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鑫 葛晓昱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和中日两国经贸往来日益频繁的大背景下,社会对日语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作为输送人才的主阵地,各高校也开始承担起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日语人才的重担,高校日语专业也逐渐发展起来。随着国家对日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大,高校还要进一步提升学习者的文化素养。文章通过探析当下日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以日本文化导入方法以及培养日语复合型人才为切入点进行研究,以期更好地提升日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日语复合型人才;日本文化;文化导入;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01-0102-04
社会主义新时期,掌握不同国家的语言,能够与不同国家的人们进行交流,成为人才培养的关键。对日语复合型人才而言,仅掌握词汇和语法还远远不够,例如部分学生在交流过程对日本文化还不能完全理解,这是因为学生对日本文化中某些词汇和语法的理解和运用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需要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加强对日本文化的关注[1]。本研究将通过分析目前日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以日本文化导入方法为切入点进行研究,以解决当下日语复合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性策略,更好地提升日语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
一、日语复合型人才的含义
近年来,高校大力探索复合型日语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日语复合型人才是指知识面广、专业基础扎实、适应性强的高素质人才。他们具备扎实的日语基本功,可以将深厚的专业知识转化为能力素养应用于工作中,能将多学科知识进行有机结合,形成自身独特的内部知识结构体系,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2-3]。
二、日本文化导入在日语复合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听、说、读、写、译五大技能是传统语言教学的基础,掌握它们可以帮助学习者学习各种外国语言。这五大技能在日语教学中也非常重要。但文化差异会导致学生在使用这些词汇和语法时产生不同的理解,因此,更好地学习语言和文化可以避免受到这些差异影响,能够进一步地帮助学生正确使用传统词汇和语法,提高日语学习效果。
各国的文化存在着诸多的差异,而语言作为文化的符号与象征,往往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例如,当中国人见面时,经常会说“你吃了吗?”“你要干什么去?”之类的问候语。事实上,他们并不想知道对方要去干什么,也不想知道他们是否吃过饭,这只是一种相互问候或者寒暄,但日本人则不同,他们会用“今日は天気が良いです”“最近雨がよく降っている”這种与环境或者气候相关的词语为问候的方式,这就是中日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这种差异还体现在很多方面[4-6]。因此,在今后的日语复合型人才培养中,加强对日本文化的导入是非常重要的。
三、日语复合型人才培养导入日本文化的实际意义
通过与一些日语专业的学生进行交谈,可以总结出当前日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第一,即使学生对有关日语知识及日语逻辑有所掌握,但是在日语写作的过程中还是会出现一些问题,如书写逻辑不通、语法错误等。第二,基础知识运用的不足。一些学生即使掌握日语基础知识,但是在运用的时候还是沟通不顺畅,且有时候还会出现错误用语。经过咨询专业日本教师得知,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就是对日本文化不是很了解。语言系统的形成来自不同的生长空间。在日语语言体系形成的过程中,日本文化在学习日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日本的饮食文化、艺术文化、精神文明和体育文化[7-10],学习者只有不断吸收并对日本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才能进一步阐明日语的逻辑规律和意义。系统地学习日语的语言体系后,学生可以从新的角度重新理解他们所学的东西,提高他们灵活使用日语的能力。
四、日语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日本文化导入的方法与策略
(一)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明确日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建立日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改革僵化的教学方法。
日语专业的任课教师应当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模式,不能只凭着自己的经验教学,教学经验并不代表先进的教育理念。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的进步,某些经验教学模式已经落后。对此,高校教师应当不断加强学习,用先进的教育观念来充实自己,以适应现代的教育发展。与此同时,教学模式也应当不断改革创新,在新的理念下整合自身的经验,从而进一步完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跟得上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自身的优势[11]。
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的开发和设置。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开设课程,培养市场认可、企业欢迎的各类人才。根据近年来企业招聘的具体情况,“工作经验”已成为日语专业人才进入企业市场的瓶颈。企业的职能大致可以分为生产、营销、财务和人事四类。公司所谓的“工作经验”就是这四个方面的经验。企业招聘人员也较重视说话和工作技能[12-15]。
