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欢宜
红色文化遗产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革命纪念地、革命历史事迹、革命精神、革命标志物等特殊文化资源,其内容主要包括:革命文物、革命和战争时期的标语、绘画、洞穴住区及各类革命标志物的综合体;革命建筑群即革命战争时期具有重大意义的单独或相互联系的历史建筑、窑洞、村壕等群体;革命遗址即革命战争时期的军事工程及战争遗址等;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即革命战争时期重要的革命人士及其感人事迹、革命精神等”(1)刘建平,刘向阳.区域红色文化遗产资源整合开发探析[J].湘潭大学学报,2006,(5).。作为我国历史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红色文化遗产承载着革命史迹与精神,在传承民族文化和革命精神、助推红色旅游与乡村振兴、促进乡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值得我们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本文以黔东红色文化遗产为对象,考察其类型、特征及价值,可为偏远山区红色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提供借鉴。
1934 年7 月,贺龙、关向应等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辗转至黔东沿河,创建了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1934 年10 月初,任弼时、萧克等人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作为中央红军长征先遣队西征至黔东石阡。1934 年10 月,红六军团在印江木黄与红三军主力会师。会师经过是:红三军从沿河水田坝出发,以九天急行军经印江、松桃、江口,抵达梵净山南麓后,在木根坡与红六军团第五十团会合,紧接着急进印江木黄,与红六军团主力会师。两支队伍会师后,旋即东进湘西,开辟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
红二、六军团在黔东地区播撒革命火种,传播红色文化的同时也留下了许多红色文化遗产。物质类红色文化遗产主要有:一、位于沿河县的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第四区革命委员会旧址、红军渡纪念碑,位于印江县的黔东独立师师部旧址、沙子坡红军群众大会旧址,位于松桃县的红二、六军团司令部旧址、甘龙红军烈士纪念碑,位于石阡的甘溪红军纪念碑等革命遗址遗迹;二、位于铜仁市的周逸群故居、旷继勋故居等革命英雄故居;三、黔东地区保留下来的武器、军用物品、书稿、告示、通行证等革命遗物。非物质类红色文化遗产主要有革命事迹、革命文艺即以红军革命为主题的歌谣、诗歌、标语、漫画等。
1.革命遗址遗迹
黔东地区的革命遗址遗迹较多,主要有革命政权旧址、会议会址以及纪念馆、纪念碑等诸多类型。革命政权旧址有: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石阡红二、六军团总指挥部旧址等;会议会址有:黔东特区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会址、枫香溪会议会址、红军沙子坡群众大会会址等;革命纪念场馆有红二、六军团会师纪念馆,甘龙红军纪念碑等。
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位于沿河县谯家镇长征村土地湾境内,是一座占地面积600 多平方米的木质结构四合院。1934 年7 月21-22 日,黔东特区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在沿河县铅厂坝张家祠堂召开,选举产生了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此后,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机关、红三军机关驻扎于此。黔东特区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会址也在此处。同时,旧址内还保留有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附属机关的建筑物,诸如培训所、军械所、红军医院、红军学校、警卫连营房等。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于1956 年被列为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2006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红色黔东[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320-321.。
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枫香溪会议会址在德江县枫香溪土家族乡。1934 年6 月19 日,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在此召开会议,作出了建立黔东革命根据地的决定,即枫香溪会议。枫香溪会议会址有前后两院,前院是红三军政治部驻址,后院为军部驻址,总占地面积190 余平方米。1982 年会址被列为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红二、六军团总指挥部旧址位于石阡县汤山镇新华街,原是一座坐东朝西、建筑面积3000 余平方米的清代天主教堂。1936 年1 月11 日至20 日,贺龙、任弼时等率领红二、六军团一万多人长征,经过石阡时在此短期休整。当时,红二、六军团以神父楼为军团总部和司令部及部分直属机关所在处,以修女楼为贺龙、任弼时等领导人住所,以教堂为会址,于19 日在天主堂召开军分委及总部负责人会议。1982 年红二、六军团总指挥部旧址被列为贵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红军沙子坡群众大会旧址位于印江县沙子坡镇沙子坡村,原系万寿宫。1934 年6 月15 日,贺龙率领红三军到达沙子坡。16-17 日,红三军在万寿宫召开群众大会,贺龙发表讲话,号召群众入伍。会议取得了良好效果,广大青年“神兵”纷纷报名参加红军。
