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历史解释的大概念教学路径思考

2022-02-20 11:30谢非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19期
关键词:中央集权本课历史

谢非

历史解释素养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基础和核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和方法。”落实历史解释素养,备课很关键。在一年的《中外历史纲要》教学实践中,有一个普遍的难题:教师想把教科书上的每一句话都展开,讲清楚,生怕漏掉一个知识点。事无巨细,花费很大精力。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完不成信息量庞大的教学任务,好多教师都觉得课时不够用,留给学生思考、问题探究、素养培育的时间就更少了。鉴于此,本文采用大概念主题教学,“立、学、破、用”四步教学法,以主题立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知识学习为手段、以破(解决)问题为目标、以掌握内化运用历史解释解决问题为目的的四个环节来进行课堂教学的建构。删繁就简,突出重点,厘清各知识点间的逻辑关系,并赋予一定的价值观。

《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国古代史四个单元,内容多、任务重、时间紧,用大概念整合教学效果好。大概念可确立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本课是第三单元第一课,承上启下,大概念确立为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由“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強,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王安石变法,南宋的偏安”四个子目组成。通过学习,认识两宋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时空观念核心素养;通过评价宋初的政治和军事制度及王安石变法,掌握评价历史事物的正确方法和历史观,培养唯物史观核心素养。

一、立(主题)

立是教学的方向、支点、站位,是本课的宏观设计,整体把握。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让学生达到的水平和认知程度。主题是课堂的灵魂。主题的确立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的方向和要达到的高度,成为学生学习的切入点和抓手。立主题有利于课堂的高效,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会得到充分发挥。本课主题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可由“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了北宋积贫积弱”的说法导入。学者甄庆丰指出:“北宋政权建立后,太祖,太宗相继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 结果使自唐末以来政权更迭频繁,战祸连年不断,国家四分五裂,人民深处水火的局面得以改变,保持了国家的相对统一和社会较长时间的相对稳定。但同时也造成官僚机构庞大而运转不灵,官吏冗多而吏治腐败,消耗过大而征敛无度,养兵虽多却战斗力很弱,冗官,冗兵,冗费,使国家积贫积弱,最终导致了北宋的覆亡,为后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历史教训。”笔者问:“同学们认同这个说法吗?”学生若要理解这个问题并作出判断,就要认真学习本课知识,从而有效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下一步学知识奠定了基础。

二、学(知识)

学知识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课本知识,是教学的微观设计、材料选取、问题设计、具体操作。教师课前要研究透学情、教材、课标,进行以立为统领的精准教学设计,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机统一、两者相互成就,学生的学习才会高效。《课程标准》是“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的课标分解,“政治、军事”和“新变化”是本课的教学目标,“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王安石变法、南宋的偏南”是教学内容。本课大概念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后面简称为“加强”。由此本课可整合为四部分:矫枉过正埋隐患——宋初的集权(加强之因、之策)、积贫积弱时势艰——压力与危机(加强之果)、振衰起敝挽狂澜——王安石变法(加强之变)、积重难返求偏安——佞臣跪忠骨(加强之续)。

(一)矫枉过正埋隐患——宋初的集权(加强之因、之策)

五代的建立者都是军事将领,手握重兵。“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唐季以来的现实:藩镇割据、君弱臣强、武将权重。如何集权: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1)守内虚外、强干弱枝

材料一:(宋太祖曾对赵普说)五代方镇残虐……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从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材料二:自唐天宝以来,方镇……多以赋入自赡,名曰留使……及赵普为相,劝上革去其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

材料三:禁军聚之京师……皆一以当百。诸镇皆知兵力精锐非京师之敌,莫敢有异心者。由我太祖能强干弱枝、制治于未乱故也。

三则材料分别从“收行政权、派文官,收财权,收精兵”三个方面来加强中央集权。

结合课本第60页“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和史料阅读,可知强化了中央集权,有效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制度僵化,地方缺乏自主性。

(2)分化事权、加强君权

宋朝在中央实行“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主管行政、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三司使主管财政,枢密院主管军事(只有调兵权,设三衙掌统兵权)。

