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婧睿
高校承担着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重任,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培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才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将“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体系转变,是高校将思政课程向具有思政教育功能的各个课程教学转变,是落实和实现将高校思政贯穿到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的路径,对于我国进一步深化高校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开展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体系构建路径研究之前,有必要对本研究中包含的各核心概念进行辨析,从而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打下坚实理论基础。
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是围绕思想政治教育而开展的课堂教学活动,一般包括“思想道德修养”“近代史纲要”“法律基础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具体的课程。这些课程是以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为目的,通常是以集中授课的形式作为高校必修课程而出现。相对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强调的是将思政教育落实到整个大学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各类课程教学、各种教学活动及教学环节与思政课程协调互动的态势。这一概念于2014年由《上海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及《上海高校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建设专项计划》提出,从而成为近年来学界热门的研究课题。就二者关系而言,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方面二者都是学生思政教育功能的主要承担者和落实者,区别在于前者是具体的一门课程,而后者则主张建立系统的课程体系,即将各课程系统纳入思政的课程体系。就二者的功能而言,前者是落实思政教育的具体形式,后者则是通过系统性、协同性的方式发挥作用。本文以上述理论为基础,进一步研究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体系构建的路径。
部分专业课教师错误地认为思政教育仅是思政教师及辅导员的分内工作,而非其本职工作,将自身定位为专业知识的讲授者;还有部分教师则忽视思想育人的作用,认为学生只有学好专业课,才能更好地在社会上立足。因此,高校必须引导专业课教师改变这种错误观念,为课程思政体系构建统一思想认识。
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必须贯穿于各个教学科目中,这就需要专业课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思政教学素质。但就学界的研究来看,这种素质在高校的专业课教师群体中普遍缺乏。专业课教师虽然拥有体系的专业知识,但是在“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必须加强其自身的思政素质,担负起所教授课程的育人功能,并参与到整个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中,使其知识教授与育人教育形成同频共振效应。
从学界对上海高校的实践研究可以看出,部分高校为了迎合课改要求,仅仅要求专业课教师在课程中生硬套用思政教育的条目内容,而对于学生而言不仅缺乏思政教育的说服力,而且严重影响课程本身的连贯性。因此,针对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体系构建路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其构建路径必须围绕课程设置、教学环节、教学方式、教学评估等核心议题,着眼构建长效机制,从而切实构建适应社会主义新时期建设的全方位的课程思政体系。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体系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高校自上而下地系统化实施落实,通过发掘联动协作的关键点,实现有效对接、精准联动,转变僵化的、模式化的思政课程教育现状,构建全员参与、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体系。
首先,学校党委应该及时承担起“课程思政”体系构建的主体责任,着眼于思政教育改革的全局,为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提供明确的方向指导和覆盖各课程的具体的改革方案。其次,学校教务处、学生处等部门是落实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重要推动者,应发挥部门间的协调沟通作用,在具体课程落实、教学大纲、育人效果评估等方面形成具体的实践细则,并思考如何与学生的日常思想管理活动形成联动机制;与此同时,上述部门应该积极运用和调动学校的资源构建和课堂思政体系相呼应的校园思政文化建设,同时针对部分教师认识不足的问题提供相应的思政知识和教学方法的培训。最后,各个任课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直接落实者,必须转变思想认识,将思想育人作为课程重要的方面进行推进。同时,要积极创新课程本身和思政教学的融合方式,在正常推进专业知识讲授进度的前提下,兼顾“润物细无声”。通过以上三者的联动构建全员参与、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体系。
正如前文提到的部分专业课程缺乏和思政教育有效的融合机制,这就需要专业课教师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在专业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将思政教育融入其中。比如可通过讲解本学科具有代表性的科学家身上所展现的“正能量”“科研精神”等,并融合思政教育知识来落实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再如在英语专业教学中讲授中西方文化差异时,可以充分结合思政教育中文化自信的内容,这需要任课教师发挥其主动探索精神,有意识地在讲授课程内容时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其中,并积极借鉴优秀经验,进一步深化落实课程思政要求。
全方位的评估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是决定课程思政体系落实的关键因素。这就需要学生深入参与,高校可通过学生访谈、调查问卷等形式,定性或定量评估的形式对课程思政的效果进行评估。与此同时,高校需要深化教师的年终考核改革,将学生的思政教育效果纳入评价体系中,从而促使教师全方位参与到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中,可采用“学科交叉听课”“随机抽查听课”等形式来检验该课程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落实程度及落实效果。通过构建全方位的评估体系将课程思政切实落实到教育的方方面面。
综上所述,本研究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学界对“课程思政化”课题的相关研究,从而提出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体系构建路径:即首先要构建全员参与、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体系,这需要学校党委、教务处及学生处、所有任课教师等各司其职;其次,高校要构建深化落实、环环相扣的实施机制,要求各个任课教师在专业课和思政教育的融入上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最后,构建全方位、全过程的评估体系,为课程思政落实提供保障。通过以上三个主要层次的系统化构建,从而实现全面育人、全过程育人、全员育人课程思政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