幺 晨
大学生是我国的人才战略计划的基础,大学生所处的环境不仅要从硬件上进行建设,更需要在思想道德层面上进行构建。文明和谐校园理念就是符合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新的思想道德模式。德育是促进个人道德思想构建的基本导向,在大学生人格的培养以及大学生个人素质教育方面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德育环境下的人才培养是建设文明和谐校园的基本保障,并且人本德育更加强调了要以人为本,注重大学生作为其主体的重要性。将人本德育的思想与文明和谐的校园建设结合起来是目前教育教学文化更加符合现代化人才培养的高校建设模式,更加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人本德育的研究和文明和谐校园建设是我国高校建设的两部分重要内容。在德育教育研究的过程中,真正地做到人本德育和文明和谐校园就成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日常工作的核心内容,也是实现高校文明和谐的首要任务。德育理念能够为文明和谐校园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同时作为校园的主要人群,大学生在接受德育思想过程中,德育理念能够培育出完美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思想理念。人本德育和文明和谐校园建设两者均需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参与建设者的积极性,全面促使大学生的素质提升以及高校的各种培育模式的完善。
文明和谐校园是当代和谐社会发展的延伸,建设文明和谐校园环境不仅需要社会上的大力配合,需要学校自身的努力。文明和谐的校园能够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个人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未来进入社会的层次,并且学生正确的思想和行为导向决定着文明和谐校园建设的成功与否。文明和谐校园的建设是大学生生活环境安全有序的表现,大学生正处于认知的培养阶段,这就需要塑造出安定有序的校园环境以供大学生学习生活。文明和谐校园是实现高等教育的摇篮,高等教育就意味着既要进行基础知识教育,又要进行道德品质教育,这就要求大学生能够在德、智、体、美、劳多个层面都得到较好的培养和发展。
人本德育是目前在文明和谐校园建设中取得丰硕成果的教育模式,是使大学生德育得到完全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建设文明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对大学生精神领域的培养是教育工作者以及高校培养的重中之重。构建文明和谐校园需要非常强大的精神武器作为其中心指导思想,以达到能够将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的思想统一起来,做到真正建设文明和谐校园的目的。先进的思想以及超前的理论知识都需要在德育的基础上进行实践,这就不仅要求学生之间、教师学生之间能够依靠人本德育的思想方式进行实际学习生活。
文明和谐校园建设必须将以人为本作为其基础,充分展示人的素质教育以及能力各方面的优越性。人本德育更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基础,德育研究的出发点就是以人为本,在培育的过程中对人的德行进行全方位的推广,培养出具有现代化道德智慧的高素质人才。所以说人本德育与文明和谐校园的建设内在的要求是统一的,都是为了达到人在社会上具有较高的素质和人格的目的。
文明和谐校园是人本德育工作的实现和具体体现,文明和谐校园不仅促进高校德育工作的建设,更是将德育工作向着更高更广的层次迈进。文明和谐校园的表现是在各个方面所体现的,文明和谐环境为人本德育培养工作的进行提供了保障与坚实的环境基础。
高校是我国人才的培养基地,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推广,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高校学习,但是随着高校扩招以及自主招生政策的逐渐放宽,个别学校不再以素质教育为培养目标,渐渐地将学校的经济效益放到了人才培养的前面。虽然在政策的要求下,高校提出了相应的素质教育和文明和谐校园建设的目标,但是在实际办学过程中仍坚持把宣传学校放在首位,没有真正将建设文明和谐校园落实到行动中,利益化趋势的办学理念,使得和谐的发展目标发生偏离,导致无法真正地落实基本的人本德育的培养目标。
建设文明和谐校园是目前教育界或者说是整个社会对高校的殷切期望。文明和谐校园的重要性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是仍有高校的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认为学生只要能够掌握一技之长或者学习到相关知识,就能够使得学生将来有着比较好的工作。教育工作者将注意力完全放置在学生的教学上,对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培养以及素质的提升缺乏有效关注,这就导致素质教育并没有将学生的素质提升上去,只注重了知识教育部分,过分地重视“教”而忽视了 “育”。
大学作为高等教育传播的主要阵地,教学自然是重中之重,但是学生在对应用知识的学习不能只是局限在课堂。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后需要一定的专业技能作为支撑。虽然学校有相关的实践实训课程,但是往往只是拘泥于形式,并没有让学生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这就导致了学生实践能力的缺失。高校不仅仅要对学生进行学术领域的教育,也要注重对学生文化娱乐方面的兴趣培养。高校应积极主动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发展潜力,在日常生活中应举办相关的娱乐活动以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和人际交往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高校中的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由于文化或者接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导致了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与其他同学或教师交流困难,久而久之就导致学生产生了不自信的心理,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现在高校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攀比心理,学生心理不平衡,就有可能给文明和谐校园建设带来不稳定因素。学生在日常教育中出现不诚信考试以及学术不端等案例,不仅给自己带来了严重的后果,而且影响着文明和谐高校的建设效果。
