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主题微纪录片《党的女儿》的影像建构和传播策略

2022-02-19 08:28
视听 2022年6期
关键词:纪录片红色受众

任 怡

红色主题微纪录片是聚焦革命历史主旋律的影像作品,具有纪录片的共性,同时又兼备历史的红色特性,对于红色价值体系的弘扬和国民情感的凝聚具有深远意义。“红色”特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诞生的红色文化传承与红色时代精神。《党的女儿》是由芒果TV出品,全国妇联、新华社联合出品,湖南省委宣传部指导,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百集人物纪录片。该片选取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间百余位优秀女党员代表,通过真实记录、情景再现和年轻化语言相融合的表达方式,勾勒出细节更为丰富、情感更为细腻、受众更为感动的百年党史①。《党的女儿》透过百年历史中不同女性的抉择,深层次地挖掘和剖析中国共产党党史和人物故事,探索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如一的精神世界,展现了革命前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断奋进的艰苦历程,在广大人民心中根植家国意识和家国情怀,肩负起媒体的责任与时代使命。

一、“小切口+大格局”,彰显建党百年历程

红色题材微纪录片《党的女儿》在宏大叙事中用“小切口”“小篇幅”的影像方式展现当下、回溯历史,为重温和铭记建党百年历程中的集体记忆提供了“大格局”“大视野”的影像资料,也为赓续红色血脉、谱写时代新华章发挥了合力作用。

(一)立足女性视角,宣传主流价值

法国思想家西蒙娜·德·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指出,女性本身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多种社会因素下后天形成的,不会固化。随着具体历史、社会语境的不断转变,女性也在逐渐从被规训的文化与制度框架中脱离出来。她们不断打破着意识形态中固化的家庭结构与分工,以坚韧不屈的品格和果敢的实际行动,重构着女性在社会中的关系框架。同时,女性与真挚细腻的情感有着丰富的联系,她们更为感性,情感爆发力更加强烈。因此,透过女性视角,站在女性的立场深入讲述女性的故事,将以情感人的手法运用到关注女性个人内心情感的叙事中,通过情感与受众进行连接,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进步的理想追求,呈现出激励、奋进的女性成长历程,展现出红色题材微纪录片的艺术魅力与审美内涵。《党的女儿》选取不同行业中艰苦奋斗的女性党员形象,透过她们的“小我”讲述国家的“大我”,谱写出了我国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的红色精神。该片从新时代宣传和构建主流价值观的层面出发,进一步激发出受众在视觉和听觉双重层面的艺术感知力与审美认同感。

如第74集《邵云环:以身殉职的记者》中,战地记者邵云环作为一位女性、一位母亲,以新闻人的担当,用手中的劲笔,书写出战争的真相,为传播事实真相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展现了中国新闻工作者的精神风范。《党的女儿》中的女性不因自己的性别角色在困难与压迫面前有所退缩,而是敢于抗争、顽强成长。在家庭中,她们承担起自己作为母亲、妻子、女儿身份角色的责任;在时代里,她们为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主动肩负起人民战士社会角色的重任。她们是广大时代女性主动性、积极性与无私性的代表,也是中国红色精神先进性、创造性的代表。《党的女儿》用影像艺术的方式刻画奋进路上的时代女性,充分有效地发挥出建党百年宏大主题下红色文化资源的吸引力,从而使得红色基因的传承更为打动人心,更能融入时代的血脉。

(二)聚焦典型人物,唤起红色记忆

通过典型人物讲述故事、揭示主题,并以此来吸引受众、感染受众,在其传播过程中发挥典型人物的示范引领作用,最终达到党进行新闻舆论工作宣传的目的,这是红色主题微纪录片目前亟待切入的重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典型人物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艺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高度。只有创作出典型人物,文艺作品才能有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②因此,人物形象塑造的得失就成为一部微纪录片成败的关键。一方面,现实生活的不可预见性和相对不确定性为典型人物的塑造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创作素材,为红色主题下微纪录片的影像书写营造了更为宽泛的创作思路和环境优势;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环境以及人的复杂性不断加重。实际诉求的双重状况无疑为红色题材微纪录片的创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党的女儿》通过记录影像的方式聚焦有效的典型人物,将受众思绪由纷繁复杂的现状拉回到波澜曲折的共产党党史中,唤起建党百年大环境下一代人对特定历史时期中鲜活人物的红色记忆。