(二)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除了教学方式之外,高校日语课堂教学在师资力量方面也略显不足。教师队伍不稳定、不专业的现象比比皆是,教师的文化水平还有待进一步的提升和发展,很大部分授课教师虽然是专业的日语学科出身,但是一些理论知识以及实践经验都相对不够完善,这也是日语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主要体现。因此,由于日语教育的教师整体队伍构建不完善,进而造成课堂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在当前高校日语课程教学中,部分教师虽然具备了创新意识,但是在具体实施上仍然还没有落实到位[16]。部分日语教师仍然过于遵守陈旧的教学理念和思想观念,缺少新理念的学习,也缺少相关的培训和课程实践。这种情况直接导致日语教育教学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难以顺应教学的潮流趋势,更不利于高校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教师的创新理念缺少深入的内涵,也难以对学生产生真正意义上的积极影响和促进作用。
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调整教学计划,加强学生对日本文化的学习,将日本文化内容融入其中。对一些日语外教来说,他们对日本文化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因此在交流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发生冲突,对有的老师来说,即使他们的沟通方式是正确的,但是难以以书面及口头上的形式将他们多年的教学经验传达给学生。基于此,日语教学应从整体角度充分考虑到教师对日本文化隐性知识的掌握。掌握隐性文化一方面,可以减少对日本文化导入的准备时间;另一方面,也可以同步每位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学校日语教学的整体质量。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提高自身能力,从以下两种途径提高教学能力,丰富认知体验。
一方面,教师应去日本当地进行深入研究,了解文化导入的方式,然后将接受的形式、渠道和要点细化到教学计划中。另一方面,如果教师不能亲身去日本当地进行研究,也可以与其他教师共同进行研究。教师可以与在日本学习过的优秀教师进行相关文化的学习与讨论,关注日本的新文化,从而拓宽知识面,提高对日本文化的掌握和讲解能力。
(三)聘请日语外教,构建专业的教师团队
即使学校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日本文化知识,也很难创造一个较为专业的日本文化学习情境,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难免会导致信息损耗。实际上,教师片面的讲解并不能让学生对日本文化产生深刻的印象。基于此,高校可以聘请专业的日语外教来填补此领域的空白。日本外教具有对日本文化的亲身体验以及丰富的语言应用经验。外籍教师在文化交流的同时,能够让学生对日本风俗、自然等知识有所了解。与此同时,中国教师应该不断加强与外教之间的交流,获取更多的日本文化知识,并且将这些知识融入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去,从多个角度讲解日本文化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对日本文化的深刻印象。
(四)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将日语知识转变成动画以及图片信息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直接了解到日语知识的详细含义。通过多媒体技术,学生的学习效率可得到提高,对日语的学习兴趣也能够有所增加。教师可以通过视频等形式让学生了解日语语用文化,加强学生对日语知识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日语应用能力[17]。日语是一门语言,而语言在生活当中的使用是频繁的。语言表达能力就是在一定的环境当中应用听、说、读、写等表达方式阐释意义的能力。在实际生活当中运用语言的表达环境有很多途径,因此,高校日语教师在核心素养下进行个性化教学时,应当合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构建适宜的学习语境,并且让学生脱离教学场景的束缚,在实际生活当中,充分理解日语的知识,将学校学习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进而强化学生的日语语言表达能力。
(五)合理安排教学活动,注重对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
第一,日语教师要在深刻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内涵的基础上,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合理安排,要注重对学生日语语言交际环境的营造和不同日语语言材料的筛选,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引导作用。第二,日语教师要侧重对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掌握日语非语言交际的技巧,因为在实际交际场合中,表情、手势、服饰等非语言的技巧更具有真实性,如果能够很好地解读出来,就能够获得很多重要的信息。另一方面,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日本人的思维模式。中国人崇尚和谐,日本人强调谦卑和委婉,所以在进行中日跨文化交际时,就需要具有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以便实现良好的沟通效果。第三,学校应当专门开设日本文化相关课程,鼓励教师充分利用软硬件资源进行课程的设计,并且结合实际情况聘请外教,对学生进行热点文化现象的讲解等。同時,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进行中日文化的对比,帮助学生加深对日本文化的理解和对中国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日语能力,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第四,学校需要组织相关日语教师组成教研组,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大纲要求,进行教材的重新编写,要加大教材案例的比重并强化其时代价值,以便对跨文化教学实践真正起到指导作用。第五,学校要加强与校外资源的合作,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为学生日语学习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教师也可以利用互联网等媒体渠道,增强与学生之间的日语交流和联系,帮助学生纠正发音错误,锻炼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等,进一步实现对学生日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促进。
(六)重视教师培训,着力打造跨文化教学团队
