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亚云,侯鹏生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山东青岛26607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迅速,研究生培养规模迅速增长至世界前列,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研究生教育大国。研究生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使命,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张,不断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持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大问题。
所谓科研能力,是研究生在树立科研目标、学习科研方法、锻炼科研思维、开展科研活动、展现科研成果这一整体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素质和能力,是硕士研究生学术综合素质的体现。对于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已有研究从个人因素、导师因素与组织因素等方面均进行过较为深入的探讨。在个人因素方面,研究证明性别、年龄、教育背景、科研兴趣与科研动机等均对科研能力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一项针对北京地区高校的研究发现,相比于本科阶段无科研经历的硕士研究生,具有科研经历的学生表现出了更高的科研能力。[1]在导师因素方面,目前主要探讨导师的指导风格、导师支持[2]与师生关系[3]等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影响。研究证明,支持型和控制型导师指导风格对研究生科研能力均具有正向影响。[4]在组织因素方面,现有研究主要讨论学校学术氛围与制度管理、[5]同门支持[6]等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影响。如针对学术型研究生的调查发现,良好的学术氛围能够提升研究生的期望与信心,最终影响其科研成果和能力。[7]
但综观已有成果可以发现,针对影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三个要素,现有研究较少进行综合深入的分析。因此,本研究以个人因素为核心,将导师因素与组织因素统一为学术氛围,以社会认知理论中的自我效能感概念和学习投入理论为指导,探究学术氛围对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影响。
社会认知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主要研究个人应如何在社会环境中进行有效学习。[8]该理论认为,个体、行为与环境存在交互关系,即个人的认知和环境会影响个体的行为选择,而个人行为又会反作用于环境和自我认知。在此基础上,班杜拉提出了“自我效能感”概念,主要包括效果预期和结果预期两方面,效能预期是个体对自身行为能力的预测,结果预期则是个体对自身行为结果的预测。[9]
“学习投入”起源于美国管理学家肖费勒提出的“工作投入”概念,后逐渐成为衡量高等教育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指标。学习投入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投入即受到自身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的影响,也与学校的环境氛围有关;一方面,学生自身对学习越投入,能力提升空间越大。另一方面学生得到的组织支持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其增加科研学习投入。
基于以上考察,本研究综合运用社会认知理论和学习投入理论,构建了以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为因变量、导师支持为自变量、科研自我效能感与学习投入为中介变量的研究模型,对导师支持和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关系和过程进行研究。
氛围是个体对组织环境的主观感知,学术氛围就是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员在学术环境中的心理体验。[10]具体到高校导师和研究生群体,志同道合的研究方向、宽松的研究环境、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无私的信任与支持都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H1:学术氛围对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具有正向影响。
科研自我效能感是指科研人员对自身是否能够完成科研任务、实现科研目标的自我认同程度。对于自我效能感,社会认知理论有两个基本认知。首先,个体自我效能感的高低与其接受的社会支持密切相关,良好的人际关系会提升自我效能感。[10]其次,个体的行为决策深受自我效能感的影响,面对工作中的困难,自我效能感高的行动者更为从容和自信,更能够直面挑战,以更加积极的态度解决问题。
众多研究表明,科研自我效能感能显著预测科研能力,即科研自我效能感越高,科研能力就越高。[11]尹奎等人的研究显示团队之间的沟通和经验分享有利于科研资源积累,间接增加研究生科研学习的信心。[12]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H2:科研自我效能感在学术氛围与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之间发挥中介作用。
学习投入描述的是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程度和沉浸程度,它既表现为实际的、持久的时间和精力,也表现为不断调整的心理和情感。研究表明,良好的学术氛围正向影响个体的学习投入,如Kezar等研究发现良好的学习氛围会伴随着学生的学习投入的提高。[13]其作用机制在于,良好的学术氛围会使个体在知识储备和专业能力等方面的异质性显现,同时团队协作会使知识持有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知识接收者的效率也会明显提高。[14]
现有研究表明,硕士研究生在团队中充分互动时,会促进其对学习和研究的反思,从而充分认识自身短板,掌握更有效的研究方法,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科研能力。[15]
综上,提出假设H3:学习投入在学术氛围与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之间发挥中介作用。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决策受效能预期和结果预期的影响。在此理论的影响下,Lent等人将科研自我效能感与学术结果期望作为中介变量,探究环境对个体职业行为形成的影响,[16]Gelso则研究了科研训练环境通过学术自我效能感、学术结果期望的中介路径对科研能力的影响。[17]
