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延明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依曼博士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尖锐批评道:大学什么都研究,就是不研究自己。但令人欣喜的是,我国近年来陆续出版了一些深入研究和剖析大学自身的论著,如《大学的沉思》(潘懋元)、《大学的革新》(瞿振元)、《大学的精神》(刘琅)、《大学的逻辑》(张维迎)、《大学文化》(吴勇)、《找回大学精神》(董云川)、《大学管理与治理》(别敦荣)、《大学转型与发展》(宋永忠)、《大学的道德责任》(王向华)、《大学校训论析》(韩延明,徐愫芬)等,但有关“大学的格局”方面的专著,恕笔者寡闻,过去还真没有看到,直到近期读到山东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商志晓教授主编的《大学的格局与追求——山东师范大学办学治校透析》一书。作为多年办学治校的创业史梳理和学理性提炼,该书可谓献给山东师范大学庆祝建校70周年的扛鼎力作,开辟了新时代校史研究的新路径和新向度。正如《山东师范大学校歌》所唱:“这是历史的回音,启迪着真情和诗魂;这是未来的画卷,激荡着理想和探寻。”
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呼唤大胸怀。格局里面有信仰,格局里面有担当。就此而言,作为一个人,格局是映照其所思所想、所行所止的品德、人格、胸襟、眼界、胆识、作为等特质的内在综合。作为一所大学,格局是体现其办学治校、服务社会的理念、视野、睿智、气度、布局、谋划、担当、创业等要素的多重集成。就其本质而言,格局大小,取决于做事的态度、境界的高度、胸怀的广度、眼界的宽度、思维的深度、情感的温度、治理的强度和执行的力度等。
通读《大学的格局与追求》全书,细阅纲目,总的感觉是:该书历史跨度大、延展时间长、涉及项目多、信息量大、政策性强,可谓纵横交织、上下贯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犹如一部史诗般的舞台大剧,异彩纷呈。全书不仅构思巧妙、视角独到,内蕴丰厚、资料翔实,而且条理清晰、梳之有序,语言凝练、架构合理,注重写史和写实有机结合,既高屋建瓴又紧接地气,既立足当前又放眼长远,既具理论价值又有实践意义,既是奉献给山东师范大学70周年校庆的一份厚礼,又是学校综合实力和创新成果的全面展示。
我们常说,格局决定结局。凡成大事者,必有大格局。胸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谈到“格局”问题。2020年8月24日,面对疫情叠加和复杂的国际关系,习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的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全面深刻阐述了一系列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的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强调“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2021年9月27日,习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为人才提供国际一流的创新平台,加快形成战略支点和雁阵格局”。那么,何谓“格局”?《现代汉语词典》释曰:“结构和格式”。也有的学者认为,格局意指对事物的认知范围。笔者认为,格局,就是对全局的高远谋划和对局势的有效掌控。就是有大眼界、大智慧、大气度、大手笔;就是能顾大局、应变局、破困局、开新局;就是要增强战略思维、底线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胸怀有多大,格局就有多大。格局,就是既要有格,又要有局。格,就是人的品格、视野、胸怀与构想;局,就是人的知识、平台、能力和境界。可见,格局,既是一种心理空间、生命容量,也是一种精神架构、综合修养。概言之,格局,就是一种知形识势的远见、志存高远的信念、海纳百川的气度、守正出奇的创举、霁月光风的情怀和敢于担当的魄力。
人生有多大格局,就能干多大事业。大到一个国家的荣辱兴衰,小到一个个体的得失成败,无不受到格局的左右。格局越大,眼界越宽,找到的方法与路径越多,获得的成就也会越发辉煌。领导干部具有高境界、大格局、真本领,才能提振锐气、奋起勇气、永葆朝气,才能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才能容人、容言、容事,才能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才能驾驭纷纭局面、处理复杂问题、夺取事业成功。同样,大学的格局,亦是一所学校审时度势、改革发展、开拓创新、砥砺前行的关键所在。否则,很容易在大学治理的浅层或探索进路的徘徊中迷失大学的心性和使命。
开展工作与撰写著作,都需要科学谋篇、合理布局,尤须高端站位、深度阐发,准确把握“大学的格局与追求”。正如该书“序言”中所说:“大学成其‘大’,贵在格局;大学为其‘学’,意在追求。若不能形成稳健有序的办学格局,无论什么层次、何种规模的大学,恐难以形成并发扬其特色优长;若缺少清晰明确的目标与发展追求,纵然是成就斐然、声名远播的学府,也难以长期存续并有效提升其博雅之彩”。而一所大学格局与追求的呈现,主要“源于理念与规划,系于践行与作为,归于实绩与效能”;其“办学理念及工作布局,是一所大学的格局所在,是一所大学的追求所向”。[1]1可谓一语中的、振聋发聩。
该书的编著,作为山东师范大学70周年校庆工作的一个重要而必要的组成部分,开启了新一轮学校发展史的整理与探究工作,深化了“大学格局与追求”的赓续和拓展事业,恰逢其时,意义非凡。总体来看,全书紧紧围绕山东师范大学在办学治校过程中提炼形成的“一三三四”整体布局,从“建设国内一流综合性师范大学”的目标定位切入,分别梳理与论述了全校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学生工作三项重点,学科建设、人才队伍、绩效管理三大突破,制度机制、资源配置、基础服务、安全和谐四个保障,以及“驰而不息抓党建”“深化改革促发展”,精准厘清了学校60周年校庆以来办学治校、改革发展的运行架构、综合施策与成功经验,系统提炼了具有持续引领作用并不断释放激励动能的办学理念和合乎要求并切实可行的工作布局,充分展现了山东师范大学各级干部和师生员工兼容并包、品学双修、博通务实、尚思立行的气质品格和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干事创业、教书育人的精神风貌,着力揭示了一所有理念、有作为、有特色、有竞争力、有美誉度的高水平国际化师范大学应有的格局与追求,并且深刻阐明了新时代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本质规律、内在遵循和实践路径。
