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业”一体推进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

2022-04-02 07:40吴春梅葛春梅王晓峰
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合肥应用型校企

吴春梅,葛春梅,朱 涛,王晓峰

“三业”一体推进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

吴春梅a,葛春梅b2,朱 涛c,王晓峰d

(合肥学院 a.校长办公室;b.研究生处;c.学生处;d.教务处,合肥 230601)

立足产业发展,优化专业结构;深化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方式,不仅是高校服务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也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需求。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有效衔接、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紧密对接,需要大力实施专业、就业、产业“三业”统筹一体化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合肥学院在专业、就业、产业“三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为高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强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三业”一体;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高质量发展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深刻指出:“从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看,当前,服务不同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成为不同层次大学共同的社会责任。高校理应把服务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自己的职责使命”[1]。

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中国大学中最为广泛的地方本科院校群体的代表,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地方、面向行业,设置专业是其办学的首要任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迫切需要高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有机衔接,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2]。

合肥学院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办学定位,突出“应用型”办学特色,积极构建专业、就业、产业“三业”一体化(以下简称“三业”)人才培养模式,走出了一条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之路。

1 立足产业发展,以专业群服务产业链

立足产业发展,深化产教融合,围绕产业调整专业设置,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打通教育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的最后一公里,是合肥学院专业设置的基本依据。[3]

1.1 专业对接重点产业

合肥学院在创办之初,就确立了围绕社会发展需求设立专业的办学方向,并随着产业发展不断调整,建立了动态专业调整机制。近年来,聚焦合肥市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生物医药、节能环保、软件、智能家电、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暨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创意文化等重点产业链,先后设立了智能制造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智慧交通、网络与新媒体等8个新专业及电子信息、机械、土木工程、资源与环境、材料与化工、生物医药等11个专业硕士点。面向产业及区域经济建设专业群,如围绕集成电路产业,学校构建机械电子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软件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群,同时申报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新专业(见表1)。

表1显示,专业设置上,学校坚持专业跟着产业走,围绕合肥市重点产业链,布局教育链。2019年以来,围绕数字经济、人工智能、轨道交通、创意文化等重点产业设置了智能制造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网络与新媒体、智慧交通等8个新专业。同时,调整与产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的专业。截至目前,共停招公共事业管理、生物技术以及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等9个本科专业。专业群服务产业链,有力推动了人才培养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同频共振。

表1 合肥学院专业与合肥市重点产业对应一览表

1.2 资源围绕专业优化配置

按照资源围绕专业优化配置的原则,学校优化资源配置,支持专业建设。2019年学校成立了11个二级学院,如围绕合肥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和数字经济高地,成立了先进制造工程学院和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围绕现代服务业发展,整合专业成立了旅游与会展学院等。2020年以来,按照教育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学校围绕合肥“五高地”产业发展战略,推进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实际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如先进制造产业学院、城市轨道产业学院等。通过机构改革,既保证了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之间联动快、方向准、调整及时;又使得资源投入更精准,对接产业更顺畅。

2 深化校企合作,推进教育链与产业链有机融合

在推进产教融合的同时,学校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加强“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根据产业需求制定培养目标;根据行业标准制定培养方案,将技术和工作标准和现代化、国际化的职业能力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之中[4];根据培养方案实施“多场景、多目标”培养模式,教学场景根据各阶段培养目标的不同,在学校与企业间灵活切换。

2.1 中德合作共建“大陆集团创新班”

学校依托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充分发挥与德国高校长期合作的优势,面向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紧盯技术变革和产业升级,积极推进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并共同实施。2016年学校与德国大陆轮胎马牌集团及德国埃姆登·里尔应用科技大学开始合作举办“大陆集团创新班”,由校—企—校三方协作,共同制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启“双元制”高等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培养方案中侧重行业标准,实行“四个协同”:即与企业协同确定培养目标,协同设计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协同实施培养过程、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实践能力,协同实施考核方式。[5-6]培养方案侧重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学生学习多场景切换。校企多方协同育人、多方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启了我国“双元制”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尝试。截至2021年7月,“大陆集团创新班”两届共44人顺利毕业,并全部优质就业,其中19名同学在大陆集团工作。