木黄会师纪念馆位于印江县木黄镇,原系占地面积400 余平方米的清代建筑水府宫。1934 年10月24 日,贺龙、关向应等领导的红二军团的主力部队红三军与任弼时、萧克、王震率领的红六军团在印江县木黄胜利会师,并在水府庙召开两军团领导人会议。为了纪念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贵州省人民政府于1982 年改“水府宫”为“木黄会师纪念馆”。同年,木黄会师纪念馆被列为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甘龙红军烈士纪念碑位于松桃县甘龙镇北郊山岭,系1980 年群众自愿集资并捐工捐料修建的缅怀黔东特区根据地建立时牺牲在甘龙境内的二百余名红军战士和游击队员的纪念碑。纪念碑“高7.6 米,方形,碑帽四角攒顶,顶上竖0.4 米高的五角红星。正面阳刻‘红军烈士永垂不朽’,北面阴刻毛泽东手书体‘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左右分别为毛泽东诗词和语录。碑前20 米处的碑台上的楷书石刻记述了当年的史实”(3)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红色黔东[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329.。纪念碑后有两座红军墓。1988 年甘龙红军纪念碑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革命英雄故居
周逸群故居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贺龙和左权同志的入党介绍人、湘鄂西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周逸群的祖宅。周逸群故居位于铜仁市逸群路17 号(今铜仁市中南门古城内),占地面积1162 平方米,为木质结构四合院。周逸群故居旁边设有周逸群烈士陈列馆,馆内保留了500 余幅图片、文史资料和实物,详细介绍了周逸群的成长经历和革命历程,呈现了周逸群“战斗的一生”。2006 年周逸群故居作为铜仁东山古建筑群的一部分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旷继勋故居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共产党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的旷继勋的祖宅。旷继勋故居位于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思唐镇中和街,占地面积470 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70 余平方米,是一正两厢的马蹄形木质建筑。2006 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革命遗物
革命遗物主要包括“纪念馆、博物馆、陈列馆内部所陈列、保存、展示的革命志士所用过的,遗存下来的物品、书稿、器物等遗物以及当时的文告、文献、图书资料及武器、通行证、用具、衣物、钱币等实物”(4)禹玉环.遵义市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问题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45.。革命遗物是革命先烈在工作和生活中使用的物品,真实地反映了革命先烈的工作和生活场景,弥足珍贵。红二、六军团在黔东地区转战期间,足迹遍布黔东大部分乡镇,留下了大量革命遗物。例如,木黄会师纪念馆“馆内陈列有红军长征路线图,红二、六军团木黄会师路线图,贺龙、任弼时、萧克、关向应、王震、夏曦及部分红军指战员、战士等的珍贵照片,部分宣传标语内容,红军用过的枪支弹药、刀、矛、通讯工具、生活用品、作战现场图片及其它有关文史资料。还有萧克题词以及原红二、六军团黔东独立师政委段苏权等1983 年重返木黄的珍贵图片和所题的诗词”(5)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红色黔东[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322.等。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非物质类红色文化遗产主要有革命事迹和以红军革命为主题的文艺作品,诸如歌谣、诗歌、标语、漫画等。黔东非物质类红色文化遗产种类丰富,主要有革命歌谣、诗歌、标语、漫画等。
黔东是革命老区。随着黔东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红色歌谣的编写和传唱快速发展。黔东地区的红色歌谣颇多,有《十送红军》《红军是天兵天将》《莫忘红军恩情多》《生死都要跟贺龙》等篇幅长短不一的作品。《十送红军》歌曰:“一送红军出大门,全村乡民泪盈盈。粗茶淡饭还未吃,为了穷人奔前程。二送红军出村口,难分难舍难行走。难数红军恩情重,红军五星照心头……十送红军终有别,无奈太阳快落山。朝行夜宿多保重,但愿你们早日还”(6)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红色黔东[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322.,生动地描述了离别之际黔东乡民对红军的依依不舍之情,描绘了黔东军民鱼水一家亲的和谐画面。《莫忘红军恩情多》歌曰:“阿哥阿妹在对歌,快些唱啊别哆嗦。改日相会喝喜酒,莫忘红军恩情多(7)张勇.铜仁地区的红色文化遗产[N].铜仁日报,2009-02-14.”,言简意赅地表明了红军恩情要牢记的观点。
黔东地区保留下来的革命诗歌多是解放战争胜利以后原红二、六军团革命人士重返黔东时所作。诸如,在黔东地区广泛流传着一首赞颂黔东革命的诗:“当年贺龙渡乌江,天昏地暗路漫长。土地湾树镰锤愿,黔东大地遍曙光”(8)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红色黔东[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321.,系老红军陈靖在1986年参观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时所写(9)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红色黔东[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321.。此外,木黄会师纪念馆收藏有1983 年原红二、六军团黔东特委书记兼黔东独立师政委段苏权重返木黄时所题的诗词。