众多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正向显著预测学习投入,科研自我效能感高的人总是对科研活动表现出更高的兴趣,从而导致其学习投入度持续增加。因此,通过科研自我效能感与学习投入的中介作用,良好的学术氛围能够提升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水平。
基于此,提出假设H4:学术结果期望在学术氛围与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之间发挥中介作用;
假设H5:科研自我效能感与学术结果期望在学术氛围与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
假设H6:科研自我效能感与学习投入在学术氛围与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之间发挥链式中介作用;
假设H7:科研自我效能感、学术结果期望与学习投入发挥多重链式中介作用。
综上,构建如下研究模型。
图1 研究理论模型图
本研究以多所高校在读硕士研究生为调查对象,运用问卷星在线网络调查方式,发放问卷500份,最终回收有效问卷345份。其中女性196人(56.81%),男性149人(43.19%);学术型硕士研究生218人(63.19%),其中研一学生101人,研二学生73人,研三学生44人;专业型硕士研究生127人(36.81%),其中研一学生80人,研二学生47人;人文社科类的学生201人(58.26%),理工类144人(41.74%)。
1.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调查问卷。
借鉴学者徐渡安①参照徐渡安相关研究中使用的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量表。关于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调查问卷修改形成,共15道题目。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法衡量,分值越高科研能力越好。问卷Cronbach’sα系数为0.969。
2.学术氛围调查问卷。
参照学者刘敏②参照刘敏相关研究中使用的学术氛围量表。在国外成熟量表的基础上修订的学术氛围问卷形成本问卷,包含师生层面以及学生层面的问题共18道问题。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法,从非常不符合(计1分)到非常符合(计5分),分值越高表示学术氛围越好。最终Cronbach’sα系数为0.977。
3.科研自我效能感问卷。
参照学者陈青、王仙雅①参照陈青、王仙雅相关使用的科研自我效能感量表。等人的科研自我效能感量表而形成的问卷,共包含4道题目。最终Cronbach’sα系数为0.922。
4.学习投入调查问卷。
借鉴方来坛②参照方来坛相关研究使用的学习投入量表。修订的学习投入调查量表。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法衡量,分值越高学习投入度越高。最终Cronbach’sα系数为0.972。
5.学术结果期望调查问卷。
采用邝宏达③参照邝宏达相关研究中使用的学术结果期望量表。等参考国外研究所修订使用的信效度良好的量表,共包括4道题目。利用李克特5点计分法,得分越高说明对于学术结果的期望越高。问卷最终Cronbach’sα系数为0.929。
对所有题项进行Harman单因子分析,检验是否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共提取了5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解释了79.41%的变异量。其中最大因子方差解释率为21.03%,低于40%的临界值,结果显示研究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及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相关系数r在0.7~0.9之间,且在0.01水平上显著,表明变量之间存在两两显著正相关关系,这为研究后续假设检验提供了支持。
表1 描述性统计及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运用SPSS25.0软件中Process插件重复抽取5000个Boostrap样本进行科研自我效能感(ZX)、学术结果期待(XJ)和学习投入(TR)在学术氛围(FW)与科研能力(KN)的多重中介效应检验。共存在7条中介路径,结果见图2与表2。[1]
表2 各中介路径效应值及假设检验结果
图2 学术氛围对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模型检验结果图
总结实验数据可得以下七项结论。第一,学术氛围对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直接作用检验,95%的置信区间不含0,效应显著,说明假设H1成立。
第二,科研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检验中,由路径一中95%的置信区间不包括0,中介作用显著,说明科研自我效能感在学术氛围与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假设H2成立。
第三,学习投入的中介效应检验中,由路径七中95%的置信区间不含0,中介效应显著。说明学习投入在学术氛围与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假设H3成立。
第四,学术结果期望的中介效应检验中,由路径五95%的置信区间包括0,中介效应检验不显著。假设H4未得到验证。
第五,科研自我效能感与学术结果期望的链式中介作用检验中,路径二的95%的置信区间不包含0,中介效应显著。假设H5成立。
第六,科研自我效能感与学习投入的链式中介作用检验中,由路径三95%的置信区间不包括0,中介效应显著。假设H6成立。
第七,科研自我效能感、学术结果期望与学习投入的多重链式中介作用检验中,由路径四95%的置信区间不含0,中介效应显著。假设H7成立。
结合图3和表2,学术结果期望单独中介效应不显著,只有与科研自我效能感、学习投入结合才能发挥链式中介作用正向影响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
研究结果显示,学术氛围对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这与以往学者的研究一致。作为一种外在环境因素,学术氛围主要由师生之间交流互动的效果营造而成,是一个相对“虚化”的概念。要想落实这个概念、不断提升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加强师生学术平台建设、保证师生学术共同体质量是应有之意。
