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四史”教育的逻辑、困境和策略探析

2022-02-20 11:30梁洋生谢红玉
大学·课外阅读 2022年1期
关键词:四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梁洋生 谢红玉

摘  要:“四史”教育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可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三个方面理解其重大价值意义。本文在分析新时代大学生“四史”教育的价值意义和现实困境的基础上,从加强顶层设计、坚持守正创新、观照现实生活、强化保障体系等方面,进一步探析新时代学生“四史”教育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四史”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03-0001-05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是最好的营养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从历史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和前进力量,强调学好历史是在新时代推进“四个伟大”,不断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辉煌的“必修课”。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首次提出要“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1](以下简称“四史”)。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要求“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2]。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回信中强调,要加强青年师生“四史”教育。“四史”蕴含着穿越时空且历久弥新的宝贵经验、智慧和力量,是高校立德树人的珍贵资源,是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修课”。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四史”教育,对高校创新改革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格局,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培育一批批矢志爱国奋斗的时代新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新时代大学生“四史”教育的多重逻辑

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四史”教育,首先应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三个层面深刻把握其价值旨归,深化对其功能与作用的认识。

(一)历史逻辑:把握历史的本质,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当前,国内外局势复杂多变、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利益分化趋势明显,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也愈发激烈,思想价值和文化多元、多样、多变的态势愈发凸显。其中,“历史虚无主义”以错误的历史观和历史分析方法,对“四史”进行断章取义的主观解构,拼凑杜撰出所谓的“史实”和“结论”,以隐秘难辨的方式嵌入在大学生的学习、娱乐等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导引大学生形成虚假、歪曲的历史观,无形中消解着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其本质是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袭已成为高校乃至全社会亟待解决的共同课题。“四史”展现了在马克思主义真理指导下,党领导人民把握历史本质、运用历史规律、开创历史伟业、形成历史经验的光辉历程。传承“四史”中的优良历史传统和经验,对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大有裨益。要通过加强“四史”教育,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把握“四史”的发展脉络、内在逻辑和本质规律,理解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必然性和真理性,找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會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的答案,增强勇于揭穿历史虚无主义虚假面目的斗争意识和本领,让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在校园这片净土和大学生群体中无处遁形。

(二)理论逻辑:掌握理论的精髓,坚定信仰、信念、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3]信仰、信念、信心对于维系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新时代大学生尤为重要,是激励大学生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思想之光、精神之钙、力量之源。政治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坚定的信仰、信念、信心要以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的思想精髓为基础。“四史”是党和人民崇高理想信念的集中体现,是在信仰、信念、信心的激励、指引、鼓舞下的民族抗争史、人民奋斗史、自身建设史,也是党根据时代使命和实践要求进行理论创新的能量,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向前进的历程。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魅力、现实伟力和强大生命力在“四史”中得以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系列理论成果形成发展的历史必然和内在逻辑在“四史”中得以全面把握。加强“四史”教育,在于引导大学生从历史脉络和辉煌成就中体悟理想信念的现实来源和力量所在,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地位、实质和精髓,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理解其对中华民族复兴强盛的巨大威力和伟大梦想实现的历史必然,从而进一步坚定信仰、坚持信念、增强信心。

(三)实践逻辑:矢志爱国奋斗,助力民族伟大复兴

“四史”时间跨度大、内容范围广,而亘古不变的主题是爱国与奋斗。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便秉承爱国主义精神,为求得民族独立、国家强盛、人民解放,艰难探索、浴血奋战,以鲜血和生命铸就起推翻“三座大山”的磅礴力量,带领人民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无数民族脊梁热情高涨,发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力,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探索中创造了新中国各领域的一个又一个奇迹;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一批批弄潮儿解放思想、勇立潮头,为中华民族开辟出越走越宽的康庄大道,取得令世人震惊的巨大成就;进入新时代,全体中华儿女不忘初心、团结奋斗,迈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梦想的铿锵步伐。毋庸置疑,爱国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子,已深深根植于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儿女灵魂深处,熔铸在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四史”历程中,成为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强盛生命力的精神支撑,为中华民族拼搏奋进、薪火相传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广泛宣传‘最美奋斗者的先进事迹,传承弘扬爱国奋斗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4]通过“四史”教育,大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爱国奋斗感召下的历史发展进程,在学习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和先进榜样的事迹中继承爱国奋斗基因,树立起爱党、爱国和爱社会主义的深厚情感,明确自身的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追梦路上,将个人追求与国家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以小我融入、成就大我,不断释放新时代大学生的蓬勃朝气和青春力量。

