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学科视域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优化研究

2022-02-19 08:06:48
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交叉学科创新型学科

胡 童

交叉学科视域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优化研究

胡 童

(沈阳音乐学院 舞蹈学院,沈阳 110169)

交叉学科已成为知识创新、科学发展的时代特征。交叉学科不仅是推动高校人才培养知识结构更新的内驱力,推动高校创新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而且是推动高校顺应创新型国家战略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交叉学科视域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面临着人才培养理念、目标、环境、机制等方面的现实困境。高校应围绕交叉学科培养创新型人才,明确人才培养理念;建构交叉学科的创新实践平台,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交叉性、综合化创新课程,改善人才培养环境;建立完善的创新型人才评价体系,构建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交叉学科性质的创新教师队伍,优化人才培养团队。

交叉学科;创新型人才;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实践平台

自2014年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来,国内开启以高校为中心的全面创新创业浪潮,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深入推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迅速发展,许多社会问题呈现出高度综合的趋势。问题的解决要求多种学科的知识、理念与方法融合,交叉学科开始出现在广大学者的研究视角中。学者将两门及以上学科内容相结合而形成的新兴学科,称之为交叉学科。交叉学科的出现有助于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科知识的融合,优化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改善学生的学习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而且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在需求。探索交叉学科视域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当今高校,乃至整个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选择。

1 交叉学科之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优化的价值意蕴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创新创业教育建设与发展成为高校发展的主要方向与内容。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成效卓然,社会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从专业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交叉学科视域下,培养高校创新型人才对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价值。

1.1 交叉学科是推动高校人才培养知识结构更新的内驱力

交叉学科包含两种以上学科知识内容,对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能够起到优化重组的作用。首先,交叉学科拓宽了学生原有知识涉及领域,有助于夯实多元、开放、广域的创新创业知识基础。交叉学科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在进行跨学科学习时,有更多机会接触与自身学科专业相近,甚至完全不同的学科内容。交叉学科有助于突破学科专业间的限制,让大学生接触、学习、吸收多元化的知识,为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深厚的知识储备,强化学科间知识的联系。其次,交叉学科提升了大学生知识重构的能力。大学生进行交叉学科知识学习,能够运用多学科知识重构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培养创新思维。[1]大学生进行交叉学科知识学习的过程不是知识的简单组合,而是大学生结合自身的理解与现实问题需求,优化知识结构,提升处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的过程。这一过程符合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需求,是推动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知识结构更新的内驱力。学科知识结构的更新与创造,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有效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1.2 交叉学科是推动高校创新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交叉学科领域取得的高科技成果显著,指引高校科研的前进方向。交叉学科的知识融合与交叉,拓宽了高校科研工作者科研创新和探索研究的视野。交叉学科在科研成果产出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具有多学科研究背景的人才的创新能力。可见,交叉学科是推动高校创新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必然选择。首先,交叉学科有利于培养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思维方式。大学生接受交叉学科领域知识的洗礼,突破本学科领域思维框架,从而产生创新思维,使大学生创新创业成为可能。其次,交叉学科领域的科研项目可以开阔高校学生的研究视野,有利于高校学生从全新的研究视角与角度探究、发现同一研究事物的不同价值,突破学科固定研究思维,培养高校大学生创新思维。[2]最后,交叉学科为高校学生提供不同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提高高校学生科学研究参与度,培养高校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高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项目研究,不仅可以促进学科知识的吸收与深化,而且可以提高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推动高校创新型人才创新能力的有效提高。总之,高校交叉学科的发展是学科发展的产物,也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关键领域,更是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在需求。

1.3 交叉学科是高校顺应创新型国家战略发展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的多份文件都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高校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阵地。交叉学科视域下,高校培养一大批具有多学科知识、创新意识与合作意识、创新能力与探索能力的高水平人才,为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助力是高校的历史使命和必然选择。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成为高校的战略建设目标。高校积极发挥多学科的优势,开展交叉学科建设,成立跨学科研究中心,主动探索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例如,华南理工大学积极探索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创新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机制,通过组建创新班、教学改革实验班探索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发挥交叉学科在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三个方面的作用。[3]当然,与发达国家相比,现阶段中国交叉学科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均处于起步阶段,传统的专业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模式仍占主要地位,高校以交叉学科为基础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还处于探索认知阶段。因此,高校科学合理地进行学科交叉探索,符合学科发展的新形势,科学设置交叉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对于高等教育的转型发展、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具有战略意义。

