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特色校园文化育人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2022-04-02 07:40陈光磊
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菏泽校园文化应用型

陈光磊,李 莉,魏 景

应用型高校特色校园文化育人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陈光磊a,李 莉b,魏 景a

(菏泽学院 a.教师教育学院;b.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菏泽 274000)

在原有文化建设基础上,创新文化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打造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校园文化,应用型高校需要注重特色,建设精品工程,培育校园精神、人文精神和时代精神。培育特色校园文化育人课程体系,需要扎根地方。结合实际,创新建设。菏泽学院扎根地方,结合自身传统着力打造和建设鲁筝博物馆、教师教育博物馆、戏曲博物馆、牡丹之都民族乐团等文化载体,初步形成了特色校园文化育人课程体系,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

应用型高校;特色校园文化;课程体系

校园文化在育人方面既有直接的显性作用,也有间接的隐性作用,其作用是持久的、潜移默化的、也是全方面的。应用型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需要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导下,扎根地方,结合自身传统和实际,进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富有应用型高校特色的育人体系。

1 注重校园文化空间的顶层设计

1.1 校园文化空间设计理念

大学校园是立体交互式的空间,浸润着心灵和精神,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校园空间以实体空间为基点伴随虚拟空间延伸的范围更为广阔。总体而言,大学校园建设包括:物理空间、文化空间、虚拟空间、生态空间、安全空间等方面的建设;就文化空间而言,可以包括校园文化、学科专业文化、实验室文化、教师教育文化、武术文化、食堂文化、历史文化等。

1.1.1 校园文化空间的开放性与共享性

校园文化处于全方位开放的环境中,因此,必须以开放的胸襟和广阔的视野,重视校园资源的开放性和共享性。开放性意味着学校文化空间的架构要遵循敞开和包容的原则。敞开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追求,更是一种开放的思维方式。建立文化交流联动机制,校地融合共同打造校园文化空间,同时也是真实的、立体化的、富有教育意蕴和文化价值的学习空间,在这样的空间里实现高校校园与高校师生、与社区企业等社会机构的深度精神对话。“共享”是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文化共享是精神财富的共建共享。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而不同”反映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是一个时代的包容性和开放性。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共享性表现为一是内部成果的共享,全员共同参与,文化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师生。[1]二是扩大文化成果的共享范围,通过开放的教育资源共享,充分发挥高校校园文化引领作用,提升区域形象和城市品位。

1.1.2 校园文化空间的融合性与人文性

高校校园文化空间设计中如何使高校校园文化与地方文化有机融合,是当前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工作与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一环,也是加速应用型高校与地方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迫切要求。[2]高校校园文化的空间建设既要传承学校的文化,凸显学校办学特色,又要深入挖掘地区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将其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有力地推动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人文性是校园文化空间的根本属性。赋予校园文化空间人文气息,才能真正使它变成学校文化的特殊符号,实现文化浸润和品格塑造。高校校园文化空间设计如果过于追求建筑造型的美感和视觉冲击,就会缺乏人文关怀,难以与师生的日常生活相融合。校园文化空间设计体现自然与人文性,考虑如何在有限的空间环境中,真正实现育人目标。人文性的校园文化空间既是为满足师生生活、生命成长服务的空间,也是师生交流沟通的交往空间。因此,校园文化空间建设要充分考虑人的多层次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以人为本,打造一个全方位育人的文化空间,才能让师生充分感受到学校文化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1.2 校园文化空间的顶层设计是创新文化育人机制的关键所在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四个自信”,将“文化自信”纳入社会主义自信谱系。[3]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在进行文化建设时,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守正创新,将中华人文精神层面的优秀文明成果进行创造性地转化,在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的同时使师生的文化自信更加坚定。通过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育人全过程,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育民族自信心自豪感。[4]打造极具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校园文化精品工程,培育校园精神、人文精神和时代精神,需要充分挖掘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使之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元素。