“如此一来,宰相的权力比先前大为缩小,没有了军权、财权,形成政事堂主管政治、枢密院主管军事、三司主管财政的局面,三权分离,各不相知,一切都要通过皇帝。与此同时,又提高御史台、谏院等监察机关的权利和地位,可以纠察、弹劾各级官员,迫使宰相不得不屈从于作为皇帝耳目的台谏官。”

特点:行政、军权、财权三权分离,各不相知,一切都要通过皇帝。

问题探究:结合所学知识,唐代三省六部制与宋代二府三司制分散相权的方式有什么区别?三省六部制与二府三司制度分别产生怎样的影响?分权方式:唐,决策流程分权;宋,行政、经济、军事三大专业领域分权。影响:三省六部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和决策的科学性,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二府三司制度进一步削弱相权强化了皇权;但权力分割过细,行政效率低下。

(3)崇文抑武、文人治国

宋朝文人地位高,国家重视科举考试,开创了锁院制度、弥封制度、誊录制度、别试制度。宋真宗作《劝学诗》鼓励读书。“宋初太祖时,取士较严,进士人数最多也没超过31人,宋太宗即位后,开始突破100大关,有时一科竟达300多人……宋代平均每年取士的人数约为唐代的5倍,约为元代的30倍,约为明代的4倍,约为清朝的3.4倍。”

(4)隐患:积贫与积弱(加强之果)

“所谓‘祖宗之法’……就其负面内容和影响而言,例如‘守内虚外’的内政外交总政策造成的国势不振;中央政府的组织机构间、臣僚间相互牵制带来的效率低下;对于带兵出征的将领,强调‘将从中御’,甚至以‘阵图’束缚前线统帅手脚;为避免割据局面重演,收缩州郡长官权力;倡导文武臣僚循规蹈矩,防范喜事兴功;不任官而任吏,不任人而任法;在文武关系的处理上,实行以文驭武的方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导致了军队战斗力弱、行政效率低、财政负担重。

(二)积贫积弱时势艰——压力与危机(加强之果)

(1)边疆压力

“……他们都认为“澶渊之盟”为宋人带来了和平生产和生活环境,节省了军费,而“澶渊之盟”所规定的输辽岁币与军费比较起来,则是一个不足百分之一二的很小数目,全面衡量起来,和平给宋人带来的好处更多……宋就在雄州(今河北雄县)、霸州(今河北霸县)、安肃军(河北徐水)、广信军(今河北保定西北)等地设置榷场,与辽进行大规模的经济贸易。”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给辽“岁币”绢10万匹,银10万两。西夏向宋称臣,北宋每年给西夏“岁赐”绢15万匹,银7万两,茶3万斤。

你觉得北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学生:增加了宋王朝的财政支出;但节省了军费;一定时期内带来和平的生产、生活环境;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和边境贸易发展。

(2)财政危机

“按北宋经济已经达到的生产能力和商品货币经济发展水平,北宋应该是富裕超过前代的王朝,但由于战争(主要责任不在北宋统治者),及畸形的官吏制度和军队制度,导致社会总劳动时间分配的严重倾斜,大量社会资源消耗于冗兵,冗官,这是导致贫弱的主要原因。”北宋官员人数逐年增加,宋英宗时达到2.4万人;军队人数在宋英宗时达到116.2万人;宋神宗熙宁年间收支相等,没有结余。三冗导致财政危机。

(三)振衰起敝挽狂澜——王安石变法(加强之变)

(1)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

范仲淹变法限制了贵族和高官的特权,触犯了官僚集团的利益,导致失败。“范仲淹是从官僚队伍入手,王安石从解决国家财政问题入手,而解决财政问题是从农业、农村、农民入手。”王安石变法涉及经济、军事、政治、教育等各方面,政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2)富国强兵与育才——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以富国为目的,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强兵效果不明顯,与西夏战争失败;育才,科举改革,培养革新人才,宣传革新思想。变法用人不当,损害农民利益,民间怨恨新法。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积贫局面,政府财政收入大大增加,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积弱局面有所改观,使北宋国力有所增强;局限性,用人不当,危害百姓利益,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激烈反对,“强兵”方面,成果甚微。

(四)积重难返求偏安——佞臣跪忠骨(加强之续)