《党的女儿》将具体的典型人物和事件的描述与特定年代的历史文化思考相融合,使作品脉络整齐、人物呈现清晰而又不至于空洞单薄,并且以个体女性人物故事作为切入点,透视具体语境下的时代背景。例如,第90集《丁雪松:中国第一位驻外女大使》以有着古典东方韵味的旗袍这一特殊物件为切入点,讲述了20世纪80年代国际外交舞台上,中国第一位驻外女大使丁雪松倡导“经济外交”,为祖国赢得诸多荣誉,使我国国际外交适应建设和改革需要做出可贵探索的故事。该集伴随着丁雪松女儿郑小提手捧《丁雪松回忆录》的缓缓朗读声,用情景再现、讲述人串讲、画外音叙述的影像方式,在受众心中逐渐塑造出一位独具个人魅力、有责任、有担当的女外交官铿锵有力的典型人物形象,将有着有形正能量和鲜活价值观的时代女性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该集从丁雪松这个女性人物故事出发,以点带面地反映了我国艰难曲折的外交历程,唤醒了一代人对于改革开放前后中国从容包容、自立自强的外交记忆,展现出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外交事业的时代剪影。通过典型个例描摹出的承载时代主流精神诉求和价值取向的女性党员群像,成为唱响新时代主旋律、传递社会正能量和正向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三)构建多元形式,展现时代精神

新媒体平台不断更新并构建着影像的制播形式,因此,红色题材微纪录片力求突破过去红色主题纪录片因循守旧、层次单调的表现形式,透过微纪录片“短、精、趣”的影像创作特点,让作品内容更具时代考究和学习价值,进一步展现新时代的精神内核。其一,要求纪录片的作品时长要短。要在有限的时长内,将故事提炼为一个短小精悍的视听艺术作品,以迎合当下受众碎片化观看的收视习惯。其二,对作品质量精准把控。作品的创作形式要随故事情节的递进不断丰富变化,呈现出多元形式的画面内容,确保微纪录片的精品化输出。其三,对作品的趣味化表达做出突破。在立场坚定的前提下,如何将红色事迹精彩化、趣味化呈现,是目前红色题材专题片融合“微”创作至关重要的一点③。

《党的女儿》这部红色主题微纪录片坚持多元融合,在内容形式上立新求变,本着“短小”“精品”“趣味”的微纪录片影像特征,阐释着影像视听传达的新形式。该作品凭借多元形式的立体化建构,实现了历史时空与现实时空之间的情景转换与交叉融合,使得时间空间化、空间时间化。《党的女儿》在每集不到7分钟的时间内,诠释着不同时代中优秀女共产党员的精神风貌和感人事迹,折射出建党百年背景下中国的辉煌历史成就。与以往拍摄的纪录片在宏大场景中营造人物同呼吸、共命运的连贯性表达方式不同,《党的女儿》追求一种话题性和引领性的建构逻辑,在宏大叙事中融入个体观照和人性关怀,消减了百年征程中宏大叙事的历史沉重性,进一步形成受众关注与媒体宣传的焦点。第5集《缪伯英:中国共产党第一位女党员》通过小的历史切口展现大的家国情怀,以中国共产党第一位女党员缪伯英为记录对象,将相关资料影像、历史事件模拟再现、演员重演等形式融为一体,打造出跨时空、电影化、戏剧化的叙事风格。再加上与主人公相关的年轻人主持叙述的真情演绎,立体化地构建了该集新颖的内容呈现形式,引发不同年龄段观众的共鸣,并引导其亲历这位优秀女共产党员的奋斗足迹。《党的女儿》以独树一帜的创新形式让百集纪录片“形散而神不散”,为中国新时代红色主题微纪录片年轻化、网络化增添了一个成功范例。

二、“强推介+轻体量”,增强影像的传播力度

为适应当下多元化的现实传播语境,《党的女儿》凭借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碰撞相融的强推介传播,以及轻体量的节目形态,迎合了媒介融合时代观众的视听特点和审美需求,为红色题材微纪录片的多元传播拓展了更广阔的空间。

(一)传播阵地:平台化扩散

《党的女儿》凭借当下媒体拥有的多形式的传播渠道、网络化传播、碎片化阅读等特点,不再对故事进行循规蹈矩式的汇编,而是利用多方联动、深耕挖掘的方式,充分发挥媒体优势进行针对性传播和平台化扩散。

一方面,在各大传统媒体平台中进行积极布局。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竞相报道宣传《党的女儿》。《党的女儿》赢得28次的全端热搜,以及权威机构的强力加持,力图凭借线下传播普及率、涵盖率、到达率高的特点,让大众视线由文字层面的吸引转向影像层面的视听共振,为建党百年大环境下“有声有色的女性党员群像”走向大众视线另辟蹊径。

另一方面,该片在芒果TV、抖音、快手等多家主要视听平台上线。芒果TV通过首屏首页焦点图持续推荐,并邀请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主任张卫波等专家对该片进行专业解读,以H5形式在微博传播④。积极抢占线上媒体平台的舆论高地,打破党史类影像叙述与年轻观众之间的传播空间隔阂。截至2021年12月21日,该片播放量超过1.2亿次,#党的女儿#和#铭记百年路上的她#等微博相关话题累积阅读量近12亿。《党的女儿》用不到7分钟的单集时长来诠释优秀女共产党员的人生经历,不求做到面面俱到,但求通过影像的层次感和沉浸感直击人心。与此同时,虽然该片叙述的故事很短,但故事反映出的大情怀与正能量让观众意犹未尽,不但促使他们产生延伸阅读的观片需求,而且为红色题材影像从轻传播到重传播的转化提供了契机。

