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肥西县铭传初级中学/ 赵 刚
下午第一节课预备铃响起,我夹起教案走到教学楼下,准备通过楼梯道去教室。
“啪!”感觉头被什么软软的东西砸到,我低头一瞧,一个没吃完的包子“躺”在地上。我本能地抬头看时,一个小脑袋飞速地缩了回去,从包子扔下的位置看,应该就是本班孩子干的事情。
我竭力控制住怒火,没有立即找到这个孩子训斥一顿。下午正好两节课连堂,第二节课开始前我把在楼下的遭遇说给大家听,孩子们都睁大了眼睛。
“谁呀?胆子忒大了,敢砸老师!”班上的调皮鬼小路叫了起来。
“谁干的呀?这下闯祸了!”平时不善言辞的小俊低声嘟哝道。
这件事情在班级引起了不小的波动,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七嘴八舌讨论起来。就在这时我注意到小春不时扭动身子,脸涨得通红,不敢抬头……不对呀!平时的小春不是这个状态呀!凭借多年的班级管理工作经验,我似乎觉察到了什么,难道这件事是他做的吗,不会吧?我不敢相信。上个月,班里的小书柜钥匙坏了,小春从家带来一把新的锁换上了;前几天班级的投影仪遥控器坏了,他第一个热心报告老师,并主动从家带来新电池给遥控器换上;就在昨天,同桌没有吃早餐,他还把自己的早餐让给同桌呢。
下课了,我悄悄地把小春喊到办公室。没等我说话,他似乎意识到了什么:“老师,我错了,我不是故意的。”说完,还从口袋掏出另一个包子。“哦,我相信你不是故意的,能告诉老师你为什么要扔包子吗?”小春一开始支支吾吾。其实我知道小春不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不过我对他的行为很是不解。
接下来的谈话,我没有急于求成,给他倒了一杯水,他有些惊讶。我看出他嘴角蠕动,好像有话要说,欲言又止。“老师,我真不是故意砸你的,包子不好吃,我也吃不完,所以……”“哦,不好吃?可以少买几个嘛。再说了,不能乱扔东西,知道吗?”“老师,我知道错了,我……我……写检讨。”到这里我意识到很有必要和他谈谈。接下来,我从节约粮食说起。毕竟孩子们尚小,不知道农民伯伯的辛苦,不一定能体会“粒粒皆辛苦”的道理,现在的孩子父母一般也很少给他们自己劳动做家务的机会,他们也很难体会父母的辛苦。我不厌其烦地讲着一些道理,小春认真地听,还不时点点头。
我让小春回到教室,但我的心有些沉重。
第二天,自习课。我来到班级,“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写作文,以勤俭节约为话题,题目自拟。”“啊,又要写作文呀!”我稍作停顿,进一步解释:“我们先谈谈对这个话题的理解,然后再写。”
“勤俭节约?我家不差钱呀,没有必要吧!”
“节约?不就是打印时候双面呗!我爸说过他们单位是这样要求的。”
“勤俭啊?我妈妈很节约,牙膏用完,还使劲挤出来一点。”
……
学生们都结合自身经验说了起来。
“同学们,那么我们在学校也要注意勤俭节约,对吗?比如在食堂就餐时,不能浪费粮食,能吃多少就买多少。”
然后,我把事先用手机拍摄的几张图片一一展示在投影上,学生们似乎意识到什么,好几个孩子都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因为我拍摄的都是他们乱扔的一些剩饭剩菜、没吃完的包子等等。接下来的作文写作很顺畅,同学们从身边的浪费现象谈起,很多孩子都写到了浪费的可耻,勤俭节约的重要性、必要性。
教学中常会发生一些“意外”,就像这次我偶然地被一个剩包子砸到。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些身边的点滴,活用起来教育学生,就是对学生开展德育渗透的很好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