二、新时代大学生“四史”教育的现实困境

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四史”教育方面做了积极尝试,但在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也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全面准确把握现实困境,是进一步提升“四史”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前提基础。

(一)整体规划还不健全

“四史”内容庞大、覆盖面广,“四史”教育更是一项系统化的大工程,需要做好整体规划和系统设计。然而,部分高校往往在此环节比较薄弱,出现整体规划仍不健全的现象。一是高校对“四史”教育的认识还不深刻。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习“四史”的重要论述,以及国家关于“四史”教育的文件精神学习掌握不足,对“四史”教育的意义、目的、重点和要求的理解不深刻,在思想认识和组织实施上存在一定偏差;二是推进“四史”教育的一整套实施方案还未建立。没有对“四史”教育的教育内容、课程设置、阶段安排、考核评价、激励机制等方面作出综合规划,尚未形成系统全面的制度规范和指导意见,某种程度上来讲,还停留在依赖上级指示工作而缺乏开展“四史”教育的自主性、自觉性;三是没有将“四史”融入第一、第二、第三课堂的整体规划。对如何在大学生的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网络思政中嵌入“四史”教育的思考谋划还不足,难以制定具体可操作的实施计划。四是缺乏“四史”教育教学、研究、宣传一体化机制。在“四史”教育中,课堂教学是重点,理论研究与阐释是支撑,宣传是补充,三者一体推进方能实现教育效果最大化。但部分高校存在重教学宣传、轻理论研究和阐释的现象,缺乏对“四史”内涵、逻辑、规律进行研究的机制设计,没有形成“四史”教育教学、研究、宣传一体推进的格局。

(二)协同效应尚未形成

在“三全”育人理念指引下,坚持齐抓共管、协同育人,既是开展大学生“四史”教育的基本原则,也是增强大学生“四史”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的基础保障。目前,部分高校在构建“四史”教育共同体,形成“三全”育人新格局方面稍显乏力,协同育人效应尚未形成。一是多维育人主体的协同联动不强。没有形成教育主管部门、社会力量、家庭力量和高校有机衔接的“育人共同体”,学校内部也未构建党委统一领导、院系主要负责、职能部门协同配合的良好格局;二是“十大”育人体系的育人功能发挥不足。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要求“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5]。但部分高校“四史”教育“十大”育人体系的构建相对薄弱,没有充分挖掘“四史”教育与各方面工作的结合点,人才培养的某些环节缺失“四史”教育元素。三是各类教育资源的联动使用不力。“四史”博大精深,彼此间存在严密的逻辑关联。“四史”的内容又以文件、实物、影像等资料形式,存活于革命旧址、纪念馆、博物馆、展览馆中。目前,部分高校利用这些有形无形的资源开展“四史”教育还不到位,缺乏系统的整合与提炼。

(三)现实观照相对缺失

着眼于观照现实生活,才能把握“四史”教育的本质和方向的原则。但从当下的现状来看,部分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四史”教育过程中,立足现实、观照学生生活不足的情况比较突出。一是未能实现“回归生活”的“四史”教育价值诉求转换。将“四史”教育仅当作传授历史史实的知识教育,对其承载的政治使命和观照生活的价值诉求关注缺乏;二是未能实现“融入生活”的“四史”教育方式载体的转换。仍然过分依赖传统的课堂、实践、文化、网络育人方式,对新时代出现的而又在大学生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新形式、新样态、新技术学习运用不足,“四史”教育的方式、载体缺乏足够的新颖度和吸引力;三是未能实现“贴近生活”的“四史”教育话语体系的转换。没有结合时代发展和实践要求,根据大学生的群体特征、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对“四史”教育的话语表达体系加以转换,未能以新时代的话语、大学生的语言、生活化地表达和展现“四史”教育内容,造成大学生接受度大打折扣。