黔东地区革命遗址、遗迹上保留着许多革命标语,是非物质类红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枫香溪会议会址的院墙上保留有“红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红军为土地归农民而战”等标语。木黄会师纪念馆陈列了部分宣传标语。此外,在印江县兰克乡毛坝村、沙子坡麻竹园、刀坝乡滚溪坪等地均保留有红军标语。
松桃县保留下来的革命标语较多。在石梁乡胜利村的张家祠堂外墙上保留有红三军政治部绘制的“打倒国民党”五个巨形大字,“每字高宽均为三米左右,白灰浆写底,土红套边。‘打’、‘倒’、‘党’三字的点横竖捺及竖钩经过精心设计,如红军战士举枪、持刀、射击、刺杀白军官兵的画面,在‘党’字头上正中一竖为一白军军官(蒋介石)头像。”(10)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红色黔东[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328.石梁乡石梁完小(原为简家祠堂)外墙上留有1934 年10 月23 日红三军政治部书写的大幅标语“热烈庆祝六军团与二军团会合!”麻阳乡天堂村黄家桶子厢房楼上有红军用毛笔书写的标语“红军为穷人得到土地、粮食、太平而战!”“欢迎白军士兵参加红军”“红军是穷人的军队”“只杀反水领袖,不杀反水群众”。永安乡雷家祠堂墙上保留了红三军政治部书写的大幅标语“中国红军保护苗家工农群众!”该标语“字高0.5 米左右,总长4.5 米,用石灰浆写成”(11)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红色黔东[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329.。1981年,张家祠堂、黄家桶子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 年,雷家祠堂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此外,黔东地区还保留了一些革命漫画。如,松桃县麻阳乡天堂村黄家桶子厢房楼上保留有一副红军游击队员追击白军的漫画。
作为文化遗产的有机构成部分,红色文化遗产具有文化遗产的一般共性,即不可再生性、历史性、文化性、稀缺性、纪念性。除此之外,红色文化遗产还具有独特性、多样性、政治性、主题性、融合性、时代性、先进性等特征(12)禹玉环.遵义市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问题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13-15.。红色文化遗产是在中国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集体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的抗争史和奋斗史的彰显,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时代性、主题性和独特性。红色文化遗产既包括丰富多彩的物质类文化遗产,也包括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井冈山精神等革命精神以及革命歌谣、诗歌、标语、漫画等非物质类红色文化遗产,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除了上述特征,黔东地区的红色文化遗产还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群众性、民族性特征。
黔东红色文化遗产的地域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物质类红色文化遗产的地域性特征;第二,非物质类红色文化遗产的地域性特征;第三,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传承与发展的地域性特征。
第一,黔东红色文化遗产诞生于黔东大地,扎根于黔东大地,与生俱来带有浓郁的地域性特征。黔东地区的物质类红色文化遗产往往具有鲜明的黔东特色。黔东地区的革命遗址遗迹、革命英雄故居多为黔东地区地域特色鲜明的建筑物,诸如,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大部分是古色古香的三合院、四合院,青石板院落,土家龙门,封火墙围护,体现着土家族建筑的特色。黔东地区的革命遗物是革命时期黔东地区人民群众普遍使用的生产生活物品,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性。
第二,黔东地区的非物质类红色文化遗产以黔东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为基础。黔东地区的红色歌谣、诗歌、革命故事、红色漫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均以黔东地区独特的自然生态、民族历史文化、地域文化为基础,与之相伴而生。黔东红色文化遗产与黔东地区优美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文化、悠久的地域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共同谱写了黔东地区厚重、悠久、独特的红色文化。
第三,无论是物质类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还是非物质类红色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都依托于黔东大地的地理环境、社会经济条件和文化水平,都离不开黔东大地这片肥沃的文化土壤。