贯彻落实山东省委、省政府“文化强省”战略部署,做好做实文化传承与创新。依托菏泽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和“一都四乡”(“一都”:中国牡丹之都;“四乡”:书画、戏曲、武术、民间艺术之乡)文化品牌优势,[5]发挥菏泽文化研究院、牡丹研究院、黄河研究院、鲁西南民间艺术研究中心等平台作用,挖掘菏泽历史底蕴,做好菏泽革命文化、祖源文化、牡丹文化、水浒文化、黄河文化等研究与探索,产生一批代表性文化研究成果,在地方文化传承创新上形成鲜明特色,服务地方文化创意和文旅产业,展示菏泽文化特色,讲好菏泽发展故事,扩大菏泽文化影响力,提升菏泽知名度。

菏泽学院在发展过程中积极构建富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文化,将文化建设融入到学校的顶层设计中,在文化建设上突出自己的独特品性,从而有助于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育人文化的顶层设计,需要在原来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完善文化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创新和构建新时代具有富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育人机制。菏泽学院在原来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上,新建教师教育博物馆、鲁筝艺术博物馆、牡丹之都民族乐团,戏曲博物馆正在规划筹建之中。菏泽学院以它们为依托,打造出了一个包括校园文化、学科专业文化、实验室文化、教师教育文化、武术文化、食堂文化、菏泽历史文化等在内的立体的多维度的校园文化空间。

2 特色校园文化育人体系的构建

2017年12月6日,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要充分发挥学校各方面的育人功能,切实构建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十大”育人体系。[6]作为十大育人体系之一的文化育人体系的构建对于应用型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转型发展具有深远意义。菏泽学院以立德树人为使命,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己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结合菏泽区域文化特色,坚持“立足学校、面向社会”的开放性育人理念,在特色校园文化育人体系构建的实践探索中打造出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2.1 特色校园文化育人体系构建的理论诉求

2.1.1 特色校园文化育人体系构建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需求

习近平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中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7]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到办什么样的大学、如何办大学的根本问题。[8]当前,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各种价值观错综激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挑战。文化传承创新是高校的一项重要使命,高校校园文化不仅一所高校的大学精神的凝练,还是办学理念的重要体现,不仅反映了师生的整体精神面貌,还影响着师生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通过构建特色校园文化育人体系,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逐渐形成校园文化育人的长效机制,以文化意识和文化自觉引领学校建设,对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具有重要意义。[9]

2.1.2 特色校园文化育人体系构建是提升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

《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生产实践一线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应用型本科人才不只是强调实践应用,还应具备综合素质,在理论、实践和德行操守三个方面都达到一定的质量标准。[10]“应用型本科院校不能将学生作为提高学校就业率、促进经济发展的功利性工具,而忽视学生人格方面的培养。”[11]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不仅强调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更要注重人文底蕴、社会道德素质、“知行合一”精神和科学精神,最终指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从价值观层面深层次地引导和塑造学生,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学会做事和做人。通过全方位构建特色校园文化育人体系,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对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提升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意义深远。

2.2 特色校园文化育人体系构建的实践思路

党的十八大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党的十九大要求落实这一根本任务。如何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每一所地方本科高校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每一所地方本科高校在校园文化育人方面为彰显它独特的品性、发挥校园文化在育人体系中的作用,就要挖掘与文化相关的一切资源要素,将特色校园文化育人工作看作一项系统工程,整体性构建特色校园文化育人体系。

菏泽学院立足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实际,在2014年依托山东省高校思政课改革项目,整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资源,构建全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开展实践探索,于2017年12月形成新的人才培养体系。其后依托教育部和山东省重点教学改革项目“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应用型高校涉农院系‘三全育人’工作格局的创新与实践”等教改项目,创新新时代育人模式,重塑人才培养体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菏泽学院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创新提出人才培养的“一体两翼、三经五纬”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体设计和“12345”人才培养方案建设思路。“一体两翼、三经五纬”。一体就是“立德树人”的一个根本目标和任务,“立德”与“树人”为这一根本任务的两翼,[12]“三经”是知识、能力、素质纵向发展的三个育人层次,“五纬”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横向发展的五个育人方面(见图2)。

图2 菏泽学院“一体两翼三经五纬”人才培养模式

(来源:姜同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菏泽学院学报》,2017年第三期,105页。)

