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伟祺
【摘要】“双减”政策下,减轻学生作业压力和补课压力,减少机械重复、形式单一的作业,增加研究性、实践性作业,通过作业形式的多样化,作业精细化,结合课堂所学知识,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劳动实践中,解决劳动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提高知识与劳动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运用,提高作业质量,是课堂提质的核心手段。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设计;实践应用;优化评价
观念的调整是实施的前提,教师对作业的功能定位,直接影响作业的目标设定、类型设计、内容选择、难度定位、时间安排等,从而影响作业质量和效果。作业的设计依据学生的课堂学习内容和课堂学习情况,设计与教学内容对应的实践作业,改变作业的普遍形式,加以创新,既巩固数学知识的同时,又能达到综合应用的效果,提高知识与实际紧密联系的效果。
一、劳动实践作业的创新应用设计
作业设计的核心是减少机械记忆作业,增加实践应用创新类作业,实验提质增效。挖掘作业的新功能,把课堂所学数学知识,改变作业形式,从书面上的作业形式,适当增加实践类作业及创新类作业。课前,教师针对所学内容,根据课时重点、难点,选择习题,避免单调、重复,体现学习的重点,同一知识点采用不同的形式。需要教师调整观念,具备一定的知识重组、题组设计、题目改编的能力。例如,题组等专项训练、实践应用作业,如,运用图形面积和周长,到家中或田地里进行实地测量并计算;分析统计类:针对某件事件,让学生回家进行信息收集,归纳整理,制作统计图,并进行数据分析;解决问题类:让家长带学生到商场进行购物,了解商品的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并理解找回多少钱和还差多少钱的实际场景;学习比例时:布置学生在家中观察居家消毒、蛋糕制作的比例关系。通过丰富的作业实践形式,优化实践创新作业设计,把单调的作业变得更新颖,充满新鲜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主动学习的效果。
二、综合实践作业的应用
在实践应用方面,形式丰富,例如,观察、测量、记录、统计、计算、分析、对比等,把课堂所学的相关知识,结合实践作业,加以运用,强调动手操作、调查记录、分析研究,写成数学日记或个案分析,巧妙设计课外劳动实践活动,布置丰富多彩的作业,把课堂所学的数学知识,最终是要解决生活上的劳动实践问题。抓住课堂基础知识的学习理解,更重视所学知识的实践应用。在这过程中,给予学生方法的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劳动实践,做好记录,并进行分享交流,体验数学在劳动实践中的应用,感受数学知识与劳动实践的紧密联系,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增加学科的实用性。
例如,百分数(二)教学中,设计相关的百分数生活实例的调查,收集父母工资收入的税收情况,布置存折相关的实践活动,了解活期和定期的区别,利息有什么不同,到期后本金和利息的计算,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应该选用什么样的存款方式,具体需要考虑什么因素,除了存款以外,还可以有什么其它投资方式,了解它们的收费和回报情况,提高生活中百分数的应用,解决生活劳动实践问题,丰富他们的实践经验。
三、优化评价方式,总结提升
“双减”政策下的实践作业的评价方式,评价方式可以是个人批改、小组交流、教师点评等形式,学生间相互学习,也可以通過展示评价,反馈提升。教师评价可通过收集材料,归类评讲,抓住普遍问题及典型问题,进行讲评分析,个别学生的特殊情况,可个性化辅导。重视问题解决思路关系的分析,问题解决思考方法的引导,问题解决优化策略的选择。展示典型例子及优秀作业相辅相承,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兼顾知识的拓展提升,开发学生的眼界和视野,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
优化教师的作业设计能力是“双减”政策下有效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作业设计能力的提升,需要教师观念的调整,综合能力的提升,科组教研的探讨。有效的、科学的劳动类实践作业,更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形成知识学习——实践运用——总结提升的学习方法,知识形成技能,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更能达到“减负提质”的教学要求。
责任编辑 陈红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