黔东红色文化遗产的群众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黔东红色文化遗产的产生以扎实的群众基础为前提。第二,黔东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传承与发展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
黔东红色文化遗产的形成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与参与。团结广大人民群众是红军开展革命工作的重要原则,也是红二、六军团红军在黔东地区开展革命工作遵循的基本准则。在革命工作中,红三军十分重视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在黔东地区帮助土家族、苗族人民建立了革命武装,改造“神兵”团体,使黔东各族人民在苏区的武装斗争中成为一支重要力量。由此可见,黔东革命根据地以及黔东革命委员会的建立离不开包括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黔东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与参与。目前,黔东地区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存在一些不足,诸如:部分物质类红色文化遗产遭到毁灭性破坏,或因自然风化侵蚀处于不断损毁当中;许多红色文化遗产散布在广大农村,无法进行集中保护,导致部分革命遗址遗迹遭到群众“无意识”的毁坏。解决这些问题,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鼎力支持和广泛参与。只有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到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来,才能实现保护的“落地化”,才能将红色文化遗产的破坏者转变为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者。黔东红色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同样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一方面,红色歌谣、诗歌、故事、漫画等革命文艺作品的传播与发展需要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媒介和受众;另一方面,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等革命精神的传承与实践需要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主体。
黔东地区自古以来就是苗族、土家族、瑶族、侗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黔东特区的建立与发展离不开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黔东红色文化遗产是黔东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征。
黔东特区的建立和发展离不开各民族群众的革命斗争。以土家族为例,20 世纪30 年代,黔东北的德江、沿河、印江、思南等县掀起了以土家族农民为主力的抗暴斗争——“神兵运动”,有力地打击了贵州军阀政权,客观上为黔东特区的建立扫清了部分障碍,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1931 年,“神兵运动”最先在德江兴起。“神兵”组织“利用符水救灾治病,主张灭兵、灭捐、灭税,以挫败朝政、打倒乡间、废除苛捐杂税为目的,提出‘神兵只杀官差恶人,不杀良民百姓’的口号”(13)李霞.黔东特区与土家族[J].贵州民族研究,1996,(1).,深得人心。德江“神兵运动”很快席卷整个黔东地区,在印江、思南、沿河等地蓬勃发展。1934 年6 月,贺龙率领红三军进驻黔东北地区,并与“神兵”代表会面。6 月16 日,湘鄂川黔革命军事委员会在印江县沙子坡发布了由夏曦、贺龙、关向应、卢冬生署名的《致印江、德江、务川、沿河等县“神坛”诸同志书》。以土家族群众为主体的“神兵”纷纷响应,加入红军,投身革命,成为了黔东革命部队的生力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红三军撤出黔东特区,挺进湘西。以红三军游击队与德江、沿河、印江等地的地方武装(以土家族为主)共同组建黔东独立师,掩护主力部队撤退。黔东独立师与敌人浴血奋战,不畏牺牲,在黔东地区谱写出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
民族团结、民族解放一直是黔东特区重要的革命主题。红三军进入黔东之始,就十分重视民族工作,宣扬民族平等,保护民族利益,尊重民族风俗。1934 年红三军在松桃写下“中国红军保护苗家工农群众”的革命标语,旗帜鲜明地开展民族团结工作。1934 年7 月召开的黔东特区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苗族问题的决议》,明确提出“黔东特区工农兵代表大会完全接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第十四条关于少数民族的态度,特别反对国民党军阀白崇禧、王家烈、陈渠珍等对于苗族的屠杀。因此对居住在贵州、湖南、四川境内之苗族,决定以全力帮助他们得到解放与自由。(14)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红色黔东[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446.”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当时并未进行民族识别,黔东特区民族政策中出现的“苗家”“苗族”应是泛指少数民族。在红军民族团结、民族解放政策的感召下,黔东各民族积极投身革命,支持革命。“黔东各民族同胞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共同捍卫革命果实,确立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社会新风尚,在云贵地区树立了党解决苏区民族问题的新典范。”(15)徐明忠,赵文长.黔东红色历史的事变、人物、贡献及精神[J].铜仁学院学报,2019,(5).
