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潼
马克思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大自然产生矛盾的核心原因,探寻一种人与自然一同发展的可能性方法。高速推进工业化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以及工人阶级被剥削的生产环境引发了马克思对生态关系的思考,马克思生态思想可以分为三部分: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统一、人与自然的矛盾根源、实现人与自然的最终和解。马克思的生态思想绝不是空想,是建立在理论与实践基础之上的科学构想。马克思认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1]马克思的理论核心就在于其对实践的深刻理解。马克思认为通过社会有机体才能达成人与自然、人与人的“两大和解”,最后走向共产主义。
儒家思想中强调人类社会要尊重自然发展规则,不可妄想更改自然变化的规律。道家思想主张“道”是世界的根本,人类最终要尊重自然规律变化,不得强行去更改自然变化规则,才能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统一。佛家强调世界上的任何生命都是平等的,世间上万物是环环相扣又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张对待人与自然界都应该一视同仁,此种观点包含着深刻的生态价值观。佛家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我们可以通过参悟万物来认识自然规律的发展,从而探究出来自然规律。所以必须首先尊重世界上所有生命物种,不可随意掠夺,才能实现共生。这些理念都彰显了古人的生态智慧。
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处于初级阶段,在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面对不同时期社会主要矛盾发展与变化,时刻关注人与自然关系,把握客观发展规律。对于我国生态建设问题,历届领导人都结合不同的历史环境和发展现状提出许多相应的理念及政策。邓小平同志曾经提出要以科学技术来合理地利用与开发自然资源。江泽民同志提出要合理利用自然提供的原始资源,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实现对自然资源的多次利用。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在当代新的社会矛盾的视域下提出,既满足人民对生态环境的需要,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生态思想。其科学内涵包括了生态自然观、生态经济观、生态民生观、生态系统观、生态法治观、生态世界观几个方面。
生态自然观简言之即强调了尊重自然的先在性和客观性的重要性,要正确认识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人处于自然之中,不可脱离自然而发展。在尊重自然,遵循自然发展规律下更好地利用及开发自然资源。人与自然之间息息相关,不可分离,自然规律无从改变,过去为了经济的迅速增长而过度开采自然资源的现象必须杜绝,不能肆意索取破坏自然提供的原始资源,争取做到对自然资源多次利用,做到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基本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继承了马克思有关生产力与自然的辩证统一的理论,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2]追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之间形成的矛盾,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当今社会发展的一对矛盾。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一矛盾,已经成为党中央的一个需要讨论的议题。在实践之中,党中央领导人提出了发展经济不能建立在破坏自然环境的基础上。过去为了经济的迅速增长而过度开采自然资源的现象必须杜绝,要改变传统大工业时代高污染生产模式,改变传统大工业时代消费模式,引导企业树立正确的绿色发展观去发展一些新兴的生态高效产业模式,从而实现可持续绿色经济发展模式。
习近平生态民生理念是以惠及全国人民为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幸福,蓝天也是幸福。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3]体现了其理念是站在了人民立场上,为了实现我国人民心中对美好生态愿望。我党号召全国各地区一起着重解决一些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严禁对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守住生态底线,逐步引导人民和企业树立正确的绿色发展观,将绿色生活融入生活之中。从大局观来看必须协调各个地区,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对自然的保护不能只依靠政府,我国国民也要从自身做起,从改变身边的生活习惯做起,在心中逐渐筑起环境保护意识。解决我国目前的生态污染问题就是为了解决现如今提供给人民的生态环境产品远远不足的具体体现,最终目的是实现我国国民心中对绿色生态环境的追求,实现我国国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山水田林湖草是一体化的理念,揭示人类社会与自然互相依存的关系。生态环境治理必须站在整体与全局的角度去建设,环境治理具有整体性,不可能只治理一部分地区,而不顾另一部分地区,每个地区的环境治理都是环环相扣,不可顾此失彼。对大自然提供的原始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是保证人类社会长久存在的条件。山水田林湖草也是一个整体,治理环境危机也要考虑到治理单个环境因素对整体环境治理的影响,建设一个生态环境优美的社会,在具体的实践中实现从生态文明理念到制度和制度体系的具体演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厉的法制、最严密的法制,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4]坚持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生态治理建设也不例外,必须也用法治手段来建设。近些年出台的一些相关的生态法律制度,最重要的策略就是制定生态保护红线,环境治理不能只依靠人们自发行动,势必要依靠法治手段从源头来解决,将生态保护纳入法制化进程中,坚决落实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近些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资源短缺与生态治理并不是困扰单个国家的难题,而是全世界人民都要面对的难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5]指明了生态环境治理不仅关乎全世界的经济发展,也与人类未来发展息息相关,我们要积极投身到全球生态治理的建设中。对绿色生态环境的憧憬不仅是我国人民心中的向往,也是全世界共同的追求,每个国家都应该主动站出来解决自己的生态环境问题,不可一味地幻想依靠别国的治理方案,应该主动为建设全球美好生态环境奉献自己的方案与力量。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于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面对全人类遭遇的生态问题,回应全人类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强烈诉求,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建设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科学方案,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任何一种思想都是依据当下的时代背景,面对不同时代问题而提出的,理论创新也必然具备时代特征,唯有把握住时代特征,才能成为解决时代难题的理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就是顺应时代变化,着眼于处理当前存在的生态自然环境危机,是回应时代之问、人民之迫切所需的重大思想理论与实践创新。面对不同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与变化,时刻关注人与自然关系。新时代我国的生态建设思想始终以马克思的生态思想为理论指导,在生态建设的初级探索阶段将马克思的哲学观贯穿解决生态环境危机与合理利用保护自然资源之中,严禁对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守住生态底线,逐步引导人民和企业树立正确的绿色发展观,将绿色生活融入生活之中,注重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从而满足人民对美好环境的需求。这些思想处处展现了群众的重要性以及历史地位,赋予了马克思生态思想新的活力,开辟了新境界。
当前我国站在新历史方位下,明确指出我国新时期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建设的总目标是建成美丽中国,这也是我国各族人民心中的美好愿景,其核心宗旨就是为我国国民提供绿色的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6]绿色的生态环境不仅可以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还可以保证我国的自然资源不会产生不必要的浪费。生态环境的改善可以大幅度提高人民的幸福感。特别是在新时代下既要让经济高速发展也更需要建设绿色的生态环境,保证经济高速发展不会建立在破坏自然资源之上。改善生态环境不仅要靠政策推动,也要依靠人民群众,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进来,才能确保绿色环境建设系统持久深入进行,才能实现“美丽中国梦”。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基于全球共治、共建和谐世界的理念,强调了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性。全球都面临着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一系列问题。在联合国第七次世界公民组织成立70周年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如今这个时代,每个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都不能独善其身,国家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环境危机是每个国家都不能逃避的问题,面对现如今世界上频繁爆出的环境危机,各国应该勇于承担各自肩上的责任,并肩作战。生态环境治理并没有地区性与国家性,需要每个国家都参与进来,虽然每个国家面对的生态危机有所不同,面对的生态环境破坏的程度也各有不同,但是生态环境的治理不能只依靠别的国家,而是要站在未来全人类发展的角度去解决问题,每个国家都应该就全世界共同面对的生态问题以及自己国家面对的生态问题拿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在国际上共同探讨。生态环境建设不仅仅是当代我国国民的新需求,更是构建全球生态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保障。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不仅实现了我国对环境的有效治理,也给世界上出现的环境问题提供了方法与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