2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优化面临的现实困境

交叉学科视域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相关研究与实践进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比如传统专业教育观念受到冲击、高校学科交叉发展观念初步形成、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建设初见规模、专门的学科交叉研究组织开始出现等。但由于科学技术发展对高校创新型人才的要求更加严格,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面临着人才培养理念、目标、环境、机制等方面的现实困境,制约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

2.1 人才培养理念:传统教育观念制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高校多以学科为界限划分专业,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也是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固然有合理性,但客观上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制约影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需要不同学科交叉碰撞,但传统教育观念对于学科交叉存在一定的认识偏差,阻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发展。[4]自2005年高等教育改革以来,高等教育一直以学科为界限和标准设院、系,培养某一学科专门型人才,追求学科发展的深度。这种单一化的人才培养理念长期影响高校教育教学工作,部分高校师生单一化的人才培养理念根深蒂固,制约高校学科交叉发展,束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高校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多是针对传统学科制度而建立的,跨学科研究与人才培养缺乏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机制的保障与支持,阻碍高校人才培养理念的变化与更新,制约跨学科人才培养。另外,高校师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足也严重阻碍其发展。交叉学科视域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以高校师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为前提条件的,但目前部分高校师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认知不全面,将创新创业教育视为一种功利主义教育,认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在于促进就业,几乎不存在育人价值,意识不到创新创业教育对国家、个体的发展意义,导致部分高校师生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敷衍了事,跨学科学习局限于知识学习,影响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2.2 人才培养目标:“专业人才”培养制约高校学科知识的融合

高校传统人才培养目标是基于某一学科专业培养高水平专业人才;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交叉学科是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础。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高水平人才具有较为广泛的学科视角与学科知识,可以从各个角度解决专业问题,从各个学科领域吸收有用的知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5]。现阶段,高校虽然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但人才培养目标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依旧以培养专门型人才为主,这一传统的人才培养目标对高校跨学科融合的制约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从高校教师的角度而言,高校教师要完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要设置相应的课程体系。但当前的课程体系与教育教学内容多以某一个学科为背景,高校教师长期接触某一种学科的学科体系与知识,没有时间或者不愿意去接触其他学科,导致跨学科学习流于形式。二是从学生的角度而言,受传统人才培养目标的影响,部分学生专注于本学科专业知识,忽视跨学科内容的学习,影响创新思维的培养。总之,现阶段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时代发展主题不符,影响高校跨学科知识的融合程度,制约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3 人才培养环境:学科壁垒束缚高校交叉学科发展

交叉学科视域下,高校人才培养环境也是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大影响因素。每个学科都是一个独立的知识系统,交叉学科是由两个以上的学科知识系统相互结合而产生的新兴学科。[6]由于学科文化、知识体系具有独特性,在学科相互结合的过程中,不同学科的不同学科文化产生矛盾,阻碍交叉学科之间的交流,导致交叉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学科环境不协调,影响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进程。一方面,学科壁垒会阻碍交叉学科的交流过程。学科发展的主体是学术研究者,不同的学科发展由不同的知识群体主导,学科壁垒体现在不同学科知识群体的学术差异,这种学术差异会制约交叉学科知识的融合速度、交叉学科教育教学方式的协调程度以及交叉学科的学科文化形成速度等,阻碍交叉学科的交流过程。另一方面,学科壁垒的存在会削弱不同学科交流融合的活力。学科壁垒的存在导致在学科交叉过程仍然保留学科优势较为突出的学科逻辑,交叉学科的知识结构或者知识内容以优势学科为主,新的知识体系、全新的知识逻辑很难形成,大学生创新创业知识获取受到阻碍,影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受到限制。