综上所述,黔东红色革命离不开黔东各族人民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奉献。黔东红色文化是黔东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黔东红色文化遗产的开发和保护离不开各族人民的广泛参与和大力支持。黔东红色文化遗产的民族性特征显而易见,且不容忽视。
红色文化遗产是中国共产党与广大人民群众一起在救亡图存、抵御外敌,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过程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国革命的历史鉴证,是弥足珍贵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多重价值”(16)禹玉环.遵义市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问题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16.。黔东红色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可为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助力。
红色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谋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以家国大事为己任的历史担当,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以丰富的历史事实强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合法性。红色文化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共同创建的先进文化,谱写着军民鱼水一家亲的历史事实,可为中国共产党密切联系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历史经验。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国共产党领带广大人民群众英勇抗争、抵御外敌、奋发图强的革命史实以及不屈不挠、不畏牺牲的革命精神,蕴含着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历史经验和智慧,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百折不挠、不畏牺牲、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体现着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之情,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方面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
第一,保护和传承红色文化遗产,充分挖掘其政治价值,有助于中国共产党人自觉克服享乐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作风,自觉抵制消极腐败现象,保持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红军在黔东地区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革命事迹,以“困牛山壮举”为例。1934 年10 月7 日,红六军团在铜仁石阡甘溪遭到国民党湘桂黔二十四个兵团的重兵合围。为了掩护主力部队撤离,师长龙云、团长田海清率领红十八师五十二团八百余人主动暴露,吸引敌军主力,转战至困牛山一带。敌军裹胁群众逼向红军,为了避免误伤群众,五十二团且战且退,激战三昼夜,最终弹尽粮绝。百余名战士“宁死不做俘虏,宁死不伤百姓”,义无反顾毁枪跳崖,壮烈牺牲。在黔东大地上,像“困牛山壮举”一样的革命事迹数不甚数。这些革命事迹无一不是在告诉我们:黔东革命成果是无数红军、革命战士抛头颅、洒热血创造出来的。通过对黔东革命委员会旧址、周逸群故居等物质类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有助于再现和传播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事迹,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进而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通过讲述红色故事、传唱红色歌谣、撰写红色诗歌,充分挖掘黔东地区非物质类红色文化遗产的政治价值,有助于强化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信念,使广大人民群众自觉树立起坚定不移地跟党走的决心。
第二,借助红色文化遗产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有助于提高党的凝聚力,发扬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合作的优良传统。木黄会师是黔东革命史上一次重大事件,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精诚团结、亲密合作的经典案例。1934 年10 月24 日,来自中央苏区的红六军团与来自湘鄂西苏区的红二军团在黔东印江木黄胜利会师。木黄会师“促进了两个方面红军主力的交流与交融,解决了两军团各自的难题,两军的‘阶级友爱’达到了顶点,使革命力量得到了集中”(17)徐明忠,赵文长.黔东红色历史的事变、人物、贡献及精神[J].铜仁学院学报,2019,(5).。会师后,两军团亲密合作,相互配合,共同进退,有效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木黄会师彰显了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和局部服从全局的革命原则,对当今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红色文化遗产既是一种历史文化资源,也是一种经济资源。通过适当形式的开发利用,红色文化遗产可以产生经济效益,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红色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具体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第一,红色文化遗产可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供思想支撑。红色文化遗产中蕴含着红军支持贸易自由、保护工商业、维护市场秩序的革命经验,有利于市场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红三军进入黔东之时,就十分重视保护工商业的发展。1934年5 月,红三军明确了“保护商人营业、保护商船和行商,买卖按照时价”(18)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红色黔东[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413.的政策,强调了“不准随意进入商店,不准私拿商店物品,不准强买强卖”(19)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红色黔东[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186.的革命纪律。“红三军在黔东实行的保护工商业发展,联合工商界人士的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不仅保证了黔东苏区工商业的继续发展,也得到了黔东工商业界人士的普遍支持”(20)蔡覃.