全书在条分缕析、系统全面地总结和记述山东师范大学近10年来在顶层设计、整体布局、各项工作的科学研判与推进过程时,不是就事论事地记叙流水账,而是在且述且论、夹叙夹议的基础上深刻剖析、深入提炼和深度探索,广涉教研与行政,涵盖教工与学生,并适时进行理性分析和理论升华,共叙大学的发展,同议大学的治理,发人深省,催人奋进。如书中在详述了具有前瞻性、统领性、动能性、协调性的“一三三四”整体布局后,充满辩证、颇有哲理地写道:“‘一三三四’整体布局是一种理念,是一种追求,却又不仅仅是理念与追求;是一个工作布局,是一个发展谋划,却又不仅仅是工作布局与发展谋划。因为这一整体布局联通行动,联通实干,说到底,它是行动和实干的结合,是在行动中的经验总结,是在实干过程中的共识凝结。”[1]7换言之,就是用明晰的办学理念、全局的战略眼光、前瞻的创新思维、踏实的工作作风、精准的施策力行来统揽协调学校的改革、发展、稳定、建设,努力提升办学治校能力和水平,实现了内涵式发展的转型与跨越式发展的赶超。2020年,山东师范大学进入全国高校百强行列(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排行榜第99位),居于省属高校第1位。
细读该书,金句频现。再如:“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高校发展也是干出来的;不干,一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更谈不上事业发展和担当作为。”[1]7-8在谈到“办学治校”时指出:要“坚持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和‘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两个根本性问题,去正视、思考并解决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不断开拓创新、砥砺前行”。[1]10
在总结“狠抓教学工作的实践探索”时,该书梳理了六个“着力”:一是“着力在更新教育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下功夫”;二是“着力在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强化本科专业建设上下功夫”;三是“着力在加强课程建设、改革教学模式上下功夫”;四是“着力在突出实践教学、强化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上下功夫”;五是“着力在完善教学管理、打造教学质量文化上下功夫”;六是“着力在深化教学研究、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上下功夫”。[1]16-25不驰于空想,不落于俗套,不骛于虚声,而是脚踏实地、真抓实干、主动作为。在论及“深化改革促发展”时,该书概括了四条“有效路径”:一是“夯实深化综合改革的法之根基”;二是“装备深化综合改革的术之利器”;三是“架构深化综合改革的权之制衡”;四是“把握深化综合改革的道之要义”。[1]252-254
这些启人以思、发人深省的“真经”“妙论”,字字珠玑、句句干货,蕴涵大气、顺应大势、把握大局,既是干事创业过程中的切身体会和经验总结,也是高校在办学治校道路上应该遵循和恪守的理念、原则和战略指引,令人不乏启迪和教益。由此可见,“有格局的大学”,应是“有理想、有理念、有理论、有理智”的大学,应是“有规律、有规划、有规矩、有规模”的大学,应是“有德性、有悟性、有韧性、有特性”的大学,应是“懂实情、能实干、重实绩、有实力”的大学,应是“有核心竞争力、有社会美誉度、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的受人尊重的大学。如此,才能真正为办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提供更多可资借鉴的经验与启示,这是“有格局的大学”所应担当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职责。
该书将历史与现实、学校与学院、点与线、线与面等有机结合,层次清晰、抱朴守真,语言流畅、优美、凝练、生动,情理交融。有时如行云流水、文笔畅达,有时又汪洋恣肆、豪情四溢,娓娓道来、引人入胜,似甘美清冽的潺潺小溪,缓缓流入读者渴望的心田,既有史料性又有哲理性,既有经验性又有学术性,寓意深刻、富含妙谛,使读者倍感自然、亲切,如饮醇醪,注满正能量,提振精气神。正如古诗所云:“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马克思说过:人,既是历史的剧作者,也是历史的剧中人。我们不能割断历史,我们也割不断历史,因为历史就是过去与现在和未来之间的无休止的对话。如果我们对历史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度挖掘,并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东西,那么历史就是我们的一盏明灯,既照亮了昨天,也能够照亮今天和明天。“弦歌七十载”的山东师大校史,亦复如此。而今,我国的高等教育已基本迈入普及化阶段,强化追求卓越、协同创新、提升内涵、注重公平,增强全局意识、发展意识、机遇意识、开放意识,牢记初心、提高境界、拓宽格局、锤炼本领,全力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已成为所有大学办学治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任重道远,尤须砥砺前行。
新时代,新征程,新气象,新作为。我们相信并且坚信,山东师范大学这所随着新中国成立的礼炮诞生、踏着共和国前进步伐成长的“学科专业齐全、学位体系完备、师资人才充沛、社会声誉优良的综合性高等师范院校”,面对世界高等教育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竞争态势,一定会在七十周年校庆的强力推动和战略谋划下,“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继续秉承“尊贤尚功、奋发有为”的校园精神和“弘德明志、博学笃行”的校训,拓展办学格局,创新发展路径,始终保持其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在伟大的新时代书写立德树人、高歌奋进、风采卓然的宏伟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