文明和谐校园的建设是我国目前发展的必然选择,这不仅仅是关系到未来我国人才的基础大业,更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系构建的基础。这就需要对高校以及高校工作者弥补其不足,积极推动其文明建设。
德育作为建设文明和谐校园的重要教育模式,要重新审视其价值意义,把握其要达到的目标,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德育教育。要做到有意识、有计划和有价值地去塑造大学生、培养大学生,积极调动大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建设。真正做到以大学生的需求以及大学生发展为根本目标,将新时代的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高素质人才。
目前我国的高校德育可以大致分成三个部分:一是以知识理论为中心的学术性教育;二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社会主义理论教育;三是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理论教育。就目前的人本德育教育理念而言,需要将这三部分有机统一起来才能够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人本德育。这就要求高校管理者要明确大学生培养的根本目标是既要育才又要育德。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需求为基础,达到对学生积极地教育,使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当今大学生正处于信息快速化发展时代,学生各种思想以及自我意识的建立都有着非常广泛的渠道,这就需要高校管理者充分考虑大学生自我意识的需要,时刻掌握大学生的思想文化建设的需求点,建立以“学生为本”的德育目标。时时刻刻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将人本德育的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培养大学生具有完美的人格。
德育工作的主体和客体应该在严格意义上有着很明显的区分。德育工作的主体是教育工作者,也就是高校的教师;德育的客体就是学校的学生。二者之间是指引和被指引的关系,教育工作者需要将学生引导进入一个良好的德育环境中去,并且互相促进。
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需要以学生为主体,明确自己在实际教育工作中的职责和义务。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建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制订积极有效可行的德育方案,并付诸实际教育活动中。学生虽然是德育中的被引导者,但是学生要积极地参与双向的德育教育活动,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品质的构建。
在建设文明和谐校园时要进行以社会主义理论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增强学生对我国体制的建设及认识,同时加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让和谐社会的理念深入学生的思想中去。大学阶段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的重要阶段,在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上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大学生进行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培育,这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为大学生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行提供良好的基础。培养大学生对我国国情时事进行常态化了解,是每个大学生必须学习的环节。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需要大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国内外的形势,掌握国家发展的动态,通过对国内外局势的分析,能够使学生更加切实感受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能够让大学生明白建设文明和谐社会以及提高并完善自身素质的重要性,能够让大学生肩负为祖国复兴而奋斗的伟大目标。
以人为本的德育是充分展示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德育。我们要在平时的生活中积极进行实践,将德育回归到生活中。人本德育要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主,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德育的存在,进而达到建设文明和谐校园的目的。
学校应该积极开展德育文化活动,经常开展德育类的演讲、讲座以及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营造出浓郁的德育教育氛围,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文化保障。在众多文化中要以红色文化为中心,让大学生了解和感受到革命先驱们的奋斗精神以及英雄事迹,能够培养大学生对祖国对党的热爱之情,进而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从而增强文明和谐校园的建设基础。
人本德育是建设文明和谐校园的基础,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我们要积极探索人本德育在文明和谐校园建设中的重要性,同时也要积极创造性地提出新的想法去实践,继续丰富德育建设和文明和谐校园建设。努力做到将人本德育和文明和谐校园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争取早日实现文明和谐校园,实现大学生德育教育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