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小云,李荣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性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病理型黄疸疾病,该病多由各种因素导致胆红素堆积于体内,致使皮肤、巩膜出现黄染,可对患儿的神经系统功能造成严重损伤[1]。G6PD作为红细胞中的重要酶,可促进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的产生,对还原型谷胱甘肽的稳态以及细胞的抗氧化具有重要作用,当机体红细胞缺乏G6PD时,其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的抗氧化功能减弱,致使机体溶血发生风险升高,红细胞膜呈缺陷状态,胆红素水平飙升,严重损伤新生儿的神经系统、听力功能,进而引发多种并发症[2-4]。蓝光疗法是临床治疗黄疸的有效方式,针对溶血性黄疸或其他原因导致的黄疸均具有较好的效果,通过蓝光照射使胆红素吸收光,在光作用下可使非结合胆红素转化为异构体,随肠道、尿液排出体外,其安全性较高。蓝光照射疗效稳定但需长时间进行,但长时间光疗不仅会导致皮疹、腹泻、黑便、视网膜损伤等不良症状,同时会对患儿的DNA造成损伤,增加自闭、肿瘤等发生风险[5-6]。现观察蓝光疗法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新生儿G6PD缺乏性黄疸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选取龙岩人民医院2020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80例G6PD缺乏性黄疸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40例。A组:男21例,女19例;日龄1~30(10.42±3.51)d;体质量2.5~4.6(3.12±0.23)kg;早产儿14例,足月儿26例;黄疸发病时间1~5(3.23±0.24)d。B组:男23例,女17例;日龄2~29(10.65±2.87)d;体质量2.3~4.4(3.24±0.43)kg;早产儿11例,足月儿29例;黄疸发病时间1~6(3.14±0.19)d。2组临床资料间具有均衡性。本研究经龙岩人民医院医学伦理会批准实施。
1.2 病例选择标准 诊断标准:符合《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新生儿筛查、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7]、《新生儿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筛查与诊断实验室检测技术专家共识》[8]中的新生儿G6PD缺乏性黄疸诊断标准。纳入标准:(1)出生后24 h内出现黄疸;(2)足月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221 μmol/L,早产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257 μmol/L或血清胆红素每日升高>85 μmol/L;(3)基因检查、G6PD酶活性测定均证实为G6PD缺乏;(4)新生儿Apgar评分≥8分。排除标准:(1)合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器质性疾病或先天性发育不全者;(2)母体孕产期有妊娠合并症或特殊用药史者;(3)合并呼吸衰竭、呼吸窘迫、重度窒息者;(4)存在新生儿溶血、生理性黄疸、贫血者;(5)合并其他呼吸系统疾病者;(6)入组前接受过其他相关治疗者;(7)对本研究药物过敏、拒绝参与研究者。
1.3 治疗方法 A组患儿行蓝光照射治疗:将新生儿置于光疗箱内,以防蓝光眼罩或黑色布条遮挡住患儿眼部,调整光疗箱内参数,设置温度为28~30 ℃,湿度为60%~65%,波长为425~475 nm,距离为35 cm,照射时长为6~8 h,间隔6~8 h,2次/d,持续治疗3 d。B组患儿在A组基础上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山东罗欣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1931284)30 mg/kg与10%葡萄糖溶液20 ml混合后静脉滴注,1 h内完成,1次/d,连续治疗7 d。
1.4 观察指标与方法 (1)临床疗效:治疗后,患儿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血清胆红素水平恢复至正常水平为显效;治疗后,患儿的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血清胆红素水平明显下降为有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或病情加重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2)黄疸消退时间、光疗时间:统计并对比2组患儿黄疸消退时间、光疗时间。(3)实验室指标:分别于治疗前后采集患儿清晨空腹静脉血样,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胆红素水平;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测定法测定氧化应激指标,包括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采用免疫单扩散法检测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4)不良反应:皮疹、腹泻、发热、黑便发生情况。