“大陆集团创新班”的实施充分显示在校园内实现了与德国企业合作、与中国境内企业合作及在更高学历层次合作的多维度示范引领。

2.2 校企合作共建“轨道班”

根据合肥轨道交通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学校进一步加大“双元制”人才培养改革力度,2021年3月,与合肥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围绕轨道交通领域的人才需求,共建“轨道班”,打造一站式轨道交通专业工程师培养基地。“轨道班”的课程由学校与合肥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共同设计,实行四阶段培养模式,即综合课群学习、基层实践、岗位见习和毕业设计及职业指导,职业指导旨在让学生实现从学生到企业人、职业人和行业专才的完美转变。通过双向选择,首批来自2018级的土木工程、交通工程、通信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21名学生就读于“轨道班”。

学校“双元制”改革实践及其成效获得了国家相关部委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2018年《双元制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在新工科专业中的应用研究》获批教育部首批新工科建设项目;2020年《中德“双元制”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及示范》获得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立项支持。

2.3 加快现代产业学院建设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的重要批示精神,按照孙春兰副总理2021年4月23日在学校调研的讲话要求,围绕合肥产业发展,学校出台了《“双元制”高等教育实施方案》,全面展开“双元制”改革,同时学校在总结以往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合肥市“全国首批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方案,学校积极探索符合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模式,努力将其打造成专业与产业联动发展、产业与教育深度融合、校企合作育人利益共同体的有效实现载体,先后建立了先进制造产业学院、城市轨道产业学院,加快建设集成电路产业学院、数字创意产业学院、大众学院等现代产业学院,以产业学院为抓手,整合资源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2021年7月,合肥学院、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共建、共管、共享“大众学院”。车辆工程、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等专业的学生通过自主报名、企业选拔进入“大众学院”。目前我校有22名机械、自动化等专业背景的学生在大众集团进行为期1年的多场景实习。

“大众学院”将大众集团研发、生产、管理和商业运作等流程融入教学环节,实施样板中心现场工程师项目,采用“多场景、多阶段、多目标”培养模式,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形成“创新引领、交叉融合、需求导向”的未来汽车技术和移动商业人才培养体系。

3 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产学研合作能力

高质量教师队伍是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学校大力推进“双师双能型”队伍建设,通过促进教师教学与产学研合作能力提升,为“三业”一体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了支持和保障。

3.1 引进优质师资,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团队

引进国内外优质人力资源,深度融入教学全过程,从全球视野和服务地方两个维度积极引进优质人力资源。学校长期聘有来自德国、韩国、加拿大、英国等外国专家36人。来自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专家既是高校教授,也是企业工程师。德国前联邦交通、建筑与住房部部长、德国国家交通安全协会主席,德国各州交通部长联席会议副主席库尔特•博德维希,是我校中德物流管理专业的特聘教授。双元制“大陆集团创新班”项目德方负责人朗格教授曾经在博世(中国)工作多年,长期担任生产技术部负责人。

学校还通过“双聘双挂”制度吸引区域行业企业优秀人才走进校园、走上讲台,深度融入教学全过程。近五年来,通过学校聘任企业人才担任兼职教师,企业聘任学校教师担任工程师、设计师,以及教师到企业,企业高级人才到学校的双向互通机制,共引进专业技术人员112人,聘任工程硕士校外导师213名,引进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授级高工7人,聘请校外技术人员为兼职教授116人。校内有半年及以上工作经历的教师465人,“双师双能型”教师比例达到60.8%,有效支撑了学校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各项建设工作的深入推进。

