“大思政格局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的传承创新研究”(项目编号:myzh201903)。

作者简介:陈卓(1976—),女,硕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创造性转化文化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社会主义价值观与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刍论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从《小小冠军梦》看传统爱国主义在儿童舞中的创造性转化
美国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认同焦虑
接续与超越中国新闻法制传统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