2.1 临床疗效比较 B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A组的80.00%(χ2=4.114,P=0.043),见表1。
表1 A组与B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黄疸消退时间、光疗时间比较 与A组相比,B组患儿的黄疸消退时间、光疗时间更短(P<0.05),见表2。
表2 A组与B组黄疸消退时间、光疗时间比较
2.3 实验室指标比较 治疗前,2组患儿胆红素、GSH、MDA、IgA、Ig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儿的胆红素、GSH、MDA水平较治疗前降低,IgA、IgG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B组患儿的胆红素、GSH、MDA水平较A组更低,IgA、IgG水平较A组更高(P<0.05),见表3。
表3 A组与B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
2.4 不良反应比较 B组患儿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5.00%,低于A组的22.50%(χ2=5.165,P=0.023),见表4。
表4 A组与B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例(%)]
G6PD缺乏症是临床较常见的遗传性红细胞酶病。据临床数据调查分析可知,G6PD缺乏症患儿通常情况下与健康儿童无异,但发病时表现为溶血性贫血,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尤其新生儿年龄较小,脏器功能发育不完全,故病情多凶险,是新生儿急危重症之一[9]。新生儿G6PD缺乏性黄疸属于病理性黄疸,为X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通常发生在新生儿出生后2~3 d内,若患儿黄疸程度较严重,可引发胆红素脑病,对患儿的智力发育造成不利影响,导致脑损伤、死亡等发生风险升高。
蓝光疗法是临床治疗黄疸简单、有效的方式,通过蓝光照射至患儿皮肤浅层组织,一定波长的光线可将新生儿血液脂溶性未结合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质的异构体,而后随着胆汁、尿液排出体外,但蓝光疗法仍有副作用,持续性照射可出现发热、腹泻、皮疹的轻微并发症,长时间的蓝光照射可出现青铜症、溶血等情况,因此治疗具有一定局限性。临床有研究表明,抗氧化剂还原型谷胱甘肽辅助治疗黄疸的效果较好,能够提升临床治疗效果。还原型谷胱甘肽是由谷氨酸、半胱氨酸、甘氨酸组成的一种三肽,其参与人体内三羧酸循环、糖代谢、蛋白质代谢的过程,具有调节代谢的作用。此外,还原型谷胱甘肽经静脉滴注进入人体后,可激活巯基酶,使其发挥解毒作用,将人体内未结合的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相结合,加速胆红素的排出速度,进而降低血清内胆红素水平[10]。本研究结果显示,B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A组,黄疸消退时间、光疗时间明显短于A组,且B组患儿治疗后胆红素、GSH、MDA水平低于A组,提示还原型谷胱甘肽辅助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G6PD缺乏性黄疸可增强疗效,加快黄疸退去,减轻氧化应激反应,缩短光疗时间。
还原型谷胱甘肽参与了人体的氧化还原过程,能够与氧化物、自由基相结合,对抗氧化剂产生的破坏,保护细胞膜中的蛋白质与巯基酶免遭破坏,加快黄疸消退速度,并实现抗氧化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B组治疗后IgA、IgG水平高于A组,表明还原型谷胱甘肽辅助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G6PD缺乏性黄疸可调节患儿的免疫功能。病理性黄疸患儿的免疫功能紊乱,主要表现为免疫黏附因子与红细胞C3b花环受体率紊乱,可造成B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合成异常,而免疫功能紊乱与黄疸病情严重程度呈线性相关,是反映黄疸患儿病情变化的重要指标之一。本研究中B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提示蓝光疗法联合还原谷胱甘肽治疗新生儿G6PD缺乏性黄疸的安全性较高,能够明显减少因蓝色照射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蓝光疗法联合还原谷胱甘肽治疗新生儿G6PD缺乏性黄疸的效果较好,能够提升机体免疫功能,减轻氧化应激反应,促进黄疸消退,缩短光疗时间,且药物安全性较高。但本研究受地域、时间等因素的影响,纳入样本量较小,且并未对患儿进行长期随访,并未观察患儿的复发情况,导致结论可能存在一定偏倚,因此有待大样本量的研究进一步证实。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