2.4 人才培养机制:资源共享机制缺失影响创新思维的产生

人才培养机制包括学生管理机制、学生奖励机制、学生考核机制等。交叉学科视域下,资源共享机制的缺失是制约高校创新型人才创新思维培养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方面,交叉学科是知识融合的结果。在知识融合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培养创新思维,得到新的研究思路与创新方向。但现阶段高校院系划分明显,学科资源归学院管理,交叉学科所公用的设施和资源也很有可能被优势学科所属学院占领,学科知识得不到较好的整合与共享。学科资源不流通的现象会使各个学科之间的交流陷入僵局。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就是交叉学科资源共享机制的缺失。另一方面,交叉学科相关研究能够顺利进行的前提是学科资源流通与学者的相互信任,参与交叉学科建设的学者需要有奉献精神,可以无私地贡献出自己的学科知识和相关的研究资源。但目前高校教师评奖评优或者评职称与个人的研究成果挂钩,少数教师为了保护个人利益,在参与学科建设时不愿意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与进展。学者分享意识的不足导致学者之间产生隔阂,无法获取其他学科的知识与资源,无法提高创新与实践的能力。[7]因此,高校应打破学科界限,建立资源共享机制,保障高校交叉学科研究与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3 交叉学科之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优化路径

交叉学科符合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高校建设交叉学科,并不代表专业教育时代的终结,也并不代表完全打破学科壁垒,而是重视从不同学科角度分析问题的方法与思维,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多种学科思维保障。因此,高校应针对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优化面临的困境,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与建议,以期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优化提供理论借鉴。

3.1 围绕交叉学科培养创新型人才,明确人才培养理念

交叉学科的建设与发展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遵循高校学科发展规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符合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交叉学科视域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明确人才培养理念。第一,高校应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发展交叉学科。高校应结合特色学科建设交叉学科,重新调整学科资源配置,使交叉学科的覆盖面更加广,交叉学科发展质量更高,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方式变革。第二,高校应依托交叉学科优势培养创新型人才。高校应依托交叉学科的优势特征,促进高校育人的内在动力和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在高校学科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融入交叉学科发展理念,注重培养高校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的高水平人才。[8]第三,高校应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在交叉学科领域的发展。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紧密相连。交叉学科视域下,高校应通过优化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建设高校创新创业平台、举办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等方式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提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

3.2 满足学生、学科、高校及社会多方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前提。只有人才培养目标明确,高校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体现。交叉学科视域下,高校应结合学生发展需要、学科发展方向、高校发展规划与社会需求四个方面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第一,高校设置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首先要考虑以生为本。大学生是人才培养的主体,高校教育教学以大学生个体为基础,大学生参与教育教学的主观能动性是高校教学质量的保障。因此,高校设置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交叉学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第二,高校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应该遵循学科发展规律。新时代背景下,许多新兴学科、跨学科产生,也有部分学科与时代脱节。对此,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应紧紧围绕学科发展,将交叉学科视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突破点,满足交叉学科发展需求。第三,高校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应该结合高校内涵式发展方向。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开始从外延式发展转变成内涵式发展。提升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以高校优质教育教学质量为前提,因此,高校应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出更严格的质量要求,满足高校内涵式发展的人才质量需求。第四,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应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高水平技能型人才等,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是为了实现社会多样化的发展需求。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科技发展提供服务的高水平人才,这一目标设定要以社会需求为基准。

3.3 建立交叉性、综合化创新课程,改善人才培养环境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环境的改善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促进学科文化的融合,打破学科界限;二是建立交叉性、综合化创新课程,促进学科知识融合。首先,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良好的交叉学科氛围,打破学科界限。一方面,高校可以要求各个学科带头人、教育教学工作者深入了解交叉学科发展趋势,了解交叉学科发展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意义和重要性,要求他们对新思想、新方法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积极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另一方面,高校通过举办座谈会的形式,鼓励不同学科专业的工作者合作,鼓励并奖励不同学科、不同院校的教师合作,激发高校教师参与交叉学科建设的热情。其次。高校应建立交叉性、综合化的创新课程,为交叉学科知识融合提供条件。一方面,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应围绕学生的爱好与兴趣而设计。[9]教师应设置有交叉学科特征的课程供学生选择,优化学生交叉学科领域的知识结构,丰富学生知识储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高校应加强创新课程方案的系统建设。高校应注重学科基础理论知识教育,重视对于学生创新能力、探索能力、自我能动性的培养,强调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3.4 建立完善的创新型人才评价体系,构建人才培养机制