菏泽学院“一二三四五”新时代育人方略。从2016年开始,经过多年探索及广泛讨论、论证,在“一体两翼、三经五纬”育人模式基础上,形成了“12345”人才培养方案及建设思路。[12]作为地方应用型高校,在激发校内各要素育人活力的同时,菏泽学院将育人放在社会大环境中进行考量。在实际探索过程中,菏泽学院“重构人才培养机制、再造人才培养流程、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提出了聚焦‘立德树人’育人任务、达成‘又红又专’育人目标、形成‘三全育人’育人格局、健全‘四维协同’(学校内部‘全要素协同行动计划’、家校互动‘家校互通行动计划’、市校合作‘校城融合行动计划’、产教融合‘服务社会行动计划’)育人机制、构建‘五育并举’育人体系的‘一二三四五’育人方略,以实际行动做到‘两个维护’、全面提升育人质量”[13](见图3)。学校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发展实际,全面开展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建设。

图3 菏泽学院“一二三四五”新时代育人方略

(来源:姜同松:菏泽学院“课程育人精品项目”申报书: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视域下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全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创新与实践)

在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基础上,菏泽学院进一步创新“三全育人”模式,依据校城融合发展意见,扎根地方,根据菏泽“一都四乡”地方优势、菏泽学院教师教育的历史传统办学优势,着力培育应用型地方高校育人特色。创新课程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实践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文化育人质量提升体系,着力打造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校园文化。创建“鲁筝博物馆”“教师教育博物馆”“戏曲博物馆”“牡丹之都民族乐团”等特色育人载体,发挥多方面的育人功能。现在已经建成鲁筝艺术博物馆、教师教育博物馆,戏曲博物馆正在建设之中。现就这三个博物馆育人功能进行总结、分析。

3 构建特色校园文化育人课程体系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

3.1 鲁筝艺术博物馆育人功能的创新探索

2014年3月,教育部颁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其中明确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并指出:要提高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培养他们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其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加强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提升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培养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以及文化自信,进而使他们主动承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14]山东是儒学发源地,儒学文化源远流长,优秀传统文化根基深厚,齐鲁优秀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鲁筝艺术则是其中的重要文化符号。建立鲁筝艺术博物馆,承载着厚植凝练中华优秀文化,扎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功能的重要使命。鲁筝博物馆的建设,由民间传承到学校传承,以美育人、以乐化人。菏泽学院于2013年将山东古筝乐纳入专业课程体系和美育课程体系,积极推进学科建设与传承教学,并将山东古筝乐及其他民间音乐节目一起带入中小学校,为继承发扬山东筝乐传统艺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做出了贡献。菏泽学院历时三年建成了“鲁筝艺术博物馆”,并于2021年获得山东省“文化创新奖”。

“鲁筝艺术博物馆”为学生创造沉浸式体验真实场景。“鲁筝艺术博物馆”以山东古筝乐的史料、典籍、曲谱、音像、乐器、筝家遗物、筝艺制作为主要收藏对象,兼有徐州的潘式转调筝、花梨实木筝、结合高科技创新研发的纳米筝等,并设有演艺厅、雅集厅,用以现场表演展示和艺术交流,全方位展现山东筝乐的发展历程与艺术成就,为筝乐艺术的交流传播、传承创新、文化育人等营造了可供沉浸式体验的真实场景。

