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2022-02-19 04:32
教育观察 2022年2期
关键词:体育教师育人思政

周 洲

(广西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参与课程思政建设,协同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形态,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并完善育人机制,是落实“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和建构大思政教育格局的新时代要求。因此,探讨高校公共体育建设课程思政的基本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角色定位

公共体育作为高校通识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课程育人功能,服务于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需要明确其建设课程思政、参与高校“大思政”体系构建的角色定位。

从教书育人规律来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具有育人的本质特征,是课程思政的重要参与者和建设者。人是一切体育活动的实践主体,无论是体育项目的发掘、体育规则的制订,还是体育活动的开展实施,人都是其中的发明者、制订者和参与者。公共体育课程以体育活动和体育教育为文化载体,以通识课的教学形式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促进大学生各方面素质的不断完善,丰富人的各层次价值,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教育宗旨,遵循育人的本质规律,具有深厚的课程德育资源。一方面,公共体育课程通过教授各类体育项目的基本技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实践来锻炼身体素质;另一方面,公共体育课程可以通过讲授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体育文化脉络、体育核心精神来滋养学生的精神世界,激发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意识、民族认同感等,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从而在育人的角度上建设课程思政。需要强调的是,高校公共体育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并不是指体育课程讲授和思政教育的简单叠加,而是将思政教育元素嵌入体育课程的全过程和各环节,使二者深度融合,形成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的教育模式,真正有效、高效地建设课程思政。

从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来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课程具有同向性,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协同者。随着时代的发展与交往方式的革新,大学生的社会交往方式和信息获取能力发生了新变化,如何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社会发展与个人奋斗的关系等问题,不是单一课程能解决的,需要更全面、更立体、更多样的思想教育形式。高校思政课程具有理论性强、思想性深等特征,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课程,公共体育课程具有实践性强与灵活度高的特点,是思政课程的有效补充,将二者结合起来,有助于构建一个分工合理、联系密切、相互协调的思想教育工作体系。如果说传授运动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是高校公共体育的“有字之书”,那么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就是高校公共体育的“无字之书”。新时代公共体育课程既注重深化“有字之书”的教育,又突显“无字之书”的地位,在二者的有机统一中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公共体育教育体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力打造符合国家发展需要、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体育教育,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1]。这就是说,新时代高校公共体育发展需要更加明确地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将公共体育教育置于国家发展的宏大背景中予以思考,置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中予以推进,服务好国家发展大局、社会改革发展和个体发展需要,与德育、智育、美育等相结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各类课程同向同行,以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时代使命,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育人效果。

二、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原则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既要兼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性规律,又要立足体育课程的专业特殊性,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升课程育人功能,确立课程思政的基本原则,保证教育合力和教育功能最大限度地得以实现。[2]

(一)同向性与整体性相统一原则

公共体育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体系改革的重要内容,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其他课程同向同行,即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使命担当,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特别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此外,公共体育课程思政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其他课程构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形态,在建设过程中需要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的教育教学特点,打破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的“孤岛”困境,以促进各课程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相互融通为目标制订具体的教学方案,整合教学内容,开展既体现体育专业特色又兼顾价值引导的实践教学。

(二)思想性与技能性相统一原则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立足于体育课程基础之上,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教学改革,首先应当发挥好课程传授运动技能、增强体能的专业属性,根据学生学习的成长需要和兴趣爱好合理调整授课内容,从运动认知、运动能力、健康行为等方面提升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除了掌握运动知识和技能、提高身体素质的任务,育人工作同样是公共体育课程的本职工作。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应充分挖掘课程的德育资源,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与体育课程的结合点、融入点、切入点,提升课程的思想性和亲和力,以体育历史锤炼意志,以体育精神塑造人格,以体育文化滋养心灵。体育课程思政正是在兼顾技能性教学的同时提升思想性教育,不断改革和完善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等各环节,使立德树人、健康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课程教学的全过程。

(三)深刻性与趣味性相统一原则

推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改革需要在教学理论的深刻性上下功夫,把理论讲清楚、讲深入、讲透彻,通过介绍各项体育活动的起源与发展、健康饮食的结构与习惯,增强课程的理论性和生活性,使各项体育课程不再停留在运动技能训练的技术层面,更在于提升体育课程的厚重感和深刻性。在丰富课程理论内容的同时,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建设要适当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提高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与自主组织管理体育活动的能力,不断培养大学生绿色发展、终身运动、锻炼身心的健康意识。此外,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可适当增加校本内容,结合实际情况融入当地特色体育活动教学,组织相应的活动竞赛。这不仅能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且有利于提升体育课程的亲和力与趣味性。

三、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路径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目的是提升体育课程本身的教育质量,增强体育课程与其他课程协同育人的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思想素养。无论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角色探讨,还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原则厘定,最终都指向体育课程改革的新时代路径探析。

(一)加强公共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支撑

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主体,是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有助于提升课程育人质量。[3]

第一,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教育者需先受教育,专业素养是体育教师从事教育行业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和重要指标。体育教师作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主导者,其专业素养直接影响教学改革质量和大学生发展状况。因此,体育教师应积极参与各种业务培训与自我学习,确保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理论水平与时俱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这一历史坐标对公共体育教育带来何种新变化,提出何种新要求,都是体育教师应当思考的重要问题。体育教师应通过剖析新时代变化与学生学习成长需要的变化,努力挖掘体现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点和教学设计,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内容,在教学示范和讲解环节,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理论的魅力,增强体育课程的亲和力。