(四)内外挑战层出不穷

当前,大学生“四史”教育面临着内外部环境的各种挑战,形势不容乐观。一是错误社会思潮的侵袭干扰不断。一些青年学生受错误思想影响,不愿认同主流的历史观点,生怕被贴上标签;还有一些大学生在认识上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点和“四史”完全割裂开来[6]。可见,错误社会思潮的传播进一步加剧了开展“四史”教育的风险挑战。二是社会深层次問题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当前社会急剧转型时期,随着经济社会结构变革、新旧规则交替和社会利益调整,一些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和问题“浮出水面”。在缺乏判断能力和相应价值引导的情况下,部分大学生未能形成对这些社会矛盾和问题的理性认知,甚至由此产生对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质疑,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着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和“四个自信”,不利于“四史”教育的效果达成。

三、新时代大学生“四史”教育的实施策略

在诸多现实困境面前,高校需要在开展“四史”教育过程中加强顶层设计、坚持守正创新、观照现实生活、强化保障体系,推动“四史”教育走深走实,达到启迪觉悟、升华思想,陶冶情操、滋养精神的教育效果。

(一)加强顶层设计,增强“四史”教育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面对“四史”教育这一庞大的系统工程,高校亟须优先在顶层设计上下功夫,运用系统思维和整体观念,将“四史”教育作为整体纵深推进,不断提升“四史”教育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一是深刻把握“四史”教育的目的、重点和要求,制定“四史”教育的实施方案和指导意见。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习“四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以“四史”教育的有关政策文件精神为依据,在不断学习中增进对“四史”教育重要性、重点内容和工作要求的认识与理解,掌握“四史”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并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进行系统思考和整体谋划,建立起“四史”教育的完备规划和实施意见,为开展相关教学工作提供规范指导。二是明晰“四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力求形成统筹推进、同向发力的格局。应将“四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内容一同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中,将其作为整体加以统筹谋划、推进和落实。三是建立第一、第二、第三课堂开展“四史”教育的整体规划。深挖“四史”教育融入第一、第二、第三课堂的结合点,构建“四史”教育的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网上网下共同推进机制,形成“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网络思政”的“五合一”教育模式。四是打造“四史”教育教学、研究、宣传一体化机制。扭转“四史”教育中重教学和宣传、轻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现状,从机构设置、研究力量配备、项目立项等各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加强对“四史”内容、逻辑、规律和实际运用等问题的研究。

(二)坚持守正创新,提高“四史”教育的吸引力、亲和力、说服力

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是当下高校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课题。承载着鲜明政治使命和价值取向的“四史”教育,实现理念、内容、方式等各方面的更新转换、推陈出新、与时俱进,才能对大学生形成足够的吸引力、亲和力、说服力。一是实现“四史”教育理念的更新转换。“四史”教育具有异于其他教育的鲜明特征,不能仅仅将其当作史实史料的学习,要认识其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本质,树立起历史、理论与实践相融相通的教育理念,将学习历史与学习创新理论成果、指引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二是做到“四史”教育内容的推陈出新。一方面,推动“四史”教育内容与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内容的有机贯通。高校和教师要主动挖掘思政课程和各类专业课程中的“四史”教育元素,实现“四史”教育内容在各类课程中的全面覆盖、深度融合。另一方面,推动“四史”教育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新兴文化的生动融合。把握“四史”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今时代兴起的新文化之间的内在关联,注重彼此间的互联共用,打造更具包容性、新颖度、吸引力的内容体系。三是推动“四史”教育形式的与时俱进。结合时下新兴的媒介技术和活动样式,创造性地开展“红色诵读”、“四史”知识网络闯关竞赛、“红色走读”、VR虚拟仿真互动体验、红色舞台剧演绎等贴近时代发展和学生兴趣的系列活动,增加“四史”教育的趣味性和亲和力。