交叉学科视域下,高校创新型人才评价体系的建立是对高校转型发展成果、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监督和检测的主要手段。首先,高校应建立科学全面的评价指标。高校应根据交叉学科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要求,建立包括学科知识、创新意识、探索能力、实践能力在内的可量化指标体系和不可量化的指标体系,将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其次,高校建立创新型人才评价体系应坚持系统性与可操作性原则。一方面,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相关影响因子比较多,高校应结合交叉学科的本质特征,建立健全人才评价体系,保证创新型人才评价体系可以反映出人才培养真实、权威的现状。另一方面,高校创新型人才评价体系的建立应坚持可操作性原则。高校应将评价指标量化,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动态及时调整指标,保证已构建的人才评价体系具有实效性,可以得出有价值的评价结论。最后,高校建立创新型人才评价体系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高校建立创新型人才评价体系不应仅围绕学生,也应该关注人才培养教师质量、人才培养物质资源条件等因素,从更加宏观的角度进行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取得更加客观的评价结果,为人才培养体系的调整提供参考价值。[10]

3.5 加强交叉学科性质的创新教师队伍建设,优化人才培养团队

教师作为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枢纽,是创新文化传播的关键。交叉学科视域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优化的重中之重是优化人才培养团队。首先,高校应建立交叉学科教师团队。高校应基于优势学科教师团队基础与科研平台基础,根据交叉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调整现有的科研项目和科研资源,提高交叉学科教师团队的融合速度,为交叉学科教师团队提供发展基础。其次,高校应壮大交叉学科教师团队。高校可以通过积极申请交叉学科科研项目,以科研项目来吸引教师加入,壮大交叉学科性质的创新教师队伍。交叉学科科研项目需要不同学科背景的科研人员共同参与、通力合作,拓宽教师的学科知识领域,共享学科知识,发挥创新能动性,催化交叉学科教师团队的产生。最后,高校应加强交叉学科教师团队的制度建设。[11]交叉学科教师由不同学科背景、不同院系教师组合而成,要想提高教师团队的凝聚力,应该建立一个合理的团队管理制度,比如奖惩制度、考核制度等,激发教师参与交叉学科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交叉学科性质的创新教师团队的建立旨在发挥交叉学科多元互补、协调和谐的特征,营造师生共同创新的氛围,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1] 游士兵,惠源,崔娅雯.高校协同创新中交叉学科发展路径探索[J].教育研究,2014(4):94-99.

[2] 刘献君.学科交叉是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重要途径[J].高校教育管理,2020(1):1-7,28.

[3] 张勇,吕慈仙.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工程伦理教育的创新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3):121-126.

[4] 朱强.交叉学科视野下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

[5] 颜建勇,李晓峰.设立交叉学科学位:培养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可供选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79-184.

[6] 张山林.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创新人才培养视角[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2013.

[7] 马廷奇.交叉学科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11(6):73-77.

[8] 马晨华.试论创新驱动环境下大学跨学科研究推进策略[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1):28-34.

[9] 杜卫,陈恒.学科交叉: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战略选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1):127-131.

[10] 孙真荣.积极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全面提升高校创新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3(1):27-29.

[11] 吉列丽,何云峰.创业教育教师发展:政策向度、研究热点及实践路径[J].中国农业教育,2020(5):69-75.

On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Cultivation System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HU Tong

(Dance School,Shenyang Conservatory of Music,Shenyang 110169,Liaoning,China)

Interdisciplinarity has become the epoch characteristic of knowledge innovation and scientific development,which is not only an internal driving force to promote the renewal of the knowledge structure of university talent training for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but also an inevitable choic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ies in compliance with the innovative national strategy. However,under the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raining system for innovative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faced with realistic dilemmas in terms of talent training concepts,goals,environment, and mechanisms. It is imperative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ultivate interdisciplinary innovative talents and clarify the concept of talent cultivation,build an interdisciplinary innovative practice platform and adjust talent training goals,establish interdisciplinary and comprehensive innovative courses to improve its environment together with a perfect innovative talent evaluation system,build a talent training mechanism,strengthen the team of innovative teachers with interdisciplinary nature,and optimize it.

interdisciplinary;innovative talent;talent training system;innovative practice platform

G640

A

2096 – 2045(2022)01 – 0049 – 06

胡童(1981—),女,辽宁沈阳人,沈阳音乐学院舞蹈学院讲师,硕士,专业理论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教育学、教育管理。

[责任编辑:夏琍]

猜你喜欢
交叉学科创新型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中国市场(2021年34期)2021-08-29 03:25:40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上海建材(2020年12期)2020-12-31 13:24:26
《中医文学杂志》交叉学科征稿函
作为交叉学科的法治文化专业教学改革初探
《中医文献杂志》交叉学科征稿函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