第二,提升体育教师的政治素质和思想素质。“打铁还需自身硬”,体育教师的言行举止和价值观念会对大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应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担任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角色。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积极的形象、正确的言论和良好的道德感染学生,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正确价值观的理念导向与价值示范,真切体会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格魅力,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是体育教师不变的使命。另外,体育教师还应重视自身的育人态度、育人水平、育人效果及学生的认可程度,使体育课程思政的效果最大化。

第三,提高体育事务管理者的思想水平。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强调全面性思维,要将立德树人理念融入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和全员。其中,体育事务管理者是公共体育教育过程中容易被忽略的教育主体。他们负责组织和管理大学生的课外公共体育活动,如体育场地的使用、体育器材的租借与体育比赛的组织等,与大学生课外接触时所秉持的价值理念、交往态度与思想高度将直接影响学生对体育精神与体育文化的理解。因而,要以提高体育事务管理者的思想水平和服务意识为抓手,营造文明、和谐、公正的体育文化氛围,是培育和践行体育课程思政的又一可行路径。

(二)加快公共体育教学改革,推动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创新

课程教学是教授运动技能和传播主流价值观念的主渠道之一。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公共体育课程具有实践性强、灵活度高、趣味性浓的特点,以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为课程思政的协同平台,有助于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途径。[4]

第一,在教学目标方面,更加突出课程育人导向。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设置课程育人的理念导向,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目标、要求融入公共体育课课程整体设计,明确“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探索体育与德育相结合、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新时代教学模式。从短期目标来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和改革应更有效地教授学生掌握某项体育活动的基本规则、运作技巧和实践技能,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对规则意识的认知、对集体活动的参与。从长远目标来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和改革能够通过展开不同形式的体育实践,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身心状态、辩证的合作竞争观、锻炼身心的自主意识,从而促进“健康中国”理念的终身实践。

第二,在教学内容方面,整合课程德育资源。[5]首先,体育教师应全面规划和审视授课内容,深入挖掘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内容方面的关联性和互补性,将体育专业知识与思想理论知识融会贯通,采用贴近学生实际的方式讲授专业知识、开展价值观教育,充分利用公共体育课轻松、灵活的课堂氛围,有意识、有针对性地渗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使学生形成对爱国主义、集体精神、个人优秀品质的基本认知。其次,体育教师应善用案例分析的教学手段,通过介绍、回顾大型体育赛事、经典体育案例与体育题材纪录片引导学生对经典体育活动隐含的体育精神、价值观进行讨论,增强体育课程思政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精神品质的情感认同。学生充分参与课堂讨论的教学模式,真正改变了“满堂灌”与“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法,也真正使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公共体育课堂。最后,体育教师应适当挖掘本土性体育的课程内容,丰富公共体育教育的民族特色。从社会发展的层面看,中国体育文化旨在培养人民的民族气节与伦理道德。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在增强民族传统意识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等方面具有较好的教育意义。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应适当根据民族与地域的特色开发校本教学内容,有意识、有计划地对大学生展开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以最贴近学生实际和本土生活实践的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民族传统体育内容的学习与练习,学生不仅能掌握相应的体育技能,而且能了解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历史形成过程,理解体育活动蕴含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从而培养爱国主义情怀与民族意识,提升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与践行自觉。

第三,在教学方法上,综合利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体育教师充分运用互联网资源与新媒体技术促进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增强课程时代感和吸引力,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适当增加线上课程,组织学生观看大型体育赛事或讨论体育伦理案例,增强学生在公共体育课中的参与度。开发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App,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日常锻炼和体育趣闻,推进体育活动向日常化、生活化和普及化转变,使学生养成绿色健康、积极向上、主动锻炼的生活习惯。

(三)推进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增强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环境熏陶

公共体育是内容多样、层次丰富的教育体系,不仅包含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而且包含课外公共体育活动的开展等内容。新时代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是丰富高校体育文化,搭建涵养大学生精神世界和思想素养的校园文化载体。[6]

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塑造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发挥着其他载体无法替代的作用,良好的高校体育文化对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培育和建设新时代高校体育文化应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增强体育物质文化建设,提供并改善公共体育运动场地和场馆设施,以满足不同天气条件下不同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多样化需求。此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运动场所的建构,增建运动主题的建筑和展现体育精神的雕塑,在艺术、体育、文化的结合中传递真善美的价值理念,营造积极、和谐、文明、以人为本的运动氛围,从而以更为内隐的形式展开大学生思政教育,使学生在审美的同时获得体育精神的鼓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二是增强体育精神文明建设,根据高校自身条件组织和开展公共体育赛事,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在体育活动中切身感受团队力量、和谐观念、平等公正价值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刻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此外,高校应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体育文化活动,如体育文化节、体育社团活动、体育精神征文等文化活动,以轻松、参与度高的形式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和社会交往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克服困难的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形成积极、和谐、文明的高校公共体育文化氛围,从而保障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

总而言之,高校公共体育课协同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既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新时代任务,又是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实现新时代改革的重要探索,可通过公共体育教师队伍建设、课程教学改革及校园体育文化三个维度进行路径探索。

猜你喜欢
体育教师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他们用“五招”育人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