通过古筝艺术博物馆,建设古筝网络课程资源,打造实践实训课程,组成丰富多彩的育人课程体系,使其成为菏泽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惠及全国莘莘学子,实现了育人模式的创新。菏泽学院秉承“以美育人、以乐化人”的教育理念,将课堂教学、表演要素与舞台实践有机结合,在科学构建山东古筝乐线下课程体系的同时,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大力推进古筝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我院房红颖老师主讲的《器乐—古筝演奏(山东派古筝传承)》课程顺利入选2020—2021学年山东省高等学校课程联盟平台上线课程。不仅在本校开设山东古筝乐素质选修课,培养山东古筝乐表演人才,而且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惠及全省乃至全国的莘莘学子,达到美育育人的目的。为对接一流课程“双万计划”,加快全省高校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深化学分制改革,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开设系列实践课程,成立大学生筝乐团,传播交流、传承创新。菏泽学院大学生“筝乐艺术团”应运而生,为筝乐艺术的教育传承和交流传播搭建了平台。2019年7月,筝乐团在“广播之声 2019全国青少年艺术大赛”全国总决赛中,合奏的优秀传统古筝乐《碰八板》获得青年古筝重奏组团体金奖、个人金奖银奖等奖项,并受主办方特邀在中央音乐学院歌剧音乐厅参加2019年全国总决赛音乐会展演;2019年8月,筝乐团赴中国大同参加首届民族器乐音乐周“云冈杯”国际民族器乐大赛,同样获得合奏组金奖、个人表演金奖和银奖;2021年 1月,大学生筝乐团以古筝与钢琴合奏的创新形式表演曲目《在希望的田野上》,登上学习强国平台。山东古筝乐根植于鲁西南菏泽民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专家教授、音乐学者、高校学生前来采风学习,探讨研究。

3.2 教师教育博物馆创新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教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关键在人才。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教师。”[15]为了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教师教育文化,菏泽学院从教师教育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出发,建设了“教师教育博物馆”等系列课程、课题载体。

教师教育博物馆,立足阐释中国教育思想,弘扬民族教育文化遗产,系统展示了教师教育源远流长的历史,展现了教师教育发展史,构建人民教师精神家园;以“弘教育人”为主题,以教师教育文化和师德师道教育为重点,坚持教育思想、教育典范、历史文物三条主线,紧扣师德、师道、师艺、师技四个层次进行了建设。该博物馆共分为师者浩千古、儒师育国风、专精为图强、师者向前行、翰墨古风长、韶音永传扬六个篇章。

在开设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等课程基础上,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搭建网络教学课程资源,加强对教师教育发展史的文化阐释以及教育传承,构建多层次的课程体系;积极与菏泽市教育局等教育单位建立教育的共同体,通过多种协同方式共同推动教师教育的传承发展和新时代背景下的实践教学改革。

依托教师教育博物馆,涵养了专业型、综合性、开放型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同时,还通过实践教学等多种形式锻炼、提升师范生的教学能力。

立足传统,结合现代,采用新的教育方式,结合时代特点及时代环境,创新出全新的育人模式,注重学以致用的原则。教师教育博物馆建有:展演区,开拓表演课程;影视区,播放优秀传统育人文化;创作区,开展多方面教师教育研究,集教师教育、美育、德育于一体。

教师教育博物馆创新之处不仅在于提供了沉浸式体验真实场景,而且实现了育人模式的创新,构建“四维协同”育人机制。菏泽学院还立足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发展实际,充分激活校内各要素育人活力,把育人放在社会大环境中考量,聚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出“一二三四五”育人方略,[13]抓牢“十创新十构建”专项行动,达成“又红又专”育人目标,形成“三全育人”育人格局,健全“四维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五育并举”育人体系。随着教师教育博物馆的建成,菏泽学院大学生讲解队应运而生,为教师教育的教育传承和交流传播搭建了平台。菏泽学院大学生讲解队接待西南大学教授、临沂大学专业学者、菏泽市教育局领导等多位领导老师,展示了很好的服务水平和能力。此外,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讲解队,自发学习,吸引国内外越来越多的专家教授、专业学者、高校学生前来采风学习、探讨研究。

3.3 戏曲博物馆育人文化功能探索

菏泽是戏曲之乡,扎根戏曲之乡,建设戏曲博物馆对于传承地方戏曲文化,服务地方,培育戏曲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戏曲博物馆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中国戏曲文化概述,曹州戏曲文化遗产,中华戏曲名人经典,学校戏曲美育基地四个方面。建设思路可以概括为:一个主题:弘扬戏曲文化,传承中华瑰宝;两个重点:戏曲文化传承、梨园人才培养;三条主线:戏曲文化、梨园大师、经典名曲;四个层次:戏曲之德、戏曲之道、戏曲之艺、戏曲之技;五个版块:展览区、视听区、实训区、创作区、表演区。