靖康耻,武穆御金;臣子恨,绍兴和议;风波亭,英雄冤死;文人思,忧国忧民;君臣醉,偏安一隅。1127年发生“靖康之变”,北宋被金灭亡。赵构建立南宋,岳飞抗金。岳飞死于宋金和议(1141年)之后。绍兴十一年十二月末除夕夜(1142年1月27日),宋高宗和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岳飞与其子岳云、部将张宪于今杭州。主要原因:宋高宗为了限制军阀军权、重建崇文抑武秩序;打击主战派,实现与金议和的需要。

三、破(问题)

破是通过学生的学习,能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能解决本课的主题(问题)及相关的习题,所学到的知识可以转化为自己的能力。由立到破是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到历史解释形成的过程。学生就甄庆丰的说法写下自己的观点,现摘录一例:赞同甄庆丰的说法。宋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避免了政权更迭、战争不断,保持了国家相对统一、政权相对稳定,给人民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和平的生活环境,促进了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由于分权过细,体制僵化,出现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行政效率低下,财政负担过重,军事战斗力弱,导致了北宋积贫积弱,为北宋的灭亡埋下了伏笔。学生言之有理,有据可依,逻辑严密,能自圆其说,学习有效。教师有针对性地点评、鼓励。历史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及时把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写出来,这样才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实现有效教学。学生写出自己的看法和理解,既训练了学生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小论文的解题能力,也有利于历史解释能力的内化。以史为鉴,家国情怀。思考一下: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改革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应该兼顾中央和地方的利益,渐进完善,不可操之过急、坚定制度和文化自信。历史解释的目的是立德树人,发挥历史学科的镜鉴性,汲取历史经验教训,古为今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四、用(解释)

用是学生的体验、内化、提升和迁移运用的能力。学生能掌握一定的学习、解题能力,能把教材编写者、教师的解释内化为自己的解释,能具备一定的历史解释能力。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很好地解决课后限时训练,并能有效地回答类似的问题。

课后限时训练选取了2019年新课标高考全国Ⅲ卷第26题和2021年福建厦门一模第20题。第26题考查了冗兵问题,军人待遇优厚、军队数量迅速增加导致了严重的财政危机。第20题用两则材料考查了王安石变法、科举制度变革的措施和影响,两道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思辨性。学生的课后限时训练要完成好。

基于历史解释素养的部编教材大概念教学,以“立、学、破、用”为抓手,通过主题引领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破问题奠定了基础、培育了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和史料实证能力、较好解决了教学目标,素养渗透、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素养落实到位,学生迁移运用历史解释能力强,课时习题正答率高,有效完成教学任务。

本课基于历史解释素养的部编教材大概念教学路径实践,以大概念“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为统领,以“立、学、破、用”为脚手架,以历史解释为基础,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提纲挈领,删繁就简,突出中心,重视教学的宏观设计和课堂的微观操作,以任务为驱动,创设新的教学情境和问题解决方案,体现了历史合力论,落实了核心素养,培育了家国情怀。历史教育是对人的教育,是生活阅历、人生经验的教育,时代在变,教材在变,学生也在变。历史科的教育者要与时偕行,与时俱进,不断更行教学手段和教育理念,以期培育出更多、更优秀的具有浓厚家国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文系“十三五”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历史解释的高中历史主题式探究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0YQJK045)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甄庆丰.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利与弊[J].许昌师专学报,1999(10).

[2]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中华书局,2004.

[3]司马光.涑水记闻[M].中华书局,1989.

[4]张建伟,张学强.宋代科举扩大取士与冗官问题——兼论当代高校招生中的“扩招”现象[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9).

[5]邓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6]赵永春.试论“澶渊之盟”对宋辽关系的影响[J].社会科学辑刊,2008(3).

[7]袁一堂.论北宋中期的财政危机[J].史学月刊,1990(3).

[8]邓小南.王安石与他的时代(三)[J].文史知识,2006(3).

责任编辑  杨  杰

猜你喜欢
中央集权本课历史
Let’s play football.(部级优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从“听唱读写”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
新历史
汉代儒学独尊地位探析
资金“中央集权”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制度的奠基,文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