3.2 搭建高层次科研平台,全面提高教师应用型研究能力

深入推进“双进双培”模式,推进学校实践就业基地进企业,培养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实践能力。推进行业主管部门技术中心、企业研发中心进学校,建立“嵌入式”实验室,培育行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教师产学研合作能力。学校建有“安徽省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协同创新中心”“安徽省固体废弃物能源化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建筑节能技术平台”等省级、市级研发平台和校级协同创新中心。设立有合肥环境工程研究院、分析测试中心等41个产学研合作平台,在关键工艺技术、高端装备研发与应用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创新研究。近五年,学校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基金项目、安徽省重大专项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400余项,承接了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中铁二十四局集团公司、德国毕克化学、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道路运输管理局等单位产学研合作项目629项,荣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30项。授权国家专利867项,连续五年进入安徽省发明专利百强榜。实施“青年教师实践能力提升计划”。制定《合肥学院教师应用实践能力提升实施办法》,鼓励青年教师赴企事业挂职锻炼,引导青年教师深入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决策研究、科技咨询、技术攻关、成果推广等形式为社会提供服务,在为地方服务中锤炼和提升自己的应用型才干。

4 提升就业能力,服务产业发展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了学生学、用结合能力,在学生就业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也促进了产业发展。

4.1 毕业生就业与地方产业发展契合度不断提升

学生在一个地方的就业率不仅反映了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体现了学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程度。近五年,学校毕业生在安徽省就业率达70%左右,其中在企业就业的毕业生高达95%以上,毕业生在企业担任工程技术人员的比例平均为43%,正成长为区域内行业、企业重要的技术中坚力量。在安徽省重点产业链企业就业率从2016年的30%提高到2021年的35%;毕业生在合肥市就业率达到60%左右,在合肥重点产业链上的企业就业率从2016年的27.98%提高到2020年的33.45%,如图1所示。毕业生在合肥市重点产业链上的企业就业人数不断增加(见表2)。就业符合地方产业需求的满意度不断提升,形成了学生就业与产业发展的双赢局面,学校被誉为“合肥市工程师培养的摇篮”。

图1 2016-2020年合肥市重点产业链合肥学院毕业生就业率

4.2 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学生通过在学校和企业多场景的学习和实践,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无论是综合能力,还是团队协作能力,都有很大的提升,特别是通过企业实训,养成科学的工作方法、严谨的工作作风,使学生达到理论与实践协同发展,从而实现校企协作、共同培养现代工程科技人才的目标,使得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动力得到进一步激发。

合肥学院“大陆集团创新班”的同学积极参加企业的技改项目,并在企业真实场景的实践中取得成效。如王海瑞、刘延涛两位同学成功解决了CTR在生产15-24寸轮胎抖动过大的问题,王振同学解决了SSR波纹管底座与大轴之间的润滑问题等。通过真题真做,学生在实践中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企业解决了技术问题,企业也储备了技术人才。

表2 2016-2020年合肥市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合肥学院就业学生情况

5 “三业”统筹促进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深层思考

“三业”一体,涉及到企业、学校等多元主体,关系到人才培养改革成效,关系到高校对产业发展在人才方面的支撑和保障,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企业的积极参与、高校评价的导向牵引,共同发力,形成合力。[7]

5.1 政府支持是保障

“三业”一体,涉及到多元主体,政府的支持是有力保障。作为全国首批产教融合试点市,合肥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先后出台了《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施办法的通知》、《合肥市培育新动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实施细则》等文件。2017年,合肥市财政投资17.88亿元,建设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支持合肥学院建设成为中德应用型教育领域合作的示范校,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推进产业链与教育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

“十三五”期间,为支持创意设计和建筑与交通工程人才培养,中央、省级和市级财政共投资近1.7亿元建设创意设计及建筑与交通工程实验实训平台。2021年6月,合肥学院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教育强国推进工程项目下达的6 000万元,加强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项目平台建设,支持相关专业人才培养。

得益于国家有关部委、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有力指导,合肥学院的“三业”一体改革才能取得预期成效。