(三)观照现实生活,提升“四史”教育的幸福感、获得感、满意感

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人的社会生活是教育的最终归属。“四史”教育只有观照学生生活,使学生得到幸福感、获得感、满意感的提升,才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和对教育规律的运用,才能实现“四史”教育的初衷。一是坚持实现美好生活的价值旨趣。高校在“四史”教育目标的设置上体现对“人”的关照,而不是脱离学生实际、缺乏现实温度。正确认识“四史”教育在实现大学生对美好生活向往过程中的价值功能,将“四史”教育作为满足大学生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支撐,化解大学生思想浮躁、情绪焦虑、精神空虚等问题,激发大学生对现实生活的美好追求和奋进姿态,使学生在接受“四史”教育中体验到幸福感、获得感、满意感。二是聚焦解疑释惑的育人重点。“四史”教育要以针对性地解答学生的思想困惑和疑虑为重点,分阶段给学生讲清楚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历史贡献、新中国的国体政体和发展成就、改革开放的性质和地位、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图景;讲清楚“四史”之间的逻辑关联及其背后体现的“三大规律”;讲清楚“四史”与大学生现实生活的内在联系等,注重从“四史”的阐释中回应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现象和热点问题,增强大学生对“四史”的认知和认同。三是构建回归现实生活的话语体系。根据新时代青年运动的主题、青年生活的需要、青年群体的特征,转换“四史”教育的话语体系,找到“四史”与青年这一特殊群体和当下社会生活的结合点,以新时代的话语体系、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风格展现“四史”教育内容,提高大学生对“四史”的接受度、满意度。

(四)强化保障体系,推动“四史”教育的常态化、长效化、制度化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明确要求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四史”教育。要推动“四史”教育取得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成效,应当强化“四史”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制度化推进的保障体系。一是强化协同育人保障。要推动多维育人主体的协同联动,在宏观层面组建教育主管部门、社会力量、家庭力量和高校有机衔接的育人矩阵,在校内搭建各部门各工作力量协调联动的畅通机制;重视发挥“十大”育人体系的功能,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各环节融入“四史”教育元素;加强对校内外各类教育资源、“四史”内部各要素的整合提炼,形成各类资源、要素同向而行、协同使用的格局。二是强化师资力量保障体系。目前,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专任教师处于相对短缺的状况,师资力量与国家有关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部分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思想政治工作力量的政治素质、专业素养无法满足开展“四史”教育的要求。因此,高校应从人才引进、经费支持等各方面,加强“四史”教育专业师资力量配备,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力量的教育培训,提升他们开展“四史”教育所必备的政治素质和专业素养。三是强化监督考核保障。建立健全“四史”教育多级监督考核机制,明确“四史”教育的各类考核主体、各项考核指标、各种考核方式以及考核结果的实际运用方式,形成“四史”教育的指导、监督、考核的闭环机制,以监督考核倒逼责任落实和工作成效,确保大学生“四史”教育抓紧抓严、走深走实,发挥四史学习以史鉴今、资政育人功能,为推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事业加油助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20-01-09(0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EB/OL]. (2020-04-22). htt 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07/s253/202005/t20200511_452697.html.

[3] 习近平.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8-12-19(02).

[4]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习近平对“最美奋斗者”评选表彰和学习宣传活动作出重要指示[EB/OL]. (2019-09-25). http://www.gov.cn/xinwen/2019-09/25/content_5433153.htm.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EB/OL]. (2017- 12-05).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

[6] 靳诺. 围绕立德树人 加强“四史”教育[J].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0(05):22-24.

(荐稿人:熊小青,赣南师范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SZZX21043);江西省高校党建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DJQN0 32);赣南师范大学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项目(项目编号:SZZX-2020-0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梁洋生(1991—),男,赣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谢红玉(1977—),女,硕士,赣南师范大学计划财务处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四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提高少先队员“四史教育”有效性 辅导员可以怎么做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广泛开展“四史”宣传教育
在“四史”教育中培育新时代学生
让“四史”教育在中小学落地生根
大学生就业趋势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