戏曲博物馆传承中国优秀戏曲文化,弘扬地方优秀戏曲文化,在戏曲博物馆建有戏曲表演实训室,分别由六个部分组成:戏曲潜千古(中国戏曲文化概述)、梨园百花开(中国戏曲经典剧种赏析)、师者举楷模(中国戏曲大师典范)、菊台谱服饰(中国戏曲服饰介绍)、生旦净末丑(中国戏曲五大行当)和手眼身步法(中国戏曲五大技法)。以上六个方面既是文化传承又是一种具体的教育实践,同时达到了美育的效果。在地方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是专业培养的创新,是课程体系的创新。

菏泽学院校园特色文化育人课题体系的建设,为学生构建了多层次全方位的课程体系。既是对应用型高校原有课程模式的变革与创新实践,是对原有课堂观的转变,也是对“一本书大学”的转变。大学是文明传承之所,博物馆则是对文明的集中高度概括和对经典的阐释,表达着一种永恒。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将这些具有永恒价值的文化传递给下一代。也即教育要传承经典文化,使人类社会和谐发展。[16]菏泽学院校园特色文化建设,是对课程教学的拓展,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是一种具有实践实训深度的课程建设,对于实施“三全育人”“五育并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积极作用。

[1] 王天平.以新发展理念加强高校文化建设[N].陕西日报,2016-03-04(005).

[2] 梁军,沈林.广西高校传承与创新壮族优秀传统文化探究[J].高教论坛,2018(1):29-31,35.

[3]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8):4-20.

[4] 邵然.坚守马克思主义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创造,2018(2):21-22.

[5] 彭建平.菏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开发对策研究[J].菏泽学院学报,2016(6):53-56.

[6] 石书臣.正确把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18(11):57-61.

[7] 郝桂荣.高校文化育人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7.

[8] 于生妍.让高校“大思政”护航“立德树人”[J].青海党的生活,2017(3):16-17.

[9] 陶文辉.内蒙古高校文化育人体系建设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8(18):42-43.

[10] 翁伟斌,徐立清.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制定[J].中国高等教育,2018(17):16-19.

[11] 翁伟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基本特性和推进策略[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62-68.

[12] 姜同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菏泽学院学报,2017(3),98-109.

[13] 衣玉琛,姜同松.菏泽学院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的创新与实践[J].菏泽学院学报,2020(4):1-11.

[14] 马丽清.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框架构建[J].智库时代,2018(46):29-31.

[15] 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教师重要论述讲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202.

[16] 陆国栋,周金其,等.从“制器”到“成人”的系列核心课程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3):85-94.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Curriculum System of Characteristic Campus Culture in Appli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HEN Guang-leia,LI Lib,WEI Jinga

(a. School of Teacher Education;b. School of Marxism,Heze University,Heze 274015,Shandong, China)

On the basis of the original cultural construction,to create the quality improvement system of cultural education and an influential and appealing campus culture,appli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ed to lay stress on characteristics,build high-quality projects,and cultivate campus,humanistic and epoch spirit. Cultivating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characteristic campus culture needs to be rooted in the local area. Heze University has taken root in the local,combined with its own tradition,and made great effort to build such cultural carriers as Museum of Shandong Chinese-zither,Museum of Teacher Education,Museum of Operas and National Orchestra of Peony City. It has initially formed a characteristic campus culture curriculum system,given full play to the function of campus culture education,and improved its social influence and reputation.

applied college and university;characteristic campus culture;curriculum system

G648

A

2096 – 2045(2022)01 – 0061 – 06

山东省2021年教学改革项目“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教育专业群课程体系及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M2021080);2021年菏泽学院教学改革项目“教师教育博物馆育人功能的探索与实践”(JG2021001)资助。

陈光磊(1965—),男,山东郓城人,菏泽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教授,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研究;李 莉(1970—),女,山东郓城人,菏泽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魏 景(1980—),女,山东曹县人,菏泽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教师教育。

[责任编辑:夏琍]

猜你喜欢
菏泽校园文化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乡村振兴的“菏泽路径”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大学生党支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
2019年底前山东菏泽境内三条高速可通车
菏泽牡丹,花开全新产业链——第27届菏泽牡丹文化旅游节盛大开幕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践行者——浅析高校工会对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