首先,学校领导层应当意识到打造跨文化教师教学团队的重要性,并加大对教师培训的资金投入力度。学校应当针对日语教师展开定期的培训,并制定专门的培训大纲和考核标准,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日语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18]。学校还可以聘请学界知名的专家学者为教师开展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讲座,组织教师进行网上继续教育培训,选派教师参加学术交流和研讨活动,或者外派教师到日本高校进行文化实地考察等。其次,学校在明确本校日语教学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应对日语教师双语文化素养的提升提出具体的要求,制定出相应的奖惩措施,促进日语教师在原有文化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通过自我学习不断更新和完善知识框架体系,提升跨文化教学的能力。高校教师应以此为基础,引导和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使思想教育最大的价值得到有效发挥,在本质上改变学生思想[19]。
五、结语
综上所述,日语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涉及面很广,包括“日语教材改革”和“教师专业素质”等多方面。日语文化导入还处于初级阶段,如何更好地进行教学改革,如何将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融入日语教学中,是日语教学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的课题。本文以日本复合型人才培养为方向,研究分析了如何以日本文化导入为有效途径来培养日语复合型人才。研究结果表明,只有将日语文化层层引入,转变教师观念,聘请外籍教师,才能够将日语文化引入课堂。
参考文献:
[1] 姜雨婷,林乐常. 关于日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08):175-177.
[2] 李凤忱,吕文华. 应用型经贸日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吉林财经大学为例[J]. 教师,2021(24):43-44.
[3] 杨慧. 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商务日语专业为例[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36):156+145.
[4] 刘芳婷. 工具价值与人文价值相融合统一的日语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4):94-96.
[5] 田沙.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高校日语教学的文化导入策略分析[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01):126.
[6] 宋刚杰. 宁夏地区日语人才需求现状下的日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宁夏理工学院为例[J]. 法制博览,2019(36):259-260.
[7] 曲朝霞,栗霞. 复合型日语人才培养的模式探讨[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01):118-119.
[8] 吴丽艳. 基础日语课程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研究——强化日语专业学生应用能力的途径和方法[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1):110-111.
[9] 卿红梅. 从企业用人观看高职商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珠三角地区企业商务日语人才需求调查研究[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12):258-259+261.
[10] 程光. 理工科院校复合型日语人才培养的思考[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02):133-134.
[11] 许蓓蓓. 独立学院产学合作日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为例[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33):165-167.
[12] 张正军. 复合型日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兼论宁波大学之做法[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05):105-108.
[13] 卜宪华,尤淑惠. 谈复合型日语人才和企业应用型日语人才的共性和个性[J]. 长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98-100.
[14] 杨丽英. 西部地方院校日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以凯里学院为例[J]. 人才资源开发,2017(04):191-193.
[15] 陳宝剑,王蕊. 地方高校日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淮北师范大学为例[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8(05):79-81.
[16] 白玉兰. 省属高校日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江西省各高校IT日语培养为例[J]. 文史博览(理论),2013(11):75-76.
[17] 潘贵民. 新形势下高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19(10):81-83.
[18] 蒋静. 浅谈如何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复合型日语人才——南外国语职业学院应用日语专业为例[J].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1(10):5-6.
[19] 穆牧. 基于对日服务外包人才需求的日语教学改革探索——以苏州地区为例[J].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02):126-127.
(责任编辑:邹宇铭)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一般项目“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日语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中的文化因素研究”(项目编号:SJGY2020058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慧鑫(1984—),女,硕士,黑龙江东方学院外国语学院日语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日语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学;葛晓昱(1981—),女,硕士,黑龙江东方学院外国语学院日语教研室副教授,研究方向:日语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