在教学和科研活动中,导师、其他同伴和研究生本人共同组成最基础的学术共同体,三者的学术活动集中在一个学术平台上展开,相互间联系紧密,影响不可忽视。学术平台是学术共同体发展的基础,通过学术交流,可以凝聚集体智慧,激发团队动力,促进师生互帮互助,整合研究方向,提升科研能力,最终共同完成科研任务,实现团队所有成员的自我价值。为了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高校应不断完善学术平台、学术共同体的建设和监督制度,避免个别导师的放养行为。可以制定相应的资助、奖励政策,并将平台建设和学术共同体科研成绩量化,作为考核研究生培养单位工作成果的标准之一。总之,应避免“氛围”的虚化,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结果数据显示,科研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占总效应的51.47%,是一个强有力的中介变量。具体分析其作用路径,发现有单一、链式和多重链式三种方式。首先是单一中介作用:学术氛围通过科研自我效能感这一单一变量直接影响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效应占比为37.02%。其次为链式中介作用:学术氛围通过科研自我效能感、学术结果期望对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产生链式中介作用,效应占比为3.33%;通过科研自我效能感、学习投入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效应占比为8.24%。最后为多重链式中介作用:学术氛围通过科研自我效能感、学术结果期望与学习投入三个变量对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产生影响,效应占比为2.88%。可以看出,科研自我效能感与其他变量协作,多元化的发挥中介作用。
这种复杂的作用机制和社会认知理论的推演极为符合。根据社会认知理论,自我效能感主要来源于直接经验、间接学习、言语劝导以及情绪和生理唤醒四个方面。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的科研经验和工作方法是学生学习的直接经验,导师的个人品质和学术志趣则是学生学习的间接经验。导师的尊重能激发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动力,而导师给与学生一定的研究自主权,更能提升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自我效能感。因此,为了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自我效能感,导师应真诚关爱学生,从学术、生活、感情等多方面基于帮助和鼓励。
依据研究结果,学习投入在学术氛围对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影响中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7.37%。各中介路径具体分析如下。第一,学习投入的单一中介效应显著,效应占比3.13%。第二,学术氛围通过学术结果期望、学习投入的链式中介影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效应占比3.12%;学术氛围——科研自我效能感——学习投入——科研能力的链式中介路径的效应占比8.24%。第三,如上多重链式中介作用显著,占比2.88%。可以看出,学习投入在科研能力的提升中也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
为提高硕士生的学习投入,高校应加强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加强软硬件建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加强论文审核。从个人层面来讲,研究生首先要明确培养阶段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保证学习时间;其次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与导师和同学的交流,积极参与学术活动,促进自身科研能力的提高。
学术结果期望在学术氛围与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之间的中介作用不显著,但学术结果期望与科研自我效能感、学习投入的多重链式中介作用显著。具体来讲,“学术氛围——科研自我效能感——学术结果期望——科研能力”的链式中介作用显著,效应占比为3.33%;“学术氛围——学术结果期望——学习投入——科研能力”的链式中介效应显著,效应占比为3.12%。
从研究结果来看,如果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自我效能感、学习投入程度较低,仅依靠研究生的学术结果期望,即研究生仅把学术当作提高外部认可的凭借,对于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并没有实质作用。社会认知自我效能感理论认为,效能预期能够刺激行为的产生,而结果预期使行为得以保持。因此,对于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高,即要充分利用激发他们的科研自我效能感,又要努力帮助他们将这种刺激转化为实际行动,这样才能不断产生科研成果,形成良好的循环反馈。
综合科研自我效能感、学术结果期望与学习投入的中介作用可知,学术氛围通过三个中介变量的协同作用,对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产生影响。具体作用机制如下:科研自我效能感、学习投入可以分别发挥中介作用,也可以二者结合或与学术结果期望结合发挥链式中介作用;通过科研自我效能感与学习投入两条路径,学术氛围对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能够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学术结果期望只有与自我效能感与学习投入联合,才能发挥中介作用。许多知名科研工作者的成长经历可以说明以上结果,他们并不是一开始就具有深厚的科研能力,而是在科研自我效能感的推动下,产生浓厚的学术期待,督促自己在科研活动中投入更多精力,从而得以不断提升科研能力,最终获得学术职业的成功。与此对应,也有许多在校期间已经取得较为丰富研究成果的研究生,毕业之后从事与科研毫不相关的工作,从而逐渐失去了科研能力。这些现象都可以反映多重链式中介作用的影响机制。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硕士研究生,探讨以科研自我效能感、学术结果期望与学习投入为中介变量下,学术氛围对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影响机制。但在学术氛围对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影响中,影响因素众多,研究所考虑涉及的影响因素有限,在今后的研究中或许能纳入更全面的影响因素,更好地加深对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地理解。
另外,本文地研究对象并未细分学科领域及专业,且样本数量有限,不能代表全部地研究生群体。同时研究中调查问卷量表是通过个人自评的方式开展,不排除研究生对自身的各项评价存在过高或过低的可能,因此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未来的研究中,除继续探究本研究中的两个变量(科研自我效能感与学习投入)在导师支持与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之间的作用路径和影响程度之外,还可以对其他众多影响因素展开更多的研究,进一步排查其他隐藏路径,发现更深层的作用机理,丰富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相关研究。另一方面,应继续获取更多数据,提高实证研究信效度,同时加深访谈,展开高质量的质性研究,并且可以开展研究生导师与研究生个体两个方面的调查,以减少单独考察硕士研究生群体对研究结果造成的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