5.2 企业参与是关键

校企合作,企业的积极性关系到合作成效。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有助于进一步构建支撑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解决人才培养结构性矛盾。推进校企深度合作,通过建设产业学院,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为校企协同开展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提供支撑。

自2020年起,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安徽省教育厅等联合开展了3批产教融合型企业遴选,共遴选了包括科大讯飞在内的301家企业,依托优势主导产业和重点行业,打造一批引领产教融合改革的行业和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深化校企合作的主体作用。

5.3 评价改革是导向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要求对高校评估和专业认证的指标体系进行相应的调整,加大对毕业生在地方重点产业就业率、高校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等方面的考核。以评估为指向,引导高校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增强专业设置的针对性,加快推进专业、就业、产业“三业”一体。这不仅有助于从根本上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也有利于高校适应并引领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高校的高质量发展。[8]

专业、就业、产业“三业”一体,找准了学校、学生与产业发展的契合点,形成了学校、学生和产业的共赢局面,是新时代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也是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学校将认真总结“三业”一体的做法,探索制定“双元制”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标准、课程建设标准、考核标准,为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致谢:合肥学院“双元制”探索得到大陆集团、合肥市轨道交通集团、大众汽车集团等企业的大力支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

[1]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重要讲话在全国教育战线引发热烈反响[EB/OL].(2020-09-24)[2022-01-06].http://cpc. people.com.cn/n1/2020/0924/c64387-31872816.html.

[2]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9-09-25)[2021-12-08].https:// www.ndrc.gov.cn/xxgk/zcfb/tz/201910/t20191009_1181933.html?code=&state=123.

[3] 蔡敬民,余国江,刘红,夏琍,朱涛.新理念全过程一体化——应用型大学产教深度融合的新探索[J].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2018(1):1-4.

[4] SvenCarstenLange,FlorianSchmidt,孙建安,孙怡,陈颖.国际双元制高等教育——价值链加速国际化背景下双元制专业的继续发展[J].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2017(1):80-87.

[5] 刘建中,谷曼,吕刚,等.国际双元制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以合肥学院为例[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17-21,32.

[6] 中国新闻网.中德双元制高等教育的“合肥模式” [EB/OL].(2021-08-03)[2022-01-06].http://www.ah.chi nanews.com/news/2021/0803/284724.shtml.

[7] 王建华.什么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21(6):15-22.

[8] 肖菊,梁恒贵.基于新发展格局的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21(11):50-52.

On Promoting High-quality Talent Cultivation Through Specialty-Employment-Industry Integration

WU Chun-meia,GE Chun-meib,ZHU Taoc,WANG Xiao-fengd

(a. President’s Office;b. Graduate Affairs Office;c. Student Affairs Office;d.Teaching Affairs Office,Hefei University,Hefei 230601,China)

To optimize specialty structure and deepe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based on industrial development,the reform of talent cultivation is not only the actual requirement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but also their internal need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The promotion of effective connection between specialty setting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as well as close connection between talent cultivation and enterprise needs,requires vigorous implementation of the overall and integrated specialty-employment-industry development,so as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adaptabi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Hefei University has carried out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in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hree factors in its talent cultivation,which provides useful experience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deepen the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reform of applied talent cultivation in the new era.

specialty-employment-industry integration;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high-quality development

G640

A

2096 – 2045(2022)01 – 0001 – 06

吴春梅(1964—),女,安徽无为人,合肥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中国近代史、高等教育管理;葛春梅(1978—),女,安徽亳州人,合肥学院研究生处处长、教授,研究方向:生物工程、高等教育管理;朱 涛(1979—),男,安徽合肥人,合肥学院学生处处长、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应用型高等教育;王晓峰(1977—),男,安徽合肥人,合肥学院教务处处长、教授,研究方向:计算机、高等教育管理。

[责任编辑:夏 琍]

猜你喜欢
合肥应用型校企
合肥的春节
合肥的春节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合肥公共自行车3年内投8万辆 总投资5.5亿元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