一部优秀的红色主题微纪录片一定要符合时代的传播特征。创作人员要从传播途径角度切入,研究主流受众的接受能力和吸收能力,从而为党在媒介融合时代进一步领导和壮大舆论阵地进行有益探索。

(二)传播思维:年轻态表达

以往很多红色主题纪录片的创作是对真实文本和历史史料进行刻板的组合加工,这种“命题作文式”的影像创作不但难以感染受众,还弱化了红色题材纪录片的宣传教化作用。在互联网高度发展和媒介融合时代背景下,目标受众的年龄结构呈现出年轻化趋势。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青年受众,对影像的表达有着更高的审美期待。同时,受文化市场泛娱乐化倾向以及结构主义“去中心化”的影响,很多青年受众对党的发展历程的认知还处于模糊的、抽象的层面,因此对其进行主流价值的塑造和红色思想的引导成为重中之重。这更加要求红色主题微纪录片需要及时变更语态,更新传播思维,打破历史厚重感,强化党史表现的纵深感,实现从“主流价值宣传”到“主流价值传播”的思维转变,让作品“走近年轻人,记录新时代”。

作为百集纪录片,《党的女儿》创作人员有意识地关照互联网时代下青年受众的审美习惯,尝试变换影像呈现的传播思维,用多元风格表现不同时代的不同人物,并没有因为“短”而缺失内涵,也没有因为“轻”而限制格局。该片用青春化的语态、年轻化的表达方式讲述年轻人能够感同身受的女性党员故事,拉近了党史与当代青年之间的心理距离,产生了精神上更强烈的共鸣,对过往自始至终追求宏大叙事的桎梏进行了突破和重构。以打造年轻人理想家园和精神营地为目标,以探索更动态的年轻化表达为方向,力求用年轻态的影像传播思维传递主流价值,完成红色主题微纪录片从历史思维向审美思维、从传统审美向现代审美的传播思维转向,这是红色主题微纪录片《党的女儿》对年轻受众群体审美需求与现阶段影视发展形势的再定义。该片的实践进一步坚定了红色主题微纪录片向前迈进、在影像创作领域实现差异化传播的理想信念与创作方向。

(三)传播价值:思想性引领

在马克思看来,所谓价值是对象(客体)对于人(主体)的实际功用,是对象对于人的需要的满足。因此,在红色题材微纪录片传播价值塑造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大众传媒的价值导向、受众社会氛围的营造以及艺术价值的遵循等因素。创作人员应秉持为受众服务的意识,在使作品兼备历史深度感和严肃感的同时,创作出切合受众喜好但不盲目迎合受众的、具有思想引领性的影像作品。在宏大叙事话语下,红色主题微纪录片《党的女儿》“润物细无声”地发挥了主流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主流思想的舆论宣传作用。主创人员在影像传播的过程中参考受众需求的可塑性、选择的理性化以及不断提升的媒介素养,使得该片具有了思想性引领的传播价值。《党的女儿》在表现广大女性党员奋斗之路的同时,以沉浸式的视听效果和为家国奋斗的女性案例,激发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对英雄人物的敬畏感,对国家形象的塑造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百年激荡的岁月里,肩负共产党员责任与担当的她们在各自的领域熠熠生辉。“不愿做管理家业的政治家,愿发奋做一改造社会之人”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位女中央委员向警予;一把量尺,一张铣床,用精到毫厘的巧手托举起飞跃九天的大国重器的航天一院首席技能专家韩利萍;把初心和使命镌刻在大山深处的岩博村党委书记余留芬……《党的女儿》通过书写这些时代女性砥砺前行的奋斗故事,展现了红色题材微纪录片所具有的宣传教化的社会价值,使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变得有血有肉,受众在接受过程中受到意识形态的塑造和主流价值的引导。

三、结语

用影像的呈现方式歌颂时代女性,从中迸发出的审美意蕴与文化内涵,对于增强红色精神的价值认同、坚定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⑤。《党的女儿》在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坚持“守正创新”的前提下勠力前行,将“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的创作机制融入影像的艺术建构和传播场域之中,有效增强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在众多宣传建党百年的作品中脱颖而出。

注释:

①王平.芒果TV《党的女儿》收官 浓缩影像礼赞百年风华巾帼力量 [EB/OL].红网,2021-10-08.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3034001459658002&wfr=spider&for=pc.

②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1(002).

③候一凡,王敏.论红色主题微纪录片的影像叙事与创新表达[J].电影文学,2021(19):33-36.

④李欢.百集专题纪录片《党的女儿》展现百年党史里的巾帼风采[J].广电时评,2021(17):16-17.

⑤张炳旭.《十一书》:新媒体时代红色历史的创新传播[J].电视研究,2020(04):86-88.

猜你喜欢
纪录片红色受众
红色是什么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红色在哪里?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追忆红色浪漫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