红军在黔东苏区的活动研究[D].贵阳:贵州大学,2017:67.,对我们今天的市场经济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同时,红色文化遗产中蕴含着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自力更生、实事求是、积极进取等精神内涵。“在建立红色政权,探索革命道路的实践中,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这一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和精神特质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新的升华,也是我们今天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来源。”(21)习近平.大力弘扬苏区精神,推动创先争优[N].人民日报,2011-11-05.毋庸置疑,红色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度契合的。以红色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涵为指导,能够保证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方向,为市场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也有助于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
第二,红色文化遗产可作为旅游资源和文化产业资源助推地方经济发展。相较于沿海发达地区而言,黔东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经济资源十分有限。红色文化遗产是黔东地区特有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是黔东地区重要的经济资源。黔东地区厚重的红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区域位置赋予了黔东红色文化遗产较高的旅游价值和经济价值。
近年来,红色文化产业成为了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点。红色旅游、红色影视在助推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以红色文化遗产为媒介,充分利用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发展红色文化旅游和红色文化产业,可有效推动黔东地区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因此,要以红色文化遗产和民族特色资源为载体,打造一条“包括周逸群故居、木黄会师纪念馆、汤山纪念馆(红二、六军团指挥部)等红色文化,石阡温泉文化、梵净山佛文化、德江文化、思南花灯等文化品牌在内的一个旅游环线”(22)安尊华.黔东红色旅游的几点思考,永恒的动力——贵州省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 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315-316.,创造具有黔东特色的红色文化品牌和红色旅游品牌,在政府的支持和引领下形成良好的产业链条,走出一条文化铸魂、旅游为体、商业先行的文旅结合的产业之路。在借助旅游、文创等形式宣扬中国共产党的先进革命事迹,传播革命精神的同时,也可借助红色文化资源助推边远地区、革命老区经济的发展。
红色文化遗产是红色文化的生动载体,承载着中国革命历史和难以数计的先进革命事迹,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不屈不挠、英勇抗争的革命精神,具有很高的文化育人价值。周逸群是黔东革命事业的缔造者,他的革命事迹激励着无数黔东儿女。周逸群一生致力于革命,一生谱写着“自觉、笃行、唯实、担当、坚韧”(23)徐明忠.革命的英雄,党的楷模——学习和领悟周逸群精神[J].知行铜仁,2011,(3).的共产党人精神。利用包括周逸群故居在内的红色文化遗产资源对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教育,对青少年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树立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让他们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增强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观念。红色文化遗产资源也是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对党员、干部进行教育的鲜活教材(24)禹玉环.遵义市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问题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27.,同时,也是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爱党爱国教育的重要材料。
此外,黔东红色文化遗产承载着红二、六军团在黔东地区的革命史实,彰显了红军艰苦抗争、不折不挠的革命精神,书写着中国共产党人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传统,具有很高的文化育人价值。黔东红色文化遗产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独特资源和有效载体”(25)张嘉友等.挖掘和拓展:四川红色文化遗产的价值和功能研究[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19,(1).,深挖黔东红色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提升其内在价值,拓展其社会功能,充分发挥其资源禀赋,释放其教育效应,不断探索和创新价值观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有助于在人民群众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成良好的思想氛围和社会风气”(26)张嘉友等.挖掘和拓展:四川红色文化遗产的价值和功能研究[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19,(1).。对黔东红色文化遗产文化育人价值的深入挖掘,有助于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
黔东地区厚重的革命历史和悠久的革命传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遗产。黔东红色文化遗产类型多样,特色鲜明,具有很高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育人价值。挖掘红色文化遗产的政治价值,可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强化人民的政治信念提供助力。挖掘红色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可助推文旅结合,助力乡村振兴。挖掘红色文化遗产的文化育人价值,有助于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主旋律下,如何保护和开发红色